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1.1. 国外乡村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Reinhard Bachleitner,Andreas H Zins (1999)认为文化旅游不仅促进欧洲城市的发展,而且逐渐成为促进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桥梁。实证部分分析了奥地利施蒂里亚几个小乡村当地村民所感知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所带来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Lankford和Howard所开发的旅游影响与态度量表(TIAS)的心理测量特性,心理社会影响的附加领域被证明与环境影响的不同维度相一致 [1]。Roberta MacDonald,Lee Jolliffe (2003)认为旅游业已成为许多乡村和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工具,以填补呈现衰退迹象的传统产业。进而认为乡村地区保存完好的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以社区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如合作社,可能是促进乡村旅游有力发展的成员之一 [2]。Niels Chr. Nielsen (2009)认为地区旅游发展的成功需要有效的旅游规划,有效的旅游规划要求公众参与规划过程。名义群体技术(NGT)在旅游领域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但它在美国印第安人部落的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尚未得到探索,因而作者尝试补充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 [3]。Titin Fatimah (2015)通过对婆罗浮屠乡村村民社区开展的以社区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活动的研究,评估乡村旅游活动,尤其是评估与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景观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了五种类型的更改:添加,继续,自定义,转换和修复,改善或增加景观价值被视为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4]。
1.2. 国内乡村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熊凯(1999)认为乡村意象包括两方面内容,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将文化意象阐述为乡村传统文化意象和“天人合一”意象 [5]。李左人(2000)从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的方面着手,分别从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档次、提升文化内涵、搞好乡村旅游景区形象,以及开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等方面进行阐述 [6]。李伟(2002)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包括乡村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并认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联系的桥梁 [7]。张建雄(2003)从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关系着手论述,认为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会存在开发、保护、冲击、破坏的可能性 [8]。尹振华(2004)认为“文化灌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点,这里指的是农耕文化的灌注 [9]。吕军(2005)认为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和乡村传统文化为媒介,通过游客所进行的旅游活动,达到游客对乡村特色的人文景观的体验,进而得到精神上的一种升华 [10]。
孙九霞、保继刚(2006)阐述了旅游发展对思想观念现代化的促进,人们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社会关系网络、社区居民的商品意识都是乡村旅游发展对当地精神文化的影响 [11]。黄红星、罗仕伟、张志勤(2007)分析了城市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冲击及造成消极影响,针对性地提出要发展“软性旅游”、“文化自觉”教育等对策 [12]。胡永红(2009)肯定了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保持其纯真性、独特性是乡村旅游向深层次可持续发展迈进的关键 [13]。张中文(2010)认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取决于我国乡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 [14]。张文明、牟维勇、张孝德(2015)指出第三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的主旨在于从乡村文化复兴的视角研究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契机 [15]。
黄震方、黄睿(2018)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从而为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6]。
1.3. 总结
