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终目标”。文化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是人类发展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也就说明,文化对于人类整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个体来说,文化也是个体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个体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经个体进入集体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1],所以对文化自信的考验最终落实在文化中的每个个体身上。人们会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会影响个体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 [2],也会影响其本身的文化自信。
1.1. 文化自信的建构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 [3]。对个体来说,形成文化自信首先要察觉、理解自己的文化,即文化自觉,其次我们需要认可自己所处的文化,并达到文化认同。个体在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自觉、认同下,会逐步发展出对自身文化的确信和肯定,拥有文化自信。
1.1.1. 文化自觉
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文化,就要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首先要理解所处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其特有的贡献 [1],即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的过程包含对本文化的觉醒、反省和创建,这种自觉既不是固守老旧,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有自主地位,对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有决定性的能力 [4]。文化自觉下对文化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盲从,理性的态度则会避免文化独尊和文化自傲 [5],是一种高度自知的状态,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1.1.2.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是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自知之明”,继而表现出对文化的确认并赞同,或是承认并接受。中华民族有其独有的文化,包含古典传统文化、近代民族文化和当代建设文化。对文化的承认建立在对文化的了解之上,对文化的接受则代表着个体对所处文化的认同。同时,文化认同是可变的,文化认同的可变性意味着人们与某种文化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体现为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在全球化的现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显得模糊,所以,我们需要在全球化中做到文化自主,以达到与其他文化平等互处的格局。另外,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不可分割,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对抗和交锋,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化决定了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并且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存在文化威胁的现象,文化威胁是指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其基本表现是将自己国家的文化扩张与移植。已经形成文化认同的个体在经历文化的冲突后,最终会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并且更有可能显现出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与包容。
1.1.3.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下发展起来的。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 [3]。文化自信表现在与不同文化交流时建立的互信,我们要做到对本文化的高度自信,同时也要对其他文化表示尊重和信任,相信不同文化的优势性、可行性、普适性等。
1.2. 文化本质主义的内涵
本质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都是本质主义者,人们通常认为许多自然事物或社会类别的成员具有隐含的内在本质,这些内在特征是导致其被归为不同类别的典型属性 [6] [7]。例如,人们根据原子的性质来对不同的元素进行区分,而不是根据这些物质的外部特征。这种信念部分来源于儿童早期产生解释偏向 [8],由于其便捷性的原因,儿童利用这种解释偏向学习归类 [9],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固化,伴随着因果论的发展,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用来解释世界。内在启发式思维是本质主义思维的来源 [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进行解释时,会依据简化原则产生对内在事实的解释偏向,而对它的应用也会反过来促进人们对这种思维方式的依赖。
本质主义思维不仅在儿童和成人的认知发展以及类别划分中得到大量的证明,还普遍发现于人们对社会范畴的分类中。在有关人类群体概念的形成中,儿童对不同种类的人进行区分,基于本质进行分组,形成了不同人类群体的概念,例如种族、性别等社会范畴的分类 [11] [12]。研究显示人们通常会将本质主义思维应用于性别、种族等社会类别中,确信社会类别的不变性及归纳有效性 [13],这对不同社会范畴个体的认识是有害的,由于偏见与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相关,这表明本质主义会延续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排斥 [6] [14]。如果一个人属于某个群体,那他永远是群体的一份子。并且本质主义思维会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会使人们根据表面的差异得出个人本质的结论,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
