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作为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重要地位在时代的发展中日益凸显。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与教育事业最密切相关的是教育学,它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大学里的教育学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要的交叉点上,既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也为社会输送具有相关社会职业基础能力人才(冯向东,2002)。可见,培养优秀的教育学人才,既能在教育理论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指导教育学科的发展,又能输出应用型教育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实践做出贡献。
胜任力模型是指导人才培养工作的工具之一。胜任力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个体表现出与绩效水平相关的一些个人特质,如个体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特质能够用来区分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并且与工作情景相关联,具有动态性,可以用来预测工作绩效(Kochanski, 1997)。关于胜任力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 (1973),他认为真正影响个体行为表现的因素不只有智商,还有个人的素质条件和行为特征,即胜任力。关于胜任力模型,McClelland的冰山模型认为个体的胜任力如漂浮在水上的冰山由两部分构成:外显的、表面的基准性素质和内隐的、潜藏的鉴别性素质。基准性素质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获得提高,但不能用于预测未来的工作绩效或行为表现;鉴别性素质,则不容易因为外在影响而改变,能够预测个体将来的工作绩效或行为表现(McClelland, 1998)。此后,许多人力资源领域的学者注意到胜任力的概念和应用前景,开始对胜任力的应用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索。
目前,针对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张田利,2013),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学科自身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教育专业学术人才得以不断发展,而且教育行业也需要更多教育专业的实践型人才。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为学校对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社会对教育专业型人才的选拔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2.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工具
自编《行为事件访谈提纲》(见附录);手机。
2.1.2. 研究被试
根据定义的绩效标准,在湖北大学教育学专业大三本科生中选取5名教育学作为绩优组,随机抽取5人为绩平组。
2.1.3. 研究过程
1) 概念界定
根据以往研究,将本研究中的胜任力的定义为:能够将教育学大学生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特质。它包括优秀教育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动机、价值观和人格特点等。
2) 定义绩效标准
基于前人研究,参考学校评优评先的规章要求,确定优秀教育学大学生的标准,包括综合素质成绩、获奖经历、老师及同学的评价等指标。教育学专业大学生绩效标准如表1所示。符合表中要求的为绩优组,不符合的为绩平组。

