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几年,随着各类舶来音乐风格,如嘻哈(Hip-Hop)、节奏蓝调(R&B)等在国内的不断发展成熟,西方流行音乐元素不断融入中文流行音乐,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中文流行歌词之中,与此同时,一些破坏中文歌词完整性和美感的英文嵌入语层出不穷。根据Goffman (1981)的语码转换理论,语码转换一定会体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切换 [1]。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Gumperz和Bolm (1972)提出,场景、话题和参与者会限制语言变量的选择,并且这种限制类似于句法和句意的限制 [2]。目前虽然社会语言学家对于语码转换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大多同意Heller (1988a)的观点:“在一个交流过程中,使用超过一种语言。”( [3], p. 1)从语码转换的概念可以看出,中英文混用的歌词可以被视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表现方式。
对于歌曲的形成,作词人围绕某一主题撰写出歌词,并由歌手演唱出来,因此作词人和歌手可以被共同视为表达者,听众为接收者或者称其他参与者。歌词表达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让听众感受到歌手或作词人隐藏其中的情感或态度。Auer (1990)认为,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是以听话人为中心的,它考虑的是听话人的语言喜好和语言能力 [4]。歌词的表达表面上可以看作是单相交流,但同时听众的反馈也通过歌曲的接受度和流行度表现出来。因此,听众作为重要参与者,其对歌词的感受与看法应为歌手和作词人所了解,从而促使创作者避免因滥用或误用汉英语码转换而导致歌词杂乱、缺乏内涵等问题。本研究主要以问卷方式探究听众(其他参与者)对中文语流行歌曲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态度,希望能对作词人与歌手提供一定的借鉴。
2. 文献综述
2.1. 中文流行歌曲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文流行歌曲数量的猛增,相关研究也随之展开。对于中文流行歌曲的研究大致可以将2008年作为分界线。2008年左右以前,对中文流行歌曲的研究主要围绕中文歌词展开,重点探讨了中文歌词中体现的文体学特征 [5] [6] [7]、文学价值 [8] [9] 以及流行歌曲和古典文学的融合 [10] [11] [12]。钱海荣(2007)指出,中文流行歌词具有用词通俗简洁,语法简单,修辞丰富且多为第一、二人称的特点以便抒发情感 [5]。除了文本特征外,马树春(2004)认为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具有可唱可读的双重美感效应”,内容和形式也都别树一帜,研究流行歌词可以拓宽文学边界,丰富文学研究成果 [8]。另外,中华传统文化在流行歌词中的体现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例如,王卫波(2007)认为当下中文流行歌词与唐诗宋词呈现出“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特点,同时唐诗宋词可以为创作者很好的借鉴与思考 [10]。
2008年之后国内对中文流行歌词的研究呈现出继承性和开创性的特征。一方面继续对流行歌曲和古典文学相融合 [13] [14] 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将纯中文文本歌词文本拓展到双语歌词文本,从而增加了对中文歌词英译 [15] [16]、语码转换 [17] [18] 以及对外汉语教学 [19] 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关于中文歌词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讨论最多。夏颖(2016)通过分析两个英译版的《隐形的翅膀》,认为对外传播的英译版的流行歌曲应该“宁可忠于音乐,而委屈原词”( [15], p. 105),以保留歌曲的整体意境。吴霞(2017)在《浅析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机制及功能》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17]。陈文倩和卢蕙娟(2015)提出,中文流行歌曲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素材,但如何使中文流行歌曲更好地辅助对外汉语教学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19]。
综上可见,国内对于中文流行歌曲的研究研究呈现出继承性的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扩展了研究文本的类型,增加了对双语歌词文本的探讨并且丰富了研究主题,体现出对外交流的特点。
2.2. 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现象研究现状
Armistead和Monroe (1983)表示,歌曲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在欧洲各地已经出现了拉丁语和本土方言混用的圣诞颂歌 [20]。但有关歌曲中语码转换的研究却是本世纪才开始的,并且大多只针对于当下的流行歌曲。尽管语码混用的现象在当今世界流行歌曲库中已十分常见,但整体上有关歌曲中语码转换的学术研究较少,且与国外学术界相比,国内研究更少。此外,研究主题大多局限在语码混用的原因与功能、社会意义和结构特征。从听者角度探讨歌词语码混用的表达效果的研究较少。
