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类探索宇宙永无止境,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载人“奔月”成为各国空间探索和空间活动的首要目标,重型运载火箭是进入深空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1] 。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能够提升火箭动力、结构设计、制造水平等,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带动基础能力提升、培养科技人才队伍,是一个国家政治、军事、应用、经济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2] 。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前苏联也不甘落后,至今两国共有三种类型火箭成功发射,下面将分别介绍。
2. 已成功发射的重型运载火箭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搭载“阿波罗11号”飞船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7月20日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为全人类“迈出一大步”。至今,人类成功发射的运载火箭有:美国的土星5号、俄罗斯的能源号和美国的航天飞机,各火箭的参数如表1所示 [3] [4] 。

Table 1. The information sheet of successfully launched heavy launch vehicle
表1. 成功发射的重型运载火箭信息表
2.1. “土星”5号运载火箭
“土星”5号火箭是美国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时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于1957年开始研制,先后制造了15枚,其中的13枚曾两次发射无人阿波罗飞船,十次发射载人阿波罗飞船,一次运送天空实验室;曾先后把33名宇航员送上太空,其中包括12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1967年11月成功实现首飞,共进行了13次发射,并全部成功。
“土星5”号(如图1所示)由一子级(S-IC级)、二子级(S-Ⅱ级)、三子级(S-ⅣB级)、仪器舱和阿波罗飞船等组成。火箭第一级长42米,直径10米,尾段装有四个稳定尾翼,翼展约18米。第二级长25米,直径10米。第三级采用土星1B火箭的第二级,仪器舱也与其相同 [5] 。

Figure 1.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Saturn V launch vehicle [6]
图1. “土星”5号运载火箭结构图 [6]
S-IC级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组成部分为:前裙、氧化剂箱、箱间段、燃料箱和推力结构,结构的主要材料为铝合金。1) 前裙的后端与氧化剂箱连接,前端与S-Ⅱ级连接。外蒙皮用7075-T6铝合金制成,并用隔框和桁条加强。2) 氧化剂箱的圆筒状箱壁由经机械铣成的“T”形剖面整体加筋加强,加筋上连接环形隔板,隔板可以增加箱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抑制液氧晃动。箱底上安装的十字形板用来防晃和消旋。圆筒材料为2219-T87铝合金。蒙皮厚度不等,从后段到前段分八段逐渐变薄。3) 箱间段用来连接液氧箱和燃料箱,蒙皮壁板和环框全部用7075-T6铝合金制成。4) 燃料箱是圆筒状的,上、下有两个半椭圆球形的箱底,蒙皮用2219-T87铝合金制成,其厚度从后段到前段分四段逐渐变薄。5) 热防护板用于飞行时对发动机的关键元件和底部结构进行热防护,是一种蜂窝结构壁板,由15-7PH不锈钢箔制成的蜂窝芯板和厚0.254毫米的面板钎焊而成。6) 整流罩下部的构件主要由钛合金制成,上部用铝合金制成。7) 尾翼用来增加土星V火箭的气动稳定性,尾翼的蒙皮也是钛合金 [7] 。
箱间段(如图3所示)是非承压的圆柱形结构,段用来隔离燃料箱和氧箱,高约6.7米,直径10米,材料为7075-T6铝合金。由18个带褶皱的蒙皮壁板组成,蒙皮厚度由4~4.7毫米间渐变。五个I形梁沿航向分布,间距1.26米,用于保持箱间段壳体的圆度和结构稳定性。蒙皮上有开口和舱口盖用于人员操作维护、燃料及通风管路 [8] 。

Figure 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S-IC level of Saturn V launch vehicle
图2. “土星”5号运载火箭S-IC级结构示意图

