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毕旭军, 李永超(2006). 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山东精神医学, 2期, 108-110.
|
|
[2]
|
董奇(1991). 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期, 12-18.
|
|
[3]
|
卢勤, 苏彦捷(2002). 对Bem性别角色量表的考察与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 8期, 550.
|
|
[4]
|
卢勤, 苏彦捷(2004). 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期, 642-651.
|
|
[5]
|
彭丹(2011).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传奇. 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1期, 147-149.
|
|
[6]
|
钱铭怡, 夏国华(1996).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 2期, 58-59.
|
|
[7]
|
钱铭怡, 肖广兰(1998).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 6期, 553-555.
|
|
[8]
|
钱铭怡, 张光健, 罗珊等(2000).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报, 1期, 99-104.
|
|
[9]
|
石绍华, 郑钢(2002). 育儿风格.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10]
|
石艳玲(2005).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5期, 97-100.
|
|
[11]
|
王娜(2006).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影响作用的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9期, 87-88.
|
|
[12]
|
杨雄(1996). 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期, 46-51.
|
|
[13]
|
张林, 邓小平(2008).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自我认知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3期, 53-57.
|
|
[14]
|
张书义(1999). 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影响因素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期, 40-42.
|
|
[15]
|
赵文进(2007).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论文, 兰州.
|
|
[16]
|
Crusec, J. E., & Lytton, H. (1988). Socialization and family, in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theory, and research. Berlin: Springer-Verl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