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2020年7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社区矫正法》正式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在社区矫正领域经历了17年的探索后的成果。自2011年我国开始大量推行社区矫正制度后,我国社区矫正对象的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18年,根据我国司法部公布,已累计接受了412万社区矫正对象,而当时处于矫正阶段的社区矫正对象有70余万人(郭健,2019)。吴宗宪(2015)认为社区矫正对象(community corrections subject)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后依法被判为非监禁刑,同时被置于社区接受监管和矫正的罪犯。由于社区矫正对象这个群体既是服刑人员,又是一般社区成员,具有身份上的特殊性(洪佩,费梅苹,2018),因此在对该群体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该群体的特殊性。
心理学有三大测验技术,分别是问卷测验、投射测验和情景测验(童辉杰,2002)。其中投射测验使用模糊的刺激让受测者做出反应,从而投射出受测者的人格特征。相较于问卷测验,这种测验技术具有模糊测验的特性,可以降低受测者的防御,减轻社会赞许效应。这些特性对于社区矫正对象这种仍在接受司法局管制的研究对象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在笔者与社区矫正对象的沟通中发现,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真实想法的暴露而感到担忧,虽然已经被告知研究过程会进行匿名处理,但他们仍旧表示担心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态度会影响到自己后续的矫正。因此选择投射测验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保障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投射测验主要有:赫曼·罗夏于1921年出版的罗夏墨迹测验、默瑞与摩尔根于1935年编制的主题统觉测验、科赫于1949年出版的画树测验(Koch, 1949)以及1948年巴克出版的房树人测验等。由于树木是一种相对而言更加中立、无威胁的意向,且施测简单、耗时短,不受被试的教育水平限制(吉沅洪,2007),因此本文选用画树测验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相关研究。
画树测验要求受测者在白纸上画出一棵树,通过树木的位置、大小以及树木的树冠、树干、树根三部分是否均衡等指标来对受测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推测。该测验自问世以来,就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国内的画树测验起步晚、研究少,虽然有一些学者将画树测验应用在不同群体当中,如精神疾病患者(张艳飞等,2020)、医务人员(白杨等,2011)、新生代银行员工(潘蓉,2013)、教师(宋春晓,2016)、非洲留学生(万超等,2014)以及患乳腺癌的女性(杨杨等,2021),但笔者目前还未看到画树测验应用在社区矫正对象当中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做出了这样的尝试,以期验证画树测验可以有效测量出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别对100名社区矫正对象和100名无犯罪记录成年人进行了画树测验的施测。其中社区矫正对象为在重庆市、宜宾市某司法局内随机抽取了100名,无犯罪记录成年人则涵盖了各个行业和年龄段的被试,从而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多样性。
2.2.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的工具为画树投射测验。为保证施测的标准化,采用吉沅洪在《树木–人格投射测验》一书中的指导语,即“请画一棵树”,并统一使用A4白纸和黑色水笔进行施测。
2.3. 评分方法
画树测验作为一种投射测验,在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施测过程标准化的前提下,做到评分和解释的标准化。画树测验的解释会受到主试本身经验和理解的影响。为了避免主试的个体因素为结果带来的差异,以往相关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所需要的某些树木特征提取出来,并对这些特征进行评分,如开放型树冠、封闭型树冠、树木画在中间、地面线倾斜等等。目前国内对于画树测验的评分使用较多的是法国学者丹尼斯·迪卡斯蒂利(de Castilla, 1994)在1994年探究画树测验与神经症状的关系时提出的68个绘画特征,这些绘画特征代表了6项指标,分别是内向、外向、焦虑、神经过敏、抑郁和焦虑。我国宋春晓(2016)在丹尼斯·迪卡斯蒂利的评分基础上通过系统整合的研究方法,加入了肯定性的指标,制定了既包含了肯定性指标又包含了负性指标的树木–人格测试评分基准表,共有7个指标。而本研究的画树测验评分方法则是在宋春晓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暴力危险性和自杀危险性两个指标,共选取了57个绘画特征,并由这些绘画特征构成了9个指标,分别为:开放性、主动性、情绪稳定性、目标性、自我效能感、暴力危险性和自杀危险性。
