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在自然界中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地。在欧洲的波兰、德国、荷兰、捷克等国均有栽培。中国野生大球盖菇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吉林等地 [1],在青藏高原上生长于阔叶林下的落叶层上,在攀西地区生于针阔混交林中,但人工驯化栽培却很晚。浙江省文成县位于浙南山区飞云江中上游,是传统的农业县,全县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每年水稻种植面积15.5万亩,稻谷总产量6万吨,单季稻草谷比1:1.2计算,稻草(秸秆理论资源量) 7.2万吨,有研究表明,1 t水稻秸秆燃烧排放一氧化碳64.2 kg,二氧化碳791.3 kg,不采取秸秆综合利用措施,把这些秸秆作为废物燃烧,每年向空气排放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总量分别是0.46万t和5.7万t,利用95%农作物秸秆种植大球盖菇,1 hm2就地无害化处理消纳干稻草3.75万kg,可种植大球盖菇2000 hm2。1 hm2大球盖菇产值10万元,总产值达2亿元,这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还有效控制燃烧秸秆排放温室气体、保护了生态环境。境内的飞云湖是温州700多万市民的大水缸,是国家一级水资源保护区。为保护饮用水源,限办工业,禁养家庭禽畜,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文成县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强化生产要素与资源有效配置,充分利用冬闲稻板田种植大球盖菇,推动粮经作物循环轮作换茬,使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有机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兴旺。2015年,文成县南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从福建引进大球盖菇,在浙南海拔650米以上的高山文成县南田镇三源村小坑边进行试验种植成功的基础上,为了全面掌握大球盖菇在浙南山区推广种植的可行性和适应性,2017年以来,分别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大峃镇徐村和南田镇三源村、新南村示范种植。通过同质培养料稻草总量相同配置等比其他不同质材料和同质培养料稻草不同用量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稻草培养料在不同海拔区域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与种植效益的影响等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球盖菇在浙南山区种植适应性广、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有生力量 [2],是当地农民富裕劳动力充分就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绿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民生产业,具有推广价值。现将稻板大球盖菇生料栽培试验结果分析简述如下: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引进大球盖菇原种和生产用种制种技术 [3],就地收集稻草、农作物秸秆等培养材料。
2.1.1. 供试品种
大球盖菇菌种,原种(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生产用种(文成县南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自制)。
2.1.2. 培养材料
就地取材,收集新鲜干稻草、茭白、豆科、瓜果类蔬菜藤蔓等清洁农作物秸秆,没有发霉的木梢或刨花(瑞安市马屿镇家具厂提供)和蔗渣(瑞安市金山糖厂提供)。
2.2. 试验地点
小区试验与大区、大田示范地前茬均为种植水稻的冬闲田、黄泥砂土、偏酸性(PH值5.6~6.0),腐殖质含量中等。
2.2.1. 相同用量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
在海拔高度670 m南田镇三源村,由文成县南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承担,田块坐东北朝西南的梯田,地下水位底,利用太阳光照增温,有助于初春低温季节大球盖菇子实体形成。
