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现在日本国内的大学(包括短期大学)入学率已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2008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在“走向建设本科教育”(报告)中指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大学将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承担一定的责任1。冈田等(2011 a,b),大森等(2017)指出,日本70%以上的大学属于私立大学,私立大学的学生与教师的比率高于国立大学近一倍,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私立大学中利用推荐制度或AO (admissions office)制度入学的学生比率较高,部分学生在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仅随着“高学历趋势”潮流而入学,入学后既没有充分的学习热情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能专心致力于学习 [1]。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方面,学生在学习方面都遇到了诸多困难。
目前在日本开设汉语课的大学有624所,占全体总数的84.6%,仅次于英语的728校,98.6%2。可以说汉语是除了英语以外最有人气的外语。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开始以日本汉语学习者为对象,对如何提高汉语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所谓保证大学的汉语教育质量应该是在大学四年的限定期限内,不管学习动机的强弱或外语学能的高低,都应该让所有学生达到一定的汉语水平。为此,我们必须把学习者的个人背景与其习得状况结合起来,进行适当的指导。
安宁(2004)以汉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为对象,调查了学习动机、达成目标导向、语言学习策略、汉语成绩之间的关联性。安宁(2004)指出,作为语言学习策略之一的社交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个研究结果在考察与汉语学习者的习得状况的相关因素上有很大意义 [2]。但笔者认为二年级的习得状况应该与一年级的习得状况有很大的关联,笔者曾为此进行过尝试性研究。安藤(2018年)以日本大学外语系汉语专业的190名一年级学生为对象,调查了其入学时的学生背景,英语水平考试得分(English Placement Test Score)、性别、入学考试方式(推荐或一般笔试)、动机(该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是否是你的第一志愿)以及八个月之后的汉语水平考试得分(Chinese Achievement Test Score)等因素。用多元回归分析法(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英语考试得分和性别能预测汉语习得状况。我们认为英语和汉语成绩都很好的学生具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对所有学科都会认真对待,汉语习得状况好则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另一种是他们拥有的某些外语学习观念影响到他们的汉语习得状况 [3]。
关于大学生的学习效果,Astin (1999),山田(2007),冈田等(2011a,b)指出,除了大学入学前的因素之外,入学后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比如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等的“能动学习(Active Learning)”会影响到学习效果。认真并有计划地学习的学生,GPA (grade point average)和自我评价都比较高 [4] [5] [6] [7]。
关于学习观念,Holec (1987),Wenden (1986)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是由学生的学习观念来决定的 [8] [9]。Horwitz (1987, 1988)用自己开发的问卷调查表“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Inventory (BALLI)”,调查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她指出,学习者拥有的学习观念是影响二外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把握好学习者的学习观念 [10] [11]。另外,用BALLI调查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的研究也很多,诸如桥本(1993),板井(1997),齊藤(2009),张(2012),三井(2017)等 [12] [13] [14] [15] [16]。
在上述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拟通过对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的调查,探讨影响到日本汉语学习者的习得状况的因素。本研究的主题为:1) 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中,哪些因素影响到汉语习得状况?2) 在习得状况不同的群体中哪些因素差异显著?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和时期
本研究因注重受试者的学习条件均一,故受试者仅限于日本某所私立大学外语系汉语专业的一年级学生3。为了避免单年度的偏差,确保数据的全面性,我们收集了共三年的调查问卷。参加汉语学习行为调查的学生人数共172名(2015,2017,2018年),参加汉语学习观念调查的学生人数共202名(2016,2017,2018年)。调查时期均为2015年~2018年的12月份,学生的平均汉语学习时间为八个月。
2.2. 调查方法
本研究对英语考试得分、汉语考试得分、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进行分析。受试者所属的该汉语专业根据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考试得分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班,本研究中我们用A,B,C代替英语考试得分。汉语考试得分是受试者学习汉语八个月之后取得的汉语水平考试得分。出题范围仅限于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分别由汉语专业教师参加出题。考试内容有听力、拼音、选词填空、排列顺序等,共50题,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进行调查4。有关学习行为的调查问卷我们基本上采用了Benesse教育综合研究所的“如何在大学学习”问卷调查表5,该内容包括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习行为。一共17个题项,每个题项采用Likert量表的4个等级选项,即:4非常符合、3符合、2不太符合、1完全不符合。