国外对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对象也较为广泛,包含了双语和多语歌词。在研究主题方面,早期的许多研究探讨了嵌入语的来源问题 [20] [21]。随着流行音乐风格的拓展以及流行音乐歌曲数量的增加,各地的语言学家都对外来语和本土语言在流行歌曲中的混用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外国学者 [22] [23] 对语码转换的流行歌曲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和语码转换的功能有较多的研究。例如,Lee (2004)指出,韩英语码转换体现了韩国年轻人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22]。Wan等人(2018)研究了马来西亚多语码转换的功能并探讨了该现象背后所体现的多种族国家的语言习惯 [24]。
国内研究者主要研究了中文流行歌曲中中英语码转换的功能及原因 [17] [18] 和结构特征 [25] [26]。张小红(2010)运用陌生化理论阐释了中文流行歌曲中的语码转换,指出语码转换使中文流行歌曲更具多样化,但过度陌生化的中文流行歌曲会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 [18]。兰杰和赵文(201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流行歌曲中,主体语汉语主要提供形态句法框架;而嵌人语英语则提供插入的成分”( [26], p. 142)。英文插入部分多为名词、感叹词以及口语化的短句。在研究手法上,国内学者惯常用举例的方式 [17] [27] 阐明或建立语料库 [18] [26] 进行实证分析。综上可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听众对于中英语码转换现象态度的研究较少。
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目前国内听众对中文流行歌曲中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态度如何?2) 中文流行歌曲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接受情况与哪些社会属性相关?3) 听众对于中文流行歌曲中不同语码转换形式的接受情况如何?研究者采用了线上发放问卷的方法,并最终收回82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道题,其中前两道涉及样本属性(年龄和学历),其余八道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因英语习得与年龄和学历相关,因此本问卷划分了年龄和学历。根据年龄层次划分,本问卷共收到21份来自15~20岁的调查结果,27份来自20~35岁年龄层,34份来自35岁以上年龄层。根据学历划分,本问卷共收到57份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调查结果,18份来自大专学历层,7份来自大专以下学历层。由此可见,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人群。这也与研究者的目标人群相符合。
本次问卷分析主要采取百分比计算方法,并辅之以交叉分析和相关分析。其中交叉分析主要用于探究受教育程度与中文歌曲中英文语码转换态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相关分析主要用于探究受试者年龄与对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常见度的判断之间的相关性,并同时用交叉分析进行验证。
4. 结果与讨论
4.1. 听众对于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现象的态度
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国内听众对中文流行歌曲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接受程度较高(57.32%),认为这种转换“不影响听歌体验”(如图1)。这一调查结果也与近年来采用汉英语码转换方式作词的流行歌曲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一致。英语嵌入语使用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华语音乐人在向国外音乐人借鉴的同时可能会面临中文中没有替代词的困境,从而选择保留部分英文歌词,由此出现了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这种现象一些在有过海外生活经历的歌手身上会比较明显。另一方面,语码转换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对话策略,它的出现顺应了国内听众对多元文化和新鲜事物的追求 [28]。据统计,在《中国好声音第四季》中出现汉英语码转换的歌曲占歌曲总量的26.1%,并且有一半以上的歌曲在改编时加入了英语歌词 [25]。随着西方音乐风格不断与中文相融、本土化发展,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

Figure 1. Variant acceptance of code-switching in Chinese pop song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s
图1. 不同年龄段对中文流行歌曲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接受程度
4.2. 存在语码转换的中文流行歌曲受众群体及相关社会属性
