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坚持”在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The Great Value of “Ten Persistence” of the Resolu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Linguistics Course
DOI: 10.12677/CES.2022.10307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庆冰: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决议十个坚持语言学课程思政Resolution Ten Persistence Linguistics Cours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十个坚持”在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大价值,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前提下不断推进语言学课程建设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为构建人类语言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Abstract: “Ten Persistence” in the Resolu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out the party’s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is of great value to linguistics cours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linguistics cours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must learn valuable experien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inguistics cour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language destiny community.
文章引用:张庆冰. “十个坚持”在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3): 416-42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3070

1. 引言

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1] 2021年11月1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该《决议》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所形成的宝贵经验,是一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大纲领性文献,对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决议》当中形成的十条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而且对于语言学学科的思政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统领作用。我们语言学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并践行“十个坚持”,将其一以贯之于中国语言学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2. “十个坚持”的思政建设效能

“十个坚持”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征程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奋进征程中的彻底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撼动、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的社会主义大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对于语言学课程建设而言,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语言学科所在院系党委(党组)必须牢牢把握住课程建设的政治责任关,深入把控课程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确保党对课程建设的绝对领导权。要将“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贯穿于教材建设、讲义编排、课程讲授、作业考试布置的各个方面,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穿于教学始终,严密守好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底线,让语言学课程成为为党发声、为人民服务的可靠平台。广大教师要牢记“国之大者”,切实将语言学专业知识与党史相结合,与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空谈脱离实际的抽象的语言学理论,时时刻刻将“两个维护”体现于课程讲授的方方面面。以笔者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学校与院系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挂帅,课堂听讲与课下交流相结合,从教材选择、教法规划、讲义设计等诸方面严格把关,并将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晋升评优的首要标准,极力破除“五唯”倾向。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与使命。共产党打天下,坐天下,绝不是为了最求一己私利,而是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去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从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如今的抗疫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高校作为党全面领导下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主体单位,理应将“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学科研的各个方面。语言学课程在教学中要贯彻“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根本思路,采用接地气的讲述方式,将语言学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所举例子要与时代相印证,以此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要尽力激起广大学子的“强国情”与“报国志”,使学生构建起为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广阔胸怀,做到心无小我,成就大我。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百年党史经典中的伟人名句作为教学语料,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每一个奋斗历程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每一个历史瞬间都把群众的安危冷暖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树牢“两个维护”的重要性。

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宝贵政治品质。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新时代,形成并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标志性产物,也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的不二法宝,是保证高校课程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南针。我们高校语言学工作者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语言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体现时代特色的语言理论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语言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认真将习近平有关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思想贯彻于语言课程建设中,从供给侧发力统筹语言学课程守正创新,我们才可能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有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关论述也为新时代汉语生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例如汉语纯洁性问题、语言污染问题等学生密切关注的语言现象都可以从习近平著作中找到解决方案。

坚持独立自主,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主决定,中国共产党绝不屈从于外在压力,不允许任何国家和集团在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上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同样,独立自主的重要方针也适用于语言学课程建设。伴随着国际人文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外语言学学者往往对中国高校开设的语言学课程指指点点,乱加评论,妄图把他们的价值观强加于国内语言学课程教学当中。我们语言学工作者对此要擦亮眼睛,坚持以我为主,时刻防范语言学领域的“和平演变”,严把意识形态关,让语言学课程成为捍卫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坚强堡垒。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波澜壮阔历史征程中所形成的绝对真理。只有坚持中国特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与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以重大启示。自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以来,中国传统的“小学”研究思路逐渐被形形色色的西方语言学理论所取代,结构主义、生成学派、功能学派、认知学派先后粉墨登场。而建构这些理论的西方语言学家基本上对汉语是一窍不通,单纯套用这些水土不服的洋理论来阐释汉语事实会显得捉襟见肘,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往往难以回答。所以,语言学教师要坚持进行“中国道路”式的语言学研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学思政教学体系。

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体系变革,赢得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正义人民的普遍赞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宝贵政治品质。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要牢牢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打通国内学生语言学课程与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之间的壁垒,站在胸怀天下的高度,着力构建人类语言命运共同体。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要坚决打破西方语言学者所秉持的西方语言至上的错误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语言,切实打破旧有的、不合理的西方语言学治理体系。

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封闭僵化只会使带来愚昧落后。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既有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还包括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重塑。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为我们语言学课程建设提供了一条守正进取之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言现象与语言事实是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依据客观现实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通讯技术等前沿科技技术,改变落后的人工统计模式,建构数字型语言模型,实现语言课程教学与高科技的完美融合。

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的斗争中才能逐步走向强大,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血雨腥风的不断斗争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新征程上,“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2]。同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也是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把钥匙。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更使全球力量的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为代表构建的西方政治经济旧秩序正在加速瓦解,但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不甘心被逐出历史舞台,对华发动直接的武装侵略已无可能,但他们会想法设法通过新闻媒介等文化手段攻击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试图给中国人民在思想上造成混乱,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3]。笔者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发现,语言学研究的学术优势恰巧可以成为对敌斗争的强大武器。通过识别西方话语体系当中的“语言陷阱”,就可以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识别他们的险恶用心。

统一战线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它在建设、改革等历史进程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发面的独特效能,把统一战线建设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高校是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聚集地,他们中间很多人在所在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也应该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形成党委(党组)集中统一领导、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的课程建设格局。

坚持自我革命,是百年大党在奋斗征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是中国共产党人同弱化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负面行为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是“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4] 的根本保证。同样,语言学工作者在语言课程建设过程中也要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同一切损害汉语纯洁性、削弱语言自信与文化自信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从内心深处革除享乐主义与懈怠之情,深刻检视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能真正体现“二为”方针与“双百”方针,是否能真正跟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步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必须自觉淘汰过时的教学材料,转而采用与时代同步、能够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大家对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3. 结论

总而言之,《决议》所形成的“十个坚持”对于高校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指导意义,院系党委(党组)与广大语言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认真体会,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地将“十个坚持”应用于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当中,实现又红又专、红专并进的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019-03-18.
[2] 习近平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EB/OL].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904/c164113-31335631.html, 2019-09-04.
[3] 张庆冰, 秦婉纯, 马郢雪. 百年党史在人文课程建设中的重大价值[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3): 484-48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3077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702/c64094-32146864.html, 2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