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话题标记“我说”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当说话者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只按字面意义理解“我说”显然是冗余的信息。但人们之所以频繁地使用“我说”,是因为“我说”拥有其独特的、丰富的语用功能。关于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时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尹海良(2009)将“我说”分为三类,典型形式分别为“我说啊”、“我说嘛”、“我说呢”,这三类形式表现出的语用功能则依次是引发插话、确认和恍悟 [1]。本文认为虽然在多数语境下“我说啊”、“我说嘛”、“我说呢”与“我说”可以进行替换,但是否能将它们都看作是“我说”的变体形式还有待商榷。张旺熹(2009)考察了“人称代词 + 看/说/想”类结构的话语标记用法 [2],虽然他提出了“我说”具有凸显话语焦点、提示话题的作用,但没有详细展开。喻薇(2018)对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有提醒告知、恍悟释因、批评指责、劝导建议、求证释疑、赞同表扬六类 [3]。其分类大体比较合理,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本文认为,恍悟释因和赞同表扬不属于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后文将展开叙述。
2. 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分类
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提醒注意、不满责备、劝导建议以及求证释疑。
2.1. 提醒注意
提醒注意是话题标记“我说”最常见的语用功能。董秀芳(2003)曾提到过“我说”的作用“有时是提醒听话人注意,表示自己有意见要发表用于开启一个新的谈话,或者是插入到别人正在进行的谈话中” [4],本文将其概括为提醒注意。当“我说”起提醒注意的作用时,常常出现在话语开头,通常用于陈述句以及感叹句,而且在“我说”或者“我说 + 称呼”后面经常会有一个语音上的停顿。例如:
(1) “你不吃点东西再走?”我洋洋得意地送她。
“我包里有巧克力。”
“别吃那玩艺,又该上火起疙瘩了。”
“我说,”晶晶又羞又气,“你要老纠缠细节,我就给别人当女朋友去了。”(《浮出海面》王朔)
(2) 祁科长夫妇往外走,冠所长夫妇往外送;快到了大门口,大赤包想起来:“我说,祁科长!你们要是愿意搬过来住,我们全家欢迎噢!”(《四世同堂》老舍)
例(1)中“我”本来在说“巧克力”的话题,晶晶不想再听,于是用“我说”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发表她自己的意见用于开启一个新的谈话。例(2)中冠所长夫妇送祁科长出门,快到大门口时大赤包突然想起一个话题,于是用“我说”引起祁科长的注意,开启一个新的谈话。
有时“我说”也会出现在话语中间,起到提醒注意的作用,例如:
(3) “不用慌,这是妇女的通病。”老张笑着对孙八说,然后又对李静说:“我说,别装着玩儿呀!老张花钱娶活的,可不要死鬼!”(《老张的哲学》老舍)
这里老张先是在和孙八说话,然后转而向李静说话,中间用“我说”来转移说话对象以及话题,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2.2. 不满责备
话题标记“我说”后面常接反问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不满和对听话人的批评责备。例如:
(4) “我说您怎么老没正经啊爸?您甭跟街上那些小痞子学,您不像。那话儿打您嘴里出来也别扭。而且这玩笑您以后也甭老开了,都有点传我们学校去了,这叫什么事啊。”(《我是你爸爸》王朔)
(5) 刚从外面周旋回来,一头大汗站著喝凉水的牛大姐凑上来看南希筛选出的稿子,看了头一页便叫:“这样的稿子怎么能用?连的、地、得都不分,有语病的统统不要。我说南希,你的设计师是不是十年动乱念的中学--这也看不出来?”(《谁比谁傻多少》王朔)
例(4)中说话人责备他父亲“老没正经”,虽然去掉“我说”后的句子也能表达不满,但加入“我说”后说话人的不满程度表达得更深了。例(5)中牛大姐对南希筛选的稿子非常不满意,她在批评南希时使用“我说 + 称呼”,这里的称呼连名带姓,后面接反问句,不仅使得牛大姐对南希的指责意味更浓,而且还有讽刺的味道。
2.3. 不满责备
当“我说”后面接带有祁使性的语句时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劝导建议。例如:
(6) “你们睡吧,我得去公司看看。”于观说着往外走,“你们要是下午不来,中午给我打个电话。”
“我说你也睡会儿吧。”马青说,“权当今儿全公司学习。”(《顽主》王朔)
(7) “买点胖大海、菊花给大家冲水喝。”于观吩咐。
“行,我说你们男的烟也少抽点,一点不注意保养嗓子。干咱们这行的嗓子坏了就全完了。”(《你不是一个俗人》王朔)
例(6)、例(7)中,“我说”后面接的都是祈使句,句尾用“吧”、“点”缓和说话人的语气,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劝导和建议。
另外,李丽群(2010)提出在建议型语境中,“我说”后面可接表示征求意见的疑问句,常见形式是说话者先提出自己的建议,再用附加的形式征询听话人的意见,例如:“我说,咱们别互相吓唬,好不好?” [5]。本文认为这种形式的句子也都带有一定的祁使性,可以统一到带有祁使性的语句中。
2.4. 求证释疑
话题标记“我说”后面经常接疑问句,表达说话人的疑惑。例如:
(8) 他一手夹着吕宋烟,一手在脑门上按着,好象想什么事,想了半天:“我说,那个中国人叫什么来着?天津美利公司跑外的,楞头磕脑的那小子。你明白我的意思?”(《二马》老舍)
(9) 可他又抓住了我的肩膀,盯着我的眼睛:“唉,我说你是精还是傻啊?”(《童年》高尔基)
(10) 她扬起头看着我,“我说你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情啊,怎么这些天你老像是给我做寿一样,那些肉麻的话听得我都快吐了。要真干了什么坏事你快说出来,别在这里兜圈子。”(《匆匆岁月留影》运河)
以上三例中“我说”后面接的都是疑问句,其中例(8)接的是特指疑问句,说话人因没记起来“那小子”而产生疑惑;例(9)接的是选择疑问句,表达说话人对“我”“是精还是傻”的困惑;例(10)接的是正反疑问句,说话人想要对听话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求证,是否是因为听话人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当说话人想要求证时,“我说”后面一般接的是带有“是不是”的正反疑问句,此时说话人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猜测,想要得到求证。
根据上面的分类我们可以知道,当话题标记“我说”起提醒注意的语用功能时,后面常接陈述句、感叹句;表示说话人的不满责备时,后面常接反问句;起到劝导建议的作用时,后面常接祁使句;当说话人想要求证释疑时,后面常接疑问句(反问句除外),具体情况见表1。

Table 1. Topic tag “I say” followed by sentence type situation table
表1. 话题标记“我说”后接句类情况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分类标准能够适用大多数的句子,但也有特例。例如:
(11) 齐母:这小子野调无腔,我管教管教他!(拦住金)我说,你是怎么一回事?人家女孩子出来作事就够受的了,你还戏耍她?(《女店员》老舍)
例(11)中齐母在“我说”后面问了一句“你是怎么一回事?”,虽然是用了语气比较强的疑问句,但并不是真的为了询问金“怎么一回事”,而是为了“管教管教”他,这里是表达说话人的不满责备。
3. 话题标记“我说”与认知义“我说”的区分
3.1. 与表恍悟释因“我说”的区分
部分学者认为,话题标记“我说”具有恍悟释因的语用功能,用来表达说话人恍然大悟的语气,后面经常加语气词“呢”构成“我说”的变体“我说呢”。本文认为恍悟释因并不是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我说呢”也不是“我说”的变体。正如张先亮(2015)所指出,“我说呢”虽然和“我说”有一些相同的性质,但无论是在使用模式还是功能上,二者都有明显的不同,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我说呢”能单说表示恍悟义,而“我说”必须要加上疑惑的内容才能表示恍悟 [6]。
当“我说”起到恍悟释因的作用时,“我说”介于行为义与认知义之间,说话人常以“说”为音高重音,并且“我说”在句子中是不能省略的,所以此时“我说”不是一个话题标记。例如:
(12)a 高疤一见田耀武,就抓起枪来,大喊着说:“我说这么晚了,还开着大门子,屋里明灯火仗,原来有你这个窝囊废,滚下来!”(《风云初记》孙犁)
(13)a “你以为不把话说清楚就算完了?你们轻轻松松手一动,就是几万几十万元的进账,我辛辛苦苦起早贪黑的干才刚刚够养家糊口!我说怎么就挣不着钱呢,原来都被你们这些王八蛋……”(《冬至》)
删去“我说”后变成:
(12)b 高疤一见田耀武,就抓起枪来,大喊着说:“这么晚了,还开着大门子,屋里明灯火仗,原来有你这个窝囊废,滚下来!”
