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会话交谈过程中,一方说完另一方接着说话,这种衔接有序的谈话方式,是日常最为自然的交际模式。在长期深入研究日常会话结构的基础上,学者们发现会话参与者并不一定遵循这种常规交流模式,而是有意或无意之中违反这种交际模式,发生打断现象。对此现象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Sacks等学者认为谈话之中存在一个话轮“转换关联位置”(简称TRP位置),这个关联位置是判断打断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听话人不在此位置上进行插话,而是提前发话,有意终止当前说话人的话语,这种形式的插话被视为打断言语行为(Sacks et al., 1974) [1]。打断言语行为研究通常包括打断效果研究如成功打断与不成功打断、冲突型打断与合作型打断、积极互助型打断与非合作性打断(Roger et al., 1988; Murata, 1994) [2] [3]、打断语义连接程度的研究如话题转换型打断、同意型打断、异议型打断、澄清型打断(Murata, 1994; Gnisci et al., 2012; Kempson et al., 2007) [3] [4] [5],这些研究比较重视打断内容是否与谈话主题内容之间的关联程度,比较重视打断者是否通过谈话内容控制话题。也有学者关注打断时间点的识别研究,打断时间点包括早打断和晚打断如说话人刚说一、两个词组或发出几个音节,打断者提早就予以插话,晚打断常指在话语的末端进行插话,早打断比晚打断更易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两者的交际效果也不同,早打断比晚打断更容易威胁到当前说话人的面子(West and Zimmerman, 1983; Coon and Schwanenflugel, 1996) [6] [7]。还有学者利用实验法来观察意大利语中打断时间点和打断类型的识别程度,结果显示意大利语受试识别早打断比晚打断更容易;识别话题转换型打断比异议型打断更容易、识别异议型打断比澄清型打断更容易、识别澄清型打断比同意型打断更容易等。尽管时间点和类型都是识别打断的重要因素,但是时间点比打断类型更容易作为标准因素用来识别打断(Gnisci et al., 2018) [8]。在说话人还未停止话语时听话人就急于发话,这种发话行为直接威胁到当前说话人的面子并剥夺他的话语权,是一种严重的面子威胁言语行为(Brow and Levinson, 1978: 63-70;蒋婷等人2016;张晶,2017) [9] [10] [11]。以往对打断时间点与语义类型的综合研究都是以印欧语系受试为研究对象,鲜有以汉语说话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打断言语行为的普遍性还存在争议。本研究借鉴Gnisci等人(2018)的研究方法 [8],试图研究汉语母语者在打断时间点和语义类型不同语境下如何识别打断言语行为。
2. 打断言语行为与面子理论的关系
人们普遍认为打断不符合常规会话交际模式,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威胁到对方面子。从面子保全理论的角度而言,打断者没有顾忌对方的面子,抢夺话语权,没有给对方留“面子”。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如果打断者用无关话题或不同观点打断对方,质疑他的观点,会直接威胁他的“积极面子”。即使打断者用同意或澄清的方式打断对方,也会威胁到他的“消极面子”。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需求,说话人通常利用礼貌手段来保护对方的面子,降低面子威胁程度。(Brow and Levinson, 1978: 63-70) [9]。在汉文化中,“面子”是指与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种社会正价值,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这种正价值,他就“有面子”,如果不符合,他就“丢面子”。在谈话过程中,如果说话人未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听话人给予补充或解释,这是照顾对方的面子,让对方感到“有面子”。如果在谈话过程中听话人用改变话题或表达异议的方式打断对方,那么他就没有顾忌对方的面子,让对方“丢面子”(顾曰国,1992) [12]。
3. 研究设计
3.1. 受试
受试是兰州某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人数120名,年龄18~20岁,男女各60人。所有受试都以汉语为母语,无听力障碍和阅读障碍。
3.2. 研究语料
调查语料包含12组汉语会话录音,每组录音包含六个话轮,且只包含一次成功打断(早打断或晚打断或无打断)。受试的任务是听录音,然后回答判断问题:第二位会话者对第一位会话者的打断程度?为了避免反复重复同一个判断问题,我们将判断问题修改为三种形式即请判断第二位对话者对第一位对话者的打断程度?请判断最后一句对话对前一句的打断程度?请判断第一位对话者被第二位对话者打断的程度?受试需要在1~7个数字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字(1代表完全没有打断,7代表完全打断,数字越高打断程度越高)。录音由两名女性和两名男性录制而成,含同性和异性录音。录音对话中,双方的社会距离相近,社会权势平等。语料示例如下:
1) A:你昨天出门了吗?