有关学习观念的调查问卷我们参考了Horwitz (1987)的“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Inventory (BALLI)”以及齊藤(2009)和张(2012)的调查内容,包括语言学能(1~4)、语言学习的难度(5~7)、语言学习的性质(8~10)、交际策略(11~16)以及语言学习的动机(17~20)6的20个题项。每个题项采用Likert量表的5个等级选项,即:5非常符合、4非常符合、3符合、2不太符合、1完全不符合。
问卷调查题项的中译文参见表17。
2.3. 数据分析过程
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为5%。我们首先采用决策树分析法,析出汉语考试得分高群体的特点,然后根据得出的结果,再把受试者分为四个子群体进行分析。

Table 1. Questionnaire item of learning behavior and learner beliefs
表1. 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的调查题项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汉语考试得分高群体的特点
该调查学校的成绩评定以80%以上为A(优秀),因此我们根据汉语考试得分把受试者分为40分以上和39分以下两大类,以考试得分为因变量,班级和学习行为或学习观念为自变量进行决策树分析。决策树模型如图1、图2所示。
从上述分析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入学时的英语得分与之后的汉语习得状况有很大的关联性。英语得分高的学生(=A班)拥有“除了团队活动以外也和同学一起学习”的学习行为和“和中国人一起学汉语很愉快”的学习观念,英语得分中低的学生(=B,C班)拥有“为取得资格证书努力学习”的学习行为和“我希望能交上中国朋友”的学习观念,这些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对学习者的汉语习得作用很大。
(二) 由英语和汉语考试得分分出的四个子群体的特点
上述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根据英语考试得分分班成为分叉节点的因素,因此我们把受试者再分为四个子群体:I类为英语和汉语考试得分均高的群体(=A班且40分以上),II类为英语得分高,汉语得分中低的群体(=A班且39分以下),III类为英语得分中低,汉语得分高(=BC班且40分以上)的群体,IV类为英语和汉语得分均为中低的群体(=BC班且39分以下)。因为两套问卷调查表所使用的等级选项不同,而且这些群体不满足正态分布前提,所以我们又采用非参数检验法(Kruskal-Wallis检验)对上述四个子群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习得状况不同的这四个子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学习行为来看,I类中有九个题项(1, 3, 4, 10, 12, 13, 14, 15, 17)明显高于IV类,其中题项14还明显高于II类。而II类和III类中各有一个题项明显高于IV类,即II类的题项5和III类的题项6。就学习观念来看,I类中有十一个题项(2, 4, 5, 9, 11, 12, 13, 16, 17, 18, 19)明显高于IV类,其中还有四个题项(5, 8, 12, 19)明显高于II类。III类中有九个题项(1, 5, 9, 11, 12, 13, 17, 18, 19)明显高于IV类,其中的三个题项(5, 9, 12)明显高于II类。IV类中有一个的题项(20)明显高于III类。

Figure 1. Decision tree model of class, learning behavior and Chinese test score
图1. 班级、学习行为与汉语考试得分的决策树模型

Figure 2. Decision tree model of class, learner beliefs and Chinese test score
图2. 班级、学习观念与汉语考试得分的决策树模型
4. 讨论
4.1. 影响汉语习得状况的因素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得知,汉语考试得分40分以上的学生比率约占整体的25%,其中英语得分高的I类学生的比率则超过50%,可见I类学生的外语水平很高。II类学生虽然入学时的英语得分也很高,但入学后的汉语习得状况却并不理想。跟I类学生相比,II类学生在学习行为方面“除了团队活动以外也和同学一起学习”的题项得分低于I类学生,在学习观念方面,“我觉得我的汉语会比现在说得更流利”、“学汉语在中国学最好”、“和中国人一起学汉语很愉快”、“希望能交上中国朋友”,这些题项的得分也均明显低于I类。而这些题项的内容均与人的互动交流有关,因此我们推测II类学生不善于交际,这种消极的交际态度是妨碍他们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
在英语得分中低的III类和IV类群体里,III类学生虽然英语得分不高,但汉语得分却很高。这类学生选择汉语专业的目的很明确,他们的特点是,在学习行为方面表现在认真完成作业,并能为取得资格证书而努力学习。在学习观念方面表现在希望与人交流,比如希望能交上中国朋友,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等。同时III类学生还意识到为说好汉语掌握正确发音的重要性,并能反复进行练习。另一方面,他们还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对学好汉语也很有自信,并希望学好汉语后能找到好工作。与III类学生相比,IV类学生进入汉语专业并不是他们的第一志愿,入学后他们也没有努力去改变无奈进入汉语专业所带来的负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这导致其汉语习得状况不理想。
4.2. 教学启示
