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四川话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使用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及其周边邻省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超过一亿。其以成都话为典型代表,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与普通话保持着较强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尤其在词汇方面,四川话包含了大量特色的隐喻性方言词汇。
本文主要以四川话词语中通过隐喻手段构造的特色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计量语言学的统计方法来揭示四川话隐喻构词的一系列特点。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这些隐喻性构词折射出的四川话使用者的一些认知特点。
通过对《四川方言辞典》 [1] 和《四川方言词语考释》 [2] 中收录的四川话词汇进行梳理,我们共收集到612个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作为本文的研究语料。
2. 基于计量的四川话隐喻构词类型选择倾向分析
2.1. 四川话构词中的隐喻类型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 (1980)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 [3]。我们通过对四川话隐喻性特色方言词汇中的隐喻类型的分析发现这三种隐喻类型都包括在内。
2.1.1. 结构隐喻类
结构隐喻是指借助已知事物或现象的结构特征去认识未知的或新的事物与现象;通过已然与未然之间的内部结构的相互映射来实现认知目的 [3] [4] [5] [6]。如四川话词语“扯牛皮糖/tshe53ɳiəu21phi21thaŋ21/”,其本意是指四川产的牛皮糖很有韧性,可以扯很长,不容易折断。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处理时老是被拖着,推诿扯皮,久不决断。后来使用四川话的人们发现扯牛皮糖的过程与这些事情的处理过程在结构上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于是将二者进行一个跨域的映射,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词语“扯牛皮糖/tshe53ȵiəu21phi21thaŋ21/”,喻指办事情拖拖拉拉,推诿扯皮,久不决断 [1]。四川话词语中还有很多使用结构隐喻这一手段构造的词语,诸如:编筐筐/pian55khaŋ55khaŋ55/(指设圈套)、吃独食子/tshɿ21tu21sɿ21tsɿ53/(指独占利益)、打脑壳/ta53nau53kho21/(指令人头晕,使人伤脑筋)、动大刑/tuŋ213tha213ɕin21/(指下大工夫,花大力气)、竹根亲/tsu21kən55tɕin55/(指关系交错而疏远的亲戚)、等等 [1]。
2.1.2. 空间隐喻类
空间隐喻是指利用与空间方位有关的意象图式来喻指未知的事物或现象,以实现认知目的的一种隐喻手段 [3] [7] [8] [9]。如四川话词语“话头子/xua213thou21tsɿ53/”正是利用空间方位隐喻这一手段,运用头在人体构造中处于首要位子这一空间概念构造起来的,喻指人们在开口说话时,最先说的,而且是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四川话词语中使用空间隐喻这一手段构造的词语还有:脚帘/tɕo21nian21/(指轿门下半部的帘子)、脚叶/tɕo21je21/(指植物,尤其是农作物靠近根部的叶子)、八帽子远/pa21mau213tsɿ53juan53/(形容距离很远或差距很大)、烟屁股/jan55phi213ku53/(指烟抽完后剩下的烟头)、外来财/wai213nai21tshai21/(指意外之财)、等等 [1]。
2.1.3. 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通过具体事物来认知抽象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以实现既定认知目的 [3] [10]。在四川话词语中,采用实体隐喻这一手段构造的词语非常之多,如:牛心白/ȵiəu21ɕin55pe21/(指一种形状像牛心的白菜)、毛狗/mau21kəu53/(指狐狸,也有部分地区说野毛狗或野狗)、木马/mu213ma53/(指木匠干活时砍圆形木料用的木架,一般是用三根粗木条做成的三脚架,形状似马)、毛萝卜/mau21no21pu213/(指蒲公英,主要用于川东部分地区)、毛眼儿/mau21janr53/(指毛孔) [1] 、等等。
2.2. 四川话隐喻性词语构词中的隐喻类型选择倾向