2) B:出门了,昨天和朋友去了电影院。你呢?
3) A:我昨天去了公园。
4) B:昨天天气真不错啊。
5) A1:是啊,所以出去散…。(早打断)
A2:是啊,所以出去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顺便…。(晚打断)
A3:是啊,所以出去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顺便遛遛狗。(无打断)
6) B1:我有点事情,先走了。(话题转换型)
B2:确实,忙完工作后需要休息。(同意型)
B3:但是你平时更喜欢待在家里。(异议型)
B4:公园里人多吗?(澄清型)
在上述示例中,前四个话轮遵循正常的话轮转换顺序,但话轮5根据打断时间点设置了三种打断形式:早打断、晚打断和无打断(控制组)。话轮6根据打断类型设置了四种:话题转换型、同意型、异议型和澄清型。话题转换型打断是指打断者试图改变当前话题;同意型打断是指打断者表示支持对方观点;异议型是打断者对对方观点提出质疑或反驳;澄清型打断是打断者对部分信息进行提问并要求对方加以解释说明。
3.3. 语料可靠性检验
在正式调查开始之前,本研究对调查语料进行可信度检验,以保证会话内容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语料检验采用E-Prime软件。每位受试听16组录音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 您所听到的会话内容是否相似?(相似/不同);2) 第一位会话者的性别为:(男/女);3) 第二位会话者的性别为:(男/女);4) 你能听清第一位会话者的发音吗?(能/不能);5) 你能听清第二位会话者的发音吗?(能/不能);6) 请对会话的自然程度打分:(1非常不自然-7非常自然)。
结果显示,90.91%的受试认为会话内容具有相似性。所有的受试都能听清楚会话者的发音。在性别判断中,100%的受试能够识别同性会话者,95.8%的受试能够识别异性(男女,女男)会话者。在会话自然度的判断上,受试的均分为5.53 (最高为7)。上述数据表明,本研究所用的调查材料具有可靠性,可用于正式调查。
3.4. 研究步骤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音频内容以问卷的形式在电脑上呈现。正式调查前,受试需做两道练习题,以便熟悉调查流程。正式调查开始后,受试听录音,对打断进行评分。
本研究参照Gnisci等人(2018)的实验任务,采用3 (时间点:早打断、晚打断和无打断) × 4 (打断类型:话题转换、异议、澄清和同意)的混合实验设计。早打断与晚打断为实验组,无打断为控制组。在数据统计时,分别统计了时间点的打断变化、打断类型的变化和两者的交互作用。统计软件为SPSS17.0,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时间点与语义类型交互影响的打断组合条件和预期效果如图1。

Figure 1. The combination conditions of interruption and expected effects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points and types
图1. 时间点与类型交互影响的打断组合条件和预期效果
4. 结果与讨论
4.1. 打断时间点的识别
为了检验打断与无打断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打断均值和标准差为5.744 ± 1.38,无打断为2.338 ± 1.818,两者差异非常明显。受试内效应检验表明,打断与无打断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1, 120) = 7.589,p < 0.05。这说明与无打断相比,受试能够明显地识别出会话中的打断现象。
表1数据显示,早打断均值高于晚打断,晚打断的均值高于无打断,这说明三者存在差异,排除了受试随机选择答案的可能性。受试内效应检验表明,早打断、晚打断和无打断之间三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F(2, 120) = 874.602, p < 0.05,
= 0.551)。从标准差来看,早打断和晚打断的标准差比较接近(SD早 = 1.344;SD晚 = 1.383),而无打断的标准差相对较大(SD = 1.818),说明早打断和晚打断内部离散程度比较接近。而且配对比较结果显示,早打断与晚打断之间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 < 0.05),这说明受试能严格区分早打断和晚打断时间点。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paired comparison of point of interruption
表1. 打断时间点的描述统计及配对比较
