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网络语言暴力指施暴者通过嘲笑、诽谤、诋毁、谩骂、歧视、侮辱等恶语相向的文字对他人造成的人身攻击,导致他人精神和心理上出现严重创伤,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行为严重者甚至直接对受害者造成生命威胁(蒋晓娟,李艳红,2021)。2018年8月21日,孙某在G334次高铁上以“自己站不起来”为由强占靠窗座位后,在同年9月19日,一女子不按车票指示落座被曝光;次日,又一大婶强占他座拒不让位,霸座新闻接踵而来,“泼妇”“无赖”“曝光”等字眼在微博评论区泛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民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人可以自由上网并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性特点,社会矛盾在网络空间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进一步滋生了网络语言暴力(刘俊男,赵春祥,2020),并且因为网民年龄段及文化程度不等、各人掌握信息不对等、社会的沉默螺旋效应等原因,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在各平台上大行其道。靳琰、曹进在《甘肃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调查研究》中探讨了甘肃在校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认知和使用现状,分析了其使用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靳琰,曹进,2021)。网络语言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发表言论者不健全的网络价值观和全局意识,而大学生群体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有着极高的可塑性,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视自身情感健康,帮助大学生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自我教育(魏望,2019)。在网络语言暴力中,大学生作为旁观者、受害者或者施暴者,无论受到的影响好坏还是大小,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同时,大量研究也证实,在激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会体现出生理差别,如女性在语言识别方面明显优于男性,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高俊霞,石秀杰,2006)。
本研究致力于探究大学生作为旁观者,在情感方面会不会受到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如果有,有多大程度会受到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不同性别会不会在受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方面上出现差异、其差异是否显著的问题。我国主流学术期刊中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此类问题,为此类研究提供新视角。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达的今天,网络已成为群众情绪观点输出的主要工具,从疫情常态化发展态势看来,网络语言的力量不容忽视,为巩固抗击疫情的成果,我们认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研究此类问题有一定的必要性。
2. 方法
2.1. 被试
根据自愿原则,选取广东省某高校32名学生参与本实验,年龄均值为20岁,标准差为0.947,其中男生16人,女生16人。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实验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让被试阅读有关网络语言暴力的材料,材料随机呈现,通过问卷的方式来检测被试的情感有无变化,且实验中控制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2. 实验设计
2.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邱林等人修订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邱林等,2008),该量表由9项积极情感项目和9项消极情感项目构成,量表拥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够敏锐的检测出被试前后的情感变化。后续问卷中又加入了男女生这个选项,意在分析男女性别差异是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2.2. 实验材料
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进行搜索,收集一些社会性事件以及有关这些事件的偏激性评论和较为平和的评论,并整理成为实验所需的材料,材料分为负性材料和中性材料。首先让20名被试(非正式实验被试)对材料进行情感评定,其中男女生人数各占一半,以−10到+10进行等级计分,−10表示非常负性,0表示中性,+10表示非常正性(余智琪,2019)。中性材料的评分均在6.35左右,负性材料的评分均在−7.45左右,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t(19) = 17.162,p < 0.01。结果表明实验材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负性材料和中性材料得到的数据均会呈现出差异性。
2.2.3. 操作过程
全部被试随机分为男女人数相同的两组,材料随机发布。首先让被试填写一次问卷,记录当下的情感体验。然后让一组被试阅读负性材料,另一组被试阅读中性材料,阅读过程中要求被试全神贯注,禁止交流。阅读完毕后,被试再填写一次问卷,记录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完毕后的情感体验。
3. 结果
3.1. 数据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用sps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负性材料中的情感数据(如表1),结果显示,被试在阅读完负性材料后,正性情感后测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前测,而负性情感后测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前测,两组配对数据均呈现出差异性。换句话说,被试的正性情感明显降低,而负性情感明显升高,说明负性材料会给被试的情感体验带来影响。

Table 1. Analysis results of paired t test for negative materials
表1. 负性材料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注:*p < 0.05 **p < 0.01。
接下来分析中性材料中的情感数据(如表2),结果显示,被试阅读完中性材料后,正性情感后测低于前测,可能是由于被试后期对材料产生了倦怠、厌烦等心理,导致正性情绪有所降低,而负性情感并无较大变化,说明中性材料对被试情感体验的影响并不大。

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of paired t test for neutral materials
表2. 中性材料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注:*p < 0.05 **p < 0.01。
然后分析负性材料中的男女差异,从情感数据中看,两组数据对比并无显著差异,其中正性前测t = −0.254,正性后测t = −0.688,负性前测t = 0.094,负性后测t = 0.208,说明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负性材料都会对其情感体验产生影响。
