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素有中国的鲜食甜玉米起源于湖北,湖北的鲜食甜玉米起源于武汉之说,武汉地区现年鲜食甜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成为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气候条件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最主要的因素,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实现作物高产优质提供重要的保障,播期的选择尤其关键 [1] 。段长春等 [2] 研究指出播期安排应因地制宜,玉米灌浆期处于温光及水分条件较好的时段,其干物质含量及产量显著提高。白蕤等 [3] 试验表明海南地区冬种玉米播期越早,产量越高,生育期缩短;晚播受低温影响,减产明显,甚至绝产,10℃有效积温与产量关系成正比。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期的早晚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程度不一样 [4] 。开展鲜食甜玉米适期播种试验研究,探索出武汉地区春季及秋季甜玉米的最适宜播种期,对保障本地区鲜食甜玉米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选育出的新品系HZ388,是以S3810为母本,S8916作父本组配的甜玉米单交种,母本S3810选自美国超甜玉米单交种珍珠蜂蜜,父本S8916选自广东省农科院选育的黄白相间的超甜玉米金银粟8号。HZ388于2017~2018年参与湖北省鲜食玉米联合体联合区域试验,产量及品质均优于对照粤甜16号,通过联合区域试验。该品系主要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株高235.8 m,穗位高88.4 cm,穗长21.3 cm,穗粗5.0 cm,秃尖长1.38 cm,穗行数14.2行,行粒数42.4粒,鲜百粒重39.9 g,鲜出籽率74.96%,双穗率2.30%。雌雄协调,授粉良好,籽粒黄色,饱满有光泽,商品性优,食味口感好,清香味浓,皮薄渣少,甜爽脆嫩。
2.2. 试验地点及气候特征
试验于2017年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进行,基地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办事处五七大队(吴新干线13公里处),前茬作物红菜薹,土壤质地为粘壤土。地处温带,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017年全年平均气温为17.3℃,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5.0℃,年日照为1662.0 h,年降水量为1107.3 mm。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试验设小区面积18 m2,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春季及秋季试验均分5期播种,每隔5 d播种一期,春季第一播期(I) 3月10日,第二播期(II) 3月15日,第三播期(III) 3月20日,第四播期(IV) 3月25日,第五播期(V) 3月30日。秋季第一播期(I) 7月24日,第二播期(II) 7月29日,第三播期(III) 8月3日,第四播期(IV) 8月8 日,第五播期(V) 8月13日。
2.3.2. 田间管理
育苗移栽,于三叶龄期前后移栽。底肥为每667 m2施复合肥(15-15-15) 75 kg。移栽成活后追施苗肥,每667 m2施尿素15 kg;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孕穗期各追施尿素10 kg/667 m2 + 复合肥20 kg/667 m2。春季雨水充足,整个生育期田间不浇水。秋季底肥及追肥同春季,移栽后浇足定根水,15叶左右时灌头水,散粉至灌浆期灌二水。田间防虫不治病,苗期用苏云菌杆菌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喷施防治玉米螟和青虫,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用2.5%溴氰菊酯100 ml/667 m2拌沙点心防治玉米螟和青虫。
2.3.3. 观察记载及数据分析
田间观察记载各处理的生育期,于采收期每个处理连续取样20株,考种记载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穗粒数、千粒重、出籽率、产量等性状。记载标准按照《湖北省鲜食甜玉米品种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执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Excel 2010、SPSS16.0,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育期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分期播种对春季及秋季玉米生育期均有明显影响。春季随着播期推迟,出苗期缩短,全生育期缩短,播期推迟5~20 d,出苗期由8 d逐渐缩至2 d,全生育期缩短1~10 d,采收期前后相差1~5 d;秋季随着播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播期推迟5~20 d,全生育期延长6~21 d,采收期前后相差9~40 d。
3.2. 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
表2所示,春季不同播期的株高、穗位高无规律性变化,第II播期的株高及穗位高最高,其次是第V播期,第I播期的株高及穗位高最矮;产量相关性状包括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出籽率随着播期推迟而增长,秃尖长随着播期推迟而变小。说明该年度武汉地区春季玉米迟播有利于玉米授粉、灌浆。
秋季不同播期的玉米生物学性状变化无规律性。株高及穗位高比较,第II播期最高,第III播期最矮;第I播期穗长最长,其次是第V播期,第II播期穗长最短;第V播期穗粗最大,其次是第IV播期。第II及第V播期的秃尖均小于1 cm,其余播期的秃尖长1.56~2.11 cm;穗粒数最高的是第III播期为563.0粒,最低的是第II播期为542.5粒,不同播期之间的穗粒数相差不大;百粒重最高的是第IV播期为37.3 g,第III播期百粒重最低仅为26.3 g,其余播期百粒重为34.3~37.0 g;第III播期出籽率最低仅55.91%,其余播期出籽率65.76%~69.48%。
3.3. 产量比较
表3所示,春季随着播期延迟,玉米产量增产,增产达显著差异。后三个播期的带苞叶鲜穗产量比前两期显著增产;无苞叶鲜穗产量及无苞叶商品穗产量比较,第I播期鲜籽粒产量比其它播期减产达极显著,第IV及第V播期较第II和第III期增产显著。春季温度不断升高,积温增加,加快玉米生长发育和灌浆速度,使生物量增加,产量提高。

Table 1. Variation of growth period at different sowing dates
表1. 不同播期生育期变化

Table 2. Comparison of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s
表2. 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yield characters
表3. 鲜食甜玉米产量性状统计表
注:表中a、b、c小写字母反应的是处理间5%显著水平,A、B、C大写字母反应的是1%极显著水平。
秋季第V播期的带苞叶鲜穗产量最高,其余产量包括无苞叶鲜穗产量、无苞叶商品产量及鲜籽粒产量最高的均是第IV播期,第III播期的4个产量均为最低,比其它播期减产达显著差异。秋季玉米产量出现“前高中低后高”的现象,分析原因是由于2017年度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是玉米授粉灌浆的时期,该时段前期高温间有小雨,水分温度适宜,对授粉灌浆有利;中期低温连续阴雨,授粉灌浆受恶劣天气影响较大;后期白天气温回升且稳定时间比较长,昼夜温差渐大,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和产量增加。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本试验的结果,武汉地区春季鲜食玉米于4月份之前播种,可适当迟播;秋季玉米宜早播,可在7月中下旬播种。
温度及光照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键因子 [5]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光照强度及时间增加,加速玉米的生长发育,生育期缩短,该年度春季雨水充足,6月中下旬温度27℃左右,光照强而不烈,正是授粉灌浆的最适宜温度和光照,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等经济性状随着播期推迟而增加,因此迟播玉米产量高;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光照强度减弱,光照时间缩短,玉米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变缓慢,生育期延长。2017年秋季气温变化较异常,昼夜温度及温差出现“前高中低后高”的现象,9月份昼夜平均气温分别是28℃、20℃,10月份昼夜平均气温分别是20℃、14℃,11月份上中旬昼夜平均温度约为22℃、9℃,灌浆期昼夜温差10℃以上有利于高产 [6] ,因此秋季第四及五播期玉米的产量较高。
丰产不一定丰收,建议结合鲜食玉米市场行情调整播期,因地因时制宜,实行分期播种,降低种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