国外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的关联研究中,从当地居民、合作社、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探讨,绝大多数研究体现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中宝贵的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发展更具有活力。国内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关注也较早,起初学者着重于研究乡村文化内涵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保护以及游客受益等方面的影响;其后学者主要探讨现代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城市文化使得乡村文化的本真性受到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从文化自信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存进乡村文化复兴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国内国外的学者越来越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紧密结合,使得乡村文化得以延续,乡村旅游散发新的生机,这是日后应当着重探讨的。
2. 袁家村文化资源赋存介绍
2.1. 袁家村概况
2.1.1. 袁家村背景简介
袁家村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具体位于唐太宗九嵕山南麓,它附近有关中环线,并且属于西咸半小时经济圈,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从70年代后,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带领全部村民,努力创业,随后发展乡村旅游,一步一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17]。
袁家村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全年免费开放给社会公众,以特色的建筑、街景;浓郁的民风饰品;种类繁多的特色小吃等多种形象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民俗体验和休闲娱乐。袁家村注重打造反映关中人文、风韵、民生的原生态农家生活,包括关中生活,关中小吃,关中雕刻,关中纺织和关中作坊等,并结合当地厚重的唐朝历史文化底蕴,成为目前陕西省内家喻户晓的乡村旅游度假名村 [18]。
目前,袁家村景区占地面积为500亩,分别由康庄老街、小吃街、作坊街、农家乐街、酒吧街、艺术长廊、回民街、祠堂街和书院街组成。日常游客接待量可达3~4万人次,各类门店总数达187户,经商和务工人员达到2800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
2.1.2. 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模式”是在政府的重视下,在旅游等多部门共同指导下进行的。经过市场检验、被广大村民认可并接受的一种持续稳定促进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这种模式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
主要特点是:
1) 以乡村为依托,融合民俗文化,用民俗还原乡村原生态特性,用民俗体验成为外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2) 村里的建设和经营统一规划,并严格把控和监管;
3) 通过股份制改革使商人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促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 政府和村民的意愿高度融合和统一,这是该模式核心之处 [19]。
2.2. 袁家村乡村文化赋存状况
2.2.1. 袁家村乡村文化主要类型及表现形式
袁家村具有的乡村文化主要类型有饮食文化、传统戏剧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其他生活习俗文化,表现形式繁多(见表1),这足以看出袁家村是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特色乡村。

Table 1. The main types and expressions of Yuanjia Village’s rural culture
表1. 袁家村乡村文化主要类型及表现形式
2.2.2. 袁家村乡村文化赋存状况
1) 饮食文化
袁家村一开始吸引游客的地方就在于建村初期最早的关中小吃一条街。在这条小街上,几乎涵盖了关中所有的特色小吃,小吃种类将近有100种。比如像粉汤羊血、肉夹馍、凉皮、烙面、劙面、臊子面、手工挂面等都是非常受游客喜爱的当地特色美食。每家每户做饭都用的是真正的柴火灶,完全透明公开,游客可以看到美食的制作过程。
在对小吃街的部分店主进行访谈时,了解到袁家村每家小吃店的厨房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为保证食材的新鲜、美食的味道以及烹饪过程的安全卫生,有一部分商铺的食材是由村委会统一调配的。除了统一调配食材,各家商铺的特色食材由各家店主自行采购,保证美食的质量和口碑。
2) 弦板腔
弦板腔起源于宋代,是在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周至一带兴起的地方特色剧种。弦板腔的主要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又叫“呆呆”,分蚱板和二板),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弦板腔的唱腔高昂、豪放且悲壮,但也有柔和、委婉的唱腔,能够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情感,具有深厚的关中特色和民歌韵味 [20]。2006年5月,弦板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袁家村弦板腔以茶馆前的小戏台为表演平台,为来往的游客展示弦板腔艺术魅力。通过访谈得知,袁家村表演弦板腔的演奏者和演唱者的主体人员都是60岁以上老人,本次调研主要访谈了弦板腔的一位传承人张志荣老先生,他讲述了弦板腔的主要发展和演变。弦板腔是由民间小调逐渐发展成正式的剧种,发展过程有盛有衰,但到目前为止,弦板腔面对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传承,光靠艺人本事是无法解决传承问题的。弦板腔传到这位老人这已经是第7代,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6、7点根据客流量来决定演出的次数,袁家村发展旅游确实为弦板腔的发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其传承的问题依旧很棘手。