最后,对中性材料中的男女情感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正性前测t = 1.249,正性后测t = 0.786,负性前测t = 0.328,负性后测t = 2.649。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前测男女对比并无显著差异,虽然负性情感后测有差异,但可能是男女对材料的厌倦程度不一导致的差异,也能说明男女情感体验并无明显差异。
3.2. 结论
从上述数据中能够得出,网络语言暴力会使旁观者的正性情感降低,负性情感升高。网络语言暴力对不同性别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研究意义
Alexandra通过实验方法选取39名18~25岁间的被试,探究新兴成年人应对网络欺凌的感觉,对网络欺凌研究和实践的目标具有启示意义(Alipan et al., 2021)。本项目就网络语言暴力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大学生男女情感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网络语言暴力对大学生的情感有负性影响,而在男女性别中这种影响并无差异。
本研究认为,被试负面情绪上升,正面情绪下降是由于网络语言暴力传播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负面情绪叠加;延时效应三个特点。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负面情绪仅在小范围内有影响,而网络信息的快速扩散,使得信息呈现蜘蛛网式传播的特点,且语言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因此被试情绪易受影响。而在男女生中,预期中的男女生差异并未出现,笔者认为是由于材料负性强度大,导致男女被试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目的在于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网络语言暴力并重视其危害,不参与网络语言暴力并拒绝网络语言暴力,同时也能够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同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一个参照,以便对本课题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4.2. 有效的措施、可操作的对策和方法
4.2.1. 筑牢网络绿色屏障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治理体系逐渐发展完善,对于国家等较高层面的监管十分严谨和规范化。但在下层的网络体系和隐秘的网络死角仍然存在较多严重的问题,包括微信、微博等大众使用度较高的社交媒体,网络语言暴力的现象仍层出不穷。对于大学生而言,游戏平台也是一个可供自由发表言论的场所,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游戏中对于发表暴力的侮辱性的词语、攻击他人的语句的用户,系统会将进行禁言处理,以提醒用户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便是一个较为明显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但许多言论都需要用户向平台发起投诉,相关言论才会被定位受理,网络监管系统应能够及时识别和准确鉴定网络用户的语言风向,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制止和提醒,建构绿色健康的网络风气。
4.2.2.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认识。大学生作为接过交接棒的新一代,应充分认识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推动全社会健康发展的责任,要增强是非辨别和独立理性思考能力,对于网络事件要理性判断,切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潘舒恒等,2019)。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坚定的理想目标,坚持专业理论学习和丰富实践经验,广泛地阅读、涉猎,锻炼创新思维,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塑造强健的体魄,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其二,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起着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社会价值取向、学校教育态度、家庭教育习惯无不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影响作用。精力旺盛的大学生应在各个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本领,社会、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机会供大学生发展自身的素质,在真正的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因而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提升个人的品格和素质,而不是在网络上做一个情感冷漠的旁观者,甚至是“义愤填膺”的“键盘侠”本身。
4.2.3. 增强网络法律意识
我国对网络治安管理体系的建构仍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国家要加强网络治安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实施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对网络的管理和规范应当注意方法,不应当为了规范而损害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以及网民的言论自由(毛向樱,2018)。此外,学校可以定时定期举行相关话题的宣传讲座,将良好的网络行为发扬。学生自身也应认识到网络语言暴力带来的不良后果,自觉地维护网络环境这方土地,同时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遭受网络语言暴力时能够采取最有效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3. 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观点、新见解、新认识等
从先前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相关研究及分析看来,网络语言暴力对受害者有着显著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等方面。通过本研究发现,其对旁观者的心理同样有着明显的影响。在看过相关文章后,被试的正性情感有明显的下降,负性情感明显升高,这正说明了除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网络语言暴力对许多身为旁观者的大众网民也有着不完全相似的伤害,并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集中表现。短暂的影响或许并不会对身为旁观者的大多数网民的心理带来很大的改变,但长此以往,在如此氛围之下的网络环境中交流和生存,必然会给大众网民的心理健康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这种荼毒是潜移默化的,最终不利于人民的健康发展(叶璐,2012)。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肇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