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居民面对剧烈金融市场波动以及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极易作出非理性金融决策。比如,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源于人们在房产投资中没有量力而行,其结果是房产泡沫破裂以后,在2008~2009年美国数百万家庭丧失抵押品赎回权;2015年中国股灾,很多国内投资者盲目使用配资等金融工具,在股市下跌时导致大批大、中、散户的杠杆放大效应而几倍亏损,很多大、中户被强制平仓,十多年心血积累,毁于一旦 [1]。
一些观点认为,近些年的经济/金融危机,其微观根源就是人们金融素养水平低下。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即消费者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 [2] [3],引起了越来越多政府与研究者的关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 [4] 认为重视金融素养、构建提升金融素养的国民教育体系,是一项消费者做出更好金融决策并提高其福利的良好公共政策。
据官方统计(教育部,2019.2.26),2018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833万,对于如此庞大的群体,经常引发的校园贷问题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隐患。近年来,国家多次发文警示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工作(银监发[2017] 26号、国办发[2016] 21号、银监会令[2016] 1号、教思政厅函[2016] 15号等),要求各部门要把校园贷风险防范和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当前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重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教育引导,积极开展常态化的消费观及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等等。简言之,就是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金融教育。
鉴于此,本文基于1792样本的调研数据,测度中国大学生金融素养水平,度量了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的影响程度,并且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水平,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的影响,孰轻孰重。论文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在第三部分,对本文采用的数据和变量进行详细说明;在第四部分,以金融素养为自变量,三类金融教育模式为因变量,大学生社会经济特征为控制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最后一部分,总结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边际贡献是:1) 在测度大学生金融素养时,结合客观(知识)及主观(信心)两方面来二维测度;在测度主观金融素养时,突破传统单一问题主观自我评价法,采取三项客观问题综合评分测度;2) 针对金融教育测度,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时间为变量,本文采取实践参与程度,在“干中学”中积累经验为测度指标,有较大新意。
2. 文献综述
结合本文研究内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文献梳理:
2.1. 大学生金融素养现状
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其金融素养问题不容忽视。比如美国持续增长大学生校园债务 [5]、中国愈演愈烈的校园贷 [6],都表明大学生金融素养水平令人担忧。不少研究者认为提高大学生金融素养是防范大学生校园贷风险的有利措施 [7]。令人担忧的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的金融素养水平在所有群体里最低 [8]。Bester et al. (2008) [9] 认为,目前有一些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危险性金融行为源于他们/她们缺乏有效的金融资源,以及有限的金融知识,也就是金融素养不高,容易造成灾难性后果。张伟强、周从意(2017) [10] 对中国、Lusardi et al. (2010) [8] 对美国、Beverly et al. (2003) [11] 对英国以及Dimitris et al. (2010) [12] 对欧盟成员国的研究,都表明各国公民金融素养水平不高。并且一些研究还指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18~24岁人群,在所有成年群体中金融素养水平最低 [13]。因而在独立面对复杂消费信贷市场以及各类债务问题时,极易采取非理性金融行为,导致灾难性后果 [14],正如当前的校园贷危机。金融教育被视为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有益于对储蓄、置业、养老以及其它各类金融决策 [15]。
2.2. 大学生金融素养测度
早期大部分研究主要还是围绕不同方面的金融知识来展开。如,包括收入、金钱管理、储蓄和投资、开支与债务四个范畴 [2];SANDRA, J., & HUSTON (2010) [16] 总结了71篇有关金融素养的相关研究,认为完整的金融素养测度至少应包括金融基本概念、借贷概念、投资概念以及风险预防概念。对大学生金融素养关注也基本上沿袭了类似思路,大学生金融素养问题同样也引起不少学者兴趣 [17] [18] [19],Chen & Volpe (1998) [17] 研究关注了大学生的一般知识、储蓄与借贷、保险以及投资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正确率来表示其金融素养水平;Xiao et al. (2014) [20] 基于信贷的问题,采取回答正确题目个数来测度大学生的金融素养。
