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1,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脊梁,体育与精神的有机结合即体育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凝聚民族共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替代的力量! [1] 在中华体育精神中,虽然“永不气馁、顽强拼搏精神”的“女排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为国争光、永不言弃”的“女足精神”弥足珍贵,但由于“女排精神”和“女足精神”中尚未形成保持长盛不衰战绩所需要的创新驱动力,也未建立开放、高效的治理体系,因而,还不能作为中华体育精神中的最合适代表,唯有“乒乓精神”才是最合适的代表!这是因为乒乓球作为我国国球,不仅结束了我国没有世界冠军的历史2,开启了“东亚病夫”站起来的篇章,缔造了“乒乓外交”的神话,而且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的“乒乓精神”,铸就了我国乒乓球运动保持长盛不衰战绩的辉煌!毫无疑问,“乒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标识。因此,对于“乒乓精神”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余下的部分,首次从体育史视角,对“乒乓精神”孕育、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接着,从文化视角,对“乒乓精神”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四个维度进行研究;最后,从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的视角,对“乒乓精神”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
2. “乒乓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乒乓精神”是乒乓球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3,如其他人类文明成果一样,“乒乓精神”从孕育、萌发,到正式提出,再到如今长成参天大树的成熟形态,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于“乒乓精神”产生与演变过程的梳理,有助于深刻理解“乒乓精神”的文化内涵。
2.1. 在爱国激情中孕育“乒乓精神”
乒乓球运动本是欧洲的天下,从1926年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到1951年第1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欧洲人获得了117个冠军 [2] 中的110个4,亚洲选手从未获得过冠军。1952年日本选手凭借“海绵球拍”技术,摘取了7枚金牌中的4枚,开始走向神坛。
我国1953年开始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试图从“小球”上实现中国体育上的突破,但是在连续5届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从未获得奖牌5,似乎北京体育学院6的露天乒乓球台还不足以训练出世界级的选手。在1958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从香港归来的容国团在广东省体育工作者跃进誓师大会上发出了“三年内取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的豪言壮语,一时成为笑谈。然而,在1959年第25届多特蒙德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在我国选手全部失利的情况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首次参赛选手容国团挺进了半决赛。面对曾经得过世界冠军的美国名将迈尔斯(Miles),容国团在发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走向了比赛台。在前3局1:2落后,第四局8:12落后时,主动放弃以速度快的进攻技术,果断采用节奏较慢的搓球技术与对方“泡蘑菇”,把对方磨到精神崩溃,中途摔拍而去,最终挺进决赛。迈尔斯在后来回忆当中也一再提及到比赛过程中“He ground me down”。在4月5日的决赛时,面对曾经得过9次冠军的匈牙利名将西多,容国团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再次升起,从第二局开始,容国团一抹在团体赛中0:3败给西多的阴影,开始掌控局面。他针对西多转身较慢的情况,发球忽长忽短,同时加大了球的旋转和落点变化,再配合搓球,让已有些发福的西多屡屡顾此失彼,难以发挥技术优势,21:12、21:15、21:14,容国团连胜三局,总比分3:1击败西多,中国乒乓球第一个世界冠军诞生,中国体育第一个世界冠军诞生,中国队许多队员和教练流下了眼泪。这场改写中国体育史的胜利,成了轰动全国的喜讯。周恩来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建国十周年并称为1959年中国的两大喜事,并将首个国产乒乓球品牌命名为了红双喜。
1961年,在我国举办新中国第一个世界体育大赛的团体赛中,7盘过后,中国队4比3领先日本队,容国团第8盘登场,在他本人前两轮皆负的压力下,再次喊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他通过长短、节奏易变的搓球技术控制对方,伺机进攻,将不可一世的日本名将星野拿下,中国队5比3战胜五连冠日本队,由此产生了我国第一个男团世界冠军,加上庄则栋的男单金牌,我国男队成绩超过日本,取得了前所未有进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女队的实力还不足以撼动日本地位。接下来的1963年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保持了几乎同样的状态7。
1964年在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上,中国女队再次挑战日本队,但由于实力不足,所参加的项目全部输给日本队,这下时任副总理贺龙坐不住了,他点了容国团的将。容国团出任国家女队教练,为了早日超越霸主日本女队,他全心投入,用高负荷的训练磨炼队员的技术和意志。在1965年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与四连冠的日本队女团决赛对决,中国队雪藏了此前表现出色的梁丽珍、李赫男两位攻手,以郑敏之、林慧卿两名削球手取而代之,容国团的变阵让日本队措手不及,0:3完败,中国队首捧考比伦杯。随后,郑敏之和林慧卿又击败日本组合,拿下女双冠军,为中国首次捧回波普杯。至此,在爱国激情燃烧下,“乒乓王国”的地位正式形成,我国“乒乓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萌发。
需要指出的是,在“乒乓精神”孕育中,徐寅生鼓励乒乓球女队“不畏困难、为祖国的荣誉而战”的讲话记录稿,弥漫了辩证法思想和爱国主义热情,毛泽东读后大加赞赏,并在1965年1月12日做了批示,“多年以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作品。他讲的是打球。我们要从他那里学习的是理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如果我们不向小将们学习,我们就要完蛋了。”8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便是现在,也是一大创举。尽管当时还没有提出“乒乓精神”,但可以看出,“乒乓精神”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本身的事情,而且已经融入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以致周恩来称赞道“这可是千军万马的力量啊!”