上述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者能够区分打断和无打断现象,也能对早打断和晚打断的时间界限正确区分。该研究结果支持Gnisci等人(2018)的观点:打断比无打断容易识别,而且打断的时间发生越早越容易识别,早打断比晚打断容易识别 [4]。虽然打断点的识别研究结果与Gnisci等人(2018)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在汉语语境下,打断点的识别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原因是:1) 打断隐含着不尊重他人或让对方“丢脸”。顾曰国(1992)和Zhou & Zhang (2018)在其礼貌理论中,都提到“尊重他人”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礼貌准则 [12] [13],不同于Leech (1983: p. 132)的“策略、宽宏、赞扬、谦虚、赞同和同情”准则 [14]。在会话中,说话人尊重对方让对方把话说完,才能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如果打断对方,无法领会对方意思,而且也没有顾忌对方社会地位和面子需求,让对方感到不受尊重。中国文化中的“尊重”通常与个人社会地位和面子联系在一起,不尊重对方意味着让对方“丢面子”、“丢脸”,失去了他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失去做人的尊严,让对方产生耻辱感。因此受试能够迅速识别打断与无打断之间的区别。2) 早打断隐含着“不谦虚”。无论是意大利受试还是中国受试,对早打断的识别都非常敏感。但是我们认为两类受试对早打断存在不同的认识。意大利受试识别早打断比晚打断更容易,是因为早打断比晚打断更严重地威胁当前说话人面子。打断者人没有在轮转换的关联位置TPR (时间点)上接续话轮,违反了会话规则,干涉了对方的说话权利和自由,损害了对方对消极面子的需求(Gnisci et al., 2018) [8]。然而中国受试则认为早打断者比晚打断者更不谦虚。谦虚在中国文化中与贬己尊人密切相关,是基于不平等基础上的他人取向,意味着只有贬低自己才能太高他人,而西方式“谦虚”是基于人人平等基础上的自我取向,意味着说话人把自己与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尽量“缩小(而不是贬低)对自己的表扬”,表扬别人的同时不贬低自己。中国受试认为早打断是打断者想表现自己,抬高自己而贬低对方,没有谦虚地聆听他人谈话。打断时间越早,越能说明打断者目中无人,意欲表现自我,突显自我中心。
4.2. 打断类型的识别
打断类型包括话题转换型、同意型、异议型和澄清型四类(表2)。均值数据显示,话题转换型最高(5.261 ± 2.127),其次是异议型(4.750 ± 2.171),第三是澄清型(4.367 ± 2.189),最后是同意型(4.056 ± 2.217)。受试内效应检验表明,打断类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F(3,120) = 45.642, p < 0.05,
= 0.087),这说明转换类型影响打断现象的识别。相比而言,话题转换型比其他类型打断更容易被受试识别。成对比较显示,话题转换型打断比异议型打断均值更高,异议型打断比澄清型打断均值更高,澄清型打断比同意型打断均值更高。在成对比较中,两者比较后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 < 0.05。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paired comparison of type of interruption
表2. 打断类型的描述统计及配对比较
结合均值和成对比较结果,发现话题转换型打断现象最容易被受试识别,其次是异议型,最后是澄清型和同意型打断,该研究结果支持Gnisci等人(2018)的研究结果 [8],即话题转换型打断比异议型打断更容易识别、异议型打断比澄清型打断更容易识别、澄清型打断比同意型打断更容易识别。原因在于:1) 语义关联程度影响识别。话题转换型打断的语义内容与当前说话人话语的关联度最低,因此最容易被受试识别出来。话题转换型打断内容与当前说话人的谈话内容没有太多关系,而是打断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的谈话内容。异议型打断的语义内容虽然与当前说话人的话语内容不同,但它至少还是以当前说话人谈话内容为基础,然后才提出相反的观点,其话题内容与当前说话人话语的内容还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因此相对于异议型打断,话题转换型更容易识别。澄清型打断的话语内容与当前说话人话语内容有部分联系,而同意型打断的语义内容几乎完全与当前说话人的语义内容吻合。总之,话题转换型打断由于语义内容与当前说话人的语义内容联系不紧密,最容易比受试识别出来。2) 面子威胁的强加程度因素影响识别。Brow和Levinson (1978)认为估算面子威胁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距离、社会权势和强加程度三个因素 [9]。在语境设计中,说话人和听说人的社会距离相近,社会权势平等,但打断的强加程度因打断类型不同而发生变化。转换话题型打断是听话人通过改变话题内容,谈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强迫行为增加了自己话语的强加程度,让对方感觉到面子受到威胁。与转换话题型打断相比,同意型打断是听话人对对方的观点表示接受、肯定、接纳、赞同和附和,其强加程度就相对弱。结合3.2的例句,在当前说话人说“是啊,所以出去散…。”打断者说“我有点事情,先走了(话题转换型)”时,打断者试图通过话题转换提高了自己对话语交际的控制程度,其话语的强加程度被提升了。不同于话题转换型打断,异议型打断通常是听话人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相反的观点,相反的观点是在原观点上的增加,其强加程度也会增加。因而受试感知和识别打断的程度也极为敏感,识别打断的评分也会增高。相比而言,同意和澄清型打断倾向于合作性打断,对当前说话人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高度参与,营造热烈友好的谈话气氛,面子威胁程度较低。