2.3. 大学生金融素养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在关注于金融素养测度同时,不少研究也非常重视金融素养影响因素,主要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视角。Chen & Volpe (1998) [17] 的研究关注了大学生金融素养影响因素方面涵盖专业、年级、性别、种族、国籍、工作经验、年龄以及收入水平等八个方面;Waglamd & Taylor (2009) [18] 针对商科学生的研究,表明性别不同对金融素养差异没有影响;Paul Taylor et al. (2011) [21] 使用年龄、性别、教育、健康状况、金融知识、家庭结构等六个方面25项指标,研究金融素养影响因素。如何提升金融素养也是业内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类模式:一类是知识优先模式,这类教育模式重视灌输式的知识传导,提升学习动力、专注力,并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22],因此优先于金融知识教育;另一类认为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更多,效果更佳,因此提倡在金融活动中提升金融素 [20] [22]。并且,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经验从而提升水平,这类教育模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本文的金融教育遵循这类模式。
3. 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文使用数据来自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于2016年9月~12月在五个高校展开的大学生金融素养调查,共回收问卷1973份,回收率90.75%。继而根据问卷作答情况进行筛选,剔除作答不合格的问卷。剔除的标准是:个人基本信息缺失、漏题数目在2道以上以及问卷答案呈现规律性作答等。按照上述标准,共剔除181份无效问卷,有效率90.82%。最终有效问卷1792份。
本文在参考既有研究基础上,认为金融素养是客观金融素养(知识)与主观金融素养(信心)的结合:如果个体客观上有比较丰富的金融知识,但是主观上却对自己缺乏信心,金融决策方面表现为保守;反之,如果个体客观上金融知识不足,但主观上对自己盲目乐观,那么金融决策方面则表现为冒进。无论是保守或者冒进都不是最佳金融行为。总之,金融素养是个体对客观上金融知识的掌握,以及主观上对自己信心两方面的结合。借鉴Hungs et al. (2009) [23] 的思路,度量策略包括主观自我评估(如主观金融素养的三个方面),客观金融知识表现测试(如客观金融素养的七个方面),内容范围包括息、通货膨胀、债券、房贷、股票、信用卡以及担保等七个方面。金融教育则根据个体参与的金融活动多少来测度其所受到的金融教育强度。
3.1. 主观金融素养测度
主观金融素养,有时候也被人理解为金融信心(financial confidence)。对主观金融素养度量,一些既有研究 [24],针对调研对象,本研究选取是否善于处理日常金融事务(包括储蓄卡、信用卡以及日常开支等)、是否定期关注经济金融消息以及数字能力如何等三个客观问题,每项问题1~7分,分数越高能力越高,综合三项问题取平均分,来全面评估个体的主观金融素养,这种尽量让主观评估客观化的做法还有Babiarz P , Robb C A (2011) [25],简要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3.2. 客观金融素养测度
客观金融素养,有时被称为客观金融知识(objective financial knowledge),本文中客观金融素养采取7项题目来综合测度,涉及到我们生活方方面一些基本经济/金融知识点。统计回答正确后得分,分值越大,代表客观素养越高,采用类似衡量客观金融知识的研究还有Julie R. Agnewetc [26],Guiso & Jappelli (2008) [27]。七项问题涉及到不同方面,分别是问题利息、通货膨胀、债券、房贷、股票、信用卡以及担保等七个方面(具体问题详见调研问卷10~16)。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3.3. 金融教育测度
根据Sherraden M. (2013) [28],Xiao, J. et al. (2014) [20] 等的观点,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式的实践模式的金融教育,效果最佳,本文的金融教育模式也尊重该理念,针对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参加过的金融活动越多,所受到的金融教育强度越大,因此就三类金融教育,具体问题如下:
家庭金融教育而言,设置以下一些问题:你参与过以下家庭理财规划吗?A) 购买家庭设施(车、房、电脑、手机等);B) 合理投资(股票、债券等);C) 购买保险;D) 养老规划;E) 在银行存一笔钱以备应急;F) 办理贷款;G) 遗产分配。
针对学校金融教育,设置以下一些问题:你在学校有参加过以下活动吗?A) 选修学校的经济类课程;B) 参加学校经济方面的知识讲座;C) 参加学校经济知识技能竞赛;D) 报名课外经济类的培训班;E) 加入与经济相关的社团;F) 阅读经济类的文学作品或期刊;G) 到金融机构参观实习;H) 以上都未参加。
针对社会金融教育,设置以下问题:你平时会到相关机构咨询或核查以下问题吗?A) 银行各类交易费用;B) 各类信托投资产品;C) 股票开户;D) 银行卡异常消费;E) K线图;F) 投资基金;G) 债券的利率。
上述三类金融教育,都分别列举了7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上的常规财务金融活动,选一项得1分,总体上,整个样本参与的活动都太低了,三类金融教育的得分如表1所示。
3.4. 其它变量说明