我们通过对四川话612个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中的隐喻类型的辨析,发现属于结构隐喻类的词有220个,属于空间隐喻类的词有37个,属于实体隐喻类的词有355个。

Figure 1. Types of metaphorical word formation of Sichuan dialect
图1. 四川话隐喻构词类型分布统计
从图1计量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四川话隐喻性词汇在选用隐喻手段构词时,首选类型为实体隐喻,其占比高达58.01%;其次是选用结构隐喻,其占比达35.94%;使用频率最少的类型为空间隐喻,仅占6.05%。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对四川话隐喻性词汇的隐喻类型选择倾向性做出如下概括: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
2.3. 四川话隐喻性词语源域意象的选择倾向性
任何一个隐喻都是由源域和目标域构成的。而源域意象的选择往往会折射出隐喻构造者的认知和文化背景,体现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范畴化。因此,统计分析隐喻性词语的源域意象的选择倾向性是隐喻性词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通过对四川话612个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的统计分析发现:作为源域意象出现频率较高的(五次及以上者)共有16个,其中:火(23次)、鸡(21次)、牛(21次)、脚(16次)、花(15次)、狗(14次)、猪(14次)、吃(13次)、马(12次)、棒(11次)、神(7次)、金(6次)、辣(5次)、货(5次)、虫(5次)、锅巴(5次)。
这些意象构成的四川话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大都是成体系的。如:“拙棒/tsho21paŋ213/(指笨蛋) [2],黄棒/xuaŋ21paŋ213/(指门外汉)、天棒/thian55paŋ213/(指鲁莽、不怕事的人)、骚棒/sau55paŋ213/(指作风下流、淫乱的人)、水打棒/suei53ta53paŋ213/(指溺毙者的尸体) [1] ”等中的“棒”意象所构成的隐喻性词语都是指人的,且这些词语都带有消极或贬义色彩。又如四川话中常用的“肥猪/fei21tsu55/(指被绑票的人)、毛猪/mau21tsu55/(喻指挨整的人,可以敲诈的人)、闷猪/mən55tsu55/(喻指傻瓜、笨蛋)、整猪/tsən53tsu55/(指愚弄人,坑人)、瘟猪/wən55tsu55/(喻指笨蛋、低能儿) [1] ”等中的“猪”意象所构成的词语同样都是指人的,且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3. 四川话隐喻性词语的词类分布
根据对四川话612个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词性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些词分属于:名词,如:笋壳脸/sən53kho21nian53/(喻指不知羞耻的厚脸皮)、鸡哈豆腐/tɕi55xa55təu312fu53/(指一种将豆腐弄碎和作料一起烧成的川菜,豆腐碎如鸡爬过的)、瘟猪子/wən55tsu55tsɿ53/(喻指笨蛋、低能儿)、青水脸/tɕin55suei53nian53/(喻指冷漠无情的脸色)、青水袍哥/tɕin55suei53phau21ko55/(喻指不搞抢劫的袍哥,与浑水袍哥相对) [1] 、等等;动词,如:扯歪风/tshe53wai55foŋ55/(指没说到正题或有意转移话题)、打麻子眼儿/ta53ma21tsɿ53janr53/(喻指天色开始暗下来)、拉飞蛾/na55fei55o21/(指在人力车车辕两边拉车)、明砍/min21khan53/(指明白地说,挑明)、乘火/sən21xo53/(指承担责任)、等等 [1];形容词,如:明敲亮打/min21khau55niaŋ213ta53/(指明白的,挑明了)、过经过脉/kho213tɕin55kho213me21/(比喻关键的、要害的)、空头空脑/khuŋ213thəu21khuŋ213nau53/(形容无关紧要的)、橘青/tɕhəu21tɕhin55/(形容铁青,多指脸色因生气、吃惊或身体不好而发青)、渣渣瓦瓦/tsa55tsa55wa53wa53/(零零碎碎的或琐琐碎碎的)、等等 [1];副词,如:顶破天/tin53pho213thian55/(至多,充其量)、八方/ba21faŋ55/(指到处、各方)、根笋/khən55sən53/(指一向、从来) [1] 、等等。
其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包含了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类型,副词只包含了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四川话612个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的词性分布与隐喻构词类型的交叉统计结果如下。