汉英语码转换的中文流行歌曲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且与学历无关即与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无关。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受试者年龄与其对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是否常见的判断相关,相关系数为0.23,属于弱相关。再用交叉分析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较为明确地发现,45.8%的年轻人(35岁以下)认为这一现象非常常见;20.6%的35岁以上人群认为这一现象非常常见。这说明,年龄较大的听众所接受的流行歌曲中,英文嵌入语较少,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这一现象不常见。进而说明,目前有中英文混用现象的中文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者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如图2)。再将受试者的学历和他们对于此类歌曲的态度进行交叉分析后我们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对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接受度最高,但同时,有超过半数的大专以下学历的受试者也表示自己可以接受(如图3)。这表明,对汉英语码转换的接受程度与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并无直接关联。这说明:1) 歌词中的英文作为嵌入语,其难度并不高。根据张小红(2010)的调查统计,中文流行歌曲中英语大多以短语和单词性插入为主,且单词插入多于短语插入 [18]。并且35岁以下年经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过英语,因此简单的英语插入不会阻碍听众对歌曲的欣赏;2) 听众更关注整首歌的旋律和意境,较少在意其中的某几句歌词和几个短语对于自己来说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其意思。从创作者角度来看,尽管英语部分的插入会给听众带来一定的陌生感,但其本质作用是吸引听众,所以创作者较少选择陌生复杂的词汇,而是多用简单表达,从而降低听众的理解负担 [18]。

Figure 2. Cross analysis of ages and the frequency of pop songs with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图2. 年龄与汉英语码转换流行歌曲常见度交叉分析

Figure 3. Cross analysis of education backgrounds and the acceptance of code switching in Chinese pop songs
图3. 受教育程度与对中文流行歌曲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接受程度交叉分析
4.3. 听众对于语码转换形式的接受情况
听众更加接受单词、词组和重复性的分句用英文表达,不太喜欢多或杂的英文插入。英文单词、词组和重复性分句的插入可以起到辅助中文歌词表达的作用(54.88%):加强旋律增加辨识度(49%),与听众产生互动并具有押韵的效果(44%)。兰杰和赵文(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中文流行歌词中主要出现的语码转换形式多为名词、感叹词和分句,名词和感叹词都具有简单明了的特征,嵌入的句子也通常语法简单,偏口语化 [26]。这大致符合听众对于中文歌曲中英语嵌入部分的期待。此外,在保证嵌入部分简单自然的基础上,作词人还应考虑到语码转换需要保持歌词本身的美感。如歌词,“Cuz we are the风暴眼/we the future通道to now/Get up, get up/用肉眼紧盯风暴/也要面带微笑when facing the clouds”,虽然中英文的切换实现了押韵的效果 [25],但是却让听众感到杂乱,破坏了两种语言的美感(25.6%)。与此相反《Yes, OK》,通过简单重复主旨歌词“yes, OK”(51.2%),达到了加强旋律的作用,并为听众所接受。
5. 总结
随着在中文流行歌词中插入英文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些多或杂的英文插入方式也逐渐开始为大众诟病。研究者发现听众作为其他参与者在语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听众是歌词的接受者更是评价者,听众的感受是否与作词人和歌手的预期效果相符以及听众是否喜爱歌词,应该作为评价歌词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从听众角度考察英文嵌入语的效果,可以判断其是否有助于歌词表达。
上述探讨表明,近年来中文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主要为年轻人所接受并喜爱,同时这群受众者更加接受简单明了的英语嵌入语,并且当英语嵌入语能够以单词、词组和重复性分句的形式融入中文歌词时,听众能够感受到英语嵌入语所起到的增强旋律点和押韵的作用。本研究主要从听众视角探讨华语歌词中汉英语码转换的使用情况和听众态度,希望对作词人和歌手有所启发。同时希望之后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多的研究者从表达者和其他参与者双重视角探讨此问题,以期对于华语歌词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探讨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