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水体环境中,铜元素通常以正二价的离子形态出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冶金、电镀行业以及铜矿的开采会排放大量的含铜废水。而铜离子作为一种重金属离子,在自然界食物链的作用下,逐渐沉积在动植物的体内,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铜离子的消除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在现有技术下,较成熟的方法有沉淀法 [1] 、离子交换法 [2] 、萃取法 [3] 、吸附法 [4] 等。在吸附法中,常用的吸附剂有离子交换树脂、海藻酸钠 [5] 、活性炭 [6] 等。寻找新吸附材料的实验,也一直是研究热门。
海藻酸钠是一种天然生物大分子 [7] ,具有黏附性、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等特性,被大量使用在生物技术、食品、载药等领域。多巴胺能在弱碱性的溶液中自聚,并最终被氧化成聚多巴胺,包覆于其他物质表面。聚多巴胺作为多巴胺的氧化聚合物,根据其丰富的基团,及亲水性、粘附性和生物相容性,人们已将其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光电传感领域等 [8] 。
基于上述两种材料的特征,本研究将聚多巴胺与海藻酸钠混合,简单地制备出一种高效、亲环境、能高效吸附水体中Cu2+的全新材料。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线光谱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对材料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及pH影响进行了研究。
2. 实验部分
2.1. 材料和仪器
实验材料信息和实验仪器如表1、表2。
2.2. 吸附剂的制备
2.2.1. 聚多巴胺球(PDA)的制备
将90 mL蒸馏水和40 mL无水乙醇混合,加入1 mL氨水(25%~28%),并缓慢搅拌30 min。随即加入10 mL 5% (w/v)的盐酸多巴胺溶液,于室温下反应36 h,可观察到混合液的颜色从无色变为棕色再至黑色。待反应结束后进行抽滤,用蒸馏水清洗5遍,置于80℃烘箱内真空干燥12 h。取出的深褐色产物即为聚多巴胺球,用玛瑙研钵研磨成粉末状以备后续之用。

Table 1. Message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表1. 实验材料信息

Table 2. Message of experimental apparatus
表2. 实验仪器信息
2.2.2. 聚多巴胺/海藻酸钠凝胶球(SA-PDA)的制备
配制100 mL 0.02% (W/V)海藻酸钠溶液,溶解后投入0.2 g的PDA球粉末,磁力搅拌后超声,使之均匀分散。采用直接滴加法,将上述海藻酸钠溶液逐滴加入250 mL 1% (w/v)氯化钙溶液中,在缓慢搅拌的条件下固化,持续2 h,得到SA-PDA黑色凝胶球。将产物用蒸馏水清洗若干遍,以除去剩余Ca2+,置于60℃烘箱中干燥待用。
2.3. 吸附实验
移取20 mL 50 mg/L的Cu2+溶液,加入0.01 g SA-PDA凝胶球,超声分散。根据实验需要,用0.1 mol/L NaOH或0.1 mol/L HCl调节pH值,室温下磁力搅拌3 h。随后离心分离,并取上清液,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溶液中剩余Cu2+的浓度,即可计算已吸附Cu2+的量Q。
可用如下公式计算SA-PDA对Cu2+的吸附量Q (mg/g):
(1)
其中,M为吸附剂的质量,g;C0表示Cu2+溶液的初始浓度,mg/L;Ct表示t时刻的Cu2+浓度,mg/L;V是溶液的体积,L。
3. 结果与讨论
3.1. SA-PDA凝胶球的表征
分析SA-PDA凝胶球的结构性能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影响,需对样品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和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分析的表征。
3.1.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图1为SA、PDA和SA-PDA的红外光谱图,主要特征峰归属如下:SA谱线中C=O对称和非对称伸缩振动出现在1608 cm−1和1430 cm−1,C-O和-OH的伸缩振动峰为1045 cm−1分别为3436 cm−1,2923 cm−1处归属为中C-H伸缩振动 [9] 。PDA谱线中,分子间氢键(O-H)伸缩振动或芳香族仲胺N-H伸缩振动引起3000~3500 cm−1之间的宽带 [10] ,1600 cm−1处和1511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苯环的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 [11] 。1280 cm−1处的峰则是由C-N弯曲振动所引起。

Figure 1. FT-IR spectra of SA, PDA and SA-PDA
图1. SA、PDA和SA-PDA的红外图谱
通过比较可观察到,在SA-PDA的红外光谱图中3426 cm−1、1430 cm−1、1045 cm−1以及1604 cm−1同时出现了SA和PDA两者的特征吸收峰,分别与之相似。故可做出判断,聚多巴胺成功包覆在海藻酸钠表面,经SEM测试可进一步辨别。
3.1.2. 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分析
为确认SA-PDA的结构特征,经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两者形态如图2清晰显示:聚多巴胺微球远小于海藻酸钠,粒径均一,约为40 nm,在海藻酸钠分子表面分散均匀,层叠聚集。结合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海藻酸钠已成功被聚多巴胺包覆。

