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加之其在多方面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将会影响其与父母间的亲子依恋关系,进而增加儿童的不安全感与问题行为风险(Bowlby, 1982),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目前学界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主要依据反应性和控制性两个维度(McCoby, 1983),其中反应性主要指父母对儿童需求的敏感性与响应度,控制性则指父母对儿童的管教与要求。
反应性首先体现在养育者对儿童基本需求的满足上。儿童的基本需求对于儿童的身体与心理发展均意义重大,如饥饿对学龄儿童社会心理功能存在消极影响(Kleinman et al., 1998),以及童年期需求被忽视和贫穷对于低学业成就和高犯罪率的预测作用(Nikulina, Widom, & Czaja, 2011)。
控制性在一些管教行为中可能体现为批评、体罚等方式。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行为中的体罚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与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Gershoff, 2002),且过于严厉的体罚甚至可能成为孩子成年后的身体健康问题的诱发因素(Afifi et al., 2013)。也一些研究表明了不恰当的批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负性影响,相较于表扬教育,批评教育不利于儿童形成智力可通过努力提高的观念,进而不利于其学业成就(Gunderson et al., 2018)。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家庭教养方式二维度的框架下,针对留守儿童养育者对孩子需求的满足与管教状况两方面,采访了江西省乐安县的多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与主要抚养人,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状况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江西省乐安县的8个留守儿童家庭中的主要抚养人及家中最年长的孩子。其中5个家庭来自浯塘村,1个家庭来自航桥村,2个家庭和来自南边村。更加详细受访者基本信息将在结果部分进一步呈现。所有受访者均获得了一份纪念品作为报酬。
2.2. 研究材料
本次调研采用深度访谈法,主要针对的内容为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养方式,即养育者对儿童需求的满足状况和管教状况。参照部分前人研究,对家长、孩子分别自拟了不同的针对家庭教养方式的访谈提纲。其中对儿童的需求满足这一主题包含养育者对儿童零花钱的分配状况与家庭消费观,而管教状况这一主题则包含儿童父母与主要抚养人的口头教育(主要体现为鼓励与批评)和体罚状况。
2.3. 访谈过程
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用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提问并适当追问。访谈时长大约在1小时左右。
访谈者与受访者在约定好的特定时间和地点见面,访谈开始前,访谈者向受访者解释访谈内容仅用于科学研究,对其个人信息将予以保护,并告知受访者访谈将会全程录音,征得其同意。
2.4. 资料整理与访谈编码
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誊录成文本并校对,利用现象学呈现和类属分析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
3. 结果
3.1. 受访者基本信息
共有8个家庭参加了正式访谈,与本研究有关的家庭基本信息呈现在表1中。B、C家庭的孩子分别由于年龄过小、不愿配合等原因,未能完成访谈。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families
表1. 家庭基本信息
注:小1——小学一年级,初2——初中二年级,以此类推,幼——幼儿园(当地幼儿园不按年龄分班)。
3.2. 儿童需求的满足
8个家庭养育者对儿童需求满足的基本状况,包括零花钱的分配与消费观,呈现在表2中。

Table 2. Caregiver’s satisfaction of their children’s needs
表2. 养育者对儿童需求的满足
3.2.1. 零花钱的分配
仅2家庭(EF)的孩子报告有可供自由支配的零花钱,2个家庭(GH)的主要抚养者仅提供早餐费,而还有2个家庭(AD)在零花钱问题上出现了孩子与养育者报告的基本信息矛盾的情况。
其中D家庭主要抚养人报告三个孩子每人每天有一块零花钱可供自由支配,大孙女却报告平时没有零花钱。
(D-奶奶)
访谈者:给他们零花钱吗?
受访者:每个人一天一块钱。
访谈者:他们拿这个钱是自由使用的吗?
受访者:对,想买什么买什么。主要买吃的,买文具什么的会自己带着他们买。
(D-大孙女)
访谈者:那你们平时有零花钱吗?
受访者:没有。
访谈者:一点也没有吗?还是平时想吃什么零食都会找爷爷奶奶去买吗?
受访者:嗯,就是爸爸妈妈不给我们买。
访谈者:那爷爷奶奶会给你们零花钱让你们去买吗?
受访者:就是很少会给我们买……
访谈者:那你们是问她要东西是吗?还是说会给你们拿钱让你们自己去买?
受访者:(开始扭捏……)你为什么一直问我不问她(旁边另外一家的小孩)?
而在A家庭中,主要抚养人表示孩子的零花钱较少,而孩子报告没有零花钱,且平时想买吃的奶奶也不会满足要求。
(A-奶奶)
受访者:零花钱给得比较少。平时基本都是我带他们去街上买一些水果或者健康的食品。如果给了他们零花钱,他们就会去学校旁边买一些几毛钱的垃圾食品,所以就很少会给他们拿钱。
(A-大孙女)
访谈者:平时有零花钱吗?
