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的不断改革以及金融机制的不断完善为第三方支付行业提供了强烈的发展动力。自2005年以来,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表现在规模不断增长方面,也表现在进行不同程度的业务创新、营业种类规模不断扩大方面,在许多业务方面已经成为银行的竞争者,影响银行各项业务规模,限制银行的盈利能力。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大力进行创新改革活动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所带来的冲击成为银行的最主要任务。本文首先列举了关于第三方支付及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成果,然后根据这些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最终利用上述结论对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
关于第三方支付的定位,国内学者的看法大致相同。李育林(2009) [1] 认为第三方支付仅是一个支付结算与资金转移的交易中介。付俊平(2012) [2] 提出第三方支付可以在对交易双方进行监督的同时进行支付结算。徐超(2013) [3] 认为第三方支付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交易结算方式。在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安全性方面,邱甲贤(2007) [4] 指出应从信息的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及资金支付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安全性问题。针对信息安全问题,马桂琴(2011) [5] 提出应从道德约束机制、系统安全保障及法律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出发,建立安全体系以保障第三方支付交易双方的信息安全。
2.2. 关于第三方支付与银行关系的研究
张劲松(2011) [6] 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没有和商业银行构成竞争关系,因为他们的目标客户群并不一样,第三方支付的客户来源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而商业银行支付体系则是提供连接商品交易者与清算者的沟通渠道,关键在于金融服务创新。之后,贝为智(2011) [7] 指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化、便利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转型,提高了其盈利能力。而范金亚、张荣(2017) [8] 研究发现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一些业务造成了冲击,限制了其盈利能力的发展。由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各项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所以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盈利能力的影响错综复杂。本文对其影响进行细致分类,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第三方支付的内涵界定
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一种非金融性的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互联网交易提供资金的转移服务。第三方支付根据运营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互联网型和金融机构型。前者侧重于网络化,注重互联网上的推广;后者侧重于金融化,注重安全性。两种类型的第三方支付各有其优缺点。
第三方支付拥有其突出特征: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将各种不同支付方式融合统一到一个应用软件的界面中,从而使得电子商务交易愈加的方便、快捷;其次,从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传统的互联网资金转移交易方式对比中可以得出,第三方支付能够大幅提高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交易过程的顺利进行与资金转移的安全,而且其在保证交易安全性的同时可以使得交易更加便捷,提高客户的使用体验;最后,因为大部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就依托于大型的网站或者规模较大、信用较高的实体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且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都与各大银行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的银行就可以作为其信用保证。自2005年以来,我国第三方支付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交易规模迅猛扩大,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本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逐渐加强了对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力度,加强他们的安全性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机制
3.2.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贷款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存款业务获得资金之后再将其贷放给机构企业或者个人,然后以贷款金额为本金收取高于存款利息的业务,这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去向,在商业银行所有可以盈利的业务中占据最主要地位。但是在商业银行中获得贷款需要复杂严格的程序、资格审查,因此一般的中小微企业或者个人很难从商业银行中获得贷款。而第三方支付拥有其便利性,即中小微企业或者个人只需拥有合法的信息并且有一定的信用额度便可以及时地从第三方支付机构中取得贷款,这就和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形成了竞争关系,使得许多中小微企业或者个人客户的贷款对象从银行转变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利于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全面把握市场经济活动的状况和各种信息,利用其手机端软件的便利性与即时性抢占了银行在市场中原有的部分贷款份额。
3.2.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存款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第三方支付虽然只是交易中介,不能吸收存款,但是可以利用其交易媒介功能转移客户银行卡内的资金,资金转出减少了银行持有的活期储蓄,此时就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带来一定影响。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进行,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越来越高,需要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越来越多,从而使得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在进行网络资金转移的时候,由资金输出方先将资金转移到第三方支付机构持有的账户之中,待所有交易过程结束之后,才将资金转移到卖方账户。在这一交易过程中,资金暂时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保管而不是以银行账户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3.2.3.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信托租赁、财务咨询等中间业务成为银行在存贷款市场接近饱和时获得盈利的新增长点。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利用中间业务获利的能力受中间业务的本身特点影响最大,中间业务越是对顾客有利、种类越多、交易越是便捷就越有助于提高其盈利能力。但是在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其中间业务就变得很困难,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带走了大量的商业银行潜在客户,而且还利用其应用软件的便利性使客户形成了巨大的依赖度,如支付宝,不仅能提供转账、生活费用支付等日常服务,还可以给企业用户提供大笔款项的支付结算服务等。第三方支付在中间业务上与银行形成了竞争关系,一定程度上抢走了银行部分客户,挤占了银行利用中间业务的盈利空间,影响了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发展。