2.2.2. 不同用量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 [4]
于海拔高度700 m的高山,位于文成县南田镇新南村兰华家庭农场承包田,地势平坦,耕作层(30~40㎝)较深,田间湿度较高,土壤团粒结构合理,水、气通透性能较好,适合春夏大球盖菇生长。
2.2.3. 低山大区示范
由大峃镇徐村文成县日升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试验,海拔高度87 m,地块为坐西南朝东北缓坡梯田,春季初夏上午光照充足,下午有山体自然遮阴,能调控菌床适宜大球盖菇生长所需要的气温条件。
2.3. 气候环境
浙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5],日照充足。
2.3.1. 高山
海拔650 m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3℃~16.5℃,日照时数1760 h,活动有效积温4500℃,无霜期225 d,年降雨量1373~1789 mm,最冷月1月,日均气温2℃~8℃极端低温为−8℃,4℃以下的天气占20 d左右,菌丝体处于休眠状态。
2.3.2. 低山
海拔200 m以下,年平均气温为14℃~18.5℃,日照时数1870h,活动有效积温4600℃,无霜期285 d,年降雨量1373~1680 mm,最冷月1月,日均气温5℃~12℃极端低温为−4℃,初春气温回升快,适宜大球盖菇生长。
2.4.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培养料“稻草+”总量相同配置等比的不同质材料(以下简称相同用量)和同质培养料稻草不同用量(以下简称不同用量)对大球盖菇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试验。
2.4.1. 相同用量试验示范
按实际种植667 m2大田面积可做420 m2左右菌床,按1 m2菌床6 kg培养材料计算,667 m2大田面积培养材料用量2500 kg。设处理A1稻草 + 杂木刨花、处理A2稻草 + 蔗渣、处理A3稻草+茭白秸秆和A4全部稻草4个处理。
1) 小区试验:小区面积41.6 m2,不计四周环沟应用大田面积54.4 m2。(每畦长16 m,畦宽1.3 m,沟宽0.4 m,2畦为1个小区),处理A1、A2、A3稻草用量均占总量的70%为175 kg,其它材料占30%为75 kg,A4全部稻草250 kg,重复3次,四周设保护菌床。
2) 大区示范:大区菌床面积为120.12 m2,不计四周环沟应用大田面积157.08 m2。处理A1、A2、A3稻草用量均占总量的70%为500 kg,其它材料占30%为220 kg,A4全部稻草720 kg,以A4为对照。不设重复,四周设保护菌床。
2.4.2. 不同用量试验示范
667 m2大田培养料稻草按相同用量2500 kg计算,各小区均用稻草作培养材料,每1 m2菌床递减0.5 kg稻草。
1) 小区试验:小区面积为40.12 m2,不计四周环沟空间应用大田面积52.36 m2。设处理B1稻草240 kg;B2稻草220 kg;B3稻草200 kg;B4稻草180 kg,以处理B1稻草240 kg为对照。
2) 大区示范:大区菌床面积为120.12 m2,不计四周环沟空间应用大田面积157.08 m2。B1、B2、B3、B4各大区稻草使用量分别为720 kg、660 kg、600 kg、540 kg,以B1为对照。不设重复,田块为有规则的四边形,四周未设保护菌床。
2.4.3. 不同海拔高度区域示范
1) 低山大田示范。地点选择在大峃镇徐村后半垟,由文成县日升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地块按实地测量大田面积538.2 m2,减去环沟、畦沟和十字沟等空间面积181.1 m2,净菌床面积357.1 m2,培养材料均为稻草,按照667 m2大田2500 kg计算,总用量2020 kg。其它操作与2.5试验方法一致。
2) 高山大田示范。在南田镇三滩村岗背垟,由文成县南田兰华家庭农场负责实施。田块面积748.6 m2,菌床面积494.5 m2,培养材料均为稻草,按照667 m2大田2500 kg计算,总用量2800 kg。其它操作与低山示范方法一致。
2.5. 试验与示范方法
稻板大球盖菇使用生料栽培,2017年冬在南田高山地区进行高山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2018年冬分别在海拔670 m南田镇三滩村和87 m的大峃镇徐村进行高、低山大田种植示范。用种量、管理操作等技术措施与大小区试验相同。
2.5.1. 铺草建床播种
在畦两侧各留8~10 cm的边缘,将稻草生料顶部向畦中间贴着水稻田土横铺在畦面上,中间稻草顶部交接处形成的凹陷处,用不规则的稻草或其他辅助材料(如:豆科藤蔓、茭白秸秆等)填平,铺成10~12 cm厚的料垄,采用多次喷淋,使稻草均匀吸足水分,将2/5的菌种掰成小块状均匀散播到料畦上。然后在原来的料垄上稻草顶部朝畦的两侧加一层10 cm左右厚的稻草 [6],形成高20 cm以上的龟背型料垄,用喷淋的方式淋湿干稻草,含水量达到75%左右,将剩余3/5菌种以不规则等距播法均匀点播。
