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而幸福感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对幸福感的研究已涉及到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方式、对幸福感的看法、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等领域。主观幸福感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个是生活满意度,一个是情感体验,前者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就越少,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丁新华,王极盛,2004)。而家庭是子女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中的关系,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家庭教养方式。由于以往有研究表明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有双向的和单向的区别,那么本研究中主要谈论的是父母对子女单向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趋于稳固,以及较能客观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的重要阶段,所以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关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而家庭作为子女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其对子女的影响深远,本研究正是想去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具体联系,通过引导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去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而让他们有更高的幸福感体验和健康的心理环境。
1.2.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根据的给家庭以积极的教养方式的意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2. 文献综述
2.1.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概述
总体幸福感量表(汪向东,1999,GWB),该量表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国内段建华对其进行了修订,本研究使用了修订后的量表。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成年被试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国内关于大学生这个集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目前来看还不是很多,大多数是像人际关系、人格、动机、应对方式、自尊等方面与总体幸福感的研究。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还主要是集中在老年人群,从本世纪初至今,才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比较深入。并且不断丰富内容,尝试了不同的方法,跨文化研究也增多了(卞小华,费昕,2007)。
2.2. 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概述
认同度较高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包括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抚养行为,是父母教育观念的反映。本研究也正是采用这一定义。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开始于20世纪中叶,Schaefer编写了儿童对家庭教育行为的评价量表。由于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国心理学家岳冬梅等人对量表进行了修订。它也是国内研究父母教养方式最有力最客观运用最广泛的工具。该量表考察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岳冬梅,李鸣果,金魁,1993)。
2.3. 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胡军生在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得出: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胡军生,滕兰芳,王登峰,2007)。
在父母教养方式中,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这些教养行为影响了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其中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程度越高,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越强。反之,若父母采取极端的行为,比如溺爱,严厉苛责等会让子女在生活体验等方面产生偏差,从而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谢虹,艾洗淮,朱宝俊,2001)。
对北京市某中学进行调查,测量工具为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正性兴趣、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学习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教师满意感、生活条件满意感七个因子)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王极盛,丁新华,2003)。结果显示: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各因子与父亲和母亲的理解型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放任型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总体幸福感、正性情感、教师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均与父母的严惩型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理解、母亲理解、父亲放任和严惩型教养方式依次进入对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中,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被试5个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其中,父亲的拒绝否认会减低主观幸福感,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同样,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黄晓艳,2007)。
在研究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子女的焦虑水平时发现:父母亲温暖的情感和理解与学生焦虑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亲的严厉惩罚与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王欣,苏晓巍,王岩,刘欣,宋耀先,任力,2000)。
曾晓强(2010)在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中得出: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且,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管夏瑜,洪慧敏(2011)的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验大大降低。
李冬霞等(2007)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得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消极的影响。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综上可以看出,不仅大学生,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较多。
虽然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已经起步,但是关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还没有充分开展。一般都较为宏观的从社会、学校、家庭去考虑改善和提高。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已经起步,但一般都较为宏观的从社会、学校、家庭去考虑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少考虑到主观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研究,从家庭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具体的考虑家庭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大一到大四学生主观幸福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并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
假设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关爱与鼓励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面向川渝地区大一到大四的在校本科生,将网络取样和实地随机发放问卷取样相结合,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413份。并对问卷质量进行审核,剔除无效问卷,获取有效问卷381份。
3.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已有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
4. 结果与分析
4.1. 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由表1可知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标准差和均值较小且较为相似,说明数据的同质性较好,得分较为集中,说明父亲和母亲对自己孩子比较关爱、理解、支持和鼓励独立自主,同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涉孩子的成长,限制孩子的自由的倾向。
从上表看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兴趣以及对情感和行为控制的均分都较低,感到较为紧张且精力较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各因子的标准差都较低,差异不大,说明所测到的群体在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上的离散程度较低,均值也低,说明主观幸福感水平不高。
4.2. 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由表2可知,整体上,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各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其中母亲控制因子与主观幸福感量表中的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以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呈低的负相关(r = −0.4~0.2),父亲控制因子也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呈低的负相关。另外,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的关爱、父母的鼓励自主因子存在低的正相关(r = 0.2~0.4),松弛和紧张也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鼓励因子存在低的正相关,与母亲关爱、父亲关爱、父亲鼓励因子存在低的正相关,精力和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关爱因子存在中等正相关(r = 0.4~0.7),而对健康的担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不存在相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rear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表1.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描述统计

Table 2. Correlation matrix between family rear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表2. 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矩阵
注:小于0.2的相关系数不予显示;**表示显著性P值或说sig值小于0.01。
5. 讨论
5.1.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情况分析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总体情况分析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父母控制因子上的均分较高,说明大学生受到了父母的高控制。同时在关爱因子上均分也挺高的,说明大学生也有真正体会到了来自父母的关爱。父母的高关爱、高控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为权威型。另外,母亲的关爱因子、鼓励因子、控制因子的得分普遍比父亲的关爱、鼓励自主、控制因子上的得分高,有可能,在孩子出生到长大这一段时间里,母亲与孩子的接触时间稍微会比父亲长,母亲在孩子早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再加上女性会比男性在语言表达、情感传递等方面更加直接、温暖和耐心。
5.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分析
所测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的均值都较低,均值差异不大,离散程度较低,说明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低,对生活比较不满意。这与预期假设不相符合,可能在大学生活里面临人际关系、实践活动、学业、恋爱、室友关系等种种问题,使得大学生压力较大,主观幸福感低,生活不太满意。
5.3.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讨论
5.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与母亲的关爱因子、鼓励自主因子存在低的正相关,与母亲的控制因子存在低的负相关,这种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对孩子的关爱、理解、支持,鼓励孩子独立和自主可以提高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能对孩子产生持续性的作用。另外,母亲过度操控孩子的自由,会对孩子带来消极的情感,不利于孩子积极情感的发展,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5.3.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也与父亲的关爱因子、鼓励自主因子存在低的正相关,与父亲的控制因子存在低的负相关,这种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孩子的理解、鼓励孩子独立和自主可以提高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能对孩子产生持续性的作用。另外,父亲过度控制孩子的自由,会不利于孩子积极情感的发展,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5.3.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结果分析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与父母的关爱因子、鼓励自主因子低度正相关,与父母的控制因子存在低的负相关。并且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生活起持续性的影响。若以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民主型这四种家庭教养方式来说的话,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来看,父母更应该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一方面鼓励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去做、另一方面也适当的给予孩子们关爱、意见。让他们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学会独立自主,有思考的空间自由。也就是说,父母如果可以以温和、包容、理解、支持、鼓励、等方式来对待子女的话,这样孩子们才会有更多的积极的体验,家庭的温暖。这样更容易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如果采用不理解、权威、强制等方式对子女的话,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伤害,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孤独感和低主观幸福感体验。
6. 结论
1) 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生源地、年级、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关系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偏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父母关系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具有较差父母关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家庭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鼓励自主等)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过度控制等)会降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流浪儿童社会融入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PY2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