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7年,中国国内及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2.7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4万亿元人民币,旅游对社会国民经济总贡献超过11%,旅游直接就业人口达2825万 [1] 。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大力推动着中国酒店业的迅猛扩张,对人才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达到1690所,有608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其中的222所高校单独设置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 [2] 。
虽然我国高校招收了大量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混杂,人才培养标准的不统一,特别是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大量流失的现象。因此,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专业人才成为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及业界共同关注的重点。只有了解学生为什么选择旅游酒店管理这个专业,才能通过改革培养机制,满足学生期望,真正做到培养行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鉴于此,本文试图了解我国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择动机,探究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了解他们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期望,从“选才”环节入手,对于专业招到适合的学生并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解决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及专业地位下降的问题也起到重要作用。
2. 文献回顾
学界对于高等教育中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成果数量与该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吻合的。在国外,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在70~80年代达到顶峰,并在90年代开始有明显减少,而同期相对应的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有所减少,在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从90年代后期开始持续了将近1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旅游教育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快速递增的时期,这也被汪德根等对《旅游学刊》创刊30年来收录论文总结出的中国旅游研究特点与趋势相吻合 [3] 。
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后出现了学科发展的问题与瓶颈,保继刚和朱峰的研究发现国内大学培养体系与业界对该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脱节,难以满足业界对人才的需求 [4] 。汪德根等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旅游酒店教育领域的研究普遍集中于教学与课程体系,教学评估与比较,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而这些研究都较偏向于研究教育本身,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对于教育的受体–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该专业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和动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3] 。
2.1. 专业选择动机研究
2.1.1. 国外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研究
国外尤其是美国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研究起步较早,涉及面宽,视角广,研究也较为细致和深入,特别是在专业(主修)选择的影响因素和群体差异方面 [5] 。不少国外学者用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行为。他们注意到大学生在他们的教育选择中受到预期的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影响 [6] 。有学者从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专业选择动机。Rochat和Demeulemeester发现学生面临的风险是影响专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他们看来,个人选择大学和专业至少面对两类风险:1) 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可能性(简称“学业竞争风险”);2) 学生毕业后获得较高市场回报的可能性(简称“就业竞争风险”)。对于一个回避风险的学生来说,通过选择低风险的专业也许不失为“明智之举” [7] 。
除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预期等因素会影响学生择业动机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对学生的选择有调节作用。如学生的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Juaneda等对西班牙旅游专业学生的研究发现,就业前景是学生选择旅游专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学业表现,性别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8] 。O’Mahony对澳大利亚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兴趣、家庭与周围相关人群的态度都是影响学生选择此专业的重要因素 [9] 。
尽管国外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研究深入且细致,研究的因素及角度也多元化,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特殊性,使我国学生选择专业的动机绝不可能与国外的相同,但国外的研究还是能为本文提供思考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引导本研究更深入准确地测量出影响我国学生,具体来说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择动机。
2.1.2. 我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选择动机的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普及,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对专业选择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现阶段对专业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大主题:1) 学生选择专业的权利的研究;2) 学生选择专业的群体差异;3) 学生选择专业的满意度;4) 不同专业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学生的“择业”要求;5)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动机研究 [10] - [16] 。
刘浩,殷畅的调查发现95后的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有跟风行为,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认识,他们同时还发现,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更多的选择工商类专业,而在选择理工类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学生中,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居多 [17] 。樊明成的研究发现在11个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因素中,自己的兴趣、工作机会、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这3个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非常大 [18] 。而余芳对研究型大学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研究发现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选择专业的原因并非因为个人兴趣爱好 [19] 。
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虽然有一定的研究,但具体到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研究却比较少见。陈阁芝和韩一衍发现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受学生与专业契合度,社会对专业的评价所影响 [13] 。郭英芝等在2004年对海峡两岸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选择动机做了比较研究并发现就业机会,行业吸引力和易于学习是两岸学生选择该专业的普遍动机 [20] 。郭英芝的另一项对国内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专业选择动机研究则发现,较好的职位和较快的提升机会是排名领先的专业选择影响因素 [21] 。
综上所述,学生专业选择受很多内、外在因素的影响,但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都没有对于以“应用型”为特点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在研究型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否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研究,特别是这些因素对于此类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的影响力是否与学者已有研究的发现相类似更是一个有趣并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测量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院校本科生的调查,收集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参考Kim等人的动机量表 [22] ,考虑中国教育制度的特殊性及中国学生重视家人意见、学校名气等因素,遴选出本科生共30项选择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动机作为问卷调研范围。
3.2. 研究抽样与实施
本研究选择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管理学院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作为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中山大学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所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中排名一直稳居前列,同时,中山大学也是中国旅游名校联盟“T10”成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性。
本研究通过实地问卷调研与网络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向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发放240份问卷,共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83.33%,其中有效问卷169份,问卷有效率84.5%。
3.3. 统计方法
对本研究使用SPSS 17.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1)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了解人口统计变量基本情况及量表各项得分均值和标准差;2) 利用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对问卷整体信度进行评估;3) 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中提取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选择动机主成份因子;4) 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和一元方差检验(One-Way ANOVA)比较评价各主成分因子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的差异性。
4. 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的目标对象是中山大学旅游酒店管理相关专业本科生,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得出在学院、性别、年级、生源地、职业发展意愿、家庭人均月收入共5个项目的人数和百分比,如表1所示。
从样本特征统计可以总结出就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些基本特点。1) 从性别上看,以女生为主,占有约74.6%的比例;2) 年级分布整体来说较为均匀,从而保证了问卷有效性;3) 从生源地上看,以城市居多,约49.1%,农村生源最少,约20.7%;4)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把毕业后就业为第一选择,5) 学生来源的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或以下的占将近7成。

