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 [1] 给我国的高中教育指明了方向,在高中教学和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实验稿》与当今社会和教育实际的不适应之处也逐渐展现出来。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一些修正补充,使教材的内容展现更加完善,更符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贴合时代的要求。本文通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旧教材的对比,简要分析两版本的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差异,为高中地理教材的完善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2]。
2.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新旧版本的差异
2.1. 单元结构的差异
人教版必修一的编写是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2003版还是2017版都是采用章节分类的形式编排,一章为一个单元,并划分成相应的小节,在每一章结尾设有问题探究。人教版必修一(2003版) (以下简称旧版)整本书划分为5章16个小节5个问题探究,人教版必修一(2017版) (以下简称新版)则将整本书划分为6章17个小节6个问题探究。相比旧版而言,新版的做了以下改动: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替换成了“地球的历史”;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则是删减了“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将这一部分内容并入选择性必修当中;将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替换为“海水的性质”;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做了一个删减,取而代之是是“地貌的观察”;删除原有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整个章节,增添了以前必修一中未涉及过的“植被和土壤”;新版的最后一章则是增添了原属于选修的自然灾害。
2.2. 课文系统的差异分析
课文系统旨在向学生传递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的接受知识,并更加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无论是新版还是旧版中,在章节开始前,都会有一个简短的概括性介绍,让师生对这一章所涉及的内容有简要的了解,并给予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章节内容。但新版中,在每一章的末尾增添了“本章重点”的栏目,不再是以问题的形式,而是对本章的重点知识做一个罗列总结,每个章节的“课前问题”和本章重点首尾呼应,使师生对重点的知识和内容有更清晰的把握,使知识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探讨的重点问题有四个,分别是:“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章节末尾“本章重点”模块对课前问题做了简要的回答与重点知识的标注,如“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从高到低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就是对于“宇宙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的简要回答。
相比旧版,新版的最大变化是每一节的课前导入,内容的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新闻时政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导入切入本节课的内容,给予相关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授课时,按照导入内容来开展教学,使老师和学生的思路高度切合。例如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选取的导入是“清代黄叔璥《台湾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用风向的差异引出这节课的两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教师按照课前导入思路,从日常生活到知识原理,带领学生步步深入,探索所涉及的知识原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图像系统的差异分析
对于地理课堂来说,图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图像又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有些知识的阐述仅仅依靠文字和语言讲授并不能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地理图像却是对地理事物更好地诠释。旧版和新版的图片数量以及各章节图片数量的对比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两个版本的差异。新版比旧版多了31副图像,图片增多与增添自然灾害这一章节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第二章和第四章外,图像的数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增幅较小。但在第二章里,图像却减少了一半,是由于删减了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两个小节后的内容减少造成的。在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新版图像是增加的,说明新版偏向于用图像解释现象,图像的直观性使得与教学实践更为切合。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images in the old and new textbooks
表1. 新旧版本教材图像数量的比较
2.4. 作业系统的差异分析
新旧版本教材的作业系统都包括“活动”、“思考”“案例”“问题探究”等栏目。不同的是新版将“阅读”栏目改成为“自学窗”。两版本作业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如表2所示。
表2表明,两版本教材作业栏目总数量无较大变化。新版除“活动”栏目数量减少,“思考”栏目有所增加,其他栏目数量相差无几。新版“自学窗”取代了旧版的“阅读”栏目,但两者的功能相同,都是扩展与本章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和知识储备,辅助学生理解和拓展本章的内容。

Table 2. Comparison of old and new versions of textbook operating systems
表2. 新旧版本教材作业系统的比较
作业系统所涉及的栏目众多,现以“问题探究”为例,来探讨新旧版的变化。问题探究是在章节末尾,将本章知识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两版本教材的“问题探究”都具有显著的探究性,但是其涉及的内容却有所差异。旧版教材的“问题探究”有五个,分别为:“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新版教材的“问题探究”有六个,分别为:“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何时蓝天常在”、“能否淡化海水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通过“问题探究”可看出旧版教材的问题探究侧重于讲解知识、拓展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新版的教材问题探究致力于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3. 对教材编写的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新旧版地理教材的对比分析,笔者提出一些建议,供新教材的修订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做参考。
3.1. 内容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地理教材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载体,其编写不仅要依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要考虑高一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于很多省市来说,由于初中的地理不纳入中考,对其的关注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常识。因此,教材在编写可以增添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内容,在必修一正式讲解之前做知识的回顾和补充,上好初高衔接课,让学生走进地理,了解地理 [3]。
3.2. 密切联系实际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材的编写也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并用所掌握的地理原理来解释日常现象,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知识,还能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地理实验的设计
实验是地理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理解原理,纵观整本教材,地理实验的数目屈指可数。在地理教材的板块设置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地理实验的数量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地理实验实践活动开展时,确保学生能够独立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完成实验。因此,在进行实验内容的编排和设计时,一般应做到难度适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材编写也要给予适当地实验参考步骤,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4.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场所,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当前的全球环境问题。如果人类再不努力保护和改善自然地理环境,那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4]。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就是要全国人民重视、珍惜、保护生态环境。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增加了土壤和植物方面的内容,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因为土壤是人类生存的三大自然环境之一,是人类物质、能量的来源地,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场所。如果高中生对生养人类的土壤环境一点都不知道,那就是地理教育的失败。
4. 小结
总之,新版教材抓住了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实际,通过章节内容增减、课前导入增加、图像系统强化和作业系统改进,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工具,探索和分析实际问题,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完善高中地理教材建设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今后的高中地理教材编写中应该注重结合中学生地理认知水平、强化与实际的联系、完善地理实验的设计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努力。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