在生活中,人们也会以文化来划分不同的群体,所以文化也是人们进行社会分类的一个重要参照。文化是在一个时间和地点内,人们所共同遵守的实践规则。从历史角度来看,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在短期时间内,人们在特定的文化下发展出与该文化有关内隐的认知倾向,即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以固定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对文化下所发生的事件形成一种固定的预期,即认为各种事物本应如此的看法 [15]。文化决定了归因于特定群体的现象和特征,所有事物又依次归结为这些现象和特征 [16]。这种将群体的认知和行为归因于潜在、共享的文化本质的本质论,就是文化本质主义。
1.3. 文化智力
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 CQ)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能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和生活的能力 [17]。文化智力可分为元认知水平、认知水平、动机水平和行为水平。元认知CQ是指一个人与其他文化成员互动时对文化方面的自觉意识水平;认知CQ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中的规范、实践和习俗的实际认识;动机性CQ是指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跨文化的体验上,以更多地了解文化差异;行为CQ则是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适当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能力 [17] [18] [19] [20]。文化智力反映的是个体的文化交往与适应能力,是多文化认知与行为的基础性变量。
1.4. 文化本质主义、文化智力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1.4.1. 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自信
文化的基础,可以表现为文化的象征性特征,即文化本身是抽象的。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文化下的个体对其自身的文化符号进行确认、认同,在文化的熏陶下获得民族文化的客体存在形式,客体的文化作用于文化主体,转化为文化主体自身的理性心态、精神诉求和价值观念 [3]。其中,文化的抽象性也是文化本质性特点的体现。文化是有形态和价值的,文化的形态以物质或非物质的“躯壳”形式表现,比如代表文化本身的文化产品、文化场所、文化遗产等;文化价值也蕴含在一定的形态之中,在文化交流中,文化价值的传输会依靠“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中国人、中国产品和中国服务。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会通过各自文化具体的存在来表现出来,具体的文化形态又依靠其内部的价值来进行文化的影响与交流,体现出了文化的本质特征 [5]。
所以,对文化的本质化认知与对本文化的自觉有着密切关系,将抽象的文化表现为象征性的特征,能提高一个人对文化的充分认识,并且在对文化的认知学习中利用本质的思想对本文化的实体产生情感,也更能培养一个人对文化的认同,进而形成文化自信。所以文化本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个体的文化自信。
1.4.2. 文化智力与文化自信
文化智力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能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和生活的能力 [17]。这种能力不仅在跨文化的过程中使个体更明确的分辨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与差异来,也会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增加对自己本身文化的认知,会从元认知、认知、动机、行为四个水平上,对原文化形成更深层次、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甚至会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原有的文化。有研究显示文化全球化拓宽了文化交往、形成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挑战,也加深了文化认同 [21],直接的或间接的多文化经验会增强对本文化的认同,其中文化智力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不同有充分的体现。因此,文化智力意味着在对待不同文化时,更能辨明文化的边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1.4.3. 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智力
有研究指出去本质化的文化不流畅会通过内在一致性作为中介减弱文化本质主义倾向 [15],这一结果说明文化本质主义与本质思维的预期不符的新事物会削弱个体的本质主义倾向,暗示本质主义对跨文化思维的阻碍。但在Fischer (2011)关于文化本质主义研究指出,文化本质主义思维与思维开放性与文化智力呈正相关,表明本质主义思维的作用。在跨文化的条件下,将文化作为元类别来看待是有益的。人们意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类别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人们就能意识到自己文化行为的相对性,提升自己的文化区别意识,与另一种文化的某人互动时,会下意识地调整其行为。并且能够将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行为归因于不同的文化规范,这是文化交流重要的一步。所以,对文化的本质主义信念能使个人更有效地构建和应对文化间的互动。
1.5. 研究假设
本研究提出有关文化本质主义、文化智力、文化自信三者之间的关系假设,与以往的研究一致,提出假设H1:文化本质主义可促进文化智力;H2: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智力对文化自信均有促进作用。另外,本研究也将验证在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自信之间,内在启发式思维和文化智力的中介作用。H3:文化本质主义能使个人更有效地构建和应对文化间的互动,促使文化智力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个体的文化自信水平;另一方面,内在启发式思维是本质主义思维的来源,H4:文化本质主义对文化自信的表达也一定会经过内在启发式思维,故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假设模型见图1。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重庆某高校大学生380人,有效问卷376份,年龄均值为21.0岁(SD = 2.19),男生89名,女生285名,2人未报告性别。研究对象完成文化自信问卷、文化本质主义问卷、文化智力问卷以及内在启发式问卷。
2.2. 研究工具