Figure 3.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partment of Saturn V launch vehicle
图3. “土星”5号运载火箭箱间段结构示意图
2.2. “能源号”运载火箭
能源号是苏联研制的一种超重型运载火箭,由能源科研生存联合体设计 [9] 。能源号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而且第一次发射(1987年5月15日)中,有效载荷没有正常工作(极地号与能源号成功分离后调整姿态失败,重返大气层解体)。第二次发射(1988年11月15日),能源号顺利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预定轨道。伴随着苏联解体,能源号火箭停止生产 [10] 。
苏联对能源号火箭最关心的问题是重复使用问题,如果要把大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的成本降下来,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能源号火箭的结构如图4所示,其芯级有两级,芯一级使用的发动机是成熟的发动机,芯二级使用的发动机可重复使用,芯级上有四台捆绑助推器,助推器不能重复使用,但留有再入和着陆设备接口 [11] 。

Figure 4.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Energia launch vehicle
图4. “能源号”运载火箭结构示意图
2.3. 航天飞机运载火箭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间的航天器,结合了飞机和航天器的性质,它既能代表运载火箭把人造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载人飞船那样在轨道上运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在大气层中滑翔着陆 [12]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与实际操作航天飞机的国家,自1981年首飞发射成功至今已完成了100多次空间飞行任务。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2010年初,NASA正式决定将日渐老化的航天飞机全部退役,2011年7月21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弗洛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结束其“谢幕之旅”,这寓意者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终结。
航天飞机的结构如图5所示,由轨道器、外贮箱和固体助推器组成 [11] 。美国的航天飞机外贮箱箱间段直径8.38米,由8块壁板组成:2个整体式壁板、6个桁条+蒙皮的壁板,5个中间框:1个主承力中框、4个普通中框。桁条为几字形 [13] 。桁条、蒙皮、楔片和框环的装配如图6所示。

Figure 5.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space shuttle [14]
图5. 航天飞机结构简图 [14]

Figure 6.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partment of space shuttle [14]
图6. 航天飞机箱间段结构图 [14]
3. 研制的运载火箭
3.1. 战神五号运载火箭
战神五号(Ares V)运载火箭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设计的重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承载货物重返月球和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结构如图7所示,火箭为两级捆绑两个助推,第一级(如图8所示)使用6台RS-68发动机,第二级使用J-2X发动机,助推器为5.5段可重复使用固体助推器。火箭总高116.2 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87.7吨 [14] 。2009年“星座”计划终止后,“战神”5火箭的研制也随即终止,其成果和经验可用于美国新一代“空间发射系统”(SLS)的研制 [3] 。
3.2. 航天发射系统
航天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1年9月公布的一块重型运载火箭,用于国际空间站、地月试验、火星探测等 [15] 。航天发射系统火箭有3个基准构型,分别为:航天发射系统−1型、−1B型和−2型,各构型的参数见表2,结构简图见图9。为实现载人深空探索目标,美国持续推进SLS重型火箭研制,计划2020年首飞。

Figure 7.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Ares V launch vehicle [15]
图7. 战神五号火箭结构图 [15]

Figure 8.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core stage of Ares V launch vehicle [15]
图8. 战神五号核心级火箭结构图 [15]

Table 2. Th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able of space launch system [16] [17] [18]
表2. 航天发射系统构型信息表 [16] [17] [18]

