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新技术、新教学理念也不断冲击和挑战传统的价值观。经济体制的转型,科技浪潮的冲击,也迫切需要促进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近年来,本科教育持续升温,高校要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主渠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就是狠抓教学的主阵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实现主体和客体之间有效的转换,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有效的互动。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已经成为反思评价课堂教学乃至教育问题的重要指标。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行为,可以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1]。
2. 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在《教育大辞典》中,互动主要指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互动,指的是各个系统的功能和心理活动的产生机理,在各个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心理 [2]。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将互动理解为人际间的交互作用,即个体通过交往来影响彼此行为的社会心理现象。
师生互动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理解与反思,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师生合作创造经验的话语实践 [3]。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良性的社会交互作用。课堂师生互动,是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教学主体双方之间为掌握教学内容、保持教学活力、增强课堂效果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4]。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既不单纯围绕教师的教,也不单纯围绕学生的学,而是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社会交互。这个过程不仅包括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还包括思想和情感的融合,更包括语言、行为、思维、个性特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有效互动,学界鲜见界定性概念或标准,一般包括三个相辅相成的要素:过程的双向性、内容的教育性和效果的系统综合性 [5]。概括来说,就是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参与,教师要对学生的参与做出反应和协调,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在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价值建立等方面综合推进,达到教育目标。大学生课堂师生互动状况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课堂互动状况越好,学习投入就越高 [6]。有效师生互动会促进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对学生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师生互动的理论基础
符号互动理论由詹姆斯和米德提出,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可以为探索有效的师生互动提供理论基础。该理论主张从人们互动的个体自然环境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强调从微观层面研究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个体的自我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通过符号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化互动,实现自我的社会化。交流和沟通借助社会经验中的符号或意象来进行,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关系存在和关系认知。因此,表意符号是社会互动的核心。这里的符号指所有具有一定意义和外在表现形式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等。
根据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教学师生互动就是师生通过某种教学符号来进行的交往活动,而师生互动过程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化(图1)。教学符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教学意义并有一定外在表现形式的教学事物 [7]。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各种教学符号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达到各种教学符号的动态平衡 [7]。在师生互动中,教学符号不仅包括语言符号、认知符号,还包括非语言符号和情感符号。师生互动强调相互作为主体的关系,弱化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重在知识内化的“学”,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本生命化教育和生命课堂建构的视角 [8] [9],课堂师生互动不仅是在知识信息、情感态度层面,还在生命精神层面发生的双主体之间的社会化互动。

Figure 1.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subjects
图1. 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师生互动
4. 当前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分析
已有教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视角入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师生互动概念内涵、互动性质、类型特征、互动模型、互动模式、影响因素及模式进行探讨,以及对可观测的师生互动行为的观测工具及编码分析 [10] [11] [12]。基于符号互动论视角,结合已有教学实践经验,对当前师生互动存在问题进行探究。
重知识传授,轻意义建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对教学情境以及意义进行双向建构的过程。不论是认知等显性知识,还是社会、情感、技能等“隐性知识”,都需要强调个体的主动建构,而建构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见解的共享。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等要求,提前预设教学内容及互动环节,师生互动具有单一倾向性,教学目标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而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要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筛选互动效果佳的问题,把握问题意义性原则 [11]。师生互动就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意义建构提供师生双向交流和双向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和对话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从合作对话与话语共建的角度来说,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教师或同伴的互动对话中,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搭建“互动式脚手架”,彼此互助相互引导来共同完成任务。