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课程思政”是要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课程润物无声地有机结合,在专业理论知识中发掘思想政治知识,将思政教育浸润在科学理论中。
《物理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基本理论来自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和实践,因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都与课程基本理论相辅相成,在《物理化学》课堂中,更利于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中,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笔者于五年前开始研究《自然辩证法》、《化学哲学》,将其中的基本原理和《物理化学》内容有机结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积累了不少素材和经验,并应用于学生培养中。《物理化学》课程在2020年12月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2. 了解课程思政实施内容,树立思政意识
要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确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基本意义,也就是说,什么样才算课程思政,如何将理论知识点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对于理工科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新的挑战。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各类课程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专业知识、政治理论和学生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实现“三全育人” [1]。可以知道,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只要具有“育人”功能的材料和资源,都可以实施课程思政,如,能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的思维,能够养成科学素养、科学方法,能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三观”,等等。简言之,作为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作为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在了解了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内容之后,在深入掌握和理解《物理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弥补自己的短板,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笔者先后系统学习了《自然辩证法》、《化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理论著作,并将学习心得体会融入到课堂中,充分发掘《物理化学》知识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 《物理化学》思政元素的挖掘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2] [3] 中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同时,《物理化学》融合物理学和化学两大基础自然学科的基本知识点,也被称为“化学中的哲学”,在《自然辩证法》中得到充分阐述。“《物理化学》已成为一门消失于无处不在的学科” [4],《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与矛盾统一、量变质变、方法论等都紧密结合,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生平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材料,热力学定律、相平衡、电化学、表面化学等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无处不体现着人们对自然、对科学认识的逐步提高。详见表1。

Table 1. The fusion of ideological elements in physical chemistry
表1.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4.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方法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和物理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逻辑性强,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特别是其中的热力学理论来自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对于热机的研究过程中,其研究方法多样,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等 [5] [6],对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建立、学习方法的建立、“三观”的建立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4.1. 利用慕课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自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的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先编写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分小组带着导学案中涉及的问题完成预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团结协作能力以便解决对课程难点的理解;课堂上通过对《物理化学》中一些概念、原理等知识进行梳理,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发现《物理化学》中蕴含着的人生哲理。同时,授课过程中努力构建和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层层深入,诱导启发,并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勇于展示自己的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学会质疑、争辩、评价,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最后总结方法和思维导图,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加深对课程重点知识的认识并牢固掌握其内容。
比如,热力学基本术语中对于系统的阐释,从小到一个人,大到地球、宇宙的分析,都是绝对的开放,相对的孤立,这样不仅指出隔离系统的条件性,还引导学生要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引导学生讨论每个人都不是隔离系统,教育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放眼全球,深入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2. 建立“生活无处不化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物理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运用非常多,热机效率、平衡的移动、表面现象、胶体光学性质等等内容的授课过程中,将工程实例、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引入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关现象,课堂上主动展示。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处处留心主动思考,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并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讲授胶体的光学性质时,笔者放出了自己拍摄的一组照片,那是同一个蓝色霓虹灯在同一时刻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对比;在雾霾天气里,霓虹灯周边天空大片紫色,市民因此而恐慌,当地媒体也曾煞有介事地报道辟谣;据此让学生讨论分析,不仅深入理解并掌握了胶体对光的散射特点,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了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4.3. 在实验和科研等实践过程中思政育人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属性 [7]。《物理化学》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实验过程以及科研实践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比如,实验数据记录的规范要求与诚信的价值观,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相通相融;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应注重反思、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生搬硬套,或唯数据做出片面失真的结论,这些都是实践论的重要体现;实验课程的实施采用分组合作的实验组织形式,将培养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融入整个实验过程;而在实验原理方面,不同的实验项目,也蕴含着丰富各异的思政元素,包括多维度思考问题、独立思考、感性素质、生态文明、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这样,启发学生思考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勇于承担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
4.4. 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建立学科小组,糅合时政热点
在学习强国平台建立课程学习小组,将有关素材以及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中的时事政治、新闻热点、生活琐事等思政教育资源融入课程中,抗疫、英雄人物事迹、电视剧、科技及发展前沿报道、社会安全等,有机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利用课前预习或课间几分钟时间介绍给学生,培养基本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化学理论和化学思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新冠肺炎疫情中消毒剂的应用、疫苗的研制等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对各种谣言的科学辨析,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辩证地看待各种信息。其他,如化学及物理、数学研究中突破性的成果;青蒿素与屠呦呦;量子卫星的成功布置;天问一号与火星探测,“嫦娥五号”等等。甚至于有些特殊节日,也是对学生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佳时机:“3.22世界水日”授课时,宣传节水爱水的思想;世界读书日,督促学生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有关纪念日、国庆节、环境日、母亲节等等。
4.5. 考核评估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加大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综合应用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考核中,重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核,多采用图片、视频等原创题目,充分利用社会热点,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 结束语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个重要任务,而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课程思政”的理念应浸润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及其实施方法的研究,不仅具有立德树人的实践意义,还对自然辩证法、化学哲学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补充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基金项目
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教高[2020] 531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华水党[2020] 2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课程思政项目(华水政[2021] 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