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隐喻是我们基本的认知方式,是我们更好地生成语言、理解语言的途径。乌尔曼指出:“一种语言没有转喻和隐喻是不可以思议的:这两种支配力是人类语言基本结构所固有的。”在人们的认知中,隐喻只是传统修辞学中一种普通的修辞格。直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隐喻不只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从事认知活动的工具 [1]。自从著作问世以来,隐喻研究便成了语言学的热门研究问题,语言学家们不再仅仅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格而开始将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并且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隐喻进行研究。隐喻是说话人指称特定的人、某个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时常用到的方法。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常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话语来解释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为方便民众更好地理解其想传达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意识形态。Thompson (1996: 185)曾提到政治缺少了隐喻,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隐喻之于政治正如水之于鱼 [2]。由此可见,政治话语离不开隐喻。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开始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因此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对英文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研究较多,反观汉语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框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和探讨了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使用类型、特征以及作用,试图揭示政府所传达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意识形态。
2. 理论框架
2.1. 概念隐喻研究
人们一直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法,与日常语言相区别的不寻常的语言,(Lakoff & Johnson, 1980) [1]。人们常常将隐喻视为单纯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思维毫无关系。因此对隐喻的研究常在修辞学的范畴。1980年,Lakoff与Johnson将隐喻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拓展到了认知语言学的领域 [1]。他们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概念隐喻比比皆是,概念隐喻不但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起着构建作用,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动活动。Lakoff & Johnson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
2.2. 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问世后,学界掀起了政治语篇研究热潮,其研究常属于修辞学的范畴。Lakoff (1990)指出:“政治就是语言,同时语言就是政治” [3]。政治话语具有专业术语多,内涵抽象复杂的特点,与日常话语差异较大。政治家为向民众传达自己的政治意图,通常在语篇中使用大量的隐喻表达来阐释观点,将晦涩的政治术语用民众熟悉的日常语言代替,进而清晰准确地表达政见。Lakoff (1996)在他的著作中在认知层面探讨了政治文本中的隐喻 [4],随后学者们逐渐开始研究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放眼于国内的隐喻研究,汪少华(2014)在认知科学的框架内剖析了美国政府不同主题政治话语的架构和隐喻 [5]。霍颖(2018)从三个维度阐释了两篇就气候变化协定发表的总统演讲中概念隐喻及其形成机制 [6]。武建国(2020)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模型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演讲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并尝试揭示特朗普真正的政治意图。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模态隐喻给隐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7],马廷辉(2020)基于中美贸易战的话题,分析了美国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并尝试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构建与分析模型 [8]。然而,目前的隐喻研究大部分是在西方政治文本上进行的,汉语的政治语篇研究较少。因中外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概念系统具有差异,所以汉语政治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 研究方法
本文以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隐喻类型、特征及功能,尝试回答如下三个研究问题:
(1) 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的隐喻类型有哪些?
(2) 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的隐喻特征是什么?
(3) 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的隐喻所发挥的作用?
本研究选取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建立一个字符数16,434小型语料库。首先,细读文本,人工标记出所有隐喻;接着,笔者将标记的隐喻进行分类;最后,以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文本中出现的隐喻类型、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
4.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经对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使用进行统计,笔者发现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建筑隐喻、机器隐喻、战争隐喻、旅途隐喻、河流隐喻、和拟人隐喻六种隐喻类型,并统计出语料中不同类型出现的频次(见表1)。

Table 1. The metaphors in the 2021 Chines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表1. 中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
根据表1可知,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使用十分丰富,隐喻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建筑隐喻居于榜首,共出现78次,占隐喻总频次27.3%。下文笔者将对上述六个隐喻类型逐一分析,探究其在报告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领导人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传达自己的政治目的。
4.1. 建筑隐喻