受访者:零花钱都拿去交学费了
访谈者:那你们平时想买一些吃的之类的怎么办?
受访者:要偷偷藏起来。
访谈者:怎么偷偷藏起来?
受访者:我是没法偷偷藏起来,因为我都没有零花钱,都没有一点点的私房钱。我们偷两块钱都要被奶奶追问。
访谈者:为什么要拿钱呢?她(妹妹)想干什么?买吃的?
受访者:嗯。
而在爷爷奶奶仅会给孩子早餐钱而没有零花钱的G、H家庭中,均存在孩子克扣自己早餐钱来充私房钱的情况。
(G-大孙女)
访谈者:平时你们跟着奶奶,给你们发零花钱嘛?
受访者:一般都是早餐钱。
访谈者:那会有零食嘛?
受访者:零食我自己存了私房钱,过年不是有压岁钱嘛,而且平时早餐不是会有四五块钱嘛,我可以留一两块。
(H-二孙女)
访谈者:奶奶会给你们零花钱吗?
受访者:早餐钱。早餐钱也可以不吃,钱也可以留着。
H-奶奶还报告自己会收走大伯给孩子的压岁钱,理由是怕孩子乱花钱。
受访者:过年的时候大伯给了她们压岁钱,但是我怕她们打游戏什么的,就会收上来。然后小孩就说她要吃早餐的。
访谈者:所以就是奶奶把压岁钱收走了,她就真的没法吃早餐了吗?
受访者:我就是先拿过来。你手上有一两百块钱,我先拿在我手上,我在你需要用的时候再给你。如果你不收回来的话,就该买的也买不该买的也买。
3.2.2. 消费观
有3个家庭(AEG)提及抚养者会给孩子购买学习相关的书籍,在他们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有帮助的事物上消费比较大方。
(E-大孙女)
受访者:爸爸还给我买了十本书还没有看。
访谈者:十本书?是爸爸给你买了寄回来吗?
受访者:不是,就是暑假我去温州的时候买的,回来的时候带回来的。
但养育者与孩子在对是否满足了孩子需求的认知上普遍存在矛盾。养育者对孩子其它需求的满足非常节制,往往不会给孩子购买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而孩子也报告了养育者在教育方面与其他方面的消费上的巨大差异。
(A-奶奶)
访谈者:孩子的要求会尽量满足吗?
受访者:不会啊,绝对不会。如果他们想买玩具啊或者其他影响学习的东西是不会给满足的,好多要求满足了他们就会得寸进尺的。
(A-大孙女)
访谈者:所以你们想吃东西奶奶也不会给买?
受访者:都不会给。买学习用品可以。
访谈者:买学习用品的时候你们会管奶奶要钱还是她买好给你们?
受访者:你告诉她买什么东西然后她自己去买。要钱她可能会觉得我们在骗她。
有的家庭中养育者会通过向孩子强调家里经济困难,要求孩子在即便非常基本、容易满足的物质上非常节俭,并用省下来的钱支持孩子并不基础与必要的教育需求。
(G-奶奶)
受访者:(大孙女)每天晚上读书,10点多下晚自习,想吃点点心,她说随便吃点么都可以。比如奶、豆浆啊,都可以。但是我说没有钱啊,气死我了。
(此时引见人“童伴妈妈”开始劝解老人,可以考虑多做点饭之类的,让女儿夜宵有点吃的,不然营养跟不上)
访谈者:看起来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童伴妈妈:对啊,我也觉得,孩子的成长期。
受访者:没有钱啊。而且大的吃了,弟弟听到姐姐说吃了,弟弟也会要吃。一年要4000多房租钱,水电钱也要自己出,油盐这些还有日常开支。孩子要买个书,也得30几块40一本,所以就得让他们节省一点。买书要钱很贵的……之前大孙女假期把头发剪掉了,卖了600块钱,存到了家里的存折上,可以自己买书。我们这有个书店,交100块钱就可以进去看书,所以她就交了100块钱去看书。
仅F-奶奶提及了对孩子教育之外的生活需求的支持以及对消费质量的重视。
受访者:我们这里也有那种几毛钱的冰棍,我不让小孩子吃,我让他们吃三块的。其实我的小孩吃那个冰棒都是吃好的,是那个牛奶的。
访谈者:所以奶奶还是会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受访者:会。
访谈者:那还会另外给零花钱吗?
