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学生课堂有效参与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以积极的状态回应课堂,能够自主高效、创造性地达成多重学习目标,并学有所获,享受学习的过程,它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2.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塑造良好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需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中,如果要实现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主体人格的完善,教师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互动;还需要自然而亲切的教态,对学生真诚的喜爱和尊重。教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表现出来的亲和力,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得到尊重、快乐、成就感的体验,更加自尊、自爱和自信,从而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参与氛围,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学习热情,带着愉悦、兴奋的心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也容易树立起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3. 高中生《经济生活》课堂有效参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高中政治课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本文选取某中学高一年级《经济生活》5个班的3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25份,其中有效问卷310份;对教师则采取访谈及观察法。调查发现,《经济生活》学生课堂参与存在如下问题:
3.1. 对课堂参与作用认识不足
绝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课堂参与的重大作用,导致课堂参与意愿不高。表1是“学生对课堂参作用认识情况”调查表,从中可以看出,有32.43%的学生认为课堂参与“没有帮助”,53.23%的学生认为“有点帮助”,仅有14.34%的学生认为“有大帮助”。

Table 1.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表1. 学生对课堂参作用认识情况
3.2. 学生课堂参与面不广
有专家指出:“考察政治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课堂主人公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1] 从表1可以看出,“愿意参与”的学生比例仅为14.34%,“不愿参与”的学生占比高达85.66%。可见,该中学学生参与面不广。
3.3.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深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用参与时间长短和参与表现等指标来衡量。××中学每节课的时间长度为40分钟,从表2可以看出,课堂参与时间少于30分钟的学生比例高达72.23%,参与30分钟及以上的学生比例为27.78%。从“课堂参与的表现”情况看,仅有9.52%的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做笔记、参与互动交流”,“偶尔听讲”的学生比例约占80%,“偶尔听讲”和“做其他事情(睡觉、吃东西、玩手机等)”的学生超过9成。综上,××中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深。

Table 2.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表2. 学生课堂参与度情况
4. 影响高中生《经济生活》课堂有效参与的原因
4.1. 师生对课堂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学《经济生活》课教师尤其年轻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会影响他们的教学进度,打断上课思路;不让学生参与课堂一样能考得好成绩;偶尔让学生参与课堂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是为了应付有人听课和上级的检查。
学生对课堂参与认识也有偏差,认为“参与没有什么意思”,“不参与也能考出好成绩”,课堂参与的同学是“爱出风头,为了引起别人关注”,等等。
4.2. 课堂参与氛围不良
学生只有在教育的外在激励与培养下,才能够充分发挥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主体并获得积极主动地发展 [2]。不少教师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没有很好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还是停留在“一言堂”,使用“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营造出学生有效参与课堂需要的良好氛围。
4.3.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较弱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校不久,对教学环境还处于不断适应阶段,不同程度影响其课堂参与意识。同时,有的学生认为政治课没有用,导致课堂参与意识较差。从表3可见,14.67%的学生“不愿意参与”,50.45%的学生“迫于老师及压力而参与”,仅有9.16%的学生“非常愿意参与”。可见,该中学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较弱。