3) 皮影戏
皮影戏在民间称之为“灯影子”,是由中国汉代民间古老戏曲艺术发展而来。以前因关中的传统习俗,所以每年从阴历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是皮影戏演出的集中时节。皮影戏以动画的形式以及独特的并具有趣味性的舞台效果和造型深受观众们的喜爱。皮影戏中的人物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奇,生动的形象以及丰富的布景道具,加上表演者多变的唱腔,引人入胜 [21]。
在关中非遗文化传承馆中有皮影戏表演,艺人表演技艺精湛、唱腔高亢,让观众领略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表演的这位艺人是陕西西路兴平皮影戏艺人南产分老先生,表演结束后他还邀请观众一起体验皮影戏的演出过程,在体验过程中,这位老先生表达出了对皮影戏发展现状的堪忧。皮影戏虽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慕名来观看的游客也不少,但是愿意学习并这门手艺的人非常少,因而皮影戏在袁家村这片土地上能否继续传承,是必须引起当地村政府、村民以及每一个人深刻重视的。
4) 剪纸
陕西民间剪纸多是反映生产劳动的景象,通常以田园花草和家禽牲畜为题材。作品的表现手法有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手工制作体现了匠人们对这门手艺的热情以及制作瞬间的特殊情感,同样也体现了匠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 [22]。
通过访谈在袁家村做剪纸的孟庆玲老师得知,孟庆玲老师9岁时便跟着姥姥学起了剪纸,剪纸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到今年已有54年。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到今天有所成就,孟庆玲老师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民间奇迹。现如今,剪纸这门传统手工艺就缺乏像孟庆玲老师一样的传承人,应当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使这门独特的手工艺能继续传承下去。
5) 传统作坊
袁家村传统油。坊木榨油是一种原始的传统工艺,其包括三十多道工序,如凉晒、熟炒、碾籽、熏蒸、箍饼、码饼、打榨等。木榨油不仅工序复杂,而且时间成本高,劳动力度太大。袁家村有一个传统油坊,其始建于清代,油坊的设备很古老。现在这个传统油坊不再榨油,而是给游客开放,成为了供游客参观的传统油坊参观馆。取而代之的榨油技术是袁家村的现代油坊,现代科技的引入使得榨油过程更高效、更卫生,并且该油坊为全村的美食店铺提供用油。
6) 茯茶
童济功茶坊在祠堂街南侧,一楼展示着茯茶的制作过程,游客也可以在这里自己体验制作茯茶。茯茶,选用湖南安化黑毛茶(当地不产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水分、湿度、温度的变化都会影响茶的品质。茯茶也称陕西官茶,素有离了关中气候、泾渭之水、秦人技艺的“三不能制”的说法。游客来到袁家村童济功茶坊,可以体验制茶,还可以了解茯茶的历史,同样还可以看到茶叶原料、生产过程、储存方式等详情。
3. 袁家村文化资源评价
3.1. 袁家村文化复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袁家村文化传承发展的紧迫性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袁家村传统油坊的老先生今年已经70岁,油坊目前没有传人,年轻人对于这门传统工艺并不怎么感兴趣,因而更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学习。与此同时,老先生年龄也在日益增长,身体素质也不如以往,这对于日后传统手工艺传承敲响了警钟。
在袁家村唱弦板腔的5位演唱和演奏者中,年龄最长者要81岁,其余4位的平均年龄也在64岁。五位老先生也没有学徒,老先生谈到,学徒制现在已经过气,传统的学徒制,需要学徒画上三年五载,求师学艺,徒弟没有报酬可得。因此,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年轻人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从而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习和传承这门演艺,这种现象则会成为日后弦板腔在袁家村这片土地上传承下去的阻力。在关中非遗文化传承馆中表演皮影戏的老先生今年71岁,仍旧做着这一行,老先生同样也没有学徒,老先生也讲到年轻人认为这门艺术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吸引力,更看不到发展前景,因而没有人愿意来潜心求学。
在袁家村孟庆玲剪纸店的孟老师今年64岁,孟老师一个人开着这家简单的小店,平日孟老师坐在店门口做着剪纸,把剪纸艺术当成了自己一生的爱好。孟老师以前也会教学剪纸技艺,但现在随着身体素质不如以往,不再大规模教学。目前袁家村就只有这一家剪纸店,孟老师剪纸技艺精湛,但没有年轻人去向孟老师学习技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如果加以应用,剪纸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也可以在袁家村内传承下去,为村民的精神文化造福,可是现在却没有传人,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
3.1.2. 袁家村文化的濒危性
前面所介绍的袁家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过于缺乏,多数传统文化没有传承人,个别传统文化有传承人但也是零星点点,并且传承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像弦板腔这个民间传统戏剧将濒临失传的局面,现状堪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例如人工木榨油坊,被机榨油坊所替代,人工木榨油坊只能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袁家村传统油坊已不再榨油,成为了供人参观了解传统榨油技艺的博物馆,好处在于人们还能参观到传统榨油的设备,但是传统的榨油方法已失去传承人,只有老一辈的人了解此技术,再过几年,人们或许会淡忘传统榨油的工艺及其文化精髓。