2.2. 在挫折崛起中形成“乒乓精神”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一定一帆风顺,乒乓球运动也不例外。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将刚刚取得霸权的地位的乒乓球运动推向了深渊,包括容国团在内的“乒乓三杰”相继自杀身亡,我们也没有参加1967年和1969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运动蒙上了阴影。1971年,在是否参加日本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问题上,毛泽东陷入了深深思考之中,并在即将关闭的参赛之前深夜两点才决定去参加。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标志着我国的大门再次向世界打开。确实,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成了我国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庄则栋送给上错车的美国运动员科恩的球衣作为礼物拉开了“小球转大球”“乒乓外交”的序幕,这一点意义超过了比赛本身。本届比赛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欧洲选手将弧圈球技术与横拍结合相结合创造了两面弧圈技术,在沉寂了20年后东山再起,19岁的本格森连续战胜了中国队和日本队的强手,一举夺得男单冠军,我国男队开始转向低谷。在第3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瑞典男队夺得了团体冠军,到了第33届,男单决赛是在约尼尔和斯蒂潘契奇之间进行的。中国队在33届和3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重新夺回男团冠军。在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匈牙利队在失去男团冠军整整27个年头之后,又从中国男队手中夺走了斯韦思林杯,而南斯拉夫男队在经过25年之后,重新夺得男双冠军9。
陷入低谷的我国,在“快准狠变”的基础上增加了“转”字,连续发明了8项技术,并于1981年4月,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囊括7项冠军及5个单项的亚军,创造了世界乒坛55年来由一个国家包揽全部冠军的空前纪录。乒乓球队载誉归来,受到了热烈欢迎。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中国乒乓球队成功经验讲话中,称赞中国乒乓球队具有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 ,并将其概况为“乒乓精神”。
2.3. 在不断创新中发展“乒乓精神”
“乒乓精神”的提出,极大鼓舞了乒乓球运动员的斗志,在接下来的第37届、38届、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又连续3次夺得6项世界冠军。但是随着1988年乒乓球比赛进入奥运会,乒乓球运动开始蓬勃发展,欧洲选手再次崛起。在1989年的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男队丢了团体、单打、双打冠军,不仅如此,欧洲男队囊括了团体前5名,中国队以0:5败给瑞典队。以瑞典为首的男队,已领先于中国队和亚洲各队。但是,随着我国直板横拍技术的发明、双面弧圈技术的掌握,我国再次崛起,并在1995年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第二次包揽了全部金牌,2001年第4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第三次包揽了全部金牌。
我国之所以在此后的比赛中保持长盛不衰状态,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外,主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创新,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式治理体系,主要表现在:第一,进行体教融合,探索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乒乓球运动员选拔和培训模式;第二,基于“国球”的独特优势,从娃娃抓起,增强少儿阶段的选拔力度,比如现在有国乒少儿集训队、上海体院的中国乒乓球学院(中乒院)少年班;第三,让更多的省队运动员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去参加低级别的国际赛事,挖掘有潜力的后备人才;第四,设立更多的“直通系列”赛事,让年轻的小运动员,甚至有刚从省队进国家二队的运动员冲击主力运动员的机会,让国乒的血液流动起来,充满活力和生机,比如刚进队的蒯曼和林诗栋两位小将,刚15岁就在直通赛事中打出好成绩,直接提到了国家一队。
“乒乓精神”在爱国激情中孕育,在不断拼搏中的形成,在技术和机制的不断创新中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中华体育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乒乓精神”的主要文化内涵
在万里提出“乒乓精神”之后,“乒乓精神”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变化,其中由于“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带有更多世界“体育精神”的味道 [4] ,与中华体育精神的理念不完全一致,在后期很少被摈弃,“乒乓精神”逐步演变成容易记忆的标识,即“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不断拼搏和创新精神” [5] [6]。考虑到“乒乓外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曾发生的重要作用和正在发生的作用,本文增加一个“开放精神”,形成既具有时代气息又代表乒乓球本质特征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四个维度。本节将从文化视角,对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3.1. 民族精神
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历史是一部“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乒乓球运动始终的发展史。正是爱国主义的胸怀,才使傅其芳、姜永宁、容国团“乒乓三杰”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投身祖国的怀抱,并带回先进的技术。正是为国争光的必胜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容国团在1959年3月27日开幕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一举打败九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西多,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史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为“东亚病夫”站起来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国人为之沸腾,乒乓球运动随之风靡全国,成为了我国的国球。1959年9月容国团在取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饱含热情地写道:“我之所以在比赛中能够取得胜利,根本原因是党对我的培养、教育和祖国人民对我的鼓舞。”