鉴于上述特点,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针对不同习得状况群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对于汉语习得状况很好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教师应注重培养其交际能力。这类学生虽然在汉语学习行为上表现不错,但他们和其他群体一样,在全班同学面前不能积极提问和发言(题项8的I,II,III,IV类的中位值都是2.00)。关于日本学生上课发言的问题,郭(2005),王顺洪(2008)都曾指出,日本学生“较被动,少发言”,“不爱开口” [17] [18]。王海峰(2019)还指出,日本学生不愿意说汉语与紧张、好面子、怕出丑无关,更多的则是由于不能确定是否说得准确 [19]。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这类学生说汉语时并没有感到不安和胆怯,并且愿意接受纠正,还能重视发音,并进行反复练习。所以教师应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提问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上课积极发言的习惯,锻炼其交际能力。
其次,对英语得分高而汉语得分中低的学生,针对其不爱与人交流的特点,教师应尽量减少他们说汉语时的不安情绪。这类学生上课时可能不太积极发言,如果勉强让他们开口,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虽然没有析出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类学生跟别人说汉语时比其他群体的学生更容易感到不安和胆怯(II类的学习观念题项14的中位值是4.00,I,III,IV类是3.00)。他们入学时的英语得分普遍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之前接受了填鸭式教育方式,被训练出较强的背诵能力,他们比较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但是八个月后的汉语成绩显示,只靠背诵,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王松等(2016)的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学习者感到学习汉语时要付出的代价比学习英语时还多 [20]。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之间所产生的差距,会让他们对之前的学习方法持有疑问并感到焦虑。然而这类学生也跟汉语得分高的学生一样,希望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意识到反复练习和纠正错误发音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这些特点,多让学生练习朗读,使其熟能生巧,以减少学生说汉语时的不安情绪。
最后,对英语和汉语习得状况都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该从指导他们的基本学习态度入手,比如指导他们完成作业,重视正确的发音以及进行反复练习等。另外这类学生感到自己是无奈进的汉语专业,这种负动机妨碍了他们的汉语学习。半泽(2007)指出,大学生对其专业的违和感,学习动机,和对教师的不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学生即便对自己所属的专业感到不满,也不可能改变学习环境,所以他们在调整个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时,会采取逃避学习的行为 [21]。王松(2013)指出,汉语课上教师的接纳性指导行为会影响到日本学生的内在动机、自我效能和自主学习策略,而控制性行为则与这些没有任何关联 [22]。因此教师指导这类学生时应为他们选择比较容易完成的课题,并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赖关系。另外,这次调查中,我们没有把汉语习得状况中等水平和低等水平区分开来,今后还需要以类似IV类学生为对象作进一步的调查和探讨。
5. 结语
本研究以提高大学汉语教学质量为目的,析出汉语习得状况不同的群体在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方面所拥有的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所学的英语的习得状况与进入大学后所学的汉语的习得状况有密切关联,但其中也有例外,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是否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这些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会成为影响汉语习得状况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的学习背景、个人因素以及习得状况结合起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课程,给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桥本(1993)指出,应用BALLI的调查结果非常重要,他建议调查结果不但应该反馈给教师,还应该在学生中开展讨论等建议。今后我们也应该从这方面加以考虑,更加全面地理解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对习得状况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研究是2018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国内研究员(所属机关:御茶之水女子大学,研究题目:关于大学生汉语学习习得状况内在因素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NOTES
1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开资料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08/12/26/1217067_001.pdf (最后查阅日期2020年2月10日)
2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开资料 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daigaku/04052801/__icsFiles/afieldfile/2017/12/06/1380019_1.pdf (最后查阅日期2020年2月10日)
3本调查对象里不包括有中国背景的学生和学习时间超过一年的学生。
4问卷表上均写明研究目的及该调查仅用于研究。
5该问卷调查表是2008年“第一次大学生学习・生活实况调查报告”中的内容之一。 https://berd.benesse.jp/berd/center/open/report/daigaku_jittai/hon/daigaku_jittai_3_1_3.html (最后查阅日期2020年2月10日)。
6第20个题项采用张(2012)的独创题项。
7调查的第一、第二年选用笔者认为和一年级的外语学习关系较大的题项(25个学习行为和29个学习观念),第三年为了减轻受试者的负担,删除了前两年调查结果中没有显著差异的题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