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与自身发展需要所形成的稳定看法,是教育评价的内在尺度和价值选择的重要标准(王卫东,2001)。其中,“读书是否有用”是其主要体现(赵力燕,李董平,徐小燕,王艳辉,孙文强,2016)。不同教育价值观,对教育实践产生着不同影响,使教育在某段时期内朝着一定倾向发展(王子君,2009)。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阶段,是个体个性品格、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岳毅力,2012)。抓紧这一时期并积极开展正面教育实践活动,对他们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同时,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相呼应。
教育价值观的研究在国内主要是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以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为主要考察点。研究显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价值观有一定正向认识,认为接受教育是重要(牛春娟,郑涌,2010);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本的“高投入”与“低产出”,“读书返贫”等现实导致农村家长对教育预期的失望,但研究指出真正持“新读书无用论”的只是极少数人,相比较而言,初中生比小学生更有可能持“读书无用论”(陈国华,2013)。而曹光美在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学生学习价值观良好,能够正确认识学习活动(曹新美,2013)。李涛在揭示底层社会与教育的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户家庭对于读书功用性都有自己明确的判断,40.46%的比例支持“读书无用”的价值取向,足见其在村落中影响力甚大(李涛,2014)。上述各项研究都反映出“读书无用论”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发展历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全国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城市特征和区域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投入与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但由于重庆具有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并存的基本市情(张辉蓉,盛雅琦,宋美臻,2018)。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亟需教育的支持和服务,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需积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做指导。
本研究将使用《初中生教育价值观调查问卷》来考察初中生教育价值观,从科学统计分析入手,了解现状,分析差异,寻根溯源。针对其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初中生形成正确教育价值观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重庆市5所中学的初中生,共发放1100份问卷,收回1000份,得到有效问卷994份,有效率为90.4%。重点中学学生646人,非重点中学学生348人。初一学生523人,初二学生245人,初三学生226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王子君编制的“初中生教育价值观调查问卷”(王子君,2009),进行团体施测,由被试独立完成。问卷包含7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对该条目认同度越高,总分越高则认为教育价值观越积极。本次测验具有良好信效度指标,7个维度α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4、0.875、0.813、0.725、0.616、0.708、0.759,总量表α一致性系数为0.891,分半信度为0.848。研究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初中生教育价值观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样本数据与测量模型可接受,χ2/df = 5.9,RMSEA = 0.07,GFI = 0.85,CFI = 0.84,IFI = 0.84,该问卷结构效度尚可接受。
2.3. 数据处理
核查数据,删除数据缺失以及规律作答在50%以上的无效数据,利用Epidata软件录入问卷并导出数据,采用AMOS21.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发展的总体状况
初中生各维度均分在3.60~4.45之间,可见被试对各维度认同度均较高。绝大部分仍对教育价值观持积极态度和观点,特别是对智育维度认同度最高,认为读书学习可以使人智慧,其次是道德塑造与体育能力发展,表明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效用。详见表1。

Table 1. Average and equal scores of the education valu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表1.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各维度均分及总均分
3.2.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在学校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智育本位和求职升学两个维度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重点中学学生的智育本位和求职升学得分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表明重点中学在学生的智育以及求职升学培养上更加重视。详见表2。

Table 2. Mean differences in school typ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al values (M ± SD)
表2.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在学校类型上的平均数差异检验(M ± SD)
注: *p < 0.05,**p < 0.01,***p < 0.001。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在年级上差异显著(p < 0.05),经LSD检验,初三学生教育价值观得分低于初一、初二学生,这与罗书伟研究结果类似,中学生教育价值观及其各因素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且呈现出随着年级上升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详见表3。

