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戏曲中的亮点除了各种表演艺术外,其妆容和头饰造型也让人印象深刻 [1]。戏曲中的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发髻的梳挽形式、额发和鬓发的粘贴、头部装饰品的佩戴、服饰和道具的搭配等方式呈现 [2]。近年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人们也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需要“人人参与”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中国戏曲与盆景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传承与保护。
戏曲头饰又称为戏曲盔头,是传统戏曲中演员所佩戴的各种冠帽的通称,大致分为冠、盔、巾、帽四类。以精美装饰和造型夸张配合精湛制作工艺而成,同时又因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本文以盆景艺术中的造型形式为研究象,将戏曲盔头与盆景艺术紧密结合,予以“师法自然”的绿色生态首饰设计方式 [3]。通过对盆景造型特征分析,提取出造型元素,利用计算机图形辅助软件进行衍生设计 [4],生成新的外形轮廓,并应用到戏曲头中。将盆景艺术融入到现代戏曲头饰设计中,一方面能开拓更多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能起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2. 盆景元素提取
2.1. 盆景的形状特征分析
盆景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园林艺术珍品,具有千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使盆景艺术既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又具有天然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盆景的造型讲究自然形态,盆景匠人们用“师法自然”的造型手法,使盆景的造型姿态万千且变化多端。盆景的主杆多为S型,能够凸显出优美的线条,整体呈现出自然之美,这与欧洲的“新艺术运动”提倡的设计理念有相似之处,都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界中不存在直线和完全的平面,追寻一种曲线之美。盆景的造型除了常见的S型,还有多种造型,例如“5字”形式、风动式、悬崖倒挂式、一本多干式等等,根据盆景艺术的造型特征选择的植物也不同。通过深入盆景园考察,了解时下流行的盆景艺术样式,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通过对样本图片进行整理和分类,对筛选出来的典型样本进行归纳和分析。盆景的形状特征详见分析表1。

Table 1. Analysis of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bonsai
表1. 盆景的形状特征分析
2.2. 盆景图形元素提取
图形元素是指数字制图中的点、线、面状要素,在广告设计中应用较多,通常将复杂的造型简单化,用平面的方式表现能获得更好的传播优势。首先对盆景的造型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挑选常见的造型,分别是:迎客松式、“5字”形式、“S”字母式、悬崖倒挂式、悬崖倒挂式、一本多干式。然后对这5种盆景造型进行图形元素提取。盆景形状虽然灵活多变,但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遵循了自然式的形态,因此对其图形元素的提取也需要把握“师法自然”的原则。以迎客松式为例,此造型灵感来自于安徽黄山一棵生长在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的松树,它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科学家推测树龄至少已有800年。又因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而得名“迎客松”,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制作迎客松式盆景必须要采用松针类植物,松针类植物具有四季常青,生命力顽强又易于养护的特点,因此松针类植物具有傲骨峥嵘,坚贞不屈、顽强拼搏的象征。迎客松式的盆景具有热情好客、友好和善的美好寓意,其特有的造型形式还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使它成为盆景艺术的经典造型之一。
根据迎客松式盆景的造型特征和寓意,在提取图形元素的时候要保留主杆部分,把枝干和松叶部分进行简化,最后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元素。将迎客松式盆景的提取原则,应用到其他盆景造型的图形元素提取,具体盆景图形元素提取详见表2。