3.1. 四川话隐喻性词语的词类分布比率
在四川话612个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中,名词346个,占比为56.54%;动词202个,占比为33.01%;形容词61个,占比为9.96%;副词3个,占比为0.49%。

Figure 2. Part-of-speech distribution of metaphorical words
图2. 隐喻性词语的词类分布
根据图2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四川话隐喻性词语的词类分布倾向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3.2. 四川话隐喻性词语各词类的隐喻类型选择倾向
在四川话346个隐喻性名词中,结构隐喻类型16个,占比为4.63%;空间隐喻类型26个,占比为7.51%;实体隐喻类型304个,占比为87.86%。
在四川话202个隐喻性动词中,结构隐喻类型181个,占比为89.60%;空间隐喻类型4个,占比为1.98%;实体隐喻类型17个,占比为8.42%。
在四川话61个隐喻性形容词中,结构隐喻类型23个,占比为37.70%;空间隐喻类型5个,占比为8.20%;实体隐喻类型33个,占比为54.10%。
在四川话3个隐喻性副词中,空间隐喻类型2个,占比为66.67%;实体隐喻类型1个,占比为33.33%。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metaphors
图3. 各类词隐喻类型分布比率图
根据图3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隐喻性名词中,实体隐喻占比最高;在隐喻性动词中,结构隐喻占比最高;在隐喻性形容词中,实体隐喻占比最高;在隐喻性副词中,空间隐喻占比最高,且无结构隐喻。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倾向性排序:
① 隐喻类型被各词类选择的倾向性: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
② 隐喻性名词的隐喻类型选择倾向:实体隐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
③ 隐喻性动词的隐喻类型选择倾向:结构隐喻>实体隐喻>空间隐喻;
④ 隐喻性形容词的隐喻类型选择倾向: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
⑤ 隐喻性副词的隐喻类型选择倾向:空间隐喻>实体隐喻。
3.3. 各隐喻类型在四川话隐喻性词语中的词性分布倾向
在220个结构隐喻性词语中,名词16个,占比为7.27%;动词181个,占比为82.27%;形容词23个,占比为10.46%。
在37个空间隐喻性词语中,名词26个,占比为70.27%;动词4个,占比为10.81%;形容词5个,占比为13.51%;副词2个,占比为5.41%。
在355个实体隐喻性词语中,名词304个,占比为85.63%;动词17个,占比为4.79%;形容词33个,占比为9.3%;副词1个,占比为0.28%。

Figure 4. The part-of-speech distribution of each type of metaphoric words
图4. 各隐喻类型的词类分布比率
根据图4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川话612个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中,名词在实体隐喻性词语和空间隐喻性词语中都占比最高;在结构隐喻性词语中则是动词占比最高;而副词则仅出现于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中,且占比最低。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倾向性排序:
① 结构隐喻的词性分布倾向为:动词>形容词>名词;
② 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的词性分布倾向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
4. 四川话隐喻性词语与四川方言使用者的认知特点探讨
4.1. 认知深受农耕思维影响
从蚕丛、鱼凫建立古蜀国到现今的天府之国,历经数千年,四川的农耕文明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农耕思维。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一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了四川话的构词当中。在四川话隐喻性词语的构词中所体现出的典型农耕思维是“火”崇拜和贬“六畜”。