Figure 2. The SEM images of the PDA (A and B) and SA-PDA (C and D)
图2. PDA球(A和B)及SA-PDA凝胶球(C和D)的扫描电镜图
3.2. 影响SA-PDA凝胶球吸附因素的考察
3.2.1. pH的影响
溶液的pH值在吸附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会同时影响吸附剂表面带电情况、质子化程度,甚至可能改变重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 [12] 。在不同pH下,SA-PDA凝胶球对Cu2+的吸附量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吸附剂SA-PDA凝胶球对Cu2+的吸附能力随着pH的增大(2~6)而逐渐增大,在pH为6时达到最大吸附量97.46 mg/g。原理是低pH时吸附剂表面的质子化会阻碍吸附反应的进行;当pH逐渐升高,OH−离子增多,降低吸附剂表面的质子化率;且带有正电荷的Cu2+产生静电吸引,同时促进了SA-PDA凝胶球对Cu2+的吸附 [13] 。

Figure 3. Effect of pH on the adsorption of Cu2+
图3. pH对吸附Cu2+的影响
3.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吸附时间对Cu2+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图4所示,考察了PDA和SA-PDA凝胶球在不同时间下对Cu2+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PDA和SA-PDA凝胶球对Cu2+的吸附量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提升,并最终稳定在吸附平衡状态且SA-PDA的吸附量远远大于PDA。在吸附初始阶段,大量Cu2+易于同吸附剂的活性位点接触并被吸附;经过一段时间后位点饱和,吸附量几乎不再增大,可判断已达到吸附平衡。本实验条件下,经160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为79.34 mg/g。

Figure 4. Effect of time on the adsorption of Cu2+ by PDA and SA-PDA
图4. 吸附时间对PDA和SA-PDA吸附Cu2+的影响
3.2.3. 离子浓度的影响
离子的存在对吸附量的影响不可忽视。采用NaCl溶液,在其浓度为0、0.01、0.05、0.1、0.5和1.0 mol/L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SA-PDA凝胶球对Cu2+的吸附量,数据如图5所示。结果显示,当没有外部离子干扰时,能达到最大吸附量80.74 mg/g。

Figure 5.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on concentrations on the adsorption of Cu2+ by PDA and SA-PDA
图5. 离子浓度对SA-PDA吸附Cu2+的影响
3.3. 吸附机理分析
3.3.1. 吸附动力学分析
依据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间扩散的数学模型),考察SA-PDA凝胶球对Cu2+吸附动力学过程。分别对方程进行线性拟合,求得k。并通过比较相关系数(R2),确定方程的拟合效果。表3和图6显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R2较大,k较小。表明该实验条件下,液膜扩散不是控制吸附过程的唯一步骤 [14] 。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基础,主要受活性位数量的影响,而非溶液浓度 [15] 。采用准二级动力学线性方程拟合曲线的R2更高,说明该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Table 3. The parameters of adsorption kinetic equation
表3. 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参数

Figure 6. First order adsorption kinetics curve and second order adsorption kinetics curve
图6. 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曲线
3.3.2. 吸附等温线分析
通过研究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吸附等温模型,确定SA-PDA凝胶球对Cu2+吸附曲线符合的类型。实验条件为室温,pH值为6,吸附时间为1600 min,离子强度为0。Langmuir吸附等温式假定,游离的分子被吸附于固体表面一定数目未被占据的吸附位。当分子在固体表面形成紧密吸附层时,即为吸附最大值(吸附上限) [16] 。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来理想吸附体系下,单层吸附平衡体系的吸附关系。Freundlich模型以Langmuir模型作为基础推导而来,描述非理想吸附体系下,单层吸附平衡体系下的吸附关系。由两个模型的拟合数据,如表4和图7所示,比较相关系数(R2),确定两者的拟合效果。

Table 4. Fitted results of Langmuir/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
表4.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拟合结果

Figure 7. Langmuir/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
图7.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如表4中参数所示,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更加准确得揭示了SA-PDA对水中Cu2+的吸附规律,表明该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过程。根据模型,显示了SA-PDA凝胶球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116.14 mg/g,远大于PDA对Cu2+的吸附量(约23.78 mg/g)。
4. 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聚多巴胺/海藻酸钠(SA-PDA)凝胶球,相比于纯聚多巴胺(PDA)球,对水体中Cu2+的吸附能力明显提升。主要结论有:
1) SA-PDA凝胶球可作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其合成方法简便,安全无毒,稳定性好,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
2) SA-PDA凝胶球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6,吸附平衡时间为1600 min,离子强度为0。
3) SA-PDA凝胶球对水体中Cu2+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描述更加准确,属于单分子层吸附。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