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视点这一概念原多用于艺术文学领域,自大江(1975) [1]、久野(1978) [2]、奥津(1992) [3] 等研究将视点这一概念运用到日语语言学领域以来,日语语言学界对于视点的研究讨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日语的位移动词“iku”与“kuru”作为日语视点研究中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之一,研究者们对其视点研究大多聚集在空间语义范畴上,对其时间语义范畴上的视点研究相对较少。移动表达“-tekuru”作为位移动词“kuru”的语法化的产物,保留了“kuru”的空间语义上的特征,同时还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时间语义。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习得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文通过大规模语料库,调查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各用法的使用情况,并以视点概念为理论基础对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各用法进行分析,探究各用法存在哪些差异。
2. 先行研究
2.1. 视点理论
久野(1978) [2] 提出共感(empathy)这一概念,一个文本当中说话人的视点常被放置于文中说话人共感度高的指示对象上,同时提出了“说话当事人的视点阶层构造”与“谈话主题的视点阶层构造”等视点研究的原则。
1) 说话当事人的视点阶层构造:说话人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2) 谈话主题的视点阶层构造:说话人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视点立场放在谈话中已经出场的人物身上。
古贺(2018) [4] 在其基础上将视点理论进行了发展,把视点定义为“某个主体在用某种手段观察某种事物”,并指出视点中包含以下五个要素。
1) 视点主体:是“谁”在看;
2) 注视点:看的是“哪”;
3) 视座:“从哪”看;
4) 视野:看的“范围”;
5) 外观:看到了“什么”。
同时古贺(2018) [4] 指出如若想用视点去分析某个语法现象时,首先我们应当分析出该语法现象的“视点含义”是什么,即该语法现象与视点中的哪一个要素最具有关联性。本文以久野(1978) [2] 与古贺(2018) [4] 的视点概念为理论基础,来分析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与视点中的哪一个要素最有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弄清各用法的差异。
2.2. 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分类
关于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讨论主要有吉川(1976) [5]、森田(2002) [6] 等研究。
吉川(1976) [5] 将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分为“出现的过程”、“变化的过程”、“过程的开始”以及“到某个时间点的持续”四种,各用法的例句如下。
(1) ことばは生活の中から生まれてきます。(出现的过程)
(2) だんだんおなかがすいてきました。(变化的过程)
(3) そのうちに、雨がふってきました。(过程的开始)
(4) お互いにはげまして合ってきた、この年月。(到某个时间点的持续)
森田(2002) [6] 将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分为“动作和状态的持续”、“动作和状态的出现”以及“动作和状态的开始”三种,各用法的例句如下。
(5) 私はずっと皆に馬鹿にされてきた。(动作和状态的持续)
(6) 勇気が湧いてきた。(动作和状态的出现)
(7) 雨が降ってきた。(动作和状态的开始)
仔细观察以上两种分类方法,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将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分为“持续”与“变化”两个大种类。对于“持续”这一用法,吉川(1976) [5] 与森田(2002) [6] 的分类相同,但在“变化”这一用法上,两者的分类存在差异。同时吉川(1976) [5] 与森田(2002) [6] 对于“变化”这一用法的下位分类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指出“变化”这一用法的下位分类的区别差异在哪,如何去区分各个下位分类成了一个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特别是“变化”这一用法的分类进行重新分析。
3.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提供的『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7] 这一公开大规模语料库,随机抽出1000例来分析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各用法的使用频率,以及分析其各用法视点的差异,来区分其各用法的使用。
4. 考察及分析
4.1. 本文的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分类
我们重新观察一下先行研究中与“变化”相关分类的例句。例句(1)、(3)、(6)与(7)中变化的用法都表示的是“事物某个性质从无到有的变化”,例句(1)表示的是词语从无到有的变化,例句(3)与(7)表示的是雨从无到有的变化,例句(6)表示的是勇气从无到有的变化,而例句(2)虽然表示的也是变化,但并没有“从无到有”这种性质的改变,只是程度的变化。因此本文将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变化”用法分为“状态性质的变化”与“状态程度的变化”。同时,通过从大规模数据库抽出例句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了两种不同“变化”的用法的副词搭配也有一定的差异。
(8) 朝は晴れていたが、昼近くからだんだん雪が降ってきた。(状态性质的变化)
(9) 住民の数がだんだん増えてきた。(状态程度的变化)
(10) 佐々木君もまたぼくのいう状況とは少し違ってくる。(状态程度的变化)
仁田(2002) [8] 将「だんだん」、「ますます」这类副词称为“进展样态型副词”,“进展样态型副词”一般表示“随着时间展开的事物渐次的变化”。如例句(8)、(9)、(10)所示,虽然“状态性质的变化”与“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都可以与“进展样态型副词”搭配,但是除“进展样态型副词”之外,“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还可以与「少し」这类“程度副词”搭配。
如先行研究所示,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不仅有“变化”的用法,还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的用法。但是我们通过大规模语料库的考察发现,“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之外,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还有“动作或状态的重复”这一用法。
(11) 私はいままでずっと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きた。(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2) その老木は、それでも毎年花をつけてきた。(动作或状态的重复)
例句(11)中的“-tekuru”表示的是“学习”这一动作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持续,而(12)中的“-tekuru”表示的是“开花”这一动作在某一时间段内的重复。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将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重新分类为以下四种用法。
1) 状态性质的变化(可与“进展样态型副词”搭配);
2) 状态程度的变化(可与“进展样态型副词”与“程度副词”搭配);
3) 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4) 动作或状态的重复。
4.2. 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各用法的使用频率考察
结合上述本文整理的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对从大规模语料库抽出的例句进行整理,并统计各用法的使用频率,具体考察结果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Frequency of different usages of “-tekuru”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temporal semantics
表1. 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各用法的使用频率数据
从表1『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7] 大规模语料库考察结果来看,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总体使用频率较高,占据了50%左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这一用法,使用频率最低的是“动作或状态的重复”的用法。
4.3. 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各用法的视点分析
前文已经对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但如何更明确清楚地去区分各用法的差异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以大规模语料库抽出的例句为基础,结合久野(1978) [2] 与古贺(2018) [4] 的视点理论,分析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各用法与视点的关系,即各用法与视点中五个要素的哪个要素最具有关联性。
4.3.1. 状态性质的变化
“状态性质的变化”的“-tekuru”往往表示的是某种事物中的某种状态发生了从无到有的变化。
(13) 日は六時半をすぎてようよう昏れた。風が出てきた。私は初夜の鐘をまった。
(14) 茉莉、ありがとう。私は、ほんとうの勇気がわいてきたような気がします。
我们观察例句(13)与(14)不难发现,“状态性质的变化”的“-tekuru”常常用于过去时,不用于现在或将来时。这是由“状态性质的变化”内涵着“性质发生了从无到有”这一意思导致的,往往使用“状态性质的变化”的“-tekuru”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常用于过去时。为了更直观地分析“状态性质的变化”的“-tekuru”的视点含义,我们将其转化为如图1所示的语义图式。再根据古贺(2018) [4] 对于视点中五个要素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状态性质的变化”的“-tekuru”与“注视点”这一视点要素最具有关联性,说话人在使用这一用法时,往往将焦点放在事物状态从无到有这一变化的过程。