受访者:会给啊。偶尔会给一块钱给买东西啊。他去买那个玩具,买好多都收藏起来啊,他不会扔掉。
3.3. 管教状况
8个家庭养育者对儿童的管教状况,包括鼓励批评情况与体罚情况,呈现在表3中。

Table 3. Caregiver’s discipline of their children
表3. 养育者对儿童的管教状况
3.3.1. 鼓励与批评
除去未涉及到此问题的B家庭外,仅2个家庭(FG)表示有对孩子的表扬鼓励或是安慰支持。
(F-奶奶)
访谈者:平时会表扬或者鼓励孩子吗?
受访者:会啊会啊,爸爸妈妈会奖励她东西啊。五年级升六年级她问我奶奶我考到第二名你奖励我什么啊,她说我想要自行车,我就买了啊。
(G-大孙女)
访谈者:那要是考的不好的话,奶奶会说你嘛?
受访者:她会叫我继续努力,说点之类鼓励的话。
而其余的5个家庭无论抚养人还是孩子未为报告表扬或鼓励行为。其中有的家(AD)中批评惩罚明显多于表扬鼓励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A-奶奶)
访谈者:那平时表扬多还是批评多呢?
受访者:我们这边还是不太会表扬啊,当然希望他们一直在进步啊,所以就会一直鞭策他们,吃一点苦才知道要读书。
(D-奶奶)
受访者:他们暑假作业现在已经让他们完成了。也会买一些额外的资料给他们做,但是孩子们只会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就不会做了。
访谈者:这种时候会批评吗?
受访者:会说。强制他们的话就会哭。
而在E家庭中,来自养育者与孩子的对这一问题的报告存在明显矛盾。
(E-爷爷)
访谈者:平时会有奖励什么的吗?成绩好的时候多给一点这样?
受访者:他们表现好,会有奖励。零花钱会多给,压岁钱也会多给。
(E-大孙女)
访谈者:那比如说,平时你做的比较好的时候,爷爷奶娘会表扬你吗?
受访者:不会。
访谈者:那如果做得不好的时候呢?
受访者:会被骂。
也有一些家庭(CH)的养育者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没什么概念”,因而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其中有的养育者表露了对这一问题的不关注。
(C-奶奶)
受访者:孩子太小了,表扬还是批评他都没什么概念,对他也没什么影响。
3.3.2. 体罚状况
体罚在受访家庭中为非常普遍的情况。除未能涉及到这一问题的B家庭外,其余7个家庭中仅H家庭未报告对孩子的体罚,其中既包括养育者对孩子的体罚,也包括同胞中大孩子对小孩子的体罚。
有2个家庭(AD)的主要抚养人和孩子对有无体罚、体罚程度的问题的报告说法不一。
(A-奶奶)
访谈者:那生气的时候会打他们吗?
受访者:不会哪。有时候只是用轻轻地棍子,也不好重。还是会先口头上说,如果不听的话有时候就会惩罚。
(A-大孙女)
访谈者:奶奶会打你啊?
受访者:犯错是会打我的。
访谈者:对妹妹呢?
受访者:拿针刺。
访谈者:真的扎了?
受访者:嗯。
访谈者:平时呢?
受访者:平时奶奶会拿那个野生很猛的刺打薇薇(化名)的脚,因为她很贪玩。
访谈者:弟弟也挨打吗?
受访者:弟弟挨打挨得最多,他最贪玩。
(D-奶奶)
访谈者:你们会惩罚他们吗?
受访者:孩子性格本来就这样,一说就哭,哭了我就不忍心再说了。
(D-大孙女)
访谈者:你弟弟真的好调皮哦,他这样不会挨揍吗?这样被爷爷奶奶看到会挨打吗?
受访者:肯定啊。爷爷拿一根超级粗的棍子打他屁股,打打打,把他打哭了。
访谈者:打哭了下次接着淘气是吗?
受访者:再淘气再接着打。
除此以外,有2个家庭(AD)的孩子还报告自己的主要抚养者会在电话中向父母“告状”,然后父母会通过电话威胁或是回家时会帮助爷爷奶奶完成对孩子的体罚。
(A-大孙女)
访谈者:那这种奶奶会跟爸爸妈妈说吗?
受访者:嗯,会。(奶奶会说)打电话给你爸爸妈妈让他看看你做的好事。
访谈者:那爸爸妈妈会说你们吗?
受访者:会,不过爸爸妈妈没当面说这种话我不会感到害怕。
受访者的妹妹(小孙女):你还记得吗,我们这些爸爸妈妈有多记仇!就回来一次,这么久回来一趟,还要补回来,补打。
(D-大孙女)
访谈者:那爸爸妈妈呢?你们淘气的时候他们会批评你们吗?
受访者:会。
访谈者:你们淘气的时候爷爷奶奶会告诉爸爸妈妈吗?