2.5.2. 覆土浸料保温
取做畦挖沟时挖出的耕作层水稻田土,将大土块敲碎,形成直径1~1.5 cm或更细的土粒,先用直径1 cm以上的粗土直接盖上培养料面2~3 cm,然后把留下的细土再加盖到粗土上面,使覆土层达到4 cm左右。然后关闭田间出水口,引入清洁山涧或溪坑水浸料,田间水位保持在离畦面3 cm浸泡30~36 h,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75%以上时排水降湿,并清沟排干田间积水。畦面盖一层3 cm左右稻草后再覆盖地膜,保持培养料有良好通风透气环境 [6],并起着保湿增温作用,有利于冬季寒冷天气发菌。
2.5.3. 发菌期温湿管理
温度与湿度是大球盖菇 [7] 生长发育的基本要素,本地每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10℃,最高气温18℃,适宜菌丝生长发育。播种20 d以后的11月25日,查看菌种播点周围的外圆直径已达6~7 cm,培养料的含水量低至50%左右,为避免水直接喷淋畦面覆土层致使土壤板结,通过细喷慢水淋湿覆盖物让水渗透菇床,使培养料含水量增加到70%以上。12月份当地日均气温5℃~12℃,降水总量45 mm,低温干旱,菌丝体生长缓慢,但基本布满培养料,一般每15 d细喷1次慢水,1月份是一年气温最低的季节,日均最低温3℃以下天气占20 d以上,极端低温−8℃,菌丝体基本处于休眠状态,为了防止冻害并保持菌丝体旺盛生命力攀爬床面土层,一般不喷水加湿,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50%左右。2月初立春季节高山气温开始慢慢回升,菌丝体吃透覆土层,细喷一次轻水增加菌床和田间空气湿度,促进子实体形成。当菇蕾有黄豆粒大小时,细喷1次重水,满足大球盖菇培养料含水量70%~75%和田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85%~90%的出菇条件 [8]。
2.5.4. 出菇田间管理
浙南高山冬季种植大球盖菇,一般在春、夏两季分三茬出菇,共耗时100 d左右。立春过后气温慢慢回升,惊蛰前后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是培养大球盖菇优质高产的关键时期,要及时检查并掌握田间大球盖菇实时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要控制好培养料和田间的湿度,使培养料湿度保持在75%左右,田间湿度在85%~95%之间,子实体形成后7~10 d成熟,大约40 d第一茬菇采收结束。选择晴天掀去畦面覆盖物在菌床两侧打孔后,露天暴晒2~3 d,给长期低温高湿弱光的菌床增温降湿添光,促进床内空气流通,增强菌丝发育功能与活力,然后再喷水增湿覆盖稻草,使菌床湿度保持在85%以上,当菌丝爬升土层逐渐形成菌束时,通过通风保湿致使菌丝倒伏形成原基,经过5 d营养后熟,长出第二茬菇。在子实体迅速膨大生长期,要及时细喷慢水增湿,使水渗透垄料让资质湿度保持70%以上,田间湿度稳定90%左右,可避免菇盖菇柄裸裂。小满过后进入梅雨期,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应大球盖菇生长发育,菌床培养料持续消耗养份,陆续不断出菇,导致菇品质和产量降低。这时应透气降湿抑制出菇,让资质储蓄能量,恢复菌丝生长,当培养料储蓄足够的营养后,资质菌丝体向覆土层爬升,在表土的菌丝束分枝上有小米粒大小白状物时,若遇长期阴雨天气,要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重点保持畦面及覆盖层稻草的湿度为主,创造适应菌丝繁生的环境,培育菇体粗厚、腿粗盖肥的优质大球盖菇。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用Excel2003处理,结果以试验处理各重复间大球盖菇产量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多重比较,p > 0.05表示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标任何符号),p < 0.05 (含0.05)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用“*”表示),p < 0.01表示差异达极达显著水平(用“**”表示)。
3. 结果分析
通过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经方差齐性检验,相同用量与不同用量试验各处理间大球盖菇产量sig值分别为0.963和0.162,均>0.05,方差有齐性。同时由(ANOVA)变异数分析相同用量试验个处理间大球盖菇产量呈现出显著性的p值为0.357 > 0.05,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用量试验各处理间大球盖菇产量呈现出显著性的p值为0.015 < 0.05 > 0.01,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和S-N-K法(Bootstrap)多重比较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3.1. 生物学特征
