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近0.5℃。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大范围异常气候事件在世界各地频发,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气候变暖对环境、水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愈发突显,而降雨量作为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广大学者关注。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地貌复杂,受高原低值系统东移影响,具有极其独特的天气气候特征。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展开,对于四川省降雨的气候特征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徐裕华 [1]、陈淑全 [2] 根据1951~1980年基本气候资料整编出四川盆地的一些降雨特征。邵远坤等 [3]、孙云华等 [4] 研究指出:四川盆地降雨分布不均,且呈线性递减趋势。马振锋等 [5] 和刘晓冉等 [6] 研究指出:川西高原年降雨量呈显著增多趋势,而盆地降雨量呈线性减少趋势。周长艳等 [7] 利用1961~2008年四川逐日降雨资料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中西部降雨明显减少。熊光洁等 [8] 研究指出:川东和川西高原夏季降雨明显增加,而四川盆地则明显减少。赵旋等 [9] 利用EOF、REOF、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四川夏季降雨,结果表明:四川夏季降雨呈减小趋势,各区域降雨周期与变化趋势各不相同。蒋兴文等 [10] 和陈偌怡 [11] 研究西南地区冬季气候特征发现:1980s以前四川地区降雨偏少,1980s前期偏多、后期偏少,1990s以来明显偏多。胡豪然等 [12] 利用四川盆地1961~2006年逐日降雨资料分析表明: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盆地东部和西部之间呈反位相变化。任小玢等 [13] 利用1960~2010年四川盆地逐日降雨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表明:四川盆地降雨发生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盆地年均降雨日数总体呈现西部、南部偏多,东部、北部偏少,且盆地西部和北部降雨日数减少趋势较快。赵衍斌等 [14] 利用1966~2013年逐日降雨资料统计表明:四川盆地较其他地区强降雨事件次数偏多,强度偏强;且与夏季降雨相关性最好,与冬季降雨的相关性最差。毛冬艳等 [15] 利用近30年逐时降雨资料分析指出:西南地区短时强降雨呈频次增多、强度增强的趋势;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并具有明显的夜发性。陶威等 [16] 利用1960~2014年的西南地区93个站的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地区全年和春、夏、秋、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的说来,已有大量学者对四川地区的降雨进行了研究,但对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季节性的分布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应用1982~2011年的降水资料,分析年和四季平均降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加强对四川地区降雨气候特征的认识。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简介
本文使用的资料来源于四川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资料选择范围为97˚~109˚E,26˚~35˚N范围内四川省的基本站或基准站。为了保证资料客观真实,对所用资料按以下条件进行筛选:1) 鉴于四川省各基本站或基准站建站时间不一,且建站初期缺值较多,资料起始时间选为1982年;2) 删除有明显错误的记录值,如连续多年总降雨为0。最终我们选取1982~2011年四川省37个观测站(图1)资料来研究四川省近30年来降雨变化的气候特征。季节按气象学方法进行划分:春节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次年2月。

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Rainfal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图1. 四川省降雨量观测站点分布图(黑点表示站点所在位置)
2.2. 计算方法与原理
本文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和气候倾向率法 [17] 对四川省年平均降水和各季节降雨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2.1. 双线性插值法
双线性插值法在内陆气象要素插值中,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得到较高的准确度 [18],因此本文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对降雨量进行插值。
在数学上,双线性插值是有两个变量的插值函数的线性插值扩展,其核心思想是在两个方向分别进行一次线性插值。线性插值的结果与插值的顺序无关。首先进行y方向的插值,然后进行x方向的插值,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Figure 2. Linear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diagram
图2. 线性插值算法图示
假设已知函数f在
、
,
以及
四个点的值,想得到函数f在点
的值。首先在x方向进行线性插值,得到
和
,然后在y方向进行线性插值,得到P。这样我们就得到所想得到的结果
。其中,
、
、
、
为已知的4个像素点。第一步:x方向的线性插值,在
、
中插入
,
,
中插入
;第二步:y方向的线性插值,通过第一步计算出的
与
在y方向上插值计算出P点(图2)。
2.2.2. 气候倾向率
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进行趋势线分析,通过线性回归方式计算各网格的降雨量变异倾向特征,从而反映降雨量空间变异倾向特征,趋势斜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总年数,i为第i年;
为第i年平均降雨量;slope为趋势线斜率。其中,slope < 0时,说明降雨量在n年间呈现增加趋势;slope = 0时,说明降雨量没有变化;slope < 0时,降雨量呈现减少趋势。
3. 四川省降雨变化特征分析
3.1. 四川省年平均降雨量变化特征
基于四川省年平均降雨量统计基础上(表1),在1982~2011年期间,四川省年平均降水量851 mm,最多出现在1998年,为978 mm,最少出现在2006年,为723 mm,年平均降水量最多年和最少年相差达255 mm。年平均降雨量总体上呈线性减少趋势(图3(a)),减小幅度为2.0 mm/a。其中,1982~1991年期间和1992~2001年期间,四川省降雨量分别以2.8 mm/a和9.1 mm/a的幅度呈线性增多的趋势,而2001~2011年期间,降雨量以−3.4 mm/d的幅度呈线性减少的趋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四川特殊地形和气候背景有关。