政府工作报告中领导人使用最多的隐喻是建筑隐喻。建筑隐喻是指把与建筑方面有关的术语应用到国家治理方面。政治家运用建筑隐喻论述国家发展战略,暗示某种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发展(张蕾,2018) [9]。在建筑隐喻模式下,中国好比一幢高楼,国家领导人就是国家建设的设计师,人民百姓就是建造者。以下是来自报告中的例句:
(1)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
(2)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 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
“建设”和“巩固”是建筑隐喻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表达式,例(1)中,将高质量教育体系隐喻为建筑。建筑概念域中的设计师、建造者、砖瓦等各种成分指代教育体系概念域中的领导者、教师等各个成员。建筑需要设计师和建造者共同修建和完善,教育体系也一样。领导人进行规划,人们群众配合执行,才会把中国的教育水平提上来,国家才能持久发展。例(2)中,“巩固”一词表达了党和政府领导中国人民同心奋斗,为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心。例(3)将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比作“壁垒”,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和民营企业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4.2. 机器隐喻
(4)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5) 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机器隐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次位居第二。例(4)将经济发展比作机器运行,机器是源域,经济发展是目标域。在机器隐喻模式中,经济发展好比机器中的程序,控制着机器的中枢神经,有条不紊的运行着,也暗示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地位之重。例(5)中,国家干预比作是机器的推手,“推动”了利率的降低,体现了国家的主导用作用。使用机器隐喻能够使民众直观地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理念以及政府工作的强大动能,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3. 战争隐喻
(7)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8) 我们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报告中在疫情防控方面使用了大量战争隐喻,例(7)和例(8)将“新冠疫情”隐喻为战争,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抗疫过程的艰辛,形象地表达了党和领导对抗疫胜利的决心。“部署”和“统筹”将党中央具体化成战场的将军,指挥中国人民打好这场抗疫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切和爱护,并鼓舞了士气激发了民众团结情绪。通过战争隐喻的使用,让人民理解到这一年来战胜疫情的不易和国家为同人民一起战胜疫情做出的不懈努力。
4.4. 旅途隐喻
(9) 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
(1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11) 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
旅途隐喻在报告中的运使用也很丰富。旅途隐喻把政治目标隐喻成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全国人民携手奔向目的地的旅途。例(9)中的“稳步”将“一带一路”建设隐喻为一段旅程,领导人对“一带一路”建设寄予了美好的期望。从例(10)中“迈出”新的一大步可以看出中国实现了“十三五”规划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环节,并且距离终点越来越近。每段旅程都会有一个目的地,我们这一旅程的目的地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引导”一词生动形象地把党和政府比作旅途中的领头人,引发民众的共鸣,鼓励广大人民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
4.5. 河流隐喻
(12) 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
(13) 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例(12)中,领导人使用河流隐喻,把经济损失比作洪水冲击,“冲击”形象地体现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遭受的经济亏损之大。“渡难关”指党和人民始终在一起,体现出在面对困难时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并肩前行。例(13)将资金投入隐喻河流流动,“流向”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河流隐喻的使用直观地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向,更好地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
4.6. 拟人隐喻
根据Lakoff与Johnson对概念隐喻的定义,拟人也是一种概念隐喻,属于本体隐喻的范畴(Lakoff & Johnson, 1980)。本体隐喻是将抽象的概念看作实体,而拟人是将抽象概念看作人。判断一句话是否为拟人类隐喻,与该句的主语有关。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拟人类隐喻大多与党政机关、政策机制、社会机构等有关,如“党中央”“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企业”等。
(14)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5)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16)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根据权威线上汉语词典——汉典的解释,“健全”的本义为“身体健康而无缺陷”。“健全”一词常用于形容人,因此例(14)是将“文化产业体系”看作人。体现出文化产业是一个系统,像人的身体一样需要各部分协调运行,才能健康发展。据汉典的解释,“活力”的本义为“旺盛的生命力”,通常用来形容人,因此例(15)是将“发展”看作人。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背负着新的发展任务。在此背景下,发展的动力更是不可以松懈,因此要为其注入活力,激发出更大的动力。这句话体现出中国的发展正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样焕发着活力。据汉典的解释,“领导”本义为“率领、引导”。领导是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因此例(16)是将“党中央”视为人。领导者通常发挥着引导他人实现某种目标的作用。因此将“党中央”视作人不但体现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也体现了党的“三个先锋队”作用。
5. 结语
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分析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使用类型、特征及其作用,以揭示政府所传达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发现: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使用十分丰富,隐喻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建筑隐喻和机器隐喻使用较多;报告中的隐喻使用通过简洁的日常话语把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形象生动地传达给民众,同时推动构建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希望本研究对今后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具有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