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常出现“谁X谁Y”类表述,如“谁用谁知道”“谁穿谁好看”“谁污染谁治理”等。这种表述往往构成具有条件关系的紧缩复句。这一类不用“无论、不管”等词语,而在上下两小句叠用同一无定指称词的句子早已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如吕叔湘曾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谁先到谁买票”这一类连锁句 [1]。迄今为止,对这一句子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将此类句式和英语的“驴子句”进行比较,认为该句式是汉语的“驴子句”,例如Cheng & Huang (1996)提出“无标记条件句” [2]、黄爱军(2003)认为汉语只有一种驴子句 [3]、温宾利(1997)则总结只有一部分“什么……什么”句是可以用“无标记条件句”来解释的 [4]。
汉语这一独特句式需要用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方式来说明。本文将从构式的角度来分析“谁X谁Y”这一句式。“谁X谁Y”是否是一个构式?Goldberg (1995)对“构式”的经典定义是:“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结合体,且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时,C是一个构式。” [5] 张伯江(2018)将“构式”定义为“一个语法结构里含有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语法成分和意义成分,这是典型的构式现象” [6]。由于该形式表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从形式上无法预测,因此“谁X谁Y”是一个构式。
“谁X谁Y”构式根据语义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关系和条件关系。本文聚焦条件关系“谁X谁Y”,对该构式的结构、语义、语用和形成过程进行讨论,并将两个相似结构“谁Vp1谁Vp2”和非疑问代词条件连锁句“N见NVp”进行比较。
2. “谁X谁Y”构式及构式义的浮现
(一) “谁X谁Y”的构件分析
“谁X谁Y”构式由四个构件组成:“谁”“X”“谁”“Y”。其特征是后句主语复现。
在吕叔湘提到连锁句、Cheng& Huang (1996)提出“无标记条件句”、温宾利(1997)总结“什么……什么”句中,疑问代词都能够在句子中起到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功能。但在“谁X谁Y”的句式中,疑问代词“谁”是指称性的,只能充当主语;“X”和“Y”是描述性的,用作谓语。
1. “谁”
“谁X谁Y”构式中前后两个“谁”同形不同质,可以分为“谁1”和“谁2”,即“谁1X谁2Y”。“谁1”表示“任指”,强调周遍性;“谁2”则表示“承指”,指的是“X的人”。同时该句式的成立还隐含某种条件背景的预设。例如:
(1) 因为谁用谁知道,“卡式台胞证”让往返两岸的台胞有了“说走就走”的便利。(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6月15日)
(2) 经过多次对论,政府决定让有钱的中国商人来投资,并制定了优惠政策:谁投资谁受益——市场只象征性地收少许的地皮费,集装箱的出租费全部归投资者收取,而出租费用随行就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4月11日)
(3) 治理的原则还是“谁污染谁治理”。这是基本的原则。(人民日报1989年2月11日)
例(1)中的预设是“发行了卡式台胞证”,后一个“谁”指的就是“用了卡式台胞证的台胞”,即“用了卡式台胞证的台胞都知道”;例(2)中的预设是“集装箱出租的投资机会”,后一个“谁”代表的是“投资的人”,即“投资的人受益”;例(3)中的预设是“制定治理的原则”,其中第二个“谁”指的是“污染的人”,即“污染的人来治理”。
3. “X”和“Y”
谓语“X”和“Y”可以是谓词和谓词性结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一些特定的体词和体词性结构,但仍然是陈述性的,即以名词的内涵意义来陈述某一现象。例如“谁欠钱谁大爷”中的“大爷”表示的是“是大爷”的陈述性内涵。因此“X”和“Y”可以有多种搭配,如表1所示:

Table 1. Common collocations of “X” and “Y” in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Shui X Shui Y”
表1. 条件关系类“谁X谁Y”构式中“X”和“Y”的常见搭配情况
在日常使用中,“谁Vp1谁Vp2”“谁Vp谁A”“谁A谁Vp”都较为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谁Vp谁N”可以补充系词“是”,构成第一种“谁Vp1谁Vp2”形式,而且“N”往往是“Vp的人”的隐喻对象。
(二) “谁X谁Y”的构式义及其特征
构式“谁X谁Y”以最简短的语言表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该构式义不是“谁X”和“谁Y”两者意义的简单相加。“谁X谁Y”可以解释为“要是谁X,他就Y”,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认为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件的结果必然会产生。
新闻媒体和广告标语的宣传性和传播性要求语言具有一定的简洁性,并起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谁X谁Y”结构能受到新闻媒体和广告词的青睐呢?
