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资阳坐落在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四川省东部,处于省会成都和直辖市重庆两大城市的中间,北面与成都相靠,距离88公里,南面与内江相接,西面与眉山相邻,东面与重庆(距离257公里)、遂宁相连。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方言普查工作。黄雪贞(1986)根据西南地区各方言点单字调的中古音系历史演变规律把西南官话分为十一片,资阳话与成都话、重庆话的音系系统特点基本一致,应归入西南官话下的成渝小片 [1]。
今资阳话的古入声业已消失,也没有复韵尾,中古的入声字现在大部分都读为阳平,归入阴平的比较少,古浊声母清化,阳平字大量增加,单字调分四声,即阴平(45)、阳平(21)、上声(42)、去声(213),调值与成都话非常接近。资阳话的二字组连读变调可以分为重叠式和非重叠式两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不规律”主要集中在非重叠式的连读字组中,连读变调不仅与共时语音条件有关,还与字组内部的组合结构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2. 调查对象、时间、所资资料
(一) 我们选定的发音人符合以下条件:
1. 资阳话是发音合作人的母语(见表1);
2. 发音合作人身体健康,没有肺部鼻腔口腔疾病,牙齿齐全;
3. 发音合作人和善健谈,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很熟悉,她能够给我们提供详实的方言资料。

Table 1. Specif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person
表1. 发音人具体情况
发音合作人从小在资阳长大,一直到高中,大学到外地求学。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始终遵循一条原则“关于发音人语言中的事实,你是无权与他争辩的。” (赵元任语)
(二) 调查时间:2018年6月
(三) 调查字表、特征词汇、方言调查软件录音及处理
1. 选择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汉语方言调查字表》 [2] 导入单字,参照邓英树、张一舟的《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3] 和沈益宇的《四川方言特征词研究》 [4] ,导入方言两字组。
2. 方言调查在室内进行,环境密闭,不受外界干扰,分两次将发音人的语音资料通过斐风录入计算机。运用斐风方言调查软件确定今资阳话的声韵调系统,并将其与《切韵》和《中原音韵》声韵调系统进行比较,梳理资阳方言声韵调的历史演变及其规律,总结资阳话声韵调系统的特点。
3. 对今资阳话的两字组连读变调进行考察分析,总结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探寻发生变化的背后原因。
3. 资阳话的声调系统
资阳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与成都话的调值非常接近(见表2) [5]。资阳话的阴平是高升调,在发音的过程中略微上扬,上到最高音值,阳平是低降调,上声是高降调,起点略低于阴平的最高点,终点与阳平起点相同,去声是曲折调,先降后升,起点比较低,下降到最低值,然后上升到中值停止,下降的短,与普通话(214)相比,上升的略短,属于小曲折调。

Table 2. Tone types and values of Ziyang dialect tones
表2. 资阳话声调的调类与调值
4. 资阳话的声调系统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一) 与《切韵》声调系统的比较
中古的声调分为“四声八调”,到了今天,资阳话只有四个声调,但这四个声调与中古的“四声”是有区别的。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分清浊,而资阳的是平声分阴阳,上声和去声不分清浊,入声消失,与中古相比,今资阳的声调系统更加简单。两者的关系见表3。

Table 3. Relation table of ancient tone system and tone system of Ziyang dialect
表3. 古声调系统与资阳话声调系统关系表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问题:
1. 在今资阳话中,古平声的分化与普通话大体上是一致的,“平分阴阳”:古平声浊声母归入阳平,古平声清声母归入阴平。
2. 在今资阳话中,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归入去声,古上声次浊和清声母仍旧读为上声。
3. 在今资阳话中,古去声声调的分化比较统一,基本都归入去声。
4. 在今资阳话中,中古入声已经见不到踪迹了,入声的分派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来看,古入声次清全部归入今阴平,古全清大部分归入阴平,少部分归入阳平,古入声浊声母字全部归入阳平。
5. 总的来看,古入声字消失,归入今资阳话平声,其中绝大部分归入今资阳话的阳平,使得今资阳话的阳平声字队伍显得异常庞大,古上全浊声母字全部归入今资阳话去声,古去声字全部归入今资阳话去声,因此,今资阳话中阳平字数目庞大,上声字明显减少,而去声字大量增加。
(二) 与《中原音韵》声调系统的比较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入派三声”只是在唱曲子中使用,在平时的言语交谈中,仍然有入声。尽管只是在唱曲子中使用,入声在《中原音韵》中的分派规律很清晰,其中绝大部分是全浊归入阳平,次浊归入去声,清音归入上声。
今北京话基本上继承了《中原音韵》的分派规律,浊声母分派很规整,全浊归入阳平,次浊归入去声,而清声母比较复杂,派入四声,规律不是很清晰。通过比对,今资阳话的分派规律略有不同,整个古入声的分派很整齐,基本上都归入阳平,只有极少数归入阴平,原因需要进一步考证。
(三) 资阳话声调的历史演变及其规律
在今资阳话中,浊音已经消失,平分阴阳,古平浊声母字归入阳平,古上全浊声母字归入去声,古上次浊声母字归入上声,古去浊声母字归入去声,古入声字消失,大部分归入阳平,少量古入清声母字归入阴平,阳平字数量大为增加。
(四) 资阳话声调系统的特点
今资阳话的单字调分四声,阴平45,阳平21,上声42,去声213。
今资阳话声调系统的特点与成都话、重庆话基本一致,应归入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1. 古浊声母字、古入声字消失;
2. 平分阴阳;
3. 古平清声母字、少量古入清声母字今读为阴平;
4. 古平浊声母字、大部分古入声字今读为阳平;
5. 古上清声母字、古上次浊声母字今读为上声;
6. 古上全浊声母字、古去声字今读为去声;
7. 今阳平字数量庞大,今上声字大大减少。
5. 资阳话的连读变调
资阳话的单字调有四个:
阴平45 阳平21 上声42 去声213
上面说的单字调在连读时与单读时不同,这种情况叫做连读变调,简称连调。
资阳话连调以后多数是前字不变,后字变,我们将后字变调分为重叠变调和非重叠变调两大类型,以便进行分类说明 [6]。
1. 重叠变调。资阳话中重叠词多数变调为34,见表4。