4. 实证分析
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进一步研究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本文选取2013年至2018年我国A股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并剔除相应变量缺失以及非正常状态上市的数据,与同时期的第三方支付发展规模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由此来分析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各种业务的不同影响。同时据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消极影响;
H2:第三方支付不利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发展;
H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不利影响。
4.1. 变量描述
4.1.1. 第三方支付发展指标
一般可以用来衡量第三方支付发展状况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交易额,互联网交易额,移动交易额,增长率等。本文选取总交易规模以及增长率衡量第三方支付的总体发展。
1) 总交易规模即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包括非金融支付机构交易规模的总和,它直接反映了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的大小,用X1表示;
2) 增长率是指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对比上年的增长百分比,即增长率 = (当年交易额 − 上年交易额)/上年交易额,它反映了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增长情况,用X2表示。
4.1.2. 商业银行业务指标
1) 资产业务指标:本文选择贷款业务作为资产业务的代表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贷款业务量与资产总额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这样既可以衡量资产业务结构变化,也可以反映贷款业务的发展状况。即:贷款业务比 = 总贷款/总资产,用Y1表示。
2) 负债业务指标:本文将存款业务作为负债业务的代表进行研究。与资产业务衡量指标的选取类似,在研究过程中以存款业务量与总负债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即:存款业务比 = 总存款/总负债,用Y2表示。
3) 中间业务发展指标:在本文中,主要对商业银行整体的业务量进行研究,选择中间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中间业务发展状况的指标,这样可以很好的表示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即:中间业务比=中间业务收入/总营业收入,用Y3表示。
4.1.3. 控制变量
由于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为了减少内生性对研究结果造成的潜在影响,本文在选取以上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将公司规模、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资产收益率、股利支付率及营业收入等反映公司层面信息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的变量描述和定义见表1。

Table 1. Variable symbol and meaning
表1. 变量符号及含义
4.2. 建立面板回归模型
本文旨在考察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影响,根据上文变量设定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如下:
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商业银行的三项业务指标,解释变量为第三方支付发展指标,
和
作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反映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三项业务产生的净影响,其余变量为所采取的控制变量,
是随机干扰项。
4.3. 数据分析
表2显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
由表2可得,y1均值只有0.110,最小值低至0.004,最大值达到0.353,表明不同上市商业银行公司之间贷款业务比存在巨大差异,总体平均水平较低。同时y3均值为0.175,标准差与y1相比差异不大,说明中间业务发展指标存在巨大的个体性差异,而y2均值达到了0.704,相较之下,存款业务仍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负债资金来源。根据上述样本,本文通过已构建的面板回归模型关于第三方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做出回归分析。
4.3.1.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将2013~2018我国A股商业银行上市公司贷款业务比与第三方支付总交易规模及增长率做面板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3.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third-party payment on asset business
表3. 第三方支付对资产业务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表3数据可得,x2系数为负值且不显著,说明第三方支付的增长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并没有起到显著影响。而x1的系数为正值且在10%统计水平下显著,表明第三方支付规模对银行的贷款业务比有着正向影响,即当第三方支付规模扩大时会促进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进一步发展。这可能是因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会带来贷款需求的提高,从而会增加银行的贷款规模,提高银行的贷款业务比,因为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营利活动,因此就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促进银行利润增长。假设H1不成立。
4.3.2.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将样本存款业务比与第三方支付总交易规模及增长率做面板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ird-party payment impact on liability business