(13)b “你以为不把话说清楚就算完了?你们轻轻松松手一动,就是几万几十万元的进账,我辛辛苦苦起早贪黑的干才刚刚够养家糊口!怎么就挣不着钱呢,原来都被你们这些王八蛋……”
我们可以看出,当删去“我说”后,以上两例的句意都有所改变,例(12)a划线句中,高疤本来是在表达对眼前情景所具有的疑惑,(12)b划线句中直接变成了单纯的场景描述,而例(13)划线句则从原来的恍悟变成了单纯的疑问。而且,去掉“我说”后,两句句子明显变得不够通顺了,而话题标记“我说”删去时不会影响句子的句意以及通顺度。
3.2. 与表主观评价“我说”的区分
司罗红(2016) [7]、喻薇(2018)分别将主观评价、赞同表扬看作是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本文将其统一为主观评价。本文认为,主观评价不属于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当“我说”表达主观评价的功能时,此时“我说”是认知义,虽然比“我说”表达恍悟释因时语义更空灵一些,但还没有虚化到话题标记的程度。例如:
(14) 啧啧啧,我真不想骂你了,连衣服都弄丢笨不笨撒,我说现在的人也可笑,衣服也拿走,新买的也就算了穿过的也拿呢么。(微博)
(15) “痴心又不是用嘴巴吹吹就膨胀的,我说寇儿你就是太天真,要学的聪明些,将来才不至于吃上男人的亏。”(《卖身娘娘》郑媛)
以上两例中,“我说”表达的都是说话人的主观评价,例(14)是贬义的,例(15)是偏褒义的,“我说”都可以解释为“我认为”,都可以删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句意。刘嵚(2008) [8] 解释是因为“我”和“说”结合程度的紧密化导致了语义核心分界后移的现象,使得“我说”删去后对句子的真值语义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当“我说”起到主观评价的作用时,“我说”一般都可以用“依我说”、“照我说”、“要我说”等代替,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想法,而话题标记“我说”则不行。
4. “我说”的语法化
关于“我说”的语法化路径,学者们也没有统一的看法。刘嵚(2008)认为“我说”经历了从行为义(言说)到兼表认知义(认为),又发展为篇章义(话题标记)这样一个语法化的过程,话题标记“我说”来源于“我 + 认知动词”的主谓结构。但是李宗江(2010) [9] 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刘嵚没有解释清楚“我 + 认知动词”的主谓结构是怎么发展成为表示“提醒注意”的话题标记“我说”的。李宗江主要提出两点质疑,一是当“我说”相当于“我认为”时,这种表达没有与听话者发生互动联系,难以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二是话题标记“我说”后面可以接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但是“我 + 认知动词”只能接陈述句,所以无法解释“我说”来源于“我 + 认知动词”的结构。李宗江认为话题标记“我说”是直接从表示言说意义的“我说”演变而来的,决定主谓结构“我说”变为话题标记“我说”的动因是提醒对方注意的语境。本文赞同李宗江的部分观点,即表示“提醒注意”的话题标记“我说”是直接从表示言说义的“我说”演变而来的。但是话题标记“我说”不只出现在表示“提醒注意”的语境中,还能出现在表示不满、责备、劝导、建议等语境中,当话题标记“我说”不表示“提醒注意”时,此时本文认为其经历了刘嵚所指出的从言说义到兼表认知义到话题标记这样一个语法化的过程。“我说”从言说义演变为话题标记的具体路径见图1。
这样一来李宗江提出的两点质疑便可以顺利解决。当“我说”相当于“我认为”时,这时强调的是说话人自己的认知,是演变成为表示“不满责备、劝导建议、求证释疑”话题标记的过渡,此时演变后的话题标记“我说”后面可以接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而当话题标记“我说”表示“提醒注意”时,是直接从“我说”的言说义转变而来,能直接和听话者发生互动联系,从而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Figure 1. The evolution path diagram of the topic tag “I say”
图1. 话题标记“我说”演变路径图
5. “我说”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从言说义“我说”到话题标记“我说”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而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主观化。沈家煊(2001) [10] 指出,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是主观性。“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达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者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同“我说”的语法化路径一样,“我说”的主观化路径也有两条,见图2。

Figure 2. The subjective path graph of the topic tag “I say”
图2. 话题标记“我说”主观化路径图
与B路径相比,A路径缺乏一个中间的认识情态过渡状态,单纯是由“我说”在语境中自身表达的含义“我要说什么了”而起到的提醒注意的功能,从而连接起“这种功能和承担这种功能的词语的原来意义和语序特征之间的联系”(李宗江2010)。可能正是因为缺乏这样一个中间的认识情态的过渡状态,话题标记“我说”表示“提醒注意”的主观性明显比表示“不满责备、劝导建议、求证释疑”时的主观性要弱。
6. 结语
话题标记“我说”的语用功能粗看起来比较繁杂,但细分下来离不开提醒注意、不满责备、劝导建议以及求证释疑这四类,同时分类时要将表示认知义的“我说”与话题标记“我说”区分开来。“我说”的语法化并不是单线发展的,而是分为两条线,表示“提醒注意”的话题标记“我说”直接从表示言说义的“我说”演变而来,而表示“不满责备、劝导建议、求证释疑”的话题标记“我说”则经历了从言说义到兼表认知义到话题标记的过程。语法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主观化,“我说”的主观化路径同样分为两条线,因为主观化的路径不同,话题标记“我说”表示“提醒注意”时的主观性要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