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二语习得研究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到成熟繁荣,历经许多重要的变革。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知的二语习得理论多达40~60种(Long, 2007) [1] ,其理论背景涉及到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信息处理、社会文化理论、认知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并且随着这些领域的进展,不断衍生或融合出新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说。Larsen-Freeman (2007) [2] 和文秋芳(2008) [3] 认为,众多二语习得理论可分为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与社会派,并认为两派应该兼容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方向该何去何从,值得所有相关人员的思考和关注。Larsen-Freeman (2018) [4] 认为,若想厘清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先明晰各理论的起源与背景。作为认知派的思想启蒙,生成学派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UG)对认知派的早期研究起到了重要而直接的影响(Larsen-Freeman, 2018) [4] ,有利于理解认知派的语言观及其与社会派的根本分歧。生成语法范式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先后受到了原则与参数理论、特征理论和接口理论的影响,衍生出多达十几种理论假说。本文选取原则与参数理论视角,尝试从理论背景、理论问题、理论假说、实证研究等方面,来梳理该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理论及研究。
2. 理论背景
从1957年《句法结构》一书问世后,Chomsky所掀起的理论风暴席卷了欧美的语言学界,波及了所有的相关领域,形成了一场理论革命。在此之前,语言习得领域长期被行为主义主宰。行为主义秉承经验主义的传统,认为人的大脑天生是一块白板,语言知识是后天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而习得的,习得语言与习得其他技能别无二样。然而,普遍语法理论的诞生给语言习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普遍语法认为,儿童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是不匹配的,习得的知识可能超越语言输入中包含的知识。例如儿童在未被告知非法规则的前提下,却知道有些句子是不合语法的,这便是语言习得中的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或称刺激贫乏论(poverty of the stimulus)。因此Chomsky认为,人脑天生具有语言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人脑中具有专门的语言模块,习得语言与习得其他技能不同,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环境只是一种刺激,语言的习得过程是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在外部语言环境刺激下的发育过程。语言官能的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 S0)提供了习得任何人类语言的基本蓝图,因而称之为普遍语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初始状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S1S2 . . . Sn),最终达到稳定状态(stable state, Ss)。正常的儿童都能习得语言,在不同的外部语言环境刺激下因具体参数的差异会习得不同的具体语言。Dulay & Brut (1974) [5] 比较了汉语为母语和西班牙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即时产出英语11个功能词的特征,结果发现两个小组学习这11个功能词的顺序是一样的。他们认为,二语习得的创造性过程中运用了语言习得的普遍先天机制。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成语法进入到了管辖与约束(government and binding)理论时期,提出了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的思想。该理论认为,人类语言存在共性、存在普遍语法、具有相同的原则,各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是参数不同而已。例如,普遍语法中的原则规定所有短语都有核心词(head),但是不同语言中核心词的位置可能不同,如英语为核心词居前,而日语为核心词居后(Cook, 2007: 44) [6] ,这就是普遍语法的参数。生成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紧跟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在此时期衍生出了多个重要假说。
3. 理论问题
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四个理论问题。
第一,普遍语法在中介语中的可及性(availability, access)。从80年代起,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假若一语习得中存在逻辑问题的话,那么二语习得是否同样存在逻辑问题呢?针对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1) 完全可及说,认为二语习得中同样存在逻辑问题,二语习得中的环境和输入变量并不能完全决定学习者最后的语言能力。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并无二致,二语习得受到普遍语法原则的制约;2) 不可及说,认为二语习得和一语习得完全不同,二语输入足够学习者习得所有语言知识,无需借助普遍语法,不受普遍语法的制约;3) 部分可及说,认为普遍语法在二语语法中起作用,但是需借助母语来实现。