互动式支架帮助学习者跨越最近发展区。因此,学生对教学符号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而是理解与反思的自我建构过程。师生互动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重教师主体,轻学生主体。教育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从师生关系角度来解释和探究师生互动。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师生双主体说以及主导主体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学活动以谁为主体的争论焦点,以教师为主体,还是学生为主体,或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都缺一不可,都不能独立出现。然而,在长期的实践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的教育。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型,实现课堂师生互动的发展?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师生互动就是师生重建自我与整合冲突的协商过程。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消极对待分享自己见解的机会,逃避参与课堂思考,回避与教师互动。课堂对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够,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热情度不高,导致学生被动和懈怠,呈现懒于互动、分享惰性、课堂沉默等消极互动现象。诚然,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师生互动,就应当建立在教师在学生学习规律掌握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硬性的目标规划。教学教育过程,不仅只重视知识转移的“教”,还强调知识内化的“学”,以及二者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重认知互动,轻情感互动。基于符号互动理论,教学师生互动就是师生通过某种教学符号来进行的交往活动。借助教学符号,来实现知识生成、思想碰撞、情感升华、智慧提高和人格完善等的互动交往过程。在目前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要求等限制,课堂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导,而对学生情感态度等非认知层面的教育重视度不够。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灌输和知识获取,忽视情感灌输和价值关怀。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的情感分离与疏离,因而会对形式化教学互动形式产生敷衍与沉默回应,无法达到良性的师生互动效果。师生互动,产生正向积极学习效应,重视情感同质性原则 [11]。
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帮助学生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及合作者 [13]。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凸显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学生的情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生活习惯,行为等看作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重互动形式,轻互动内容。师生互动具有创造性、情境性和可变性(张紫屏,2015)。师生互动是发生在多种情境中,并且具有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新教改倡导课堂应当是动态的、生成性的。然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过于追求形式化,有时表现在为了互动而互动,师生互动落入形式漩涡。由于课件提前制作好,教师需要根据教案提前预设课堂师生互动,提问环节的设置有时只是为了互动而提问,缺乏深刻性,无法形成与学生在多情境多内容上的互动。互动包括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因素是积极互动多于消极互动。在精神情感方面,互动积极正向,师生可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合作。而在认知思维方面,可以允许互动冲突,便于师生产生思维沟通与碰撞。
师生互动绝不是表面形式上的你问我答,或者是用新技术呈现多种教学符号,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和沟通过程。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是未来课堂师生互动的发展趋势,但也只是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的载体。可以借鉴翻转课堂、MOOC、“雨课堂”平台互动等为代表的信息型互动形式,将这些新形式新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实现信息型互动与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结合。在互动方式上,可以与一些教学法相结合,如同伴教学(Peer-Instruction, PI)法、思考-讨论-分享(Think-Pair-Share, TSP)法、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法等 [14]。教师创建多种教学情境,以教学符号为媒介,重在各形式、性质和各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以期实现有效师生互动。
5. 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展开。一次教学活动可以看成是一次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相互促进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达到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功能,总会出现老师不进步不成长、学生学不到学不会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课堂中缺失或进行了消极的互动。从社会互动理论的概念出发,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为:互动主体(个体、群体)、信息与课堂情境(图2)。

Figure 2.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图2. 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
互动主体间的个体差异。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经验。在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与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甚至在教与学的目标上都不尽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互动,就会产生冲突。如果教师忽视了这种由于个体差异带来的冲突,不能协商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课堂沉默现象甚至学生不配合、不参与的现象就发生了。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的一个特点是学生的主动构建性,即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且这种建构过程不可替代 [1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卷入度不够必然会造成无效甚至消极的互动,学生不仅不会发生主动地学习行为,甚至被动地接收知识信息的过程也被阻塞,必然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进行互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互动主体间必须发生依赖行为 [16],当课堂互动主体的一方(学生)消极甚至拒绝互动,教师无法从学生中得到反馈的信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也无法进步成长。