控制变量主要基于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因素,本文采取性别、区域、父母最高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以每月生活费替代)、所学专业、学校级别以及学校性质。其中,区域按照常规分类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父母最高教育水平分为四类;家庭收入水平以每月生活费为替代变量,分为5类;所学专业分为8类;学校级别3类以及学校性质3类。

Table 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survey questionnaire
表1. 问卷总体情况简述
4. 金融教育与金融素养的逐步回归分析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金融教育对其金融素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并且可能对其主观金融素养与客观金融素养都有影响,因此本部分就考虑不同金融教育对主观金融素养、客观金融素养以及总体金融素养(主观 + 客观)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金融教育可能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种模式,并且各种教育的影响力度不一样。此外,大学生金融素养还受到其自身的社会经济特征,包括性别、地区、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专业、院校级别、院校类别等因素影响。
4.1. 金融教育对主观金融素养的回归分析
以主观金融素养为因变量,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为自变量,学生个体特征为控制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简要结果如表2、表3所示。

Table 2.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result of subjective financial literacy
表2. 主观金融素养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a. 预测变量:(常量),学校金融教育。
b. 预测变量:(常量),学校金融教育,社会金融教育。
c. 预测变量:(常量),学校金融教育,社会金融教育,本科及以上,工程类,社会科学类,医学类,西部,女,1500~2000元,艺术类,基础科学类,大专,800元以下,2000元以上,东部,文史类,高中,800~1000元,政法经管类,中部。
根据表2,针对模型3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学校金融教育模式对大学生主观金融素养影响最大,残差贡献0.121;而家庭教育模式对大学生主观金融素养影响不显著,没有进入回归模型;社会金融教育模式影响也较大,残差贡献0.082;学生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对其主观金融素养也有影响(残差贡献0.079)。

Table 3. Regression model coefficient of subjective financial literacy
表3. 主观金融素养回归方程系数
备注:*为10%水平显著,**为5%水平显著,***为1%水平显著,本表没有显示其它不显著的控制变量。
进一步,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学校教育模式和社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主观金融素养,都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并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性别方面,女性为负向影响,可以理解为女性偏向于保守,并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父母的教育水平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父母对大学生的主观金融素养有正向影响,并且在5%水平下显著;专业方面的影响非常大,文史类专业与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主观金融素养偏向于保守,并且分别在1%以及10%的水平下显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政法经管类学生也产生的是负向影响,并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可以理解的解释是对金融风险了解得越多,主观风险意识越强,因而越偏近与保守。
4.2. 金融教育对客观金融素养的回归分析
以客观金融素养为因变量,以学校金融教育、家庭金融教育以及社会金融教育三类模式为自变量,大学生的个体社会经济特征为控制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表5所示。

Table 4.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result of objective financial literacy
表4. 客观金融素养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a. 预测变量:(常量),学校金融教育。
b. 预测变量:(常量),学校金融教育,社会金融教育。
c. 预测变量:(常量),学校金融教育,社会金融教育,本科及以上,工程类,社会科学类,医学类,西部,女,1500~2000元,艺术类,基础科学类,大专,800元以下,2000元以上,东部,文史类,高中,800~1000元,政法经管类,中部。

Table 5.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coefficient of objective financial literacy