第二,中介语的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认为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是母语;认为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是普遍语法。
第三,中介语参数的可重置性(parameter resetting)。关于中介语语法是否具有参数,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 认为中介语不受普遍语法制约,根本没有参数;2) 认为中介语具有普遍语法的参数。这其中针对参数的可设置性又分为两种观点:认为中介语的参数不可被重置,只能受限于母语的参数值、而不能设置新的参数;另一种认为中介语的参数可以被设置为二语或其他语言中新的参数。
第四,中介语的稳定状态(steady state)。关于中介语所最终达到的稳定状态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中介语受普遍语法制约,参数可被设置,最终状态可达到本族者的水平;2) 认为中介语最终无法达到本族者的水平。这其中又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介语仍受普遍语法制约,虽然最终没能达到本族者的水平,但仍可算是种“合理”的语法(a “possible” grammar),可能融合了母语、二语和其他语言的特点;另一种认为,中介语不受或不完全受普遍语法制约,没有参数,最终稳定状态可能呈现出非自然语言的杂乱无章(wild)的特点。
4. 理论假说
基于对以上四个问题的不同态度,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理论衍生出了七个重要假说。其名称与所持观点整理如表1。
1) 根本差异假说(fundamental difference hypothesis)
Bley-Vroman (1990) [7] 提出根本差异假说,认为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不同于儿童母语习得过程,儿童母语习得受普遍语法和语言专用的学习程序制约,二语习得受母语知识和一般问题求解程序的制约,不再受普遍语法的制约。语言官能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机制不再适用于二语学习者。成人二语学习者的普遍语法系统已经被母语所替代,因此在学习二语时只能通过母语和一般的学习策略,因此普遍存在失败现象。
2) 全迁移全通达假说(full transfer/full access hypothesis)
Schwartz & Sprouse (1994, 1996) [8] [9] 提出全迁移全通达假说,认为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与母语习得完全相同,受到普遍语法的制约。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是母语语法中所有的抽象特征,不包括具体的词项。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对二语语法进行重构,而母语语法并不受到影响和改变。参数的初始状态被设为母语的值,如果二语输入包含母语中没有具体表现出来的属性,二语习得者可以求助于普遍语法来确定新的参数或者重新设定参数的特征值。二语习得的最终状态有可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但因自身母语影响,而不一定都能达到。

Table 1. Sev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ypotheses and their standpoints
表1. 原则与参数框架下的七个二语习得理论假说及其所持观点
3) 最小树假说(minimal trees hypothesis)
Vainikka和Young-Scholten (1994, 1996a, 1996b) [10] [11] [12] 提出最小树假说,认为成人二语的初始状态为母语的实义语类,而不包括功能语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借由普遍语法和二语输入的刺激,按照自下而上的等级习得功能语类,如先习得屈折短语IP才能习得标句词短语CP。二语习得最后应能达到与本族语者同样的水平,最起码在功能语类方面。
4) 无迁移全通达假说(no transfer/full access hypothesis)
Flynn和Martohardjono (1994) [13] 以及Epstein等人(1996, 1998) [14] [15] 提出了无迁移全通达假说,认为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是普遍语法,而非母语。二语习得过程受到普遍语法的制约。中介语的参数由普遍语法和二语输入共同作用,被设为二语参数,而没有母语参数的预设。二语习得的最终状态完全等同本族语者的水平。
5) 无赋值特征假说(valueless features hypothesis)
Eubank(1993, 1994, 1996) [16] [17] [18] 提出无赋值特征假说,认为中介语的初始状态为母语语法(包括实义语类与功能语类),中介语特征值没有被赋值,处于一种惰性状态(inert),当屈折变化等形态特征被习得之后,二语的特征值才被赋予。二语习得最终能达到与本族语者同样的水平。
6) 局部障碍假说(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
Beck (1998) [19] 在无赋值特征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局部障碍假说(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认为中介语特征一直处于惰性状态,有些参数将永不被设置,无论是母语值还是二语值都不能在中介语中被体现。
7) 无参数重置假说(no parameter resetting hypothesis)
Hawkins和Chan (1997) [20] 提出无参数重置假说,认为中介语的初始状态及随后的状态一直是母语,中介语的参数不可被重置,只能受限于母语的参数值。
5. 实证研究
原则与参数理论激发了生成学派对二语习得理论的探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学说,由此衍生出了很多实证研究。由于各个假说几乎全部围绕上文的四个问题进行争论,因此实证研究也大抵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其中,普遍语法可及性与参数的可设置性问题,常可在同一实验中求证。而中介语的初始状态与稳定状态,其研究方法非常接近。
1) 普遍语法可及性与参数的可设置性研究