Table 1. Samp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1. 样本人口特征描述性统计
4.2. 各测量项目均值和标准差
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选择动机因素共30个测量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其中,得分最高的选项是“学校的综合实力或知名度”均值为4.12。其余得分高于3的选项共有11项:“选择专业时是根据自己的兴趣(3.8)”、“选择专业时是根据自己的学术能力(3.4)”、“性格适合就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或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工作(3.29)”、“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我更有学习/工作优势(3.04)”、“家人对我就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是理解和支持的(3.41)”、“选择该专业是因为这有利于进入理想的大学(3.31)”、“选择该专业受到我的高考分数落点影响(3.59)”、“选择该专业是因为我所选择的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排名靠前(3.18)”、“选择该专业是因为旅游/酒店行业就业前景良好(3.21)”、“选择该专业是因为旅游/酒店行业职业发展潜力大(3.33)”以及“选择专业时,我曾考虑社会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看法和认可度(3.31)”。
4.3. 正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 α系数来测定本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表2)表明,整个研究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可靠程度较高,说明研究变量的相应度量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即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Table 2. Reliability test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its measuring indicators
表2. 问卷整体及其测量指标的信度检验
4.4.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选择动机因子分析
4.4.1
. KMO和Bartlett’s检验
本研究中量表KMO值为0.864 (表3),大于0.8,根据Kaiser的观点表示很好,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此外,本量表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其值为2087.745,自由度435,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Table 3. KMO and Bartlett test
表3. KMO和Bartlett检验
4.4.2
. 主成份因子提取
本文对30个测量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选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N = 169),以主成份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得到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以Varimax法对因子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矩阵(附表A1)。有四个选项因子载荷小于0.5,因此在本研究中予以剔除。提取的8个主因子,累计可解释变异量达63.915%,这表示因素分析的结果能较好地代表原是变量,我们将其归纳为(F1)行业发展前景,(F2)家人支持,(F3)学习成本,(F4)自身优势,(F5)他人理解与认同,(F6)社会支持,(F7)分数影响,及(F8)学校名气。各因子载荷值及因子命名见附表A2。综上,八项主成份因子(公因子)按各自特征值加权相加即为综合得分E,由E值的大小可以反映某同学选择旅游/酒店管理动机(M):M = 8.874F1 + 2.106F2 + 1.715F3 + 1.483F4 + 1.459F5 + 1.280F6 + 1.168F7 + 1.089F8。
4.4.3
. 各主成份因子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的差异结果
本文以性别、生源地、学生未来发展意愿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专业选择动机类型(公因子)为因变量,对不同组别的选择动机类型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元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考察个人变量对动机类型的影响。
1) 性别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差异检验
表4结果显示,学生性别“学习成本”和“社会支持”两项动机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余四项动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项动机中均呈现出更高的均值,这表明,男生在考虑是否选择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时候更多考虑学习时能否获得更多资助或花费更少成本。而政策、社会的认可对于男生来说更加重要。

Table 4. Gender difference T-test on students’ choice motivation
表4. 性别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差异检验
2) 生源地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差异检验
表5结果显示,相对于农村学生,城市及城镇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较为参考家人的意见,而家人对学生选择此专业有更高的认同与支持。这表明,由于城市、城镇经济相对发达,服务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城市人对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农村人更有深刻的体会与长远的眼光,因此当子女选择此专业时,城市的家长们会给予更多的支持与肯定。

Table 5. Geographic difference T-test on students’ choice motivation
表5. 生源地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差异检验
3) 职业生涯发展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差异检验
如表6结果显示,无论是选择毕业后出国升学/工作、国内升学、创业还是就业的学生,在专业选择动机时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方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未来发展平台较宽;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专业前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较少,更多学生是在入学后才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Table 6. Career plan difference T-test on students’ choice motivation
表6. 职业生涯发展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差异检验
4) 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差异检验
One-Way ANOVA分析表明(表7),家人支持、学习成本和他人理解与认同三项动机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中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统计显示,中等偏上收入家庭的学生在选择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时能得到更多家人的支持。一方面由于高收入的人群往往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因此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看得更为透彻,对于接待服务业的发展也能更理性看待,因此更趋向鼓励子女选择此专业。另一方面,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更希望自己子女从事更高收入的行业,因此对旅游/酒店行业并不抱有好感,支持度较低。而在学习成本方面,虽然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均表示能否获取奖学金并不会影响其是否选择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但就表中数据显示,中等偏低收入的学生相对于低收入家庭或中高收入家庭在选择专业时更加看重高中老师、同学、朋友们的意见和认可。

