1. 引言
非线性微分方程奇异边值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城,有关方程正解存在的结论已经有很多,这些研究中非线性项非负的情况比较多(文 [1] [2] [3] ),近期对非线性项半正的研究也活跃起来,文 [4] [5] 要求非线性项有下累,文 [6] [7] 则允许非线性项后加一项可负项,但对附加项又增加了一定限制,本文等虑下面二阶奇异半正三边问题:
 
  (1)
其中非线性项 
  在 
  可以是奇异的, 
  。
本文的研究与已知文献比较,方程形式不同于文 [1] - [7] ,并且为三点边值问题,还放宽了对非线性项 
  的限制,扩大了适应条件的函数类,最后给出了正解的存在范围。
记 
  ,一个函数 
  称为方程(1)的解,是指满足方程(1)的各项条件,若 
  在J上恒正,则称为正解。
2. 预备知识
设 
  是 
  格林函数, 
  , 
  的格林函数,则 
  时,
 
  。 (2)
二阶半正微分方程三点边值问题的正解
 
  (3)
引理1: 
  具有以下性质:
i) 
  ;
ii) 
  ;
iii)当 
  时 
  。这里 
  ;
iv) 当 
  时, 
  ,其中 
  , 
  。
证明:令 
  , 
  , 
  ,
因此 
  。
于是
 
  , (4)
由(3) (4)知i) ii)成立。当 
  时,再由(2)得
 
  
 
  
于是iii)成立。
由(2) (4)式及ii)
 
  
  
于是iv)成立。
由i) iv)可得
 
  (5)
其中, 
  。
为了证明主要结果,还需要下面的引理:
引理2:(范数形式下的锥拉伸不动点定理) (文 [8] )设E是实Banach空间,P是E中的锥, 
  是E中的开集, 
  全连续,如果满足条件:
 
  
那么A在 
  中必有不动点。
设 
  , 
  , 
  。
其中 
  ,M如引理1所述。显然Q是E中的锥, 
  构成Banach空间。
3. 主要结果及证明
本文给出以下假设
(H1) 存在函数 
  使得
 
  。
(H2) 存在闭区间 
  ,使得 
  在 
  上一致成立。
(H3) 存在 
  ,使得下面两个式子成立:
 
  (6)
 
  。 (7)
其中 
  如上所述。令 
  ,由 
  的表达式知道
 
  ,(8)
令
 
  。 (9)
由引理1及可知
 
  , (10)
于是 
  ,并且满足
 
  (11)
定理1:设(H1)~(H3)满足,当 
  时方程(1)至少存在一个正解 
  且存在常数 
  ,使得
 
  。 (12)
证明:对任意 
  ,记
 
  
定义算子A如下:
 
  (13)
对任意 
  ,显然有 
  ,由(H1)知道
 
  (14)
有引理1及(13) (14) (H1)得到
 
  (15)
由此得到算子A是良定义的。下面分三步进行:
i) A为映Q到Q的全连续算子
对任意 
  ,令 
  ,由(H1)知道
 
  。
由引理1:iii)及(13) (15)得到
 
  
于是
 
  
结合引理1中的(5)式得到
 
  
所以A映Q到Q。
设 
  是有界集,于是存在常数 
  ,使得 
  ,且
 
  
由(13)及(H1)知
 
  即A(D)一致有界。
又因为 
  在 
  上连续,从而一致连续,因此, 
  ,使得当 
  时,对任意 有
有
 
  
从而对任意 
  ,结合上式及(14)式有
 
  
所以AD是等度连续的,由Arzela-Ascoli定理知AD是相对紧集。
 
  ,则 
  有界。令 
  ,则
由(14)式有
 
  (16)
由算子A的定义得到
 
  (17)
由(16)(17)(H3)及 
  的连续性和Lebsgue控制收敛定理知A是连续的,
因此 
  是全连续算子。
ii) 算子A在Q中有不动点
对(H3)中所述的r,令 
  。
 
  ,由(14)式得到
 
  
由(7)式得到
 
  。(18)
由条件(H3)中(6)知存在充分大的自然数 
  ,使得
 
  (19)
取 
  
由(H2)知存在常数 
  ,使
 
  (20)
取
 
  (21)
下证
 
  (22)
 
  ,有 
  。于是由(8) (19)式得到
 
  (23)
结合(8) (21) (23)式有
 
  (24)
由条件(H1) (20) (24)式及L的取法得到
 
  
于是(22)式成立。
由(18) (22)式及引理1知道A在 
  上至少有一个不动点 
  ,且 
  ,
 
  还满足
 
  (25)
iii) 方程(1)存在正解
由 
  及(23)式得到
 
  (26)
结合(25)知道 
  满足
 
  , (27)
令 
  ,则由(26)知
 
  
结合(11) (27)可得
 
  
故 
  是方程(1)的正解。
取 
  ,则 
  。
由(25)式知道
 
  
由 
  及上式知(12)式成立,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