Table 1.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outstanding education majors
表1. 优秀教育学专业大学生绩效标准
3) 选取校标样本
根据表1中的绩效标准,选择绩优组和绩平组被试各5人。
4) 实施行为事件访谈
“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是由McClelland首先提出,后经Boyatzis和Spencer等的发展,是研究胜任力的主要工具,也是目前公认的构建胜任力模型最有效的方法(Brill, Bishop, & Walker, 2006)。访谈的过程是让被试回忆并描述自己大学期间在教育学专业相关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关键事件,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事件各3件,挖掘出事件经过中的细节行为,访谈结束后对收集到的事件和行为进行汇总、分析和编码,将绩优组和绩平组的编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得到教育学专业大学生的胜任力。
正式访谈开始之前,6名访谈员系统学习并掌握BEI技术中的STAR技术,即Situation (情境)、Task (任务)、Action (行动)和Result (结果)。访谈时围绕情境、任务、行动和结果开展提问与追问,挖掘被试在每一项事件中所采取的行动、对情境的具体描述、个人主观感受、事件的参与者以及结果等细节信息。分别对被试进行访谈,并采用单盲设计,被试事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个组。
① 正式访谈
选择舒适且不易受干扰的访谈地点,向被试介绍访谈的基本内容和流程。录音需在取得被访者知情同意后进行。
② 录音整理
将录音音频整理成文档,并对照音频核对文本。
5) 胜任力编码
编码小组由研究小组6名访谈员组成。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对全部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标出关键行为事件、对关键行为事件的分析、从被试的应对和想法提炼胜任力和行为指标。出现不一致的意见时,进行全组的谈论分析。最终完成对行为事件进行编码标注,包括胜任力名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1,2,3,4,5”从低到高的等级,依次完成对10份访谈文稿的编码。
6) 收集统计
对数据和编码结果(包括胜任力名称和相应的评级)进行收集整理,绘制EXCEL表格,用统计软件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
7) 构建胜任力模型
采用专家评定法,邀请两位教育学方面有教学科研经验的老师,对基于编码数据处理结果和前人已有研究结论得出的胜任力进行审核,构建形成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以提升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王建民,杨木春,2012)。
2.2. 胜任力提取结果
为甄选出可以将教育学专业大学生中的优秀者和普通者区分开的胜任力,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绩优组与绩平组在不同胜任力分数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绩优组与绩平组在包括人际关系管理、计划与行动力、责任感、坚持不懈、成就导向、分析判断、自我反思、前瞻意识在内的8种胜任力均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加上在编码提取时,只在绩优组出现的1个特征词:创新,一共包含9种胜任力。结果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 of competency score between the excellent group and the average performance group
表2. 绩优组和绩平组胜任力得分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3.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问卷编制与模型验证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工具
自编《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量表》预测问卷、正式问卷(见附录)。
3.1.2. 研究被试
1) 预测阶段被试
预测阶段被试为符合绩优组标准的湖北大学教育学专业大学生。从大二到大四随机取样,共计32人。问卷以电子版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问卷32份,其中有效问卷29份(其中大二8人,大三9人,大四12人;男生1人,女生28人)。
2) 正式施测被试
正式施测阶段被试为湖北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从大二到大三随机抽取,绩优组10人、绩平组10人。问卷以电子版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其中大二10人,大三10人;男生2人,女生18人)。
3.1.3. 研究过程
1)《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预测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参考前人的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与专家评定法,得出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计划与行动力、成就导向、责任感、分析判断、坚持不懈、人际关系管理、自我反思、前瞻意识、创新,共九项。结合访谈中教育学专业大学生日常的行为与生活情境,分析9种胜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参考国内外相关量表编制的项目,每个特征编制1~3个题目,并为确保数据有效性,加入3个测谎题,形成包含30个项目的《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预测问卷。
问卷由指导语、基本信息和30项自评题目组成,采用5级计分的方法,被试在作答时,需要依次判断每道题目所描述的情况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对应的计分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5分。
预测问卷以电子版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问卷32份,其中有效问卷29份。
2)《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预测问卷数据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24.0版本,对预测问卷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3)《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正式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对预测阶段的数据分析后,删除鉴别力不高以及不合适的题目,最终保留13道题目,形成《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正式问卷并施测。正式问卷以电子版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问卷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份。
4)《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正式问卷数据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24.0版本,对正式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3.2. 研究结果
3.2.1.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
1) 区分度检验
除去3道测谎题,将本阶段的29份有效问卷的总分进行从高到低排序,选取总分前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总分后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分组与低分组受试者在各题平均数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

Table 3. A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 score group and low score group
表3. 高分组与低分组题目得分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由表3可知,两组被试在Q3、Q6、Q16、Q17、Q18、Q26、Q27、Q29这8道题目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即这8道题目的区分度较差,因此将这几道题目删除;在剩余19道题目中Q12为边缘显著,其他题目上的得分均呈现显著差异,因此对此19道题目予以保留。
2) 题总相关分析
分析每道题目的得分与问卷总得分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高,题目的区分度也就越高。计算每道题目的得分和问卷总得分之间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结果见表4。

Table 4.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tem score and total score
表4. 题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由表4可知,这19道题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30,区分度较好,因此将其全部保留。
3.2.2.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阶段对上一阶段保留下来的19道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先进行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见表5。

Table 5. KMO value and Bartlett’s spherical test results
表5. 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
KMO值表示变量间偏相关的大小,其越接近1,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大于0.9为极好,若KM0值小于0.5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由表5可知,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228.660,p < 0.01,即假设被拒绝,同时KMO值为0.578,大于经验规定的临界值,说明题目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存在差异,且19个题目的得分不是独立的,表明该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因子分析。
再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将数据经过多次旋转排列后,删除不合适的题目,比如删除在某一因子上只有一道题的题目,或者删除最大载荷低于0.35,共同度低于0.4的题目。经过多次旋转排列后,共保留了13道题目作为正式版自评问卷题目,包括了7项胜任力,分别为计划与行动力、责任感、坚持不懈、创新、分析判断、前瞻意识、自我反思。根据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最终提取出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责任担当,计划执行,创新思维。其中责任担当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40.032%,计划执行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8.885%,创新思维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0.159%,三个因子累计解释总数据变异的69.076%,指标性能较好。问卷各项目及其因素负荷见表6。