群体互动间的互动渠道。课堂互动主要分为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中,由于身份的不同,教师往往比学生拥有更多的权力,因此师生互动会转变为互动类型中的强制性互动,即学生被迫按照老师的某些要求行事,其实质是一种力量对另外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最终后果就是冲突、一方或双方的顺从顺应 [17]。为了打破课堂中教师的绝对话语权,高校在部分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的设计上采用学生讲教师评的翻转课堂形式。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这种形式下的互动就演变为教师和汇报者或汇报者和几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没有达到群体互动的良好效果。所以在生生关系中最好的互动类型是合作与竞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即学习活动的社会情境是实际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助来完成 [15]。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知识建构有重要意义,因为在学习共同体中可以实现智慧共享、整合认知和改进思想、使每个成员的思维更加外显化和精致化,从而使每个学生在生生互动中获得进步。群体竞争则会使学生个人奋发进取,促进群体和个人的发展。
互动信息的有效性与多样性。构成社会互动,应该具备三个因素:应有两方以上主体;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即信息传递);这种信息是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其意义。在高校课堂中的实际教学互动中充满了各种信息:言语信息、非言语信息、知识信息、情感信息等等。如果缺失对多样化信息的处理和把握,单纯的将互动信息等同于知识内容,就无法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互通形式的单一性,信息接收方无法积极回应,使得互动过程无法持续循环下去,直至互动消失。如果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继续和学生互动,经常提问学生甚至经常传递无意义信息,这样的强制互动无法使信息在活动过程中流通起来,也无法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信息,没有意义。
互动过程中的情境。师生互动的意义在于师生间、生生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接触,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意义,促进双方的进步和成长。课堂情境是一个固定模式环境和背景,但知识不仅仅也不能只在课堂情境中出现。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即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5]。尽管高校中有理论课与实践课之分,但无论哪种课的设计,都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下进行学习、交流、与老师产生互动,从而促进互动循环,也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提出做中学的口号,并提出了新三中心教育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强调了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18]。虽然高校课堂上由于内容、课时等影响,不可能让学生每堂课去自己活动、自己体验、自己学习,只能用传播间接经验这种快速高效的方法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正是这种追求高效的目的使高校缺少了情境创设。
6. 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优化策略
从课堂沉默到课堂互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这不仅是方法技巧上的突破,也是观念思想上的转变,还是新兴技术上的合理利用。
互动主体需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既然学生作为互动的一方,就要把握自己主体的身份,不应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的建构者。学习的发生受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经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学习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课堂学习中只有融入个人的学习阶段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教学才能有效 [19]。所以学生自身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课堂,发生学习。作为另一互动主体的教师应该放弃身份权威,建立自己的专业权威和学术权威,既改变传统教学中“控制-服从”型的教学模式,也不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可以控制整个教学的过程和课堂氛围。
互动渠道需合理多样、稳定运行。学习不仅需要个人学习,也需要集体学习,课堂上师问生答的互动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势在必行。建立一个稳定运行的学习共同体,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小组合作,需要的是共同的目标、适当的压力、相应的任务、共同体建设规则、成员评价体系等。因此这个共同体需要稳定的环境来长期运行,而构建共同体的个体不宜参加过多个共同体的建设,这需要一个学期(或多个学期)的教师共同配合来辅导这个共同体的建设,并且激发多个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竞争意识,相互促进学习。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借用新技术,着力建设智慧课堂 [20],随时查看每一个学生或每一个学生群体的学习状态、反应以促进师生间的积极互动。
互动内容需丰富多变、融入情感。互动内容应从封闭式的固定型的知识转变为开放性多变性的信息,不仅有现阶段的“绝对真理”,也应包含对最前沿、有争议的知识内容的讨论;不仅有教师言语,还应有情绪情感、肢体语言的互动,这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情绪和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精通,还需要对专业保持热情。互动内容的改变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付出。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自行学习积累,教师组织讨论讲解、解疑答惑。在学生自习前,教师应将教学目标、讲义、材料等下发至学生;在学生进行自习时,教师也应随时辅导学生,进行互动,可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在学生自习后予以相应的检验。
互动情境需合理创设、贴近实际。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把握是可行的。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办法增加学生的体验度,用间接经验加直接经验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卷入度,这样可以增加课堂互动,使互动的方式多样,互动的效果更好。创设情境越贴近于现实生活,越注重实践意义,学生学习越有效。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