在农耕社会,火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如今的巴蜀之地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模式早已被淘汰,但“火”文化任然是巴蜀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这一点体现在四川话中便是有着大量以“火”为源域而构建的隐喻性特色词语(共有23个),如:主火/tsu53xo53/(指负责)、紧火/tɕin53xo53/(指紧急、紧张或不充足、不宽裕)、关火/kuan55xo53/(指说话、做事起作用)、乘火/sən21xo53/(指承担责任)、闪火/san53xo53/(比喻松劲,临时出差错)、抽底火/tshəu55ti53xo53/(指拆台,揭露底细)、打得燃火/ta53te21zan21xo53/(比喻事情办的成) [1] 、等等。
在这些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中,“火”被用来隐喻责任或某种重要力量,凸显的是“火”的重要性。如在词语“抽底火”、“闪火”、“关火”等词中,“火”所隐喻的便是某种力量;在“乘火”、“主火”等词中,“火”所隐喻的便是责任。这些和“火”有关的隐喻构词所体现的是巴蜀人对火的崇拜。
从隐喻构词的源域的选择来看,四川话中有很多以“鸡”、“狗”、“牛”、“猪”、“马”等为源域构成的词语。根据对本文收集的612四川话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的统计发现:和“牛”有关的隐喻性词语有21个,和猪有关的隐喻性词语有14个,和“鸡”有关的隐喻性词语有23个,和“狗”有关的隐喻性词语有14个,和“马”有关的隐喻性词语有12个,和“羊”有关的隐喻性词语有一个。在农耕社会“六畜”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是农人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部分“六畜”(如牛、马)还是重要的劳动力。
这些“六畜”作为农人的私有财物,农人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以生杀予夺,从而导致“六畜”在农人心中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因此,四川话中和“六畜”有关的隐喻性词语大都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如:恶婆鸡/ŋo21tɕi55pho21/(比喻泼辣、厉害的妇女)、骚鸡公/sau55tɕi55kuŋ55/(指作风下流、淫乱的人)、夹尾巴狗/tɕa21wei53pa55kəu53/(比喻怯场、怯生或胆小怕事的人)、狗头狗脑/kəu53thəu21kəu53nau53/(形容吝啬的样子)、猪脑壳/tsu55nau53kho21/(比喻傻瓜、笨蛋)、犟牛/tɕiaŋ213ȵiəu21/(比喻很倔、很犟的人)、牛扯马奔/ȵiəu21tshe53ma53pən55/(比喻互相闹意见)、牛高马壮/ȵiəu21kau55ma53tsuaŋ213/(形容身材高大、结实) [1] 、等等。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四川话使用者在运用“六畜”构建隐喻性词语时,大都是选取这些动物的消极的或负面的习性或特点为凸显元素来构建隐喻,如“狗”的胆小与自私,“牛”的倔强与固执,“鸡”的暴躁与凶狠,等等。
除此之外,四川话使用者“认知深受农耕思维影响”这一特点还体现在四川话隐喻性特色方言词语中包含了大量用农耕劳作有关的生产生活器具作为源域而构建的隐喻性词语,如:锯锯藤/tɕy213tɕy213thən21/(喻指茜草,因茜草茎、叶背、叶柄上长幼倒刺,类似锯子而得名)、墨斗草/me21təu53tshau53/(指菊科植物鳢肠,因其茎叶含黑色液汁而得名)、犁头草/ni21thəu55tshau53/(指箭叶堇菜,因其叶子像旧式犁上的铧而得名)、钻磨眼儿/tsuan55mo213janr53/(喻指承担极为艰巨困难的任务)、桶箍儿/thuŋ53khur55/(喻指戒指) [1] 、等等。这些劳作工具是四川话使用者日常劳动生活中非常熟悉和重要的器具。在对一些陌生的事物进行认知时,他们往往会用这些熟悉的重要的事物去进行比照,从而构建起大量的隐喻性词语。
4.2. 认知深受“吃”文化影响
巴蜀之地自古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物产的富饶造就了巴蜀人民喜“吃”的性格,为此有了“吃在四川”的说法。另外,巴蜀之地属于盆地气候,空气潮湿,这促成了巴蜀人民好“辣”的饮食偏好。