Table 2. Bonsai graphic element extraction
表2. 盆景图形元素提取
3. 戏曲头饰的特征分析
戏曲头饰都是参照中国历史人物的服饰和角色特点的表演形式,经手工加工而成,它是戏曲人物造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头饰注重装饰与制作工艺。从装饰的角度看,题材颇为丰富,有卷草纹、云纹、水纹、龙纹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此外还装饰有绒球、珠花、丝绿、流苏等;从制作的角度看,制作工艺主要分两大类:硬盔和软盔。硬盔一般用硬纸板制成,而软盔多用布叠成;从整体造型的角度看,外形注重圆润的弧线少直线,使其呈现出自然式之美。据不完全统计,戏曲盔头数量大概有300余种。对戏曲中的四大人物角色的头饰进行分析,筛选典型样本进行归纳和分析,并进行外轮廓与装饰元素的提取。
戏曲人物角色又称为行当,四大行当分别为:净、旦、生、丑。生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旦角分为:花旦、青衣、刀马旦(武旦)、老旦;丑角分为:文丑和武丑。根据分饰的角色不同,头饰的形状也会所不同,例如净角是京剧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表演者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头饰简洁有力量感;旦角一般指扮演女子的演员,其头饰的装饰非常豪华,层次丰富;生角一般指扮演男子的演员,其头饰则以帽饰居多。丑角一般指比较滑稽的角色,其中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所以其头饰只有少许缀。根据盆景造型的图形元素提取的原则,分别对净角、旦角、生角、丑角头饰进行装饰元素提取,详见表3。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ama headdress
表3. 戏曲头饰的形状特征分析
4. 盆景在戏曲头饰中的设计应用
4.1. 盆景与戏曲头饰的共同特征提取
通过对盆景艺术与戏曲头饰的造型元素特征分析,将两者的图形元素进行对比发现存在的共性。盆景造型以主杆为核心,用细枝点缀,造型上遵循自然式的原则。戏曲头饰的造型特征正好与盆景艺术造型特征相似。抽取盆景与戏曲头饰的典型样式进行共同特征的提取,以盆景中的“一本多干式”和丑角帽为例,首先提取外形共性,去掉丑角帽上的绒球和流苏,保留帽的外轮廓与光珠,把光珠移动到帽顶上,这样外形轮廓就与盆景轮廓相似。其次提取细节共性,盆景的枝干与丑角帽上的光珠相似,根据此共性特征提取的原则,对其他的盆景与戏曲头饰的共性特征提取进行归纳和总结。详见表4。

Table 4. Common feature extraction of bonsai and opera headdress
表4. 盆景与戏曲头饰的共同特征提取
4.2. 盆景的整体造型在戏曲头饰中的应用
“观物取象”的主旨不在“形”的写实,而在“象”的创造 [5],基于以上的共性特征提取的结果,融合现代头饰设计理念,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执行图形衍化,应用到戏曲头饰的创新设计。盆景的整体造型在戏曲头饰中的创新设计演化过程如下。选取盆景一本多干式进行外形演化,首先把盆景外型进行精细化处理,然后通过镜像的方式得到演化1,在演化1的基础上,利用倾斜移动与水平镜像的组合方式,得到演化2,在演化2的基础上,利用垂直交错移动的组合方式,得到演化3,演化3的造型形式等同于丑角帽的外形。选取盆景“S”字母式,通过水平镜像的方式得到演化4,在演化4的基础上选择45°,然后复制旋转后的造型执行水平翻转,在这基础上再添加一个演化4,在正上方得到演化5,最后将演化5融合到旦角头饰的顶端,得到演化6,演化步骤图详见图1。

Figure 1. The evolution of the overall shape of the Bonsai in the drama headdress
图1. 盆景的整体造型在戏曲头饰中演化过程
4.3. 盆景的细节元素在戏曲头饰中的应用
盆景的细节是盆景整体造型中的点睛之笔,除了盆景的整体造型可以与戏曲头饰相融合,其细节也可以融入到戏曲头饰的设计中,利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演化和创新设计,演化过程如下。选取表2中提取出的盆景悬崖倒挂式,提取局部的枝干部分,利用水平镜像的方式,得到演化7,在演化7的基础上融入旦角头饰造型,枝干弯曲的造型正好与戏曲头饰中的发片处相融合,得到演化8,选取盆景迎客松式,提取局部的枝干部分,先执行30˚旋转后等比例缩小一个单位,然后再旋转30˚后再等比例缩小一个单位,得到演化9,在演化9的基础上融入生角帽,装饰在其两侧,得到演化10。演化步骤图详见图2。

Figure 2. The evolution of the details of the bonsai in the drama headdress
图2. 盆景的细节元素在戏曲头饰中演化过程
5. 结语
盆景与戏曲同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演化,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应受到保护与传承。现在人们熟悉的戏曲头饰是历代戏曲艺术家不断创新改良的结果,通过戏曲演员对角色的塑造,使其具有了绚丽多彩的艺术特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把戏曲头饰的创新设计建立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以盆景形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盆景的整体造型和局部造型的图形元素作为基础设计元素,结合人们的现代设计原理与审美,把提取的图形元素融入到戏曲头饰的创新设计中,一方面不仅突破传统设计的思维局限,另一方面通过把两种非遗相结合,探索了新的设计语言,也能更好的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重庆文化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PY10)阶段性成果;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年度科研项目“文化人类学视阈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审美价值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WYZY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