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方针是指导和规范国家教育工作的总纲领,它规定了教育的性质、目的、途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 [1],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统领性地位。1921年到2021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征程中,各项教育事业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100年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从最初提出到最终趋于完善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对我国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有何启示?本文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教育方针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进而归纳其发展经验,以期对我国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教育方针的历史变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开始了教育方针的探索。一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各不相同但又些许相似,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教育方针自身的发展规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方针变迁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与成型时期
1919年,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的性质从此发生“由旧转新”的变化。教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育的性质也由于革命性质的转变而开始发生变化。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杨贤江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极力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抨击袁世凯所提出的“爱国、尚武、尚实”等7项教育要旨,大力宣扬教育救国、平民教育、普及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先进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教育纲领的制定以及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制定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探索逐渐拉开了序幕。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武器的必要性,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21年~1930年期间召开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均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对教育事业作出了部署和指示。如,中共一大提出:“所有产业部门应该成立工会和工人学校来教育工人” [2];中共二大提出:“实行普及教育”“女子在教育上享受平等权利” [3];中共三大提出:“实行义务教育,教育与宗教绝对分离” [4];中共四大、中共五大提出要重视青年运动,通过青年工人运动、青年农民运动来普及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同时指出“一切教育机关为女子开放” [5],再次明确了女子与男子一样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共六大提出要加强党员群众的教育,虽然未明确提出当前阶段的教育方针,但同月召开的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宣传决议案》提到:“成立平民学校、夜校教育一般青年劳动群众” [6]。中共“一大”到“六大”提出的实施义务教育、普及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等教育思想都初具新民主主义性质,因此这一时期可以概括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时期。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拥有了政权。教育作为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的重要手段受到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而教育方针作为教育事业的统帅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视。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7],这一方针指出了教育的性质、对象、目的以及教育的实施途径,几乎涵盖了教育方针的各个核心要素,因此这一方针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方针。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战争的现实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如,成立干部短训班、干部学校、红军大学等培养革命领导干部;开办民众学校、识字班、半日校、夜校等对民众进行教育,扫除文盲;普遍开办列宁小学,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等……这些教育实践适应了革命战争的需要,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质的人才。
基于“1934年方针”,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之后的几次重要会议和讲话中也提出了一些符合当时现实需要的教育实践。如,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提出:“要发展教育来救济失学的学生”;1938年军政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普遍设立民众教育机关,要扩大干部教育”;《论新阶段》中指出:“办好扩大干部学校、普遍发展民众教育、积极开展义务小学教育” [8]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标志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
2.2. 1949~1978年: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初步确立与曲折探索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最为主要的矛盾,因此新民主主义必须坚持到底,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也仍然是建国初期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指挥棒。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产生了很多的教育实践。如,普遍推行冬学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最为基本的文化教育;办好以工农为主体的教育;借鉴苏联经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方针,以工农兵为主要对象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当时推进了新中国肃清和改造旧教育的步伐。
1953年,我国进入了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方面的重要工作就是要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过渡,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探索由此开始了。1954年《关于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情况报告》指出,使文教事业更有效地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服务,可见这一时期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开始萌芽。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任务也作出了指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新后代,使之成为健全的中国公民”;“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在中学贯彻执行” [9],教育方针中开始加入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探索不断深入。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0];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11]。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自此,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确立。1958年之后的几次会议中均多次强调并确认了该方针的内容,经过几次完善最终确定“1958年方针”的完整表述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2]。这一方针为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明确了道路和方向,也为之后教育方针的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对“1958年方针”作出了强调,指出要继续贯彻落实“1958年方针”的教育思想。但是在之后具体落实“1958年方针”的过程中,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以及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这一教育方针在实践中被严重扭曲。对教育方针的扭曲具体表现为:一是夸大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教育在其他方面的功能。二是将教育完全等同于体力生产劳动、将教育目的简单理解为培养体力劳动者。“大学生下放到工厂和农村从事体力劳动”“知识青年三下乡,到农村进行改造教育” [13] ……故这一时期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初步确立与曲折探索时期。
2.3. 1978~1995年: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特色发展与正式确立时期