Table 3. Students’ awareness of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表3.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情况
4.4. 师生课堂参与能力较弱
1) 教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力较弱
××中学《经济生活》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对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办法不多。如不懂得如何设问来吸引学生回答问题,不懂得表扬的艺术,不懂得用激励的办法来鼓励胆小的同学回答问题,不懂得启发和引导遇到参与困难的学生。而该中学学生不少来自农村,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自尊心极强,有时学生想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又担害怕“出洋相”。由于得不到教师及时有效的“支援”,逐渐丧失了参与课堂的信心。
2) 学生课堂参与能力较弱
《经济生活》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多,涉及范围较广,有的内容虽然常见,但比较难懂。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中有关“货币的本质”比较抽象。这些特点决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和生活常识,了解课堂参与的一般流程,具备相应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但是高一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教学的一般规律、《经济生活》课教师教学的特点和习惯、与其他同学的磨合、思考能力,都有一个观察、锻炼、磨合、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5. 提高高中生《经济生活》课堂参与效果的对策
5.1. 提高师生对课堂参与重要作用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 提高教师对课堂参与重要作用的认识
教师要摒弃自我中心、满堂灌的落后陈腐观念,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参与跟学生自身的发展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也是新课改以来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为此,《经济生活》教师要彻底改变“课堂参与会影响其上课进度,浪费时间”“既然学生不愿参与课堂教学,那就自己讲”“民族地区学生能力弱,课堂参与搞不起来”的错误观念和认识,在日常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探究活动,给学生讨论问题、发表观点的机会。
2) 提高学生对课堂参与重要作用的认识
要努力帮助学生端正对课堂参与的态度,使其摒弃“认为课堂参与没有什么意思,不参与一样能考出好成绩”“课堂参与的同学是爱出‘风头’”“我不如人家”“回答错误真丢脸”等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到课堂参与不仅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对自己独立思考、语言组织表达、胆量的锻炼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5.2. 营造良好课堂参与氛围
良好的课堂参与氛围,能让大部分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参与时间较长,参与态度认真,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不想或者害怕学习《经济生活》课程的思想和行为 [4]。
1) 平时与学生多交往,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作为《经济生活》课教师,立德树人工作应该贯彻全过程,平时应该抽时间深入到学生的寝室、教室、操场当中,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够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赢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为开展课堂参与奠定良好师生关系。
2) 课堂上,尊重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和其他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如讨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时做好铺垫,先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状况,既要讲结果,更要强调造成这个结果的历史和客观原因,尤其是要特别指出少数民族同胞为改变落后面貌而勇于开拓、顽强奋斗,为此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在党中央英明正确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社会。这样的介绍,实事求是,又照顾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也有利于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个时候,再组织学生讨论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肯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5.3. 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参与意识也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抓起 [5]。一是要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翁意识。教师要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当作课堂的小主人。二是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给足学生们自由探究的空间,例如在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查找、列举近期的我国与国际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在上课时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热点,这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5.4. 提高师生课堂参与能力
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课堂参与能力的提高更为关键,不然就会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1) 提高教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力
教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力种类不少,结合该中学《经济生活》课教师具体情况,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需要特别注意提高:
一是处理课内教学与布置学生课外学习之间的能力。不少老师认为让学生课堂参与时间长、参与度深会影响教学进度,占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是因为没有能够很好处理教师课内与布置学生自主课外之间的关系。课内,教师应讲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外,教师应该提前让学生做好下次参与课堂活动的各项准备,这样,师生双方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课堂参与就能高效。
二是设问的技巧。提问题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如果对问题进行设计和“包装”,使之带有趣味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学生参与课堂的目的就容易达成。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通货膨胀的问题,教师可以考虑这样设问:“钱越多越好,对吗?如果是,那国家应该多发行货币,对不对,为什么?”这比单纯的向学生提问“通货膨胀的害处有哪些”,效果要好得多?此外,设问要考虑问题的开放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看法;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且能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将讨论引向深入等,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人人有收获。
三是素材的选用能力。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师往往根据需要选用一定的素材。《经济生活》中的素材不少,它们的广泛适用性毋容置疑,但有的素材难以兼顾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对这些学生来说未必就是适合的。此时,教师素材的选用能力就显得可贵和难得。选素材有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兴趣、当今热点进行。
四是课堂气氛调节和管控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安排讨论课,容易出现“过于热闹”和“过于冷场”的情况。某中学学生超过80%是少数民族,他们身上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要么好动,上课铃响后还滔滔不绝,不容易静下来;要么沉默寡言,进到教室后就极少说话。“过于热闹”和“过于冷场”的情况在该中学学生身上相对较多一些。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不应该靠高声喝止来使课堂气氛平复,要学会把“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及时提醒学生“有理不在声大”,“响鼓不用重擂”。同时,发现有跑题倾向时,及时提请学生围绕中心、注意抓住关键词来进行。对于冷场的情况,要围绕学生“舆论领袖”来做些工作,发挥他们“救场”的作用。
2)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力
学生课堂参与能力有多种,结合该中学高中生的特点,以下的能力迫切需要加以培养和锻炼:
一是思维能力。学生学会思考才有想法,有想法才会较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经济生活》课教师要结合民族地区学生思维的实际,如比较直观,不太善于透过现象看到实物的本质和思维定势较明显,代入性强等,可考虑用思维导图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梳理知识,抓住重难点;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一定知识整体,对教师的提问就能够多几个思考的角度,参与课堂教学能力就会增强。
二语言表达能力。部分学生语言表达存在语序没有条理、用词不准确、语句不完整等现象,影响到他们课堂参与的信心,这与他们大部分来自民族地区,受当地方言和表达习惯影响有关。对此,用纠错法,把他们日常说话和写作常见的表达错误收集和罗列出来,然后指出其错误所在,加以纠正。也课通过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和背诵表达较规范的美文,或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对演讲种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三是预习和复习的能力。学生良好的预习和复习能力,能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了解新课教学内容,为参与教师课堂储备知识。为此,要教会学生复习流程和复习方法,学会整理知识点的方法,如重点、难点,错题整理。此外,还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如学会标注内容,在预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边看、边想,并适时对教材重点知识进行圈点、划线,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出特殊标注。
四是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难免出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与自尊心无关。出错,说明有思考;出错,说明是进步的开始。教师应学做“懒汉”,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在错中学,在错中练,错误就会越来越少,进步就越来越大,成功就越来越近。
基金项目
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8) 12号):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培育)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