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An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People-Centered Thought
摘要: 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是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维度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规定性,对于坚定不移地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具有时代实践意义还具有不可忽略的时代意义。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stablished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ust adhere to for a long time. Among them,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of the internal regulations of Xi Jinping’s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irmly grasp the people-centered thinking. It has not onl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but also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文章引用:黄笑.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J]. 哲学进展, 2021, 10(2): 159-16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2029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实践,坚持党的执政为民理念,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检验标准,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明确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无数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将历史唯物主义领域的群众史观作为指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梦就有实现的可能。

2.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要性

目前学术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把这些争论归为几类,其中跟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相关的一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视野问题,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解释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包括中国发展经验问题、全球化问题、风险社会问题等 [1]。在中国讲马克思主义,讲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直面中国人民的生存的状态,并努力解决生存状态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又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动员人民大众,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改造旧的社会制度的漏洞,鼓励人民自主创造社会财富并且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直在实践着的历史路径。美籍学者在评论中共革命时提及“中国共产党和社会最下层的阶级,建立了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这就等于把几千年来在政治领域无足轻重的阶级拉到了政治领域中来,并最后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 [2]。这也就呼应了毛泽东所坚持的:“革命是什么人去干的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但是这许多人中间什么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 [3]。

关于为什么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准确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首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净化,是认识和把握一切对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于探索其理论渊源,论述其正确性、科学性和可实践性都非常重要。其次,从唯物事关角度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于纠正和澄清相关错误理解也是必要的。很多人对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解走向了片面化,模糊化,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群众史观之间的一致性和联系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理论时,面对的社会现实与当代中国大不相同。今天的中国社会现实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不能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来补充完善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对今天的理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式的解读,那么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中,因此对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就显得有必要。

3.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源头

3.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谈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我们首先应该明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到底是什么,所包含哪些具体内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在当时,科学的世界观尚未形成,西方的普遍的价值观是对人民群众的轻视并视之为“群氓”;于此同时,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安稳,更是想方设法破坏人民群众之间和谐的关系,在当时所盛行的是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确保革命顺利进行,毅然决然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并且顺应时代,提出了与英雄史观截然不同的群众史观,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正确的指导性的纲领价值观。诚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产生之初便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相统一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明确点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其实是一个带有社会历史性特点的概念,指的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的一种更为精确化的表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4]。习近平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强调并且指出要去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则更表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科学的世界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对于巩固我党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执政党的地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是中国人民的力量所致。

3.2. 生产力决定论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又一理论源头

恩格斯在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艺术、军事、等等;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产生构成基础,人们的观念正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生活,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就是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诸多因素中最活跃、最革命、乃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状况,而人民作为生产力的最主要主观推动者,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充分彰显了人民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力决定论通过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也更深入强调了人民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这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又一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工作指导,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立场上制定计划,出台政策,解决问题。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的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人民在社会生产关系中主题地位的肯定与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保证。

3.3.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人类自由解放学说的当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不把人理解为抽象的历史主体,而是把人理解为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类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自由解放得以实现,做需要依赖的是现实中的社会运动,以及现实中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新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自由解放学说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就是人认识到自己的独立自主,从而挺身站立起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力,进入自由发展、自我创造、实现自我的过程,使人成为全面占据自我本质的、自由的、完整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对发展目的问题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第二,发展依靠人民,这是在发展动力问题上的主张。发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发展趋向问题的阐释。发展成鼎民共享,就是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从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解读,无论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全人类的解放才有实现的可能。

我们对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就是为了在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社会矛盾,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化的平衡和调整,从而奠定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4.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段重要论述有三个基本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从而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口号,其实践路径更是值得思考研究的。

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历史主义解读并践行,就要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着力重点,同心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翻天覆地的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具体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重新定位履职的新坐标,找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着力重点,凝聚共识、协力共创、促进共享、推进共治,同心协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经济体系也是必由之路。

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历史主义解读并践行,就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论述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也是主体,那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发展主体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发展成就,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历史主义解读并践行,就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这就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就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只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一旦出现预见不足,在推进过程中的效益也会大大的打折扣。另一方面政府信用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治理能力水平的高低。如果民众对政府能力缺乏信心,不仅会影响政府自身的形象,对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政府没有民心,制定的法律法规推进不下去,何谈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5. 结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就是坚守生产力决定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民性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论与实践,全面持续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更是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翚, 郝立新. 唯物史观与中国问题中国[M]. 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313.
[2] 邹谠. 20世纪中国政治[M].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57-58.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6.
[4]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02).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