Figure 9.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space launch system
图9. 航天发射系统简图
SLS的芯级贮箱由AMRO公司负责,贮箱壁板是铣出来的网格结构,再用大功率压机滚弯至设计直径,最后各壁板通过焊接组成整箱。
4. 各国未来发展趋势
2018年9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国家天空探索活动报告》,确定了美国国家太空探索活动从2018年到2024年之后在绕月轨道、月球表面、近地轨道及火星4个领域的路线图。美国将不晚于2029年登陆月球,并从2019年开始机器人往返火星及2024年决定人类登陆火星表面需要的技术投资组合和时间线。2019年4月2日,美国航天局确认,计划在2033年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并至少要在火星上生存两年。
SpaceX公司将其用于月球探测和火星移民任务的星际运输系统更名为“超重-星舰”方案,并将其运载能力从最初设计的150 t降至100 t;火箭级高度从122 m降至63 m,直径由12 m缩减至9 m。
据俄最新消息,俄已确定重型火箭的主选方案,但目前仍处于初步设计阶段。该方案由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提出,芯级采用RD-180发动机,捆绑6枚助推器,采用RD-171发动机,实现103t的运载能力。
中国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运载火箭在2012年被首次提出,是为了满足我国未来登月、火星取样返回和外行星探测任务的需求,目前重型运载火箭已经完成深化论证。火箭直径近10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00吨,通过模块重组可以达到125~130吨。有望在2030年前后实现中国人安全地登上月球并返回地球的梦想。
5. 关于重型火箭舱段结构的思考
随着火箭运载能力的提高、直径的增大,对箭体结构材料的高强度低重量要求越来越高,舱段结构由原来的蒙皮框桁结构逐步向整体机加、铣切网格等方向发展。蒙皮、框、桁铆接结构(如图10(a)所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且零部件的加工难度相对较低,但传统的手工铆接存在位置精度差、噪声大、劳动强度低等诸多缺点。网格加筋结构(如图10(b)、图10(c)所示)相比蒙皮框桁可提高结构的密封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且大大减少连接件和零件数量,从而减少了装配劳动量,缩短装配周期和工作量。复合材料整体成型结构(如图10(d)所示)复合材料整体成型结构可降低零件和装配成本,并可减轻结构重量。
(a)
(b)
(c)
(d)
Figure 10.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space launch system. (a) Skin-frame-rivet joint structure [20] ; (b) Overall mesh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21] ; (c) Mesh reinforced panel welding or riveting structure [18] ; (d) Composite material integral forming structure [22]
图10. 箭体结构铆接舱段的结构形式。(a)蒙皮、框、桁铆接结构 [20] ;(b)整体网格加筋结构 [21] ;(c)网格加筋壁板焊接或铆接结构 [18] ;(d)复合材料整体成型结构 [22]
材料由单纯的铝合金向铝锂合金、铝镁合金、非金属材料等方向发展,如猎鹰9火箭箭体壳段承力结构采用碳纤维面板-铝蜂窝夹心材料,燃料贮箱采用均使用铝锂合金材料,这些材料比常规铝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更低的密度,属高强轻量化材料 [19] 。新型结构、新型材料的研制必将对舱段的装配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基础制造能力的提升。
对我国重型运载火箭舱段研制个人有以下意见:①舱段研制可借鉴已经成功发射的国外运载火箭的结构,特别是承力方面的加强设计,并结合我国的长征三号系列、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结构。②舱段材料可采用以铝合金为主、复合材料为辅的方式,如火箭中承力的尾段、过渡段等仍采用传统的铝合金材料,而箱间段、级间段等承力较小的部段可尝试采用非金属材料。③舱段结构直接影响装配方式,随着自动化钻铆进程的发展,舱段设计尽量采用便于自动钻铆的结构,如桁条型材最好统一、壁板分布最好对称、内部结构尽量开敞。④舱段结构设计考虑重复使用,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成本必将高于现有运载火箭,某些舱段回收后经检查、维修后再次使用,可大大减少制造成本。
6. 结束语
已成功发射的重型运载火箭舱段结构以传统的铝合金、蒙皮框桁结构为主,以承力梁、框来提高结构的强度,装配方式为铆接装配。研制中的火箭逐步采用复合材料、整体机加、铣切网格等结构,对机械加工能力要求较高,装配也逐渐摆脱传统的手工铆接,逐步向焊接、自动钻铆方向发展。随着重型运载火箭对高强度、低密度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铝锂合金、铝镁合金、非金属材料等基础材料也逐步发展起来。
载人登月、火星探测,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验,更是对本国基础制造能力的考察。美国的“土星”5号运载1967年首飞成功,前苏联的能源号运载火箭1987年首飞成功,中国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预计2030年首飞,新型重型运载火箭舱段的研制可参考已飞行的火箭结构,并结合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大胆创新,提高我国的基础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