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Chomsky [1] 在管辖与约束理论时期把名词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照应语(anaphor)、代名词(pronominal)以及指称语(R-expression),并由此提出了约束三原则。其中原则A认为,照应语在它的管辖域(该名词所在的最小TP)内必须受到约束,如Maria believed that Jamesi liked himselfi。从表面来看,汉语中的“自己”似乎对应于英语中的-self,应当同样遵循原则A (即“自己”在其管辖域内受约束),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然,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1) 小李i喜欢自己i
2) 小李i认为小王j喜欢自己i/j
1)中的“自己”指“小李”,此时“自己”与英语中的-self用法相同。而在2)中,根据我们的经验,“自己”既可以指其管辖域内的“小王”,也可以指其管辖域外的“小李”,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具体所指。这使我们不禁思考:汉语中的“自己”到底有几种指称类型?目前来看,除了和英语里的原则A对应,“自己”似乎还可以指其管辖域外的名词短语。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汉语里“自己”指称类型的研究。
2. 以往研究综述
以往对“自己”的研究主要有两大阵营,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个纯句法的问题,并试图在句法学的范围内对其进行解释;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对“自己”的研究仅仅从句法层面考察是不够的,还需结合语义及语用因素。
2.1. 句法层面的相关研究
2.1.1. 阻断效应
根据傅友相 [2] 的描述,阻断效应(blocking effect)是指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先行语在人称与数量特征上保持一致时,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才能实现,否则,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例如:
3) 小王i说小赵j骗了自己i/j
4) 小王i说你j骗了自己*i/j
3)中的“小王”和“小赵”都是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二者在人称和数量上保持一致,所以“自己”既可以指“小王”,也可以指“小赵”。而在4)中,“你”是第二人称,而“小王”是第三人称,二者在人称上不一致,所以“自己”与“小王”之间的约束关系被“你”阻断。因此此句中“自己”只能指代“你”而不能指代“小王”。这种方法遭到了徐烈炯的质疑。他 [3] 曾举出一个例子:
5) 他i知道他们j对自己i/j没有信心。
按照阻断效应,“他”和“他们”的数量不同,因此“自己”只能指代“他们”,但从我们的常识来判断,“自己”是可以指称“他们”的。
2.1.2. 照应指代词分析法
王嘉龄等 [4] 提出将“自己”归属为新的一类名词,独立于Chomsky所列的三类名词词组之外,称为“照应指代词”(anaphoric pronoun),是PRO的有形对应物,并另立一条新的约束原则D来规定“自己”的释义,使其在根句主语支配的整个语类中受约束。然而,这一理论虽然考虑到了“自己”的特殊体质,却存在严重的“理论内部问题”,和管约论中的PRO无法存在有形对应物的现象产生了矛盾 [2]。
2.1.3. 次统治约束
汉语中的“自己”有“次统制约束”的现象,即当主语的中心词是个无生命体而主语的领属语是个有生命的NP时,该领属语可以约束自己 [5]。但该理论也存在问题,如:
6) 张先生i的爸爸j的钱被自己i/j的朋友偷走了。
在6)中,主语的领属语为“张先生的爸爸”,“张先生”并不统制或次统制“自己”,但仍然可以充当先行语。
由此可见,仅从句法角度来分析“自己”是不够的。下面将介绍融合了语义及语用等因素的研究。
2.2. 多因素的相关研究
2.2.1. 徐烈炯的题元等级理论
徐烈炯 [3] [6] 相信“自己”不受句法局部性限制,并提出了题元等级(thematic hierarchy)理论,认为“自己”对先行语的选择要遵循以下题元等级:
施事 > 经事 > 客体 > 受事。
接着他解释道,“处于题元等级顶级的是施事”。不管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施事所处的典型位置是主语位置。但是,不是主语的NP也可以做施事,于是这一非主语NP也可以做“自己”的先行语。如7)中的介宾“他”:
7) 好东西都被他拿到了自己的屋里。
但是,徐烈炯的题元判定标准似乎不太好把握 [7]。
2.2.2. 胡建华和潘海华的NP显著性的计算
胡建华和潘海华 [8] 指出:1)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只有一个,没有必要区分局部“自己”与长距离“自己”。所谓的两个“自己”实际上在指称先行语时都遵守同样的限制;2) 任何具有显著性的NP如果不被一个介入性的阻断语阻断的话,都可以做反身代词的先行语。阻断语是强制性自我归属域中最显著的介入性NP。他们的研究表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在指称先行语时,NP的显著性始终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局部条件也可以纳入到显著性条件之中。然而,栗爽 [7] 认为,他们对阻断语和强制性自我归属域的说明过于模糊,随意性过大,这便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理论解释力的减弱。
2.2.3. 陈平从基点度、主体性方面的研究
陈平 [9] 指出,【+基点度】和【+主题性】是调节“自己”释义的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指称对象要想成为“自己”的合格的先行语,它必须是基点度,且具有高主题性。他认为这两个因素既可以用来解释主语倾向性、局内约束、话语约束和长距离约束,也可以用来正确地预测一个指称对象何时不能做“自己”的先行语。但栗爽 [7] 认为,陈平的“主题”范围过大,它可以扩大到主语的所有格、“把”宾语和直接宾语,因此解释性必然减弱。
2.3. 总结以往研究
以上是对以往“自己”研究的简单介绍。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以往对“自己”的研究“所采用的例句多是自拟的,虽然可以解释某些研究成果,但由于缺乏自然语言的特点,很多脱离了语言实际” [10]。对于此,本文将运用语料库,检索出大量含有“自己”的真实语料并进行分类,从而对“自己”的指称情况在宏观上有个大体的把握。其次,以往对“自己”的研究大都是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考察,从认知角度出发的较少,本文将尝试从“认知”的角度对“自己”的指称情况进行分析。最后,综合上文我们发现,对“自己”的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句法、语义、语用甚至认知。因此试图找到一种万能的解释方式来把“自己”的用法意义解释得详尽、无可挑剔,似乎是不可能的。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从小处入手,探究“自己”用法的一个小方面。
3. 本文研究内容概要
张宁 [11] 曾提出,“自己”的用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照应用法,用于回指某个先行词;第二是强调用法(emphatic use),用于强调或对比等;第三是泛指用法(generic use),用于表达某个带普遍性的事实或信念。基于此,本文拟探究“自己”的照应(回指)用法。