10正是“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在1961年我国第一次举办的世界大赛上,我国运动员不畏日本发明的弧圈球“秘密武器”,在万名志愿者共同建造的北京工人体育馆,获得男单、女单、男子团体三项冠军,走向乒乓神坛。尤其是赛场上运动员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冲劲,给正处于极度困难时期的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的鼓舞,并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需要强调的是,1971年4月,我国乒乓球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在日本右翼宣称要暗杀中国代表团的情况下11,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日本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7]。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总会毫不犹豫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熟知的蔡振华就是典型例子 [8]。蔡振华于1985年出国去意大利执教,1989年8月受国家队邀请,毅然带着还有3个月就要临产的妻子,回到了北京,住在国家体育总局分给他们的一间15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12。我国能在1989年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跌入低估中崛起,与蔡振华的回国密不可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员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我们熟知的马龙就是典型例子。2019年4月28日国乒队长马龙,经过顽强拼搏,以4:1的比分击败瑞典新星M-法尔克,实现男单三连冠霸业时,激情大喊:“I am made in China!”13同年8月,马龙到美国洛杉矶进行手腕与膝盖的手术。在这次手术之前,马龙剃了光头,显然他希望自己能够一切“从头开始”。漫长的恢复和训练,其实是一个伟大球员的抗争过程,是对自我信念的挑战,是对突破自我的挑战。在奥运比赛之前,马龙还打了一针封闭。在东京奥运会上,马龙不顾伤痛,以顽强拼搏精神,夺得男单冠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3.2. 集体主义精神
与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行为模式不同,我国是一个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国家 [9] ,不像西方国家以个人为中心,我国普遍关注国家和集体,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往往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10]。中国乒乓球队正是凭借着集体主义精神 [11] ,在中国体育运动史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61年108名运动员云集北京,不仅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而且在领奖台上我国运动员“我不是代表自己,我是代表中国队领奖的”14的话语,最好地诠释了中国乒乓球队的集体主义精神。而更能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是,在这次比赛之前,为了帮助主力队员尽快适应日本弧圈打法,薛伟初和胡炳权两位运动员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快攻打法,学起了拉弧圈球,变成了主力队员的陪练。在通向长盛不衰的乒乓球王国的道路上,许多运动员甘为人梯,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了自我,例如,李长春、黄统生等优秀的运动员,放弃自己的打法,甘当陪练。
为大家而舍弃小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勇于牺牲自我的团队协作精神,形成了持续的、强大的发展动力,铸就了乒乓球的辉煌。对于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蔡振华有一个精彩的评述:“在我们的印象里,斯韦思林杯的分量是最重的。我宁愿第一要斯韦思林杯,为国家集体去做贡献;第二才是男子单打。不像国外运动员,第一是单打,然后是团体。” [12]
3.3. 开放精神
“乒乓精神”的开放理念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物,也不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外交”的重要论述引发了我们对“乒乓精神”外延扩展的需要,而是因为乒乓球项目的开放性超出了竞技项目本身。第一,乒乓球项目是一个舶来品,我国以开放的心态,纳入我国的运动项目之中,并逐渐发展为我国群众参与度最高的项目;第二,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与苏联交恶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中苏联的双重封锁 [13] ,正是196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打开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第三,文化大革命发生后,我国与世界交往再次中断,参加1971年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一个新的开端,此后,乒乓球的赛事我国一直在参加,与世界的交流慢慢增加起来;第四,在日本参赛期间,庄则栋与科恩的故事,拉开了“小球转大球”“乒乓外交”的序幕,此后基辛格访华,中美建交。“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对于“乒乓外交”的历史意义,200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前英国首相布朗时讲道:“乒乓外交确实在世界外交史上创造了奇迹” [14] ,2011年12月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美“乒乓外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致辞中表示,“‘乒乓外交’不仅拉近了中美两国人民间的距离,而且拉开了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历史序幕”15;第五,乒乓球是民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海外华侨等通过乒乓球运动交流交际活动非常普遍。例如,中国力学奠基人周培源,不仅是长跑冠军,同时在乒乓球方面也技艺高超,凭借着“乒乓球”成为享誉海外的民间外交家。他因打败了量子力学奠基人德国莱比锡大学无人能敌的乒乓球冠军Werner Karl Heisenberg (沃纳·卡尔·海森堡)而一下子拉近了与德国学者交流的距离;第六,新时代“乒乓外交”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例如,2018年11月16日下午,正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巴布亚新几内亚训练中心,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正在训练的巴新运动员和中国教练员,并与巴新总理在那里签约1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的来源之一就是1982~1985年在正定当县委副书记和县委书记时亲手组建的“河北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17。