Table 3. Mean differ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al values in grades (M ± SD)
表3.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在年级的平均数差异检验(M ± SD)
注: *p < 0.05,**p < 0.01,***p < 0.001。
4. 讨论
4.1.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的总体状况与发展特点
初中生群体总均分大于3的总人数是938人,占总数的94.37%,初中生虽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但绝大部分仍对教育价值观持积极态度和观点,特别是对智育维度认同度最高,认为读书学习可以使人智慧,其次是道德塑造与体育能力发展,表明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效用。这与陈国华和曹新美研究结果一致(曹新美,2013;陈国华,2013),初中生真正持“读书无用论”只是极少数人。总之,大多数学生拥有积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认为学习对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等尤为重要。本研究发现,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在学校类型存在显著差异。重点中学学生的智育本位和求职升学得分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表明重点中学在学生的智育以及求职升学培养上更加重视。这可能是由于重点中学不仅占有得天独厚的师资力量而且自身招揽大量优秀生源(陈伟创,2004)。因此学校把学生的智育培养以及求职升学放在重要位置。
4.2. 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初二年级是重要的转折点
他人效用、社会效用价值、智育本位价值、求职与升学自我效用价值、美育与劳育本位价值各维度均分和总均分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初三学生教育价值观得分低于初一、初二学生,这与罗书伟研究结果类似,中学生教育价值观及其各因素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且呈现出随着年级上升而逐渐下降的趋势(罗书伟,2007)。这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广泛,减少了少年期理想化色彩,能更客观现实地审视自己的学习目的。同时,随着年级升高,初中生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多,学业压力与难度逐渐增大,父母期望与要求逐步增加,同学之间的隐性竞争,使初中生学习兴趣明显降低,导致其教育价值观呈下降趋势。
初二学生他人效用价值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原因:首先,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期蓬勃发展阶段,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物关系的意识)发展迅速,表现为寻求他人看法和认可;初一初二学生自我意识初步发展,因此易受家庭和他人影响,初三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对自我认识以及发展需求更加清晰,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稳定,因而他人效用呈下降趋势。
初三学生在社会效用价值、智育本位价值、求职与升学自我效用价值、美育与劳育本位价值均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学生。这可能是,初三年级此刻面临升学压力,学校更为重视学生学业成绩,而并非劳育、美育培养;其次,初三学业成绩已较为稳定,部分学生对于求职与升学可能出现“无所谓”甚至“麻木”态度;最后,人格的稳定性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相比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三年级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人格。
5. 建议与对策
5.1. 关注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兹事体大
根据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年级差异,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有侧重点和针对性。初中阶段是个体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张晨璐,2016)。这个时期突出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极力想获得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对自己往往估计过高,把自己的见解看成是评价客观事物的标准,竭力渴求外界认可,因而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也是最易产生困扰与障碍的时期。针对以上特征,既要尊重他们想法中的合理部分,也要加以正面指引。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塑造其积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其人生发展和规划至关重要。
5.2. 群策群力,多元共育积极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必须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学校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更是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强大势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时时、处处受到良好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同时自身主观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将从以上四个角度提出建议与对策,多元共育初中生教育价值观积极发展。
1) 树立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教育始于家庭,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态度,家庭成员间互动方式都会影响初中生教育价值观形成(翟博,2016)。初中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自信是这一阶段的发展动力,因此传统的“打压式”教育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家长应采用赏识教育,适时给予表扬,客观评价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避免自卑情绪,但也不能自满。改变传统权威教育方式,学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将教育价值观融于其中。注重言传身教,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加强自身素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
2) 学校注重引导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在青春期渐趋成熟。倘若自我意识发展受到误导或阻碍,则个体行为、学习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受到损害,造成不良影响(陈伟创,2004)。因此学校应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坦然接受自我,因材施教,开展活动式教学,让学生对教育价值观身体力行。其次创设锻炼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最后尊重学生的成人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境,循序渐进,灵活地开展培养活动。
3) 增强初中生自我调适能力
个体行为不仅受外界影响而且受自我反馈机能制约,它使得人们能够对自身思想、感受、动机和行为做出一定调节,从而引导和激发个体行为(李庆玲,2009)。在当前提倡核心素养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能促进其灵活采用自我计划策略和监控策略。面对困难与挫折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制定解决方案并采取相应行为对策,继而提高其学习适应性水平。因此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增强自信,提高耐挫力并下决心克服缺点和不足;学会倾诉,在遇到困难或感到迷茫时,适当寻求老师和家长帮助,加强沟通,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和感受;发展兴趣,多实践体验,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营造良好社会教育氛围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尚未发展完全,极易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张晓燕,2013) 。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言论自由的信息时代,对教育价值的质疑和批判,这对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极易产生误导,导致认知偏差,部分学生对教育价值观呈现出较为负面、消极的态度。大力促进社会价值体系合理化,以保证正确教育价值观得以渗透,完善网络监督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教育氛围。
基金项目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师范大学赛区(20160202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