初步查询语料库后我们发现,“自己”的回指用法可以分为两类:域内同指和域外同指。域内同指,顾名思义,就是在“自己”的管辖域内可以找到指称对象,如8);而域外同指,即在其管辖域内找不到和“自己”同指的对象,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如9)。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域内同指,还是域外同指,都是可以在给定的语料库里找到“自己”的指称对象的。另外,由于我们研究的是“自己”的回指用法,因此对于其他用法(如强调等)的语句我们将进行剔除。
8)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摘选自语料17)
9)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等,都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总结当是的教育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主张。(摘选自语料2)
4. 基于语料库的“自己”指称类型研究
4.1. 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库为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12]。我们从该语料库中检索了500条带有“自己”的语料,在特定的语境下,尝试找出每条语料中“自己”的所指内容。检索到“自己”的回指用法487条,其他用法8条,语料错乱5条。
4.2. “管辖域”的界定
根据Chomsky的定义,英语中的管辖域是指包含这个名词的最小小句。但汉语的情况要复杂很多,需要进一步界定汉语的小句是什么。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一个小句一般是一个主谓短语,也常常是一个动词短语(包括只有一个动词),在少数情况下是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只有一个名词)。语调是辨识小句的关键 [13]。
在界定了什么是“域”之后,我们来谈谈“域外”。以往的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单个的句子,所以“域外”一般指的是“自己”所在的小句外,整个句子内;而本次由于我们使用了语料库来进行检索,收集到的语料不再是句子,而是段落,因此我们认为“域外”是“自己”小句外,所给段落内。
4.3. 结果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自己”域内同指和域外同指的数量相差甚远,其比例约为2.63:1。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reference of ziji in 500 corpora
表1. 500条语料中“自己”的指称统计
此外,在检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有相当一部分(在有效的487条语料中,共计95条)“自己”的先行语并不是指人名词,如10)~14)等,这与袁毓林“‘自己’要求其先行语必须是指人名词 [14] ”的观点相左。
10)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摘自语料1)
11)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社会发展运动中必然与其它社会现象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自己多方面的功能。(摘自语料8)
12) 群体授课有自己的评测系统。(摘自语料164)
13) 科学的历史学在承担自己特殊的任务和进行特殊性范畴研究的同时,完全越俎代庖地包揽、包办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全部任务和研究对象。(摘自语料232)
14) 人类社会史作为世界的“某一现象”,明显地与其它的一些现象有着区别、不同,也即是有其自己的特点。(摘自语料310)
5. 结果解读
5.1. 为什么“域内同指”占绝大多数
我们在确定每条语料中“自己”属于哪种回指类型时依据的是认知经验:即使有些例句比较短小,没有具体语境,我们也能判断出其中的所指。在我们检索的500条语料中,“域内同指”占了绝大多数,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这与我们的话语构建方式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大都会遵循经济性原则,会考虑如何说话才能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能明白。因此当“自己”的先行词就在其附近时(即“自己”的短距离约束),听者能更快地捕捉信息并做出回应。其次,像英语中有些动词后面需要加反身代词一样(如confine oneself to …),汉语中的“自己”有时也会形成一些“固定用法”,如“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中“自己”的先行词往往是这个句子域内的主语。最后,根据秦洪武 [15] 的启示,这种现象也与“词汇–语义的激活功能”有关,体现了认知语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词所指称的是外部世界,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外部世界的实体。但词是通过观念与外部世界事物发生联系的,因而词的意义具有经验特征,表现为词能在人脑中激活与之相关的一个场景,离不开我们的前理解,前知识,是我们理解话语、把握回指关系的知识基础。而由于往往是相邻词汇之间更容易激活,因此域内同指的比例会占绝大多数。
5.2. 为什么会出现非生命的指称
下面我们对非生命指称进行解释。本文认为,“‘自己’要求其先行语必须是指人名词”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道理的。在有些语料中,“自己”的先行语看似是非生命的,如(15)、(16),但仔细想想,其实作者是用了隐喻或转喻的修辞手法来写作,用看似非生命的物体来代替实则他想表达的有生命的实体15)中用“民族”来表示“该民族的人民”;(16)中用“各国”来表示“各国人”)。
15) 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摘自语料463)
16) 医学、药学、动植物分类学等领域,各国历来统一使用拉丁学名,新的趋势是用古希腊语的语素构成术语,各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拼写法加以转写。(摘自语料457)
然而,上述10)~14)也表明除了一些转喻外,“自己”还是可以指称非生命体的。此外,还有一些“自己”虽然表示有生命体,但它不是指人,而是指各种动物等。因此本文认为,“自己”的先行语是自由的,并不一定非要是指人名词。
6. 结语
本文是在张宁 [11] 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照应(回指)用法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通过检索500条语料,我们发现,“自己”有两种指称类型:域内同指和域外同指,并且前者的频次要远高于后者,其比例约为2.63:1。由此表明,域内同指是“自己”最常用的指称类型。接着,本文又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我们认为,与袁毓林“‘自己’要求其先行语必须是指人名词 [14] ”的观点不同,“自己”的先行语是自由的,并无此限制。
虽然我们努力确保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在统计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