Table 4. Tone sandhi of overlapping words in Ziyang dialect
表4. 资阳话重叠词变调情况表
由表4可知,发生重叠变调的主要是阳平、上声和去声重叠组合的字,“45 + 45”组合中后字不变调,只是调值略微下降。“42 + 42”重叠组合后字变调均为21,“21 + 21”和“213 + 213”的部分组合后字变调为阳平,除此之外,其余重叠变调均为后字调值变读为34,这种叠字音的变调规律与成都话、重庆话大致相同 [7]。
2. 非重叠变调(见表5)。

Table 5. Tone sandhi of non-overlapping words in Ziyang dialect
表5. 资阳话非重叠词变调情况表
注:有下划线的为带词缀两字组变调,加粗体的为复合式构词变调。
从以上变调的例子来看:
(1) 带词缀(-子)的两字组变调,后字一般变调读为21调(阳平),其变调条件与前字的调类无必然联系。后缀“的”与前字的组合中一般变调为34调。
带词缀(-子、-头、-的)的两字组在普通话中都读为轻声,而在今资阳话中,分成三类,一是在连调中后字调类发生变化,如“-子”由高降变为低降,二是在连调中后字调的调值发生变化,由45变读为34,而调类不变,如“-的”,三是在连调中后字调不发生变化,如“-头”。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变调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类字组在连读中后字的调型不变,调值普遍呈现下降趋势。
(2) 复合式构词变调:
资阳话变调可以分为有规律的变调和无规律的变调。除了上上相连和部分阳平阳平及去去相连(如“爸爸”)的叠字组,后字变读为阳平21调外,其他声调的叠字组,后字均变读为34调。非叠字组中后字为阴平的大多变调为34 (除“坏了”),后字为阳平的不变,后字为上声的变调为阳平。
而“无规律”主要集中在后字为去声的两字组,后字或者不变,或者变调为34。其中,对于“213 + 213”产生变调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发音条件来进行解释,通常两个曲折调相连,从音高的变化上来看形成一条复杂的曲线,发音不经济,因此基于发音省力需要简化连调式的调型。同时,两个相同的调相连容易发音单调,如果两个字都不是平调,发音时还容易拗口,因此调型需要异化。李小凡(2004)将这种异化情况称为“异化型连调” [8]。结合资阳话的实际变调情况来看,“21 + 213”中后字变调为34调最为普遍,由于降调与曲折调的组合发音过程声调曲折度最大,需要简化,同时基于汉语韵律中要求顿挫的节奏,因而这一组合中简化和异化声调最有效方式就是后字变为平调。
此外,我们还发现连读变调除了与语音条件有关,还与字组内部的组合结构有一定的关系。“45 + 213”和“42 + 213”两种组合中后字分为两类,一类少有变调,一类普遍变调为21 (见表6)。

Table 6. Examples of tone sandhi structure types of two-character group in Ziyang dialect
表6. 资阳话两字组变调结构类型例表
从表6我们看到,资阳话“45 + 213”和“42 + 213”组合变调的例子中,连读变调的条件与共时语音条件有关,但不受历时语音条件的限制,即前字的阴平调和上声调不分其来自古平声或古上声,也同声母的清浊等条件没有必然的关联,而是与字组内部语法结构有较密切的联系。由表6可知,其中偏正和并列字组的后字大多变调为21 (除“管束”),而述宾字组的后字少有变调(除“喝药”)。
(3) 儿化音式。表6中的儿化音,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无儿音并不会产生歧义,但儿化之后带有一种感情色彩,表亲近。
6. 结语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今资阳话声调系统的特点与成都话、重庆话基本一致,应归入西南官话中的成渝片。
2. 总的来看,资阳话单字调有4个:阴平(45)、阳平(21)、上声(42)、去声(213)。在今资阳话中,古浊声母字、古入声字消失,平分阴阳,阳平字数量大大增加。
3. 资阳话两字组变调可分为重叠式变调和非重叠式变调两大类,基本的变调规律与成都、重庆话相同。而资阳话复合式构词变调的复杂性可以用共时语音条件及字组内部的语法因素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