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通常可以从性质上分为两类:其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其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李惠云,2006)。此外,社会支持还可以从内容上分为实际社会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是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而言的(叶俊杰,2005)。前者指个体实际获得的支持,是个体在面临压力时周围人实际提供的帮助行为,而后者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的信念(Barrera, 1986)。社会支持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叶俊杰,2005)。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证明,充分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和生理症状报告的严重性直接相关,并且对于消极生活事件和这些病症有缓冲作用(Calsyn et al., 2005; Malecki & Demaray, 2002)。同时另外一些研究者发现主观支持对于心理健康起到保护性作用(程平等,2007)。
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社会支持失当(章玉祉,2010)。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依赖周围人提供的内、外在的评价而存在。这是人们应付大量压力的重要社会心理支持资源。一旦丧失或没能发挥或支持失当,个体将变得无比脆弱、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心理危机,从而诱发心理问题。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支持给予个体心理健康,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向促进作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将社会支持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是推动这一过程的有效途径。
2. 研究方法
2.1. 量表编写与施测
以肖水源的社会支持三因素模型为基础,根据对大学生访谈的实际情况编写自我报告的句子,初步形成44个项目,按随即顺序排列,组成量表,指导语要求被试对每一个句子符合自己情况的程度进行评分,依次为1~5分,其中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情况,5分代表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
量表编制完成后对大学生进行两轮施测,以评估大学生社会问卷的效度,同时探索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抑郁状态的关系。
2.2. 研究对象
在江苏某大学采取整群抽样,按照文理兼顾的原则抽取大一至大四、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初测阶段共发放问卷202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得有效问卷196份。正式施测随机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53份,回收率92.9%。
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以及信效度的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项目分析
取总分高、低端各27%的被试组成高、低分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分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差异。其中题项3、4、6、8、15、19的sig(2-tailed)值 > 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故删除这些题项。
3.2. 同质性检验
采用同质性检验以检测项目区分度,计算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删掉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即相关系数小于0.4的题项:10、13、14、17、35、36、37、39。
3.3. 信度分析
运用克伦巴赫α系数作为项目内部一致性指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的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分别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
一个优良的测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至少在0.6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21,主、客观支持两个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873和0.783,均大于0.75,只有支持利用度维度系数为0.35,可能原因是题项较少所致。综上所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了检验标准。
3.4. 效度分析
3.4.1. 结构效度
为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本研究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09,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TS值(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 < 0.05,同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因子后,主因子解释总变异为71.927%,大于60%,各因子载荷基本也大于0.6。
3.4.2. 内容效度
量表项目的选编与筛选首先经过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并开展了开放式与结构式访谈,获得了被试的社会支持情况,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以及预试验的结果,对条目进行了增删和修改。删除了内容含糊、相关性差的条目,对某些可能引起歧义或误解的用词进行了修改,对某些维度的条目进行了增补。最后确证所有条目都能准确表达所要求的内容,以此保证问卷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3.5. 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抑郁程度的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大学生主、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与其抑郁状态的关系,本研究将自编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见附录)与抑郁自评量表(SDS)所得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与抑郁量表的总分均为显著负相关,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越好,抑郁水平越低。此外,被试感受到的主观支持与抑郁自评相关为−0.450,相比于客观支持与对支持利用度,主观得到的支持越完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见表1。

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1. 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抑郁程度的相关分析
注:*P < 0. 05;**P < 0.01。
4. 讨论
本研究以肖水源的社会支持三因素模型为依托,结合现今大学生的实际状态,编制了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经统计分析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此基础上,为明晰大学生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其支持利用度与自身抑郁水平的关系,本研究还进一步将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分别与抑郁量表得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观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支持利用度和客观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存在同样的关系。这说明无论是大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还是客观存在、或者被其有效利用的社会支持,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抑郁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状态;而个体主观得到的支持越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这一现象可能提示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们是否感觉到自己具有足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是否会有效地利用它,而不仅仅在于该系统具体为自己提供了多少实际的帮助。
此外,通过对问卷编制前期所进行的访谈结果的归纳汇总,本研究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来源进行了分类,基本包括家庭父母支持、同学朋友支持、学校及学业支持、宗教信仰支持、物质支持等5种社会支持来源,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黄煜文等,2021)。大多数被试认为来自家庭父母亲戚的支持、身边朋友的支持以及经济物质的支持能够更好的帮助自己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并且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大。除却以往常见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会支持,此次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物质支持已成为一项关键组成部分,这一结果折射了当下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较为优渥,物质支持已成为其社会支持系统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改变了传统以情感支持为主的模式,使支持系统变得更为多元。然而,过度依赖物质支持可能会导致个体只关注自身的物质需求,忽视自我精神品质的培养,这种个人状态无疑无法帮助其很好的适应外部压力、应对心理挫折。因此,如何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如何给予自我以最大的支持?这些将是后续在大学生品质培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金项目
湖北医药学院人才启动金(人文社科)资助(2020QDJRW010)。
附录:大学生社会支持评估量表(自编)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量表。请根据您自身与各个项目所描述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在每题后相对应的数字上画“√”。答案无所谓好坏对错,请根据您的真实情况填写,我们承诺对您的资料严格保密。完成这份问卷可能会耽误您一点宝贵的时间,在此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