首先构式“谁X谁Y”在语义上表现出强肯定性。说话人认为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件的结果必然会产生。“谁X”是“谁X谁Y”的真值条件,“Y”是“谁X”的假言推理。因此说话人做出相应夸张的表述来增强话语的可信度,即通过条件关系“谁X谁Y”表达出强烈的肯定性和绝对性。
此外,“谁X谁Y”在传播使用中还呈现出标题化的特征。这不仅与“谁X谁Y”言简意赅的形式有关,构式义本身所引起的联想更让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新闻标题或广告词的宣传效果。
4. 构式的形成过程与制约条件
(一) “谁X谁Y”构式形成过程的假设
条件关系“谁X谁Y”是直接从条件复句紧缩而来的。例如:
(4) a. 谁要是主张诉讼,就由他举证。
b. 大众又往往不认为谁主张就应该谁举证,反而会要求作家本人来证明自己。(微博)
c. 这说明我国民事诉讼所确定的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人民日报》1996)
张谊生、赵彧(2017)提到汉语的意合法,就是不借助连词类形式标记,只靠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而连接在一起,各个分句之间是一种纯线性连用 [7]。那么,“谁X谁Y”构式形成的第一步是通过意合法将“要是谁X,他就Y”这一条件性关系句压缩,并且通过截取前后句中的一部分“谁X”和“就Y”,组合构成“谁X就Y”的形式。请看例(4b)所示。
构式形成的第二步是通过对举强调主语范围,因此“谁”再次进入“谁X就Y”形式。又在语言经济原则的驱动下,“就”脱落,形成“谁X谁Y”构式。由例(4)所示,可见在实际使用中,“谁X就Y”和“谁X谁Y”都是可以存在的,而且都源于并可以还原为“要是谁X,他就Y”的句式。
(二) “X”和“Y”之间的语义关系制约
“谁X谁Y”格式的语义基础是条件关系所带来的“在某一条件下,无一例外”的内涵,而其逻辑基础是“X”和“Y”之间的假设条件关系。这些假设条件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小类,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relationships of “X” and “Y” in construction “Shui X Shui Y”
表2. 构式“谁X谁Y”中“X”和“Y”的关系
5. “谁X谁Y”的语用功能
作为活跃于新闻标题、口语表达、广告口号等各种形式的语言结构,“谁X谁Y”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够表达出多层次的语用功能。根据我们对语料的考察,本文将构式“谁X谁Y”的语用功能概括为劝为和劝阻两大类,其中劝为类可分为鼓动式和权益式,劝阻类主要指责任式。但在个别说话人不赞同的语境下,构式“谁X谁Y”可以表达出谴责、辩驳和推卸责任的语气。
(一) 鼓动式
这一种语用功能常见于出现了说话人想要称赞甚至推荐的内容的情境下。在此情景下,说话人极力劝说听话人做某事。比如:
(5) 洁面仪好不好?谁用谁知道!(微博高杉_SINY 2020年9月8日)
(6) 百搭显腿的小靴子,谁穿谁好看。(微博挖图哥2020年10月27日)
例(5)的意义为“用过的人都知道洁面仪很好用”,例(6)的含义是“这双百搭显腿的小靴子不挑人,谁穿都好看”。该类语用功能常出现于说话人在日常生活中推荐某样产品的情境下,体现出说话人对某样产品的鼓吹和鼓动听话人使用或购买的强烈愿望。
(二) 权益式
说话人可以通过构式“谁X谁Y”描述某一权益来劝说听话人做出某种行为。权益式和鼓动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权益式的客观性更强。例如:
(7) 为了鼓励种植芨芨草,石河子垦区出台优惠政策,谁种植谁拥有,谁投资谁受益,种植芨芨草的承包土地30年不变,子女有继承权,头5年免缴任何利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月26日)
(8) 对办公、住宅等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道路、绿化等资金由迁入农民集资解决。(福建日报1994年3月20日)
例(7)和例(8)分别明确了“种植”与“投资”所带给听话人的权益,可用于劝慰和说服听话人,但主观性并不强。
(三) 责任式
说话人意图通过这一构式来阐明并强调听话人的责任,客观性强,一般用于劝阻的语境下。例如:
(9) 第五条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民治结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1994年报刊精选 08)
(10) 在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大原则之下,其结果放在全国各个城市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汇报王小满 2002)
