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葛鲁嘉(2007). 心理学本土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期, 118-123.
|
|
[2]
|
郭金山, 车文博(200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期, 51-55.
|
|
[3]
|
郭金山(2003).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心理科学进展, 2期, 227-234.
|
|
[4]
|
鲁朋举, 罗乐, 胡辉(2009).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哈尔滨学院学报, 7期, 140-144.
|
|
[5]
|
马晓明, 徐宪春(2005). 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5期, 46-47.
|
|
[6]
|
谯利平, 夏欣(2009).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启示.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期, 65-66.
|
|
[7]
|
王树青, 张文新, 纪林芹, 张玲玲(2006).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期, 221-225.
|
|
[8]
|
王树青, 朱新筱, 张粤萍(2004).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期, 29-32.
|
|
[9]
|
徐速(200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期, 55-57.
|
|
[10]
|
张日昇, 陈香(2001).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河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1期, 103.
|
|
[11]
|
张炜(2007). 青少年中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
|
[12]
|
张艳萍, 陈旭(2009). 大学生道德同一性的问卷编制及发展特点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
|
[13]
|
周红梅, 郭永玉, 柯善玉(2008).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期, 9-12.
|
|
[14]
|
周红梅, 郭永玉(200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