表4. 第三方支付对负债业务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两个自变量的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下均显著为负值,即表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银行的存款业务比有着反向影响,即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带来不利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第三方支付规模扩大之后,客户就会更加倾向于将资产存放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之中而不是商业银行账户之中。这就直接的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由于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的基础,存款数量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从而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假设H2成立。
4.3.3.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将2013~2018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与第三方支付总交易规模及增长率做面板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ird-party payment impact on intermediary business
表5. 第三方支付对中间业务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表5可以得出两个自变量的系数在10%的统计水平下均显著为负值,即表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比,这就说明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大或者增长率的提高会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生不利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发展,客户们之前利用商业银行账户进行中间业务的惯性会逐渐转移到第三方支付软件上来,加之第三方支付软件较掌上银行来说更加便利,使用体验更高,且有直观的收益表现,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的降低,不利于商业银行通过中间业务进行营利活动。所以说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大或者增长率的提高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假设H3成立。
综上所述,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发展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复杂影响。具体来说第三方支付扩大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5. 商业银行面对第三方支付冲击的主要措施
5.1. 注重提升渠道功能
在目前第三方支付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金融中心的商业银行也必须加紧其网络移动端软件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将现在所拥有的手机银行功能加以完善,解决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卡顿甚至闪退的问题,提升客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再加入现有手机银行所不具备的但是为客户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功能及服务,增加服务种类,提高客户的依赖度,推出更多方便快捷的支付业务,比如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代表性企业支付宝公司,将众多金融产品集中归于一个应用软件之中,从而客户只需要一个软件便能满足日常经济生活需要,为之带来了巨大的客户黏度。因此商业银行要丰富其软件端的各种功能,使得手机银行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市场对于银行移动端的认可度。
5.2. 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
银行应认识到第三方支付有的长处,借鉴其优点发展本身的弱势项,加强双方合作,发展网络端的信贷业务,主动扩张贷款消费市场,增强其盈利能力。且第三方支付机构虽然可以吸收大量的资金,对银行存款业务形成一定威胁,但它并不能将资金储放在自身账户内,只能通过在商业银行中办理相应企业账户,将吸收到的资金存放在银行体系里,这就为银行带来了存款业务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双方合作,整合资源优势对于促进银行未来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3. 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
存款、投资业务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形成了部分风险,只有在保证一定收益率的前提下降低风险才能吸引更多客户。目前银行的资金交易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就会阻碍那些厌恶风险的存款人或者交易者将资金放置在银行账户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同样,第三方支付体系也存在着这些问题,而且第三方支付体系还在中间资金与客户信息泄露方面存在着巨大争议,这些争议性便是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的最大瓶颈所在。因此在风险防范方面商业银行仍然具有第三方支付体系所不拥有的安全性,但商业银行也应该对安全问题加以重视,大力发展风险防范体系与制度,吸引客户使用银行服务而非是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在保证安全性前提下,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5.4. 注重小微客户和个人客户
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目标客户群是个人客户与中小微企业。这些贷款人一般并不具有商业银行贷款的各种要求,因此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就十分困难。作为结果,这些个人和中小微企业客户就成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贷款业务的主要贷款对象,这就会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个人贷款和中小微企业贷款之类的零售类业务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全面把握市场经济活动的状况和各种信息,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创造比较便捷的线上投融资平台,加剧了其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竞争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也应该发展针对此类客户的服务,主动地去扩张贷款消费市场,对于那些信誉较低的中小企业或者个人客户适当降低贷款要求,与此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应的贷款利率,在保证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增强其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