受访者:会啊。就弟弟不去洗澡,爸爸妈妈就会说,“再不去洗澡回去就把你屁股打烂!”,然后他就只能乖乖去洗澡了。
4. 讨论与建议
4.1. 儿童基本需求满足的匮乏
孩子可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可以看作家庭对孩子需求满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通过对上述8个家庭状况的分析来看,养育者对孩子零花钱的限制普遍严苛,可见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与主要抚养者对儿童需求的满足都是很不充分的。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强调,如果儿童的口欲未能被恰当满足,则其心理发展水平将固着在口欲期(Silverman, 2017),因而口欲的满足匮乏将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其中A-大孙女的妹妹曾因为想买零食尝试偷钱,由此不仅可以推测其平日里的基本需求满足极度匮乏,还可以直观体现儿童基本需求的不满足对于如偷窃等犯罪行为的诱发作用(Nikulina, Widom, & Czaja, 2011)。
而对于留守儿童与其主要抚养者在零花钱问题上报告的不一致,最可能的推测是:留守儿童主要抚养者仅仅在名义上给孩子零花钱,但实际却将这笔钱的消费决定权握在自己手中,以加强对孩子“乱花钱”的限制。养育者对钱的所属不清与共用意识可能是长期的贫穷引发的行为模式,在贫穷的环境下有一定改善生存状况的适应性,但这种侵犯儿童独立边界的处理方式实际接近于心理控制。研究表明,父母的心理控制将通过儿童的需求满足与受挫感这一中介因素增强儿童的抑郁感(Costa et al., 2016),进而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过于严苛的限制导致了一些孩子通过克扣早餐钱充私房钱,养育者的策略不仅没有从根本上限制零花钱的消费渠道,还间接引发孩子对身体健康的损害。
与基本需求满足的匮乏相对应的,是留守儿童养育者的消费观普遍对于孩子教育相关需求的满足较为充分,这也体现出养育者对儿童基本需求的不满足很大程度并非经济原因而是观念原因所致,而这一观念显然不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 1943),即在孩子基本生理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时追求更高级的需求。而如G-奶奶这样间接地通过压缩孩子饮食的钱并转移到教育上,也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4.2. 养育者管教方式对孩子潜在的创伤
留守儿童的养育者对孩子表扬与鼓励较少是普遍现象,而关于批评的情况,则有以下几种情况:批评明显多于表扬、孩子与养育者的报告存在矛盾、养育者对批评概念不明确。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受社会赞许性影响,尽管很多父母主观报告表扬多批评少,但其实际批评孩子的次数几乎是表扬孩子次数的三倍(Swenson et al., 2016),因而在后两种模糊的情况中养育者批评较多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这两种情况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养育者对儿童教养的意识缺失与关注不足。
与此同时,体罚与暴力情况的普遍存在,以及养育者对自身体罚程度意识的不足,加之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追加的威胁与体罚,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将产生不利影响(Gershoff, 2002; Afifi et al., 2013);而对于亲子依恋关系本就已经受损的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与创伤可能比正常儿童更加严重。
从父母对留守儿童追加体罚的情况来看,体罚的管教方式在其家庭系统中是被强化的。首先,父母在将儿童留守在家时,即逃避了自身的教养责任,并将其推给了以爷爷奶奶为代表的主要抚养者,而主要抚养人在向父母“告状”时,实际隐含地表露了自身精力和心理上难以承受这一负担的脆弱无力;而这所引发的父母对孩子“不懂事”、“添麻烦”的愤怒与暴力,其实质则是父母唯有通过与主要抚养人结盟(Minuchin, 1974)、打压孩子的方式,才能维持主要抚养人原先替代自身完成养育职能的秩序,而秩序的维持也进一步强化了养育者通过对孩子的暴力体罚解决家庭冲突的合理性,更将孩子进一步推向了在一个暴力体系之下的孤立无援的境地。
4.3. 对留守儿童养育者的建议
对于留守儿童的养育者,在儿童的需求满足方面应注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变原先的消费观念,先确保更多满足孩子特别是饮食与口欲层面的基本需求,或适当给孩子少量可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孩子在教育上的非必要支出。
而在管教方式上,养育者应尽可能减少过度严厉的批评与体罚的管教方式,在理解孩子亲子依恋关系已经受损的基础上尽可能修复与重建依恋关系。而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则应认识到自己本该负有孩子的教养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多承担这一责任,并在自己缺位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孩子的替代抚养者给予养育上的必要辅助与心理上的支持,放弃对儿童与主要抚养者间日常应“相安无事”的不合理期待,在必要的情况下积极调解冲突,明确家庭边界与责任,而非简单地“帮助”主要抚养者体罚孩子。
基金项目
J1103602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