若要证明普遍语法可及,需证明学习者所展现出的语言知识既非从二语输入中、又非从母语语法中得来。传统的方法是选择一组一语和二语,其原则或参数设置正好相反,如果学习者遵循了二语的语法,那么便可证明二语习得过程中受到了普遍语法的制约。例如,在疑问词是否可以移动([±wh- movement])这个参数上,汉语和英语的参数值正好相反,汉语的疑问词要滞留原位([-wh- movement]),如“你喜欢谁”,而英语的疑问词需要移动([+ wh- movement]),如“who do you like”。如若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及,那么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便不应具备英语疑问词移动的知识;所以如若具备,便可证明普遍语法可及,且中介语的参数可被重置为二语中的参数。
White & Juffs (1998) [21] 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疑问词移动的近邻原则(subjacency principle)进行了研究。根据近邻原则,疑问词一次不能移动超过一个边界节点(bounding category,指小句s’和名词短语NP)。例如,在句子“*Which race did John believe [NP the claim [s’ that [s Mary had won t ]]]”中,race从语迹t处连跨两个节点s’和NP进行移动,因此是非法的句子。White和Juffs给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以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判断60个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这其中30个是合法的,30个是违反近邻原则的。第二个任务是对19个陈述句中划线部分进行提问,其中13个句子有可能会导致违反近邻原则的疑问句,如对“John believe the claim that Mary had won the race”进行提问,若学习者没有遵守近邻原则的潜意识,便一定会产出不合法的句子,否则应懂得使用“Which race did John believe that Mary had won”来规避不合法的产出。结果表明,学习者很好地识别了不合法的句子,并且没有产出类似的句子。这说明,汉语的参数[-wh- movement]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被重置为[+ wh- movement],普遍语法(近邻原则)在二语习得中起了制约作用。
与此观点相反,认为普遍语法不可及、中介语无参数的论点也有不少实证。该观点认为,中介语若受普遍语法制约,则由同一参数维系的句法形态特征理应聚合(cluster)在一起,因此往往通过中介语语法中缺少这种聚合效应(clustering effect)来证明其观点。如Clahsen和Hong(1995) [22] 认为,在德语母语学习者中,一旦习得了一致原则,便不再允许出现空主语的情况,因此主谓一致的特征([+agreement])与无空主语的参数([-Null subject])是聚合的。而对韩国的德语学习者进行实验发现,由于韩语本身允许空主语([+null subject]),习得了一致原则后的韩国学习者的德语语法中仍然具有空主语的特征,这说明其中介语语法受母语制约,不受普遍语法制约,没有空主语这一参数。
2) 中介语的初始状态与稳定状态研究
对于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有两种不同观点,即母语或普遍语法。这类研究往往从母语迁移的方法入手,若能证明二语习得初始阶段存在母语迁移,则认为初始状态为母语,反之认为是普遍语法。稳定状态的研究与此类似,若能证明在二语习得的稳定阶段不再存在母语迁移,则认为达到了本族者的语言水平,反之则认为没有达到,当然这只是众多验证方法中的一种。
在Yuan (1998) [23] 的研究中,让二语是汉语、母语是日语或英语的学习者做了反身代词长距离回指的测试,例如在“王明不高兴地说李东经常不相信自己”这样的句子中,让学习者找出反身代词“自己”所指代的词语。结果表明,日本学习者和汉语本族者的正确率几乎一样(90%以上),而英美学习者相差较远(中级学习者53%,高级学习者71%)。这是因为,日语同汉语一样接受长距离的反身代词回指,而英语不允许。所以该研究认为,这代表了母语对中介语的全迁移,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是母语;同时从英美中高级学习者的差异可看出,随着二语学习的发展,母语迁移的影响会逐渐减小,最终状态很有可能达到本族水平。
6. 小结
原则与参数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理论,其理论体系较完整,具有高度的解释力。该理论以粗线条的原则为主体,在不同语言中允许有不同的参数形式,使得理论具有操作灵活的特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该理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亦有同样的特点,研究者可选择任一原则或参数进行实验,参数设置因不用语言而不同,这就提供了千变万化的实验可能,吸引了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对某观点证实或证伪,使该理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受原则与参数理论指导的二语习得研究,其整体框架都架构于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也承袭了该理论自身的某些问题。原则与参数理论作为一门语言学理论,一直以来也受到不少质疑。其整个理论的根基,即普遍语法的存在,尚无法证实,其中某些理论模块也存在无法普适的缺陷。若然第一语言中是否存在普遍语法都尚在争议中,对于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中可及性的探讨便犹如盖在松垮地基上的房子,不管房屋盖得多么坚固华美,人们总难免去质疑其根基。同时,房屋本身也有一些问题。原则与参数理论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常会选用某条原则或参数去进行实验,依此概括出整个普遍语法在二语中的作用。只因一条原则可及,便认为普遍语法可及,或只因一条原则不可及,便认定普遍语法不可及,显然犯了过度概括的弊病。这种做法导致不同研究产生了各种各样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并据此提出意见相左的假说,但没有一个假说是把普遍语法的所有原则在所有语言中进行参数设置后得出的结论,因此都相对片面。其次,如何界定初始状态和稳定状态的问题一直受到争议,而最终状态能否达到本族者水平,即二语习得的成败,不能简单地由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参数的可设置性等因素推断得来,还有很多复杂的制约因素。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3162020ZYQA01)“外交与政治演讲英文翻译中的动词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