Table 1. System resulting data of standard experiment
表1. 标准试验系统结果数据
*注:距平降雨量表示各时间段年平均降雨量与30年总年平均降雨量之差。
(a) 1982~2011
(b) 1982~1991
(c) 1992~2001
(d) 2002~2011
Figure 3.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mm)
图3. 各年段四川省年际变化图(mm)
3.2. 四川省平均降雨量四季变化特征
从表2可知,四川省各季平均降雨量排序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一半以上,高达56.8%,而冬季最少,仅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2.4%。

Table 2. Statistics of four seasons rainfall in Sichuan Province
表2. 四川省四季降雨量统计表
从图4可知,1982~2011年期间,四川省除春季平均降雨量呈线性增多趋势外,其余各季平均降雨量呈线性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不尽相同。其中,夏季年降雨量减少幅度最大,达1.8 mm/a,秋季次之。
(a) 春季Spring
(b) 夏季Summer
(c) 秋季Autumn
(d) 冬季Winter
Figure 4. Four seasons average rainfall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82 to 2011
图4. 1982~2011年四川省四季平均降雨量变化图
3.3. 四川省年季平均降雨量空间分布特征
1982~2011年期间,四川省各站年平均降雨量在453~1578 mm之间,年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90年的峨眉山为2324 mm,最小出现在1994年的巴塘,仅255 mm,年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高达2069 mm,说明四川省各地降雨量分布极其不均。从四川省各站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图5)可知,西南部明显偏多,东部和川西高原明显偏少,强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一带。

Figure 5. Annual average rainfall in Sichuan Province
图5. 四川省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
图6为四川省37个观测站四季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从图中可知:四川省春季年平均降雨量在47~302 mm之间,其中,年最大降雨量出现在2008年的达川为517 mm,最小出现在1982年的稻城,仅10 mm,各地降雨分布不均,降雨量强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一带(图6(a))。夏季年平均降雨量在325~627 mm之间,年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84年的峨眉山为1488 mm,最小出现在2006年的巴塘为111 mm,呈西北部偏少,东部——南部一线偏多,强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一带(图6(b))。秋季年平均降雨量在100~323 mm之间,年最大降雨量出现在2011年的万源为715 mm,最小出现在1994年的巴塘为255 mm,强降雨量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一带(图6(c))。冬季年平均降雨量在1~87 mm之间,川西高原西北部降雨量明显偏少,四川盆地和攀西地区降雨量偏多,年最大降雨量出现在2006年叙永为119 mm (图6(d))。
(a) 春季Spring
(b) 夏季Summer
(c) 秋季Autumn
(d) 冬季Winter
Figure 6. Average rainfall in four seasons in Sichuan Province
图6. 四川省四季平均降雨量分布图
3.4. 四川省年季降雨量趋势系数变化特征
计算四川省各个观测站的降雨量趋势系数,统计结果显示,在四川省37个观测站中有10个观测站是正值,27个观测站是负值,这说明近30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少的。从四川省1982~2011年各观测站年降雨量趋势系数分布图(图7)上可知,西北部和东北部降雨量呈线性增多趋势,中心位于稻城和阆中,中心强度分别为2.8 mm/a和2.2 mm/a;其余各地均呈线性减少的趋势,强度位于东南部的峨眉山,减少幅度为−11.6 mm/a。这与马振锋等 [6] 和刘晓冉等 [7] 研究结果一致。

Figure 7. Annual rainfall trend coefficient of each observation st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图7. 四川省各观测站年降雨量趋势系数分布图
从四季各站降雨量趋势系数分布图上看,春季在东北部个别地方和东南部降雨量呈线性减少趋势外,其余大部地方呈线性增多趋势(图8(a))。夏季在西北部降雨量呈线性增多趋势,其余大部地方均呈线性递减趋势(图8(b))。秋季降雨量在东北部呈线性增多趋势,其余大部地方均呈线性递减趋势(图8(c))。冬季降雨量较其余三季相对较弱,除攀西地区到东北部为线性减弱趋势外,西北部和北部呈较弱的线性增多趋势,增多幅度接近0.1 mm/a (图8(d))。
(a) 春季Spring
(b) 夏季Summer
(c) 秋季Autumn
(d) 冬季Winter
Figure 8. Annual rainfall trend coefficient of each observation st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Unit: mm/a)
图8. 四川省各观测站四季降雨量趋势系数分布图(单位:mm/a)
4. 结论
本文利用1982~2011年四川省37个观测站点的年、季降雨量资料,对四川省降雨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突出了前人研究较少四季降雨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得出如下结论:
1) 在1982~2011年期间,四川省年平均降雨量呈线性减少趋势,减小幅度为2.0 mm/a。各季平均降雨量依次为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除春季降雨量呈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余各季降雨量呈线性减少,且减少幅度不尽相同,夏季最大,秋季次之。
2) 四川省降雨的四季空间分布具有相似性,总体都呈西北部偏少,东部–南部一线偏多的分布特征,强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一带。
3) 1982~2011年期间,各地年季降雨量除东南部呈线性减少趋势外,其余各地随季节不同而不同。四川省年降雨量在北部和东北部呈线性增多趋势,其余各地均呈线性减少的趋势。春季降雨量在东北部个别地方和东南部呈线性减少趋势外,其余大部地方呈线性增多趋势。夏季降雨量在西北部呈线性增多趋势外,其余大部地方均呈线性递减趋势;秋季降雨量在东北部呈线性增多趋势外,其余大部地方均呈线性递减趋势。冬季降雨量较其余三季相对较弱,除攀西地区到东北部为线性减弱趋势外,西北部和北部呈较弱的线性增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