Figure 1. Semantic diagram of the “change in nature” usage of “-tekuru”
图1. “状态性质的变化”的“-tekuru”的语义图式
4.3.2. 状态程度的变化
“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表示的是某种事物中的某种状态的程度发生了变化,而这种状态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
(15) すべての家の年越し用品のリストの内容が増えてきた。
(16) しかも住民台帳に未登録となると、ますます問題が大きくなってくる。
与“状态性质的变化”的“-tekuru”不同,如例句(15)与(16)所示,“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既可用于过去时,也可以现在或将来时。这是因为“状态程度的变化”并不表示状态性质的变化,时间制约对“状态程度的变化”的使用的影响不强,既可以是已经发生的状态程度的变化,也可以是说话人预测的状态程度的变化。我们观察图2与图3所示的“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的语义图式,同样地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用法的“-tekuru”与“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相同,也与“注视点”这一要素最有关联,但各自的“注视点”具有差异,说话人在“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使用这一用法时,时常将焦点放在说话时位置的变化的过程或是从说话时之后的未来的变化的过程。

Figure 2. Semantics diagram of the “change in degree” of “-tekuru” (past)
图2. “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的语义图式(过去)

Figure 3. Semantic diagram of the “change in degree” usage of “-tekuru” (future)
图3. “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的语义图式(将来)
4.3.3. 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通过大规模语料库抽出的例句来看,“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的“-tekuru”常用于过去时,表示某一动作或状态持续到某一时间点。如例句(17)与(18)所示。
(17) 50年度から(社)日本観光協会を運営主体として観光情報システムの整備に努めてきたが、55年3月には、大阪に近畿観光情報センターが開設された。
(18) せっかくここまで頑張ってきたのに、今撤退してしまったら、これまでの努力は無駄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す。
如图4的语义图式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的“-tekuru”这一用法也与“注视点”这一要素密切相关,但与“状态性质的变化”和“状态程度的变化”的“-tekuru”不同,说话人在使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的“-tekuru”时,说话人往往将焦点放在该动作或状态持续到某一时间点的过程上,在该动作或状态持续的过程中,该动作或状态并未发生变化。

Figure 4. Semantic diagram of the “continuation of action or state” usage of “-tekuru”
图4. “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的“-tekuru”的语义图式
4.3.4. 动作或状态的重复
“动作或状态的重复”的“-tekuru”与“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的“-tekuru”的时间意义较接近,但“动作或状态的重复”的“-tekuru”也可用于现在或将来时,表示说话人根据主观判断,推测该动作或状态的重复还可能持续下去。
(19) そして実際この十年間はアメリカに対しては連戦連敗してきているわけです。
(20) 昭和二十四年に制定された法律でございまして、過去五回ぐらい改正が行われてきております。
如图5的语义图式所示,“动作或状态的重复”的“-tekuru”与“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的“-tekuru”不同,该用法下的动作或状态不是连续的,而是呈点状间断发生的。说话人在使用“动作或状态的重复”的“-tekuru”时,说话人一般将焦点放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点状间断发生的某个动作或状态的重复上,并且该动作也有可能继续发生下去。

Figure 5. Semantic diagram of the “repetition of action or state” usage of “-tekuru”
图5. “动作或状态的重复”的“-tekuru”的语义图式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先行研究中的于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用法分类进行回顾之后,结合大规模语料库『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7] 的数据分析,将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分为“状态性质的变化”、“状态程度的变化”、“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以及“动作或状态的重复”四种用法,同时以古贺(2018) [4] 所提出的视点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四种用法的视点含义,考察结果表明,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四种用法都与视点中的“注视点”这一要素最具有关联性,但各个用法的具体的“注视点”存在差异,具体差异如表2所示。各个用法的视点含义的差异直观地体现出各个用法的语义区别,为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教育指导提供了启示。

Table 2. Difference in “Focus Point” of the four usage of “-tekuru” in temporal semantics category
表2. 时间语义范畴上的“-tekuru”的各用法的“注视点”差异
基金项目
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次世代研究者挑战研究项目(JPMJSP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