3.4. 创新精神
乒乓球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谁有了技术创新谁就占据了制高点。1952年日本凭借海绵球拍等三项技术创新,取代欧洲,称霸乒坛。1959年我国的四项技术创新的积累(其中一项是容国团发明的),为取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创造了条件,1965年我国夺得5枚金牌取代日本成为霸主,1957~1965期间世界技术创新的15个有13个来源于中国。当然日本也凭着弧圈球技术的发明,在20世纪60年代斩获35枚金牌中的17枚。之后欧洲选手将弧圈球技术与横拍结合,于1970~1971年创造了两面弧圈技术等3项技术,在沉寂了20年后东山再起。陷入低谷的我国,如上所述,连续发明了8项技术,于1981年第一次取得大满贯,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1987年。1988~1992年,世界乒乓球技术创新共有4项,韩国一项、欧洲三项,我国没有技术创新,随即也进入了真正的低估,连续三届男单、男团冠军被欧洲取走。直板横拍的发明、蔡振华向欧洲学习的理念,尤其是双面弧圈技术的掌握,使我国在1995年再次崛起,第二次包揽了全部金牌 [15]。从1995到2018年第5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89枚金牌中我国获得82枚18,高达92.1%,我国不仅形成了独具优势的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而且保持了技术创新的优势,仅弧圈技术就有10余种技术创新,同时还有居安思危的三次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一国乒乓球项目实力关系,可以从表1中清楚地看出。

Table 1. Number of Gold Medal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Europe, Japan and China, 1926~1999
表1. 1926~1999年欧洲、日本和中国的金牌数量和技术创新数量
数据来源:技术创新数据来源于苏丕仁的文献19,金牌数量来源于百度百科“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
利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对于1926~1999年技术创新与金牌数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是否包含中国未参见的1967年和1969年两个年份,创新对金牌数都有显著性的影响(p < 0.1),对于包含1967年和1969年,每增加1项创新,平均来说可以使金牌数增加0.4678块。乒乓球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变化为唯一不变的世界里,唯有创新才能取得竞争胜利,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精神是“乒乓精神”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Table 2.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gold medals and the numb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表2. 金牌数量和技术创新数量关系的计量分析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 < 0.1, **p < 0.05, ***p < 0.01。
4. “乒乓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标识,在新的历史方位,“乒乓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本节从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的视角,对“乒乓精神”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4.1. “乒乓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坚定文化自信、积聚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重要源泉。2020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1
“乒乓精神”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契合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为国争光、团结合作、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是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基本特征。
“乒乓精神”的“创新精神”契合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上文所述,我国乒乓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乒乓球的长盛不衰正是由于我们能够根据历史条件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结果。容国团的“发球转与不转”、刘国梁的“直拍横打”、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融入“俱乐部”以构建治理新体系等都是不断创新的表现。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具有六十年的历史沉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凡有空余地,必有乒乓台”是对乒乓球几十年盛况的富有诗意的写照,“石灰面球台”“大理石面球台”包含着中国人最美好的运动记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如果说乒乓球“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22,恐怕没有其他项目可以与之竞争。
4.2. “乒乓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荒力量。对此,《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23
“乒乓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高度契合表现在“乒乓精神”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推动体育强国的重要力量。体育强是国家富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民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当家做主,广泛群众参与的乒乓球运动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而弥漫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昂扬斗志、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乒乓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高度契合表现在任何体育活动都是根据公民的意愿自由、平等的参与,而自由、平等的体育参与,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事实上,任何体育活动都应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遵守法治法规。与其说“乒乓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高度契合,不如说体育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使它更适合培养优秀公民。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说:“体育是培养优秀公民最好的方式” [16]。