大球盖菇子实体是单生、丛生或群生 [8] 等不规则着生分布状态,同一时段收获的菇品颜色基本一致,丛生与群生菇团个头大小相差较大,从几十克至几千克不等,无法以特定标准取样来测量个体数据来判断各处理之间其特征特性的差异,如果挑选大小基本相近作为取样标本用于采集数据就等同产品分级处理,没有实际意义。但不同时段收获的菇品相比差异较大,第一茬菇盖大厚实、菇柄髓满,第二茬鉴于中间,第三茬菇盖小而薄,菇柄较长,容易空髓。
3.2. 培养料总量相同配置等比不同材料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表1:相同用量)
3.2.1. 小区重复试验的产量影响
由LSD法表1可知:A1稻草 + 木梢与A2稻草 + 蔗渣处理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A1稻草 + 木梢与A3稻草 + 茭白秸秆和A4全部稻草,A2稻草 + 蔗渣与A3稻草 + 茭白秸秆和A4全部稻草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而各处理重复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3.2.2. 大区示范产量差异
根据表1培养料相同用量大区示范各大区产量推算,667 m2大田用2500 kg等量而配置不同材料的培养料,大球盖菇产量分别为A1稻草 + 木梢1727.7 kg最高,A2稻草 + 蔗渣1593.8 kg,A3稻草 + 茭白秸秆1546.7 kg最少,A4纯稻草1662.3 kg。产量大小顺序是:A1 > A4(对照) > A2 > A3,A1产量最高,比A4(CK)高65.4 kg,增幅为3.93%,A2与A3分别比A4(CK)低−4.12%和−6.95%。
3.2.3. 大田种植667m2产值、投入与效益
按照当地鲜菇收统一购价4元*kg−1计算,A1、A2、A3、A4(CK)产值分别为6910.8元、6375.2元、6186.8元、6649.2元,投入依次2768.84元、2688.50元、2660.24元和2729.60元,效益分别为4141.96元、3686.70元、3526.56元、3919.60元。人工投入也相应增加,效益也高。

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with same dosage and equal ratio and different dosage of the same material on yield and benefit of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表1. 用量相同等比配置不同材料与相同材料不同用量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注:本试验:小区菌床面积40.04 m² (应用大田面积52.36 m²),大区菌床面积120.12 m²(应用大田面积157.08 m²)。
3.3. 相同材料不同用量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效益的影响。(表1:不同用量)
3.3.1. 小区重复试验的产量影响
由LSD法得知:处理B1与B2,B2与B3、B1,B3与B2、B4,B3与B4间产量平均值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B1与B3、B4,B2与B4,B3与B1,B4与B1、B2间产量平均值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小区重复间的产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处理B1(CK)培养料稻草用量240 kg大球盖菇产量最高,平均120.7 kg,依次是B1 (CK)120.7 kg > B2 104.5 kg > B3 89.2 kg > B4 75.0 kg,产量随着培养料的减少而不断下降。
3.3.2. 大区示范产量比较
产量的大小顺序与小区相似,以大区产量折算667 m²产量,B1 (CK)大田稻草用量2500 kg产量1604.3 kg最高,比B2 1469.1 kg、B3 1277.3 kg、B4 1150.9 kg分别高8.40%、20.38%、27.60%,培养料越少产量越低。
3.3.3. 大田种植667 m2产值、投入与效益
B1(CK)产值6417.20元,纯收益3722.16元最高,B4产值4603.60元,纯收益2337.14元最低。由表1可知:667 m²培养料用量在2500~1875 kg之间,产值、投入和效益与培养料用量成正比,且培养料越多,产值和效益越高。