4.3. 打断时间点与类型的识别
打断时间点与打断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3(时间点)X4(语义类型),打断点和打断类型为固定因素,因变量为识别评分,结果如表3。无论是早打断还是晚打断,话题转换型的均值最高,其次是异议型、澄清型和同意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打断时间点与打断类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F(6, 120) = 2.493, p = 0.021,
= 0.010)。
图2直观显示打断点与打断类型之间的交互影响。与无打断相比,受试比较容易识别早打断与晚打断。横向数据表明,受试对早打断和晚打断中四种打断类型都具有相似的识别评分。纵向数据表明,话题转换型、异议型和同意型的早打断比晚打断评分高,澄清型的早打断比晚打断评分低。这说明早打断在话题转换、异议型打断和同意型中较为突出,而在澄清型打断中不明显。晚打断的话题转换型打断评分比同意型、异议型和澄清型的评分更高。

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int and the type of interruption
表3. 打断时间点与打断类型之间的比较

Figure 2. Interplay between the point and the type of interruption
图2. 打断点与打断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
上述打断现象发生是因为:1) 冲突型话语比合作型话语更容易识别。Murata (1994)将打断分为冲突型打断和合作型打断,前者比后者更容易识别。话题转换和异议型都属于冲突型话语,如果打断者提早打断,进一步加剧话语的冲突性,受试较容易识别。从面子威胁的程度看,早打断中的话题转换和异议型更容易威胁被打断者的面子和尊严,没有给予他(她)应有的话语权。而同意型和澄清型打断虽然也被打断者较早实施,但威胁听话人面子的程度有所降低因为这些话语内容本身试图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和同情,因此能够得到被打断者的心理认同。2) 语用策略影响话语效果。同样是表达异议,但早打断比晚打断更容易被受试识别,这说明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段打断对方,表达异议,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例如听话人想对当前说话人表达异议且表达不尊重,可以实施早打断,如果只单纯表达异议,可以实施晚打断。打断者如果想让对方澄清某些信息,就不必考虑早打断还是晚打断,因为两者语用效果一致(图2)。在会话过程中,即使无打断,听话人改变话题或表达异议,说话人都容易到听话人的观点与自己不一致。因此说话人适时地调整谈话内容,会有助于谈话向友好交流的方向发展。
本研究结果与意大利语打断的研究结果(Gnisci et al., 2018) [8] 相比一致。意大利语母语者识别打断是以打断时间点作为识别打断的关键因素,打断时间点比打断类型更有助于识别打断现象。而汉语母语者与意大利母语者相同,他们识别打断是以打断点为关键因素,打断点比打断语义类型更有助于识别打断现象。意大利母语者在意大利语境中,对听话人不遵循话轮转换规则,不在话轮转换的关联位置(TRP)发话,感受极为敏感,他们认为这种交际方式违背了话轮转换规则,损害了发话人构建话轮的权利,干涉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影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同理,汉语母语者对早、晚打断的时间点也非常介意。相比而言,汉语母语者对打断语义类型更加敏感,对冲突型打断(转换话题和异议型)比对合作型打断(同意型和澄清型)更容易识别。
5. 结语
本文借鉴Gnisci等人(2018)方法,研究了汉语母语者识别会话打断现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打断时间点和打断类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汉语语境下:1) 打断比无打断更容易识别,早打断与晚打断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2) 话题转换和异议型打断比同意型和澄清型打断更容易识别。本研究结果与意大利语(Gnisci et al., 2018) [8] 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打断言语行为在时间点与语义类型交互影响下,具有语言的普遍特征。打断现象是会话分析中重要课题之一,在日常交谈中人们在打断他人话语时,不仅要考虑打断类型,也要考虑打断时间点,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才有助于避免人际冲突,增加人际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