在例(9)和例(10)中,说话人通过“谁X谁Y”的祈使性说明“开发”“污染”“破坏”“利用”“主张”所带来的责任义务,带给听话人强制的色彩,旨在劝阻对方。
(四) 其他式
在个别说话人不赞同的语境下,构式“谁X谁Y”可以表达出谴责、辩驳和推卸责任的语气。具体如下:
(11) 我不想嫁给李现了,你们谁行谁上吧。(微博就趁现在ing 2020年10月27日
(12) 他捺不住肚子里的火气,转不过思想弯子来,就一赌气起来说:“我又不是为了我个人,谁能干谁来干吧。”(人民日报 1962年1月22日)
(13) 在一个谁欠钱谁大爷的年代,脸皮不厚是难以存活的。(微博月月太漂亮 2016年12月27日)
例(11)和例(12)带有明显的推诿扯皮意味,例(13)用来表现强烈的谴责和反讽。
“谁X谁Y”通常用于劝说对方,可以是劝为或劝阻。但在特定语境下,即使是积极义的形容词,如“行”等,也会表达出谴责、辩驳、推卸责任的语气。
6. “谁Vp1谁Vp2”与非疑问代词条件连锁句“N见NVp”的比较
如前所述,“谁Vp1谁Vp2”构式是根据语言经济原则,由“要是谁Vp1,他就Vp2”的原式演化而来的条件关系紧缩句。而语言生活中常见同类语义构式,如非疑问代词条件连锁句“N见NVp”。例如:
(14) 这就是所谓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吗?(微博)
(15) 我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玉树临风,英俊潇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微博)
(16) 这人在高密东北乡实在是劣迹斑斑,人见人厌,他却以为自己是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呢!(莫言《生死疲劳》)
(17) 睡下了也想,蒲松龄是胡写哩,世上哪儿就有狐狸成精,要说人见人爱的女人,我这辈子也就见着你这一人了!(贾平凹《废都》)
上述例子中的非疑问代词条件连锁句能还原为“只要是见了的N都Vp”的原式。如例(16)的“人见人厌”指“只要是见了的人们都讨厌他”。
(一) 共性
两类构式都必须对举才成立。非疑问代词条件连锁句的前后两个主语“N”不可以不相同。“人见人爱”不能改成“人见他爱”,“车见车载”也不能改成“汽车见自行车载”。疑问代词条件紧缩句的两个“谁”也不可以不同。“谁拍谁知道”不能变为“谁拍他知道”,“谁行谁上”不能变为“谁行他上”。
两类构式简洁凝练,具有宣传效应。从例(15)中可见,说话人用简短的四字词语“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就表现出“深”的受喜爱程度,并表达出自己主观上对“深”的欣赏之情和推荐“深”的急切心情。“谁Vp1谁Vp2”的简洁性和宣传性则从例(6)可见一斑。
(二) 区别
既然“N见NVp”和“谁Vp1谁Vp2”都能用于宣传语,但为什么主流媒体和广告厂商都更倾向于选用“谁Vp1谁Vp2”的构式来组织语言?
1. 非疑问代词条件连锁句的语势不够强烈
“N见NVp”只作为陈述性成分出现在句中,更偏向于从说话人的角度进行评价,语势不强;而“谁Vp1谁Vp2”则通过条件关系来劝告某人做某事。“谁Vp1谁Vp2”的语势比“N见NVp”的语势更加强烈。
2. 非疑问代词条件连锁句能产性不高
并不是所有的“N”都能进入“N见NVp”的结构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就是例(14)和例(15),甚至“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有作为熟语凝固下来的趋势,人们能够拿起就用。因此可见这类结构的能产型不高。但由于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动词性短语都能够进入“谁Vp1谁Vp2”结构中,这一结构的能展性和能产性极强,更容易活用。
7. 结语
“谁X谁Y”这一构式的基本语义是说话人认为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件的结果必然会产生。构式中“X”和“Y”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理想结果类、解决方案类和达标素质类。“谁X谁Y”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功能总结见表3:

Table 3. A summar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construction “Shui X Shui Y”
表3. 构式“谁X谁Y”的语用功能分类总表
“谁Vp1谁Vp2”和非疑问代词条件连锁句“N见NVp”两个结构具有共性,但是“谁Vp1谁Vp2”由于它的强祈使性和高能产性更受到广大媒体、群众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