剪纸文化正在逐渐流失,随着老一辈剪纸艺人年龄的增长,许多非常精湛的剪纸技艺都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为了不让传统手工艺埋没在民间,摆脱传统手工艺如今的困境并继续发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承,如果不壮大剪纸传承人的队伍,不去呼吁更多的人学习钻研这门传统手工艺,这门传统手工艺将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3.1.3. 袁家村文化传播手段单一
袁家村目前具有的所有文化形式,都只是简单的呈现给旅游者,例如关中民俗生活文化的体现,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些体验项目,这一点在关中非遗文化传承馆中体现的很明显。传承馆的面积并不大,陈列的项目比较杂,缺乏规划,不够精细,代入感也不是很强。除了传承馆,袁家村的各条街道也只是简单的成列一些关中民俗生活的事物,例如轱辘、石磨、板凳、老碗等,只是简单的陈列,没有多元的传播形式,这对于游客来说收获不了多少关中的民俗文化。
表演弦板腔的老先生们也只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进行表演,没有类似于让游客了解并引发兴趣的宣传册或者多样的宣传方式,游客接近大多数都是休息娱乐,几乎没有游客想要深入了解弦板腔的艺术底蕴,甚至大多数游客都不知道什么是“弦板腔”。老人们表演的很卖力,却并不能起到很有效的宣传,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也十分欠缺,这都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3.1.4. 袁家村村政府及村民缺乏保护乡村文化的意识并且缺乏文化自信
乡村不是后天建造的人为景观,它是历经很长时间所形成的村民生活、劳作的场所。正是由于历经了很长时间,才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传统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但在城乡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村民受到城市文化的强势冲击,因而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认知,所以乡村传统文化有逐渐被城市流行文化取代的趋势 [23]。
袁家村政府在袁家村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倡导年轻人来学习和了解等方面做的非常不够。跟当地老人了解到,当地文化几乎属于被动存留的状态,没有纳入新鲜血脉,文化早晚会濒临灭绝,因而当地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缺乏文化自信,这极其不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3.1.5. 袁家村文化传承资金欠缺
袁家村如今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康村”,村民是致富了,但袁家村到现在的发展模式仍是大力发展村上经济,以饮食、以简单的民俗体验项目做其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忽视乡村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意义。这体现在袁家村真正落实投资在文化领域的资金并不多,只是主打了“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农耕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但具体落实和体现的资金投入并不像它所打的招牌一样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24]。
3.1.6. 袁家村部分场所狭小导致文化不足以传承
袁家村除了关中非遗文化传承馆具有一定的小规模外,其余的乡村传统文化形式的承载场所都过于狭小。弦板腔只有一个小戏台;皮影戏只是在非遗馆中有个简单的小表演台;剪纸文化、织布文化也只是局限在一个小店面内;传统油坊就是陈列着木榨油的机器;泥塑更是零星体现。在这样狭小的场所中,想要大规模的传承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具有吸引力,也不具有带动力,从而就不能引来更多对这些乡村传统文化感兴趣并想学习的人们。
3.1.7. 袁家村旅游受到景区同质化现象的冲击
袁家村新型并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使得其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受欢迎,不少人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便纷纷投入到具有相似性的乡村旅游开发中,这使得袁家村的发展模式不断被模仿“复制”,因此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以及游客被分流的现象。自2013年以来,在西安市周边出现了5~6家类似袁家村的景区,布局、形式都极其相似。到2018年,陕西省已有近60多家古村落都在模仿袁家村的发展模式。
3.2. 对袁家村未来文化复兴发展的主要建议
3.2.1. 深度挖掘袁家村文化
如何将乡村传统文化渗透在乡村旅游的整体中,这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旅游的重要问题。袁家村要以当地特色文化——关中文化为指导,突出当地原生态的乡土气息,并深入挖掘和利用其内涵,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展现出来。当前,袁家村要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中以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使袁家村真实的乡村环境、氛围得以体现,增加其文化含量。有文化不挖掘,不传承,不保护,再过几十年,等到不可弥补的问题出现,一切能否来得及,不仅袁家村的村政府和村民要深思,而且对我们每位旅游人也应当敲响警钟 [25]。
3.2.2. 政府拨资金以及各界人士资助传承当地传统文化