巴蜀人民喜“吃”好“辣”的习性深深地融入到了他们的认知方式中,他们喜欢用“吃”和“辣”来隐喻各种事物或行为,如:吃过刀面/tshɿ21ko213tau55mian213/(比喻杀头)、吃挂面/tshɿ21kua213mian213/(比喻上吊自杀)、吃闷炮/tshɿ21mən213phau213/(比喻碰钉子)、吃混唐锅盔/tshɿ21xuən213thaŋ21ko55khuei55/(比喻浑水摸鱼,趁乱获利)、吃笋子熬肉/tshɿ21sən53tsɿ53ŋau55zəu213/(喻指用竹板体罚小孩子,也泛指挨打)、吃整笼心肺/tshɿ21kən53nuŋ21ɕin55fei213/(比喻全部独吞)、吃独食子/tshɿ21tu21sɿ21tsɿ53/(比喻独占利益)、吃安胎/tshɿ21ŋan55thai55/(比喻坐享现成)、吃老米饭/tshɿ21nau53mi53fan213/(比喻没有职业赋闲在家)、海椒虫/xai53tɕiau55tshuŋ21/(喻指能吃辣椒的人)、毛焦火辣/mau21tɕiau55xo53na21/(形容十分焦躁)、老辣/nau53na21/(形容老练)、武辣/wu53na21/(形容泼辣)、武辣货/ wu53na21xo213/(喻指泼辣的人) [1] 、等等。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巴蜀之地的“吃”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和“吃”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吃”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巴蜀人民的认知方式。“吃花生米”、“吃过刀面”、“吃挂面”等词还体现出了巴蜀人民对生死大事的黑色幽默性认知。
“辣”作为川菜中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味觉刺激,给巴蜀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浸润到了巴蜀人民的认知思维之中,常被人们用来隐喻事情的紧急性或某人的为人处世的老道或狠毒,如:毛焦火辣、老辣、武辣货、等等。
4.3. 认知深受地域特殊文化影响
人们的认知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式的交互式经验的总结。在特定的地域,当地的特殊文化往往会让人们拥有一些特殊的体验,从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在巴蜀地区“袍哥文化”和“川剧文化”等特殊地域文化给巴蜀人民带来了一些特有的体验。他们把这些特殊的体验融入到自己的认知方式当中,体现在四川话词语构造中即为:产生了大量与“袍哥文化”和“川剧文化”有关的隐喻性词语,如:滚龙/kuən53nuŋ21/(喻指乞丐、游民、无赖汉等)、地披风/ti213phi21fuŋ55/(喻指广为哄传的谣言)、下零件/ɕia213nin21tɕian213/(比喻割下或砍下身体的某一部分)、带汤/tai213thaŋ55/(比喻出纰漏)、天棒/thian55paŋ213/(喻指鲁莽不怕事的人)、打破锣/ta53pho213no21/(喻指存心坏事,说不赞成的话)、敲破锣/tɕhiau55pho213no21/(比喻从中挑拨,使双方破裂或不合作)、有戏唱/jəu53ɕi213tshaŋ213/(比喻有事可做,有好处可得)、坐法台/tso213fa21thai21/(比喻当领导,主持工作)、打太平锣/ta53thai213phin21no21/(喻指说好听话,说平安话) [1] 、等等。
从以上这里例子可以看出,巴蜀地区特有的“袍哥文化”和“川剧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使得人们拥有着与其他地域人民不同的特有的体验。这些体验融入到巴蜀人民的认知中形成了特有的一些认知方式,进而在语言上体现为形成了大量与这些特殊认知有关的词语。
5. 小结
文章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计量语言学的统计方法来对四川话隐喻构词的一系列特点进行了描写。根据语料分析,我们发现在隐喻类型的分布上,四川话隐喻构词的类型包括: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这些隐喻性词语的词性分布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根据计量统计,我们揭示出了四川话隐喻性词语的隐喻类型和词性之间的各种选择倾向性。在隐喻类型选择倾向上,实体隐喻占据比率最高,而在隐喻性词语的词性分布上,名词占比最高,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从隐喻性词语的词性来看,四川话隐喻性词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次之,副词最少,这与方言特色词汇的词性总体分布也存在着一致性。在四川话词语中的隐喻性词语与四川方言使用者的认知特点探讨中,我们通过对大量隐喻性词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四川话使用者的认知方式深受农耕文化、“吃”文化和地域特殊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一些特有的认知方式。
基金项目
四川大学火花创新项目库项目(2018hhs-38)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JY20180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