对各项指标的评分采用二级评分法,包含该绘画特征的计1分,不包含则计0分,最后计算各指标的总分。
3. 结果与分析
将画树测验结果进行各指标的评分后,使用SPSS24.0对评分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Differences in indicators in the tree drawing test for community corrections subjects and adults with no criminal record
表1. 社区矫正对象和无犯罪记录成年人画树测验中各指标的差异性
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除了情绪稳定性和暴力危险性以外,社区矫正对象和无犯罪记录成年人在另外7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无犯罪记录成年人在开放性(p < 0.001)、主动性(p < 0.001)、目标性(p < 0.001)、自我效能感(p < 0.001) 4个肯定性指标上得分均高于社区矫正对象,而在焦虑(p < 0.01)、压抑(p < 0.001)、自杀危险性(p < 0.001)这3个负性指标上均低于社区矫正对象。
4. 讨论
根据宋春晓(2016)将画树测验和16PF相关得出的解释:开放性是受测者做事积极、享受生活乐趣的表现;主动性是受测者好强、随遇而安、敢做敢为的表现;情绪稳定性是受测者情绪稳定性和成熟度的表现;目标性是受测者现实、做事沉稳的表现;自我效能感是受测者自律性、计划性以及合理利用环境中资源的表现;焦虑和压抑则是表现受测者焦虑和压抑的情绪状态;暴力危险性体现的是受测者的身体攻击性;自杀危险性表现是被试自杀意念的强弱。
根据结果显示,无犯罪记录成年人和社区矫正对象的树木在9个指标中的7个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画树测验可以测量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作为在社区矫正对象群体中应用的一种有效的测验工具。
无犯罪记录成年人的4个肯定性指标得分显著性高于社区矫正对象。这说明相对于无犯罪记录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在开放性、主动性、目标性和自我效能感上的表现较差。在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的生活中,可能会做事退缩,不够沉稳,容易鲁莽行事,对生活持悲观态度,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度不高,缺少计划性,在和其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够主动积极,这些人格特质可能是导致犯罪的一个诱因。
而在焦虑、压抑和自杀危险性3个负性指标上,社区矫正对象得分显著性较高。这意味着:社区矫正对象相较于无犯罪记录成年人焦虑和压抑情绪的体验更深刻,且在社区矫正对象树木画中表现的自杀危险性信息更多。如非常小的树、画面中有阴影、尖树枝等,这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紧密相关。
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矫正期间接受的管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范围上的限制,比如在重庆市的社会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限制在重庆市主城9区内;每日早晚要打卡;每月要定期到司法局学习或是做劳动。除了接受司法局的管制,有些社区矫正对象还要承担巨额的赔偿款,同时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也会对找工作有一定影响。因此相较于无犯罪记录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面临的现实性压力更大。在我们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一些罪刑较轻、矫正时间短的社区矫正对象表示生活和之前没有很大的变化,心态平和,比较能接受这个身份。但也有矫正时间长或是不太能接受目前状态的社区矫正对象表示“我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真的好大”。除了现实性的生活及经济压力,社区矫正对象还有心理及社交上的压力,如对社区矫正对象身份的羞耻感,因此一些社区矫正对象选择将自己的身份隐瞒起来,不让周围的人知道。还有一些社区矫正对象直接断绝了和以往朋友的接触,以期降低社交方面的压力。
综上,社区矫正对象本身的人格特质,以及犯罪后面临的生活、工作、心理和社交上的压力,应该是导致社区矫正对象在画树测验上的肯定性指标得分偏低而否定性指标得分偏高的原因。
本研究虽然将画树测验应用到了社区矫正对象群体当中,但仍旧有不足。由于画树测验是一种主观的投射性测验,对于画树测验的解释和分析往往受到主试经验的影响。虽然有不少学者做过将画树测验标准化的尝试,但至今国内外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评分方法。本文虽然根据前人的研究选取了一些树木特征,但在评分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以评定的树木,比如有些树木的造型比较奇特,难以区分树木的不同区域。另外在将树木特征进行数字化评分的过程中也会损失掉一些主观感受的信息,如树木整体的基调等。希望后续的研究者可以在画树测验的标准化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