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已寓于“乒乓精神”的民族精神之中,诚信、友善是“乒乓精神”的集体主义精神表现,也是体育运动普遍的准则。由于体育本身具有“超越国家”的特点,因此,诚信、友善也是国际交流的准则,例如,1971年在中美关系处于非常敌对的状态下,庄则栋依然送给搭错车科恩球衣表现出的友善特点。正如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马约翰所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 [17]
5. 结束语
从“乒乓精神”产生和演变的历史和主要文化内涵可以看出,“乒乓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新的历史方位,弘扬以民族精神、集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开放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乒乓精神”,对于构建体育发展新格局、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6ZDA002);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DX02_24)。
NOTES
1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2在1959年3月27日开幕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夺得新中国体育史上首个世界冠军。
3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找到有关“乒乓精神”的定义,这里仿照“体育精神”的定义,对“乒乓精神”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关于“乒乓精神”的内涵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将在下一节进行详细地分析。
4《对乒乓球运动文化内涵的阐释》中是109个,参见:谢诚.对乒乓球运动文化内涵的阐释[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120-123。
51957年之后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改为两年举办一次。
6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
7亚洲囊括所有金牌,其中日本获得4枚金牌,我国获得3枚金牌。
8参见:李克勤新华网博客http://jixuie.home.news.cn/blog。
9《根据百度百科“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整理,参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6%E7%95%8C%E4%B9%92%E4%B9%93%E7%90%83%E9%94%A6%E6%A0%87%E8%B5%9B/122083?fr=aladdin。
10容国团在1959年第9期《中国青年》上撰文《光荣归于党和祖国》,讲述了夺冠的心路历程,“在这次比赛中,我之所以能够闯过七关,击败重重劲敌,取得世界冠军的称号,是因为祖国和人民给了我力量,是全队的同志给我的帮助和鼓励,这是获得胜利的源泉。”
111971年1月29日深夜,毛泽东看完周恩来的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了批示:“照办。我队应去。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参见:张玮.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M].中信出版社出版, 2020。
12根据百度百科词条整理,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4%A1%E6%8C%AF%E5%8D%8E/29128?fr=aladdin。
13来自央视网官方网站,参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126703671530024&wfr=spider&for=pc。
14参见:朱惠平. “乒乓精神”的文化内涵[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 2(09): 1-5。
15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参见:http://www.gov.cn/ldhd/2011-12/08/content_2015323.htm。
16《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官方网站,参见:http://www.sus.edu.cn/info/1007/16775.htm。
17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对处于低谷的中国女排的支持,是中国女排后期崛起的关键。本文作者曾先后到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的地方梁家河、正定、厦门、宁德、福州、杭州、上海等地进行过调研,也对其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的两位体育老师进行过访谈。
18根据百度百科“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整理,参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6%E7%95%8C%E4%B9%92%E4%B9%93%E7%90%83%E9%94%A6%E6%A0%87%E8%B5%9B/122083?fr=aladdin。
19苏丕仁. 20世纪世界乒坛技术创新分析——兼中、外乒乓球技术创新的比较[J]. 南都学坛, 2001(03): 92-95。
20根据百度百科“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整理,参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6%E7%95%8C%E4%B9%92%E4%B9%93%E7%90%83%E%94%A6%E6%A0%87%E8%B5%9B/122083?fr=aladdin。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2020-07-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2020-07-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2020-07-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