Table 6. Items and their load factors
表6. 问卷各项目及其因素负荷
3.2.3.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测量工具(问卷或量表)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表示,信度系数越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越一致,该测验更可靠。本研究选用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同质系数,Cronbacha系数)来鉴定《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正式问卷的信度。结果见表7。

Table 7. Reliability of competency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Education
表7.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信度
由表7可知,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0,分半信度为0.836。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达到0.7以上,且各量表的分半信度值均达到0.6以上。由此可见,该自评量表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3.2.4.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正式问卷的效度检验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越高,说明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本研究选用结构效度来鉴定《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正式问卷的效度。结构效度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分析绩优组和绩平组在胜任力得分上的差异,结果如表8。

Table 8. The difference of competency factor scores between high performance group and average performance group
表8. 绩优组与绩平组在胜任力因子得分上的差异
注:*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由表8可知,除了在因子3对应的分量表上差异边缘显著外,绩优组和绩平组在其他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都差异显著,说明该问卷总体上有较好的效度。
4. 讨论
4.1. 结果总结与分析
本研究在查阅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BEI行为事件访谈法和专家评定法,对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进行初步提取,并以此编写《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预测问卷。对预测问卷进行发放和数据收集,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减部分项目后,构建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并形成《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正式问卷。为检验胜任力模型合理性,将正式问卷发放施测后,进行信度效度校验,验证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结果发现,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包括三个因子,分别是:责任担当、计划执行、创新思维,囊括了7项胜任力,分别是:计划与行动力、责任感、坚持不懈、创新、分析判断、前瞻意识、自我反思。模型结构如图1。下面对这7项胜任力进行分析:

Figure 1. Competency model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图1.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
计划与行动力:计划与行动力是指对个人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实现,能够有条理性的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落实它。对于优秀的教育学本科身来说,具有计划与行动力意味着,他们能够对于自己在教育学专业领域内所拥有的能力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同时明白自己未来想要到达的目标,以此为依据能够为自己制定有效的方案途径,并且去实现它,通常都能得到一个美好的结果。
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并且能够主动承担自己所做事情的任何后果的精神状态。拥有责任感的人,能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于优秀的教育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具有责任感意味着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负责,在科研过程中对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做到严谨认真,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尽到最大的责任。
坚持不懈:坚持不懈是指做事持之以恒,通常用来形容有恒心,有毅力。具有这种特征的人,能够认定一件事情不改变,并且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持之以恒的去努力和奋斗。作为优秀的教育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坚持不懈意味着他们为了能够在教育学专业领域到达自己想要的一个专业素养,能够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实践,去进行科研工作,对自己有着高要求,高目标。
创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这是一种在学习和工作中都非常突出的优秀品质,具有这种特征的人,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与间接。对于优秀的教育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具有创新品质意味着,在学习中能够多思考多动脑,会提问能反思,在实践和科研中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想法,不循规蹈矩,而能够别开生面。
分析判断: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判断是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两者相结合是指对一个事物拥有自己的看法,能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具有这种特征的人,通常比较理性,且具有条理性。对于优秀的教育学专业大学生,分析判断意味着他们对于这样一个专业拥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在学习、实践和科研中遇见的困难与问题,能够理性的处理,明白孰是孰非。
前瞻意识:前瞻意识是指对事件未雨绸缪的进行事先疏导,让事态往对你有利的方向去发展。具有这种品质的人,通常被人称为有远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比其他人能够提前一步。作为优秀的教育学专业大学生,具有前瞻意识意味着能够清晰明白教育学专业所需要的具体素养,能够更长远的计划未来,并且根据自己所思考到的未来,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使自己能够达到理想中的目标。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针对自己的过往经验,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具有这种特征的人,通常也具有谦虚等品德,他们能够敏锐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在下一次进行同类型的事情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作为优秀的教育学专业大学生,具有自我反思意味着,他们能够通过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实践经历和科研经历发现自己在专业方面所缺乏的能力与素养,在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加强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4.2. 研究不足
本研究虽然获得了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首先,在被试方面,由于时间地域等条件因素的限制,只选用的湖北大学教育学专业10名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未来研究可扩大访谈对象的数量和地域范围,增大访谈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在访谈方面,被试对于事件的理解记忆效果不一致,且主试虽系统学习STAR访谈技术,仍无法保证访谈效果的一致性,也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在编码方面,本研究采用BEI行为事件访谈法和专家评定法,但在研究方法上可进一步融合更多类型的方法,以进一步增加结果的客观性。
附录
一.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被访者使用)
1.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① 男② 女
专业:
政治面貌:① 党员② 非党员
年级:① 大一、② 大二、③ 大三、③ 大四
学生干部:① 是② 否
专业成绩排名:① 前10%② 10%以后
论文发表篇数:1 核心期刊2 国家级期刊3 省级期刊 4 其他5 无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奖项、等级、次数):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① 有② 无
实习情况
参加培训情况
2.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学生,在您就读期间,学习、科研、实践、生活等方面一定有一些您认为做的非常成功并引以为豪的事情,同时也有一些不成功的、让您感到遗憾的事例。
·访谈内容包括:
(1) 请描述3件成功的事例。您会认为,在这些事例中,您的判断正确、措施得克服困难、效果良好,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满意,并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请描述3件失败的事例。在这些事例中您会认为你当时的判断有误、措施效果不显著,有些困难未能克服,以至您对最后的结果不满意,或感到遗憾。
·对每一件事情的叙述,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当时的对话、行动或感受,包括:
(1) 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和涉及到的人员;
(2) 要完成的任务或遇到的问题;
(3) 自己采取哪些步骤或行动;
(4) 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取得了什么成就。
二.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采访者使用)
您好!
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来接受这次访谈,这次访谈的目的是想请您分享一下在教育学学习生活中的关键性事件和您的经验感受。访谈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访谈的结果将用于我的学术的研究,您的个人资料和访谈内容将按照您的意愿进行严格保密,包括录音内容。我的研究是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作为一名教育学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一定发生过一些让您印象深刻,或者是您认为对您来说非常关键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让您觉得骄傲还是遗憾,都会带给您很多思想上的变化,在接下来的访谈中,希望与您一起分享。
首先,需要您填写一下基本信息包括:
姓名:
性别:① 男② 女
专业:
政治面貌:① 党员② 非党员
年级:① 大一、② 大二、③ 大三、③ 大四
学生干部:① 是② 否
专业成绩排名:① 前10%② 10%以后
论文发表篇数:1 核心期刊2 国家级期刊3 省级期刊4 其他5 无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奖项、等级、次数):
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①有②无
实习情况
参加培训情况
下面进入正式访谈。
第一部分:请讲述一下您认为自己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做过的件最成功最出色或者说最让自己满意的3件事情。
第二部分:请讲述一下您认为自己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做过的件最有挫败感的或者说让自己觉得最遗憾最不满意的3件事情。
在对这些事情的讲述中,希望您能尽量分享以下这些内容。
·这件事发生的具体背景。
·这件事的基本经过和结果。
·涉及到哪些人,您是怎么处理与这些人的关系的?
·对这件事情您最初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与最初反应相比,您后来的思想是否发生大的变动,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动?
·您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什么,您如何知道应该这样做,中间是否有变动?
·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如何?
·您觉得您这件事成功(或没有成功)的关键所在是什么?
再次感谢您对本研究的支持和帮助!
三. 《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预测版)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填写这份问卷,本问卷的目的是用于自我评价,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真实行为表现来作答。等级由数字表示分为“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请在认真填写完基本信息后作答问卷部分,全部数据仅用于研究,谢谢您的配合!
性别:1. 男2. 女
年级:1. 大一2. 大二3. 大三4. 大四
政治面貌:1. 党员2. 非党员
专业成绩排名:1. 前30%2. 非前30%
专业综合排名:1. 前30%2. 非前30%
论文发表篇数及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期间所获奖项的等级及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问卷:
四、《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胜任力自评问卷》(最终版)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填写这份问卷,本问卷的目的是用于自我评价,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真实行为表现来作答。等级由数字表示分为“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请在认真填写完基本信息后作答问卷部分,全部数据仅用于研究,谢谢您的配合!
性别:1. 男2. 女
年级:1. 大一2. 大二3. 大三4. 大四
政治面貌:1. 党员2. 非党员
专业成绩排名:1. 前30%2. 非前30%
专业综合排名:1. 前30%2. 非前30%
论文发表篇数及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期间所获奖项的等级及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