表5. 客观金融素养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系数
备注:*为10%水平显著,**为5%水平显著,***为1%水平显著,本表没有显示其它不显著的控制变量。
根据表4,针对模型3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学校金融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客观金融素养影响最大,残差贡献0.104;家庭金融教育模式的影响也较大,残差贡献0.082 (0.184 − 0.104);而社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主观金融素养影响不显著,没有进入回归模型;学生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对其主观金融素养也有影响(残差贡献0.092)。
进一步,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表明学校教育模式和社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主观金融素养,都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并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性别方面,女性为正向影响,可以理解为女性相对男性而言,金融知识更为丰富,并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专业方面的影响非常大,政法经管类学生表现明显突出,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社会科学类客观金融素养也较好,文史类、工程类以及医学类专业则表现较差,并且分别在1%、5%以及10%的水平下显著。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频频爆发的各类经济/金融危机,各类群体金融素养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此起彼伏的校园贷悲剧,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水平令人担忧,本文测度大学生金融素养水平,并且分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不同金融教育模式的影响。
金融素养方面,基于主观与客观二维视角来全面测度大学生金融素养。客观方面,结合大学生具体特点,通过七个单项问题尽可能多得涵盖大学生的常规金融知识;主观方面,突破传统单一主观问题策略,采取三个单项问题以尽量“客观”反映个体“主观”水平。总体而言,男性、东部地区、父母教育水平高、社会科学类/工程类专业、家庭收入高、重点高校、财经类高校,主观金融水平较高;女性、东部地区、父母教育水平低、政法经管类专业、家庭收入水平低、重点高校、财经类高校,客观金融水平较高。
金融教育方面,基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不同环境,采取七类金融活动参与项数,来度量所受到的金融教育强度。结果表明:男性在三类教育模式中的强度都显著高于女性,西部地区、高收入家庭因素亦如此;专业影像中,工程类专业家庭教育影响最大,政法经管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影响显著;重点高校、财经类高校三类教育模式影响都较大。
以主观/客观金融素养为自变量,三类金融教育模式为因变量,个体社会经济特征为控制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主观金融素养方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显著正向影响,控制变量中,女性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高学历有正向影响,文史类/政法经管类/医学类专业有负向影响。客观金融素养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控制变量中,女性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父母低学历有负向影响,社会科学类/政法经管类专业有积极作用,文史类/工程类/医学类专业有消极的负向影响。
5.2.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大学生的金融教育:学校的各类金融教育活动,对主观/客观金融素养,都有积极影响;社会方面的影响对主观素养有积极影响,家庭活动对客观素养有积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金融素养,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
男性大学生的金融教育需要加强:鉴于个体金融行为是主观金融素养(信心)与客观金融素养(知识)的综合决策结果,因此需要全面重视大学主观/客观金融素养影响因素,并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避免重蹈校园贷悲剧。本研究中男性学生群体主观金融素养较高自信心较强,这种较强自信心如果膨胀则会导致过激金融行为——这也解释了现实中相对而言男生校园贷行为更普遍的现象,因此,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男性大学生,金融教育需要加强。
针对一些专业大学生需要采取必要的金融教育措施:客观金融素养(知识)方面,专业是重要影响因素,基础科学类、医学类、艺术类以及工程类学生偏弱,对于金融知识获取,需要通过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比如积极开展经济类/金融类选修课程以及讲座等,以丰富这些专业学生的基础金融知识,从而达到规避金融风险的目的。
基金项目
本文获得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金融教育、金融素养以及校园贷风险防范调查研究”(201810488086)支持。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