1978年,邓小平指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4],这基本上延续了毛泽东“1958年方针”的表述。同时,针对十年动乱时期对“1958年方针”的扭曲,邓小平也做出了纠正。他指出:“强调政治首位并不排斥、不轻食学习科学文化,政治教育不能占用大量课时”,大力纠正了过度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错误做法;“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不断创新、方法上持续有新的发展”,这是对过度强调实践和体力生产劳动的纠正。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话中邓小平还谈到:“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15],这与“1958年方针”中的表述略微不同,表明邓小平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探索仍然在继续。
1980年,邓小平提出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他系统论证了“红”与“专”的关系,这一提法与他1978年所传达的思想完全一致。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16],这一表述在“1958年方针”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这些都表明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对知识分子给予高度重视。1983年,邓小平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层次要求,在当时被视为很多人视为教育方针。但是“三个面向”只涉及到宏观层面,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教育方针各个要素。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7]。这一表述符合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符合我国的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四有”被纳入了教育方针,同时美育和劳动教育也被写进了《义务教育法》。至此,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培养目标、实施途径等各方面已经基本定型。
1990年,李铁映发表讲话提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8],“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来,同时他也谈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年,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正式确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这就是“1990年方针”。“1990年方针”精确回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由于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当时仍然处于争议之中,学术界对于教育方针中是否要加入美育和劳动教育尚为达成一致,因此“1990年方针”中并没有纳入美育和劳动教育。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与“1990年方针”相比,这一表述增加了“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两词,两者的实质内容仍然保持高度一致。至此,改革开放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被写入法律,正式得以确立。
2.4. 1995年~至今: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与时俱进与创新发展时期
1995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方针正式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教育方针的探索仍然没有停止。1997年,中共中央对怎样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系统而又全面的部署工作。1998年,《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8年教育督导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1]。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这一时期被高度重视。同年,江泽民又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这一表述与“1990年方针”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是服务对象去掉了“现代化建设”五个字,增加“教育为人民服务”;二是“生产劳动”改为“社会实践”;三是加入了邓小平“四有”的内容,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的范畴。此外,还特别强调了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方针的与时俱进。教育方针的实质内涵更加丰富了。
2002年,21世纪首个教育方针在中共十六大上被完整地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这一方针在将1995年教育方针和1999年江泽民提出的教育方针加以融合的基础上又加以凝练,高度概括了新世纪党和国家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2002年之后的十几年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类报告、讲话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都基本延续了“2002年方针”的提法,其内容和精神实质无明显变化。直到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4],教育方针中正式纳入了劳动教育。2019年,习近平在与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又提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2002年方针”中的“两为”变成了“四为”。教育方针的内容在新时代又进一步完善。
3.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教育方针变迁的经验启示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教育方针的变迁历程,可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宝贵经验。认真反思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今后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完善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定有所启迪。
3.1. 教育方针的制定要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虽然几个教育方针表述各异,但是始终坚持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党对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我们国家党领导一切。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来确立。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教育方针,都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中逐渐形成的。二是坚持教育方针的社会主义性质。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提到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958年方针”“1990年方针”“2002年方针”“2019年方针”,这些正式确立的教育方针也都提到教育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始终坚守教育方针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3.2. 教育方针的完善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教育方针的演进历程来看,教育方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不同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教育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而一定时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是由教育方针来统领和主导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奋斗目标和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现实的教育方针,所以,教育方针会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教育方针必须与时俱进。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方针,从新民主主义建设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的教育方针、从“一为”到“二为”再到“四为”、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从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到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时代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创造性地为教育方针加入新的内容,不断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在未来教育方针也只有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发挥作为教育事业指挥棒的作用。
3.3. 教育方针的检验要始终以人民满意度作为标尺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方针始终牢牢把握的一条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要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满足劳苦大众基本的受教育需求;过渡时期的教育方针首次提到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世纪的教育方针中更是明确提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这些充分体现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本位的教育思想,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满意度作为评价和检验教育方针好坏的标尺亦是应有之义,始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未来中国共产党应继续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现实教育需求,广泛征集民意,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的教育方针。
基金项目
重庆师范大学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研究”研究成果(YKC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