Table 7. Family income difference T-test on students’ choice motivation
表7. 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专业选择动机的差异检验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提取主成分的研究方法对169位同学的选择动机进行调研,并利用一元方差检验分析动机公因子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中的差异性。通过本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山大学旅游/酒店管理相关专业本科生的8个主要选择动机因子分别是“行业发展前景”、“家人支持”、“学习成本”、“自身优势”、“他人理解与认同”、“社会支持”、“社会影响”、“学校名气”。
5.1. 研究发现
通过提取学生选择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动机进行归纳后可以概括如下现象:
1) 行业发展前景对学生选择该专业影响最大。通过调查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主要考虑旅游、酒店管理这个行业出路是否光明,是否能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而“行行出状元”的心态在旅游、酒店行业显然并非“主流”思想。从公因子“行业发展前景”的平均分(2.85)中我们可以推断学生普遍认为旅游、酒店行业并非他们理想的发展行业,行业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不足这一结论。
2) 相较于自身因素,他人的支持与认同更能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家人的支持、老师、同学、朋友以及社会的看法和认同度都是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重点考虑的因素。而相比于女生,男生在这方面显然更加慎重。在“他人理解与认同”和“社会支持”两项动机中,男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女生,这说明旁人、政策、社会的认可对于男生来说更加重要。因此,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中男生数量远远少于女生这一现象。
3) 学生在选择旅游酒店专业时更加理性。尽管学生们在选择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时表示出对该专业的兴趣,但对于学生动机来说,兴趣不如自身优势来得重要。这是因为高中毕业生对大学的专业了解并不足够,很多情况下仅仅是通过简介或固定印象、社会他人的意见来评判一个专业,相对于金融、经济、会计这些热门专业,把旅游酒店管理的作为填报的志愿的学生具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4) 高考分数与学校名气很受重视。为了进入理想的学校,很多学生会把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当作是保底专业。另一方面,如今很多企业招聘时并不实行专业对口,而是更看重学校的实力与知名度,由于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该专业收分并不高,因此,重点高校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也成为学生进入这所学校的重要“踏板”。
5.2. 具体建议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众多高等院校也增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招收人数逐年递增,但重点研究型高校旅游专业却大多数处于萎缩状态或萎缩状态的边缘。另一方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从事旅游酒店行业的比例也越来越低。要改变这一格局,需要学生自身、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行业因素这“四架马车”同时做出相应调整。
5.2.1. 从学生自身角度而言
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除了考虑专业发展前景和自我职业发展,更应考虑目前经济形势及社会、国家未来发展趋势,不应仅仅停留在追逐个人利益层面。本文认为,为了进入著名大学从而选择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做法并不可取。
5.2.2. 从家庭支持角度而言
在本文统计结果分析中,家人支持对于学生入学动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努力与学生、家庭进行深入交流,无论是在选专业时、就读时还是毕业时,都应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努力改变学生、家长们的就业观念,实现家庭就业观念与行业发展、教育大趋势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不能仅以薪酬作为评价自己子女能力的唯一标准,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就读专业和未来发展道路的权利。
5.2.3. 从学校培养角度而言
如今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1) 学校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生源选择具有非自主性。据有关调查发现,30%以上的学生是因为服从分配而被录入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甚至是某些热门专业因报考人数爆满而被调剂到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谌文,2008) [23] ,这样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耽误了学生的发展;2) 旅游学科是在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很多院校会把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设在不同的院系下,如历史与文化学院、地理学系、社会学院等,这种分类的不统一也削弱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性。
5.2.4. 从行业招聘、任用、培养角度而言
虽然前文提到旅游、酒店行业是实践性强的行业,从业人员一般需要从基层做起。但企业在招聘时还是有必要把专科、技校学生与本科学生做出区分。在定岗前,应充分给予本科生发挥其才能的平台,如通过管理培训生的模式让毕业生先在不同岗位进行实习培训,最后才综合其意愿进行定岗。
目前旅游行业薪酬水平较其它行业而言相对较低,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工资和专科生、中专生甚至高中生等员工相比几乎没什么差别,录用的大学生也以“实习生”的形式对待,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学生一有机会便纷纷跳槽,从而造成旅游企业优秀人才的极大流失。
5.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虽然本文力图尝试深入了解研究型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入学动机,但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两点:第一,研究样本的局限性。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研究型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选择动机,而在实际操作中仅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管理学院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并没有涉及其他研究型高校,因此样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量表的权威性有待考究。本文在参考国外其他学者所做的研究量表的基础上加入中国教育制度及学生心理的特殊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学生入学动机影响究竟有多大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四川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省级88-6704)资助。
附录

Table A1.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30 variables
附表A1. 30项动机变量主成份分析结果

Table A2.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 of motivation in major selection (N = 169)
附表A2. 专业选择动机主成分因子(N = 169)
Continued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