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所需的资金应当纳入地方预算,地方政府应每年增加投资。与此同时如何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这是地方政府应当纳入策划的,政府要大力宣传,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对袁家村濒临的乡村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
呼吁各界对袁家村当地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士,提升他们对袁家村当地濒临的传统文化的关注,进一步资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学习这些传统文化,激励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壮大袁家村文化传承者的队伍,使这些人类的文化财富得以传承,实现传统文化在袁家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日后吸引更多对袁家村当地传统文化慕名而来的游客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为丰富当地村民以及外来游客的文化精神做出贡献。
3.2.3. 通过名人效应和影视文学等多样化宣传方式为袁家村乡村旅游做推广
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与当地有关联的名人,利用名人效应让名人成为一个载体,结合他们的故事、遗迹、社会影响和活动等,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世人,进一步融合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这就有助于塑造旅游地人杰地灵的目的地形象和地域印象,为袁家村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我国旅游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6]。
影视旅游和文学旅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表达和表现力,作为传承文化的有利途径,袁家村政府和村民应当提升认知。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影视、文学旅游地可以使游客在体验过后留下深刻的印象,游客游览后会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到影视、文学所表达的历史背景、人文情怀,从而更好地受到地方文化感染。因此打造影视、文学旅游地,对推进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有着深远意义 [27]。
4. 结论与展望
乡村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如果不加以传承和保护,我们为后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将所剩无几。
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因为如此乡村传统文化所能够展示的舞台也越来越小。这种种方面导致了我们珍贵的乡村传统文化面临濒危的局面,如何拯救濒危的乡村传统文化,保证乡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剔除观念误区,树立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正确思路,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才能无愧于祖祖辈辈为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袁家村的发展模式受到全国各地模仿,证明其成功的引领了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但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不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只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做简单的文章,这着实不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与发展。
通过这次对袁家村传统文化的访谈调研,对袁家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有了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感到了一些不足,我们的目的希望袁家村不仅可以被当地人熟知,而且要让更多的人能知道并了解这种乡村文化,这样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无疑是最有力的举措。在未来的发展中,袁家村应将更加注重对文化因素的挖掘,从而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关中文化究其根源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关中文化是以农为本的农业文明,农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础的需要“吃”以外并为精神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提供物质保障。如果袁家村能以目前已有的文化形式为突破口,引入促使乡村文化复兴的路径,进而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乡村传统文化。例如呼吁各界人士对袁家村传统文化的关注并对袁家村传统文化的复兴进程进行投资,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并传承袁家村的传统文化,复兴袁家村传统文化进而也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只有落实这些复兴袁家村传统文化的路径,袁家村旅游业日后的发展才会更加稳固。
致谢
感谢欧阳正宇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每一位接受访谈的受访者的耐心解答,感谢给予转载和引用的资料、文献、研究思想等内容的学者,感谢各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