3.4. 不同海拔高度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详见表2)
3.4.1. 物候期差异
高低山均于2018年11月14日同时播种,低山从11月7日发菌开始到12月18日子实体(菇蕾)形成时间45 d,第一茬菇可从元旦开始采收至2月22日结束历时50 d左右,而高山从11月8日发菌开始到1月20日子实体(菇蕾)形成需要82 d。春季前后始收,但前期产量很低。菌丝萌发时差1 d,播收时差37 d,全生育期差20 d。

Table 2. Effects of planting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at different altitudes on yield and benefit
表2. 不同海拔高度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注:大田示范:低山田块实际面积538.2 m2,高山田块实际面积748.6 m2。
3.4.2. 高低山的产量差异
高山667 m2大田总产量比低山高12 kg,差异不明显。但茬与茬之间的菇产量差异较大,低山以第二茬菇产量最高,667 m2大田产量814 kg,占总产量的46.18%,第一三茬分别为563 kg、386 kg,占总产量的31.93%、22.89%。高山第一菇产量最高,667 m2大田产量920 kg,占总产量的53.72%,第二三茬菇产量分别为475 kg、318 kg,占总产量的27.72%、18.56%。
3.4.3. 高低山的效益比较
低山出菇早,淡季市场价格高,667 m2大田产值8992元,比高山7772元多1220元,种植总投入的误差可忽略不计,低山种植效益更好。
4. 讨论与小结
目前全国各地很多专家学者就自己所在的区域对大球盖菇特征特性和本区域种植适宜的栽培季节,栽培方式,材料配置比例等栽培技术已进行较多试验研究。但是,浙南山区文成县高山的“用量相同等比配置不同材料与相同材料不同用量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试验”和“不同海拔高度种植大球盖菇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示范”还未报道过,因此,这3项试验与示范的结果对指导当地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大球盖菇就地收集培养材料、种植材料用量搭配、优质高产田间管理措施等高效增收提供可靠技术依据。用量相同等比配置不同质其他材料稻草 + 木梢产量最高,木梢的较耐腐蚀,支撑培养料的能力强,料畦内部的结构适宜菌丝生长发育。稻草 + 茭白秸秆产量最低,茭白秸秆较粗,培养料中间空隙大,菌丝体不能穿过空间生长,稻草 + 蔗渣和纯稻草各有所长,鉴于2者之间,小区试验稻草 + 蔗渣比纯稻草产量高,大区示范则反之,但差异都不显著。相同材料不同用量种植大球盖菇,产量随着培养料的增加而不断增多。种植大球盖菇除采菇劳务费以外,培养料、菌种、田间管理等费用相同,单位面积的投入基本相近,可忽略不计,产量越高,产值和效益也越高。不同海拔高度种植大球盖菇,高低山均分3茬采收,第1和第2茬菇品质较好,高山第1菇产量最高,占总产量的51.83%,而低山则第2茬产量最多,占总产量的46.17%,667 m2大田总产量差异不明显。低山出菇早,能补缺市场淡季,667 m2大田产值8992元,比高山7772元多1220元,种植总投入的误差可忽略不计,低山种植效益更好。
综上所述。通过高山不同用量同质培养料和等量培养料配置等比的不同质材料大小区试验对大球盖菇在海拔650以上的浙南高山种植的适应性进行探索,不同海拔高度等量同质培养料种植大球盖菇大田示范对产量和生产效益进行比较,而且对发菌、子实体形成 [9] 、出菇等主要物候期作简单记录,未对培养料用量最多和最少的极限和各处理间大球盖菇个体的有关经济性状和品质优劣进行详细研究与考察。根据试验得出结果,在浙南山区冬闲稻板种植大球盖菇。海拔100 m以下的低山地区冬季气候温暖湿润,早春气温回升快,适宜菌丝体生长发育和子实体形成,出菇早,能抢占淡季市场,价格比较高,效益高。海拔650 m以上高山冬季寒冷干燥,1月份气温较低,菌丝体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初春气温回升缓慢,子实体形成较晚。小区试验与大区示范结果培养料用70%稻草 + 30%木梢种植大球盖菇产量和效益均为各处理的平均值最高;667 m²培养料用量2500 kg种植大球盖菇产量最高,收益最多。不同海拔高度种植大球盖菇产量差异不明显,种植效益低山比高山更好。建议在稻板上种植大球盖菇667 m2大田培养料用70%稻草 + 30%木梢总量2500 kg推广种植,为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其他不同质培养料以及稻草与其他材料配置培养料种植大球盖菇比例、材料等在以后的推广应用中进一步探索,筛选出稻板大球盖菇生料栽培最适用量和更广泛的栽培材料在本县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