文化自信问卷。周婷和毕重增(2019)编制 [22],包含10个条目,回答者在1~7量尺上表达自己对每个项目的同意程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分数越高代表文化自信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工具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
文化智力量表。Dyne等(2012)编制 [23],包含16个条目,回答者在1~7量尺上表达自己对每个项目的同意程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文化智力越高。本研究中该工具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
文化本质主义量表。采用Lin等(2019)组合有关工具形成的文化本质主义量表中文版 [15],共有8个项目,回答者在1~7量尺上表达自己对每个项目的同意程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越认同文化本质主义。本研究中该工具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0。
内在启发式思维量表。采用Salomon和Cimpian (2014)编制的内在一致性问卷 [10],共有15个项目,回答者在1~7量尺上表达自己对每个项目的同意程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本质主义信念越强。本研究中该工具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
3. 实验结果
3.1. 各变量间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对文化本质主义、文化智力、内在启发式与文化自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内在启发式思维与文化智力外,文化本质主义、文化智力以及内在启发式与文化自信均为正相关(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variables
表1. 各变量间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p < 0.01。
文化本质主义与内在启发式相关,说明对文化的本质主义思维与一般领域的本质主义思维的一致性;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智力呈正相关,与Fischer (2011)的研究一致,表明文化本质主义对文化间的互动和建构的有效性;文化本质主义、文化智力、内在启发式与文化自信也都呈正相关,文化本质主义对文化智力、三者对文化自信的回归分析如表2、表3。

Table 2.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ultural essentialism on cultural intelligence
表2. 文化本质主义对文化智力的回归分析

Table 3.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evant variables on cultural confidence
表3. 各因素对文化自信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支持H1:文化本质主义对文化智力促进作用;H2: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智力对文化自信的水平均有提升作用。
3.2. 文化智力与本质主义的中介效应检验
利用SPSS process v3.5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中介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The mediating effect test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essentialism
表4. 文化智力与本质主义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文化智力中介效应检验的置信区间CI为[−0.002,0.05],故此中介效应不显著;内在启发式中介效应检验的置信区间CI为[0.02,0.09],置信区间不包含0,故此中介效应显著。检验结果支持H4,不支持H3。内在启发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19%,结果如图2。

Figure 2. Essentialist mediation model
图2. 本质主义中介模型
4. 讨论
文化本质主义促进文化自信,文化本质主义是对抽象文化的象征表达,对文化持本质主义态度即认为文化有一定的象征存在,例如文化遗产如故宫、文化产品如汉字等 [24] [25]。个人将文化投射于实体的存在,是对本文化自知之明的体现,并且个体成长于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对文化环境的适应、熟悉以及依赖也很容易建立起个体对文化的认同感,并在其中体会到本文化价值感的确定和生命力的坚信,这也就是个体文化自信的体现。
本质主义的内在一致性思维表现为不同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质,对事物的理解需要紧紧围绕其本质,这种认识模式使得个体在认识事物时根据简化原则以内隐的态度进行认知 [10]。文化本质主义不仅认为文化本身具有实体存在的形式,并且将文化特征及其文化群体表现的特征归因于潜在、共享的文化本质,这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26]。这种思维方式又表明文化对个体的潜移默化,使个体接受本文化的传统、特征并将其内隐化,这也正是文化本质主义对文化自信促进路径一种的体现。
文化自信与文化智力总分正相关,反映了文化间关系在认识文化、评价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交流能力,对多文化的规范、实践和习俗的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处于想象层面,是对自己所拥有知识技能的一种假想,这种未经过多文化场景的个体表现出的文化智力并非个体所拥有的能力 [19]。故在研究中文化智力与文化自信之间虽然相关显著,但相关并不高。另外在中介效应分析中,文化本质主义对文化智力的影响未能在文化自信中有所表达,其中的原因也可能是个体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不足,不能表现出真实的文化智力水平,因此明白不同文化之间的实体区别,如故宫与埃菲尔铁塔,但对不同文化更细致的习俗却无法想象,导致对文化传统边界的模糊,表现为影响文化自信最终路径的不显著。
因此,文化本质主义以及文化智力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可以具有留学经历的被试来进行实验,探讨其中的效应。另外,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心理学概念也应在更科学的理论上进行建立,并以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研究,为后来的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