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中国,人们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儿子才是自己年老时养老送终最好的选择。因此“养儿防老”观念深入人心 [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正在不断淡化,同时,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后,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子代的数量以及子代的性别结构都已发生较大变化 [2]。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老年人所固有的“养儿防老”观念也开始有所淡化。渐渐出现了“生儿好听,生女好命”等夸赞女儿好的新说法、新观念。并且,这种说法不断得到大家的认同。
所以,传统“养儿防老”的这种固有观念已经慢慢有了淡化的趋势,女儿在赡养父母中的重要性不断表现出来 [3]。在男女平等的观念下,女儿养老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社会分工 [4]。因此,在儿子和女儿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背景下,老年人是认为儿子养老好还是女儿养老好呢?由计划生育造成的众多老年人子女性别结构的单一化是否会影响到老年人对上述问题的判断?鉴于此,该论文希望通过探讨现行子女性别结构背景下,老年人是认为儿子养老好还是女儿养老好,来认识老年人群体的独特性,从而预测出未来老年人对此的认同度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数据与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于“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简称CLASS调查”项目)。这个调查项目是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主持进行的,其受访对象主要是虚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同时,在样本选择过程中,采用了多阶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中国大陆多个省份内进行取样,最终的样本容量为1126个。此外,在定义老年人时,本文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做出的界定,既年龄满60周岁才可称为老年人。因此,本文剔除了那些年龄未达到60周岁的部分样本。另外,根据研究需要,本文还剔除了缺失值样本,最终可使用的样本数量为850个。
2.2. 变量界定与方法
本文的因变量选用的是CLASS12数据库中“是否认同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其答案1“同意”,代表老年人认同儿子养老好;0为“不同意”,代表老年人否认儿子养老好,由于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所以,基于因变量的特殊属性,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本文的自变量为老年人的子女结构。控制变量包括老年人的收入、城乡属性、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所享受的养老保险种类、健康状况、配偶状况、最喜欢的养老方式等因素。以下是本文统计分析采用变量的说明。
子女的性别结构。原始数据中没有子女性别结构这个变量,因此,为对子女的性别结构进行更精确的分析,本文以原始数据中的子女情况为基础,对老年人所拥有的子女数量进行整理,生成子女结构变量。并根据数据重新赋值,本文将子女的性别结构具体分为四类:0代表受访老年人无子女,1代表受访老年人仅有儿子,2代表受访老年人仅有女儿,3代表受访老年人儿女双全。
城乡属性。考虑到老年人的城乡差异对其人生历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可能对因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CLASS (2012)中没有直接反映受访老年人城乡属性的原始数据,所以本文对老年人目前享受的养老保险种类进行重新划分,具体划分为“城市属性”和“农村属性”,从而生成城乡属性这个变量,并用1和2表示;其中,城市属性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属性包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并删除掉空缺值。
教育水平。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主要包括未受过教育、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大专及以上五类。分别用1、2、3、4、5表示。最终计算发现,老年人接受的教育水平的区别对本文因变量的影响较大。
个人年收入。此变量为数值型变量。
年龄。由“年龄 = 2012 − 出生年份”计算而成。
性别。1代表“男”,2代表“女”。
老年人所享受的养老保险种类。老年人所享受的养老保险种类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上均没有四类,分别用1、2、3、4表示。
婚姻状况。经过对原始数据中的婚姻状况进行整理进而形成一个二分变量,1表示“配偶健在”,2表示“丧偶”。
身体健康状况。包括很不健康、比较健康、一般、比较健康、很健康五类,分别用1、2、3、4、5表示。
最喜欢的养老方式。包括家庭成员养老、社区上门服务、住养老院和其他四类,分别用1、2、3、4表示。样本总体基本信息见表1。
2.3. 模型建构与结果分析
由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为二分类选择变量,因此,拟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老年人产生养老感受差异的因素(见表2)。在经过双变量分析后,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城乡属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以及老年人目前所享受的养老保险种类与因变量老年人是否认同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在进一步进行共线性分析后,结果显示城乡属性与老年人目前所享受的养老保险种类之间存在共线性,因此,在模型建构时,城乡属性与老年人目前所享受的养老保险种类两个变量中只将城乡属性这个变量纳入了模型。

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 (N = 850)
表1. 样本总体基本信息情况(N = 850)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of elderly people’s approval of son’s pension
表2. 老年人认同儿子养老好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注:括号外的数字为Odds Ratio值;括号中的数字为标准误;+p < 0.1,*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gender differences, elderly people identify with sons’ pension benefits
表3. 基于性别差异老年人认同儿子养老好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注:括号外的数字为Odds Ratio值;括号中的数字是标准误;+p < 0.1,*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elderly people agree that their son is good for pension
表4. 基于城乡差异老年人认同儿子养老好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注:括号外的数字为Odds Ratio值;括号中的数字是标准误;+p < 0.1,*p < 0.05,**p < 0.01,***p < 0.001。
模型一显示,在未加入自变量时,以没有受过教育的老年人为参照组,受教育水平在中专/高中及以下的老年人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而受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与因变量并无显著相关性;同时,在城乡属性中可知,以城市老年人为参照组,农村老年人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模型二显示,老年人所拥有的子女的性别结构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与无子女的老年人相比,仅有女儿以及儿女双全的老年人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同时,模型二也显示,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城乡属性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这与模型一的结果一致。
此外,本文还根据老年人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与无子女的男性老年人相比,对于有子女的男性老年人来说,仅有女儿的男性老年人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仅有儿子以及儿女双全的男性老年人与此没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子女双全的女性老年人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具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由模型三、模型四、模型五与模型六可知,对于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在中专/高中及以下的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这与模型一和模型二的结论一样。由模型三和模型四可知,喜欢家庭养老方式的男性老年人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从模型五与模型六中可知,喜欢的养老方式这个变量对女性老年人来说,并未与因变量表现出具有相关性。由模型五和模型六中城乡属性那一栏中可知,女性老年人与因变量“是否认同儿子才是养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
最后,根据被调查者特征,本文还对老年人的城乡差异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具体情况见表4。
由模型八可知,城市中仅有女儿的老年人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显著相关。另外,由模型七和模型八可知,城市中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呈现出显著相关性,而其他控制变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由模型九与模型十可知,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喜欢的养老方式等控制变量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但在老年人所拥有的子女结构这个变量中,儿女双全的农村老年人与因变量“是否同意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呈现出明显的显著相关性。
3. 结论
3.1. 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总体上更趋向于认同儿子养老好
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总体上更趋向于认同儿子养老好。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相较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养老保障金数都比较低。虽然新农保的覆盖面较广,但是按照当下的物价及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老年人的基础养老金收入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更多依赖于家庭,依赖于儿子。因此,多数农村老年人同意儿子养老好。而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相对全面、水平较高,对子女的养老依赖不是很强,所以,城市老年人对于儿子养老和女儿养老并没有明显的感受差异。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的城乡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农村老年人对“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的认同比例较高,对家庭养老的依赖程度也更高。
3.2. 受教育水平越高,认同儿子养老好的比例越低
在过去,人们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儿子才是自己年老时养老送终最好的选择。因此“养儿防老”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不断淡化,大多数人越来越认为儿子和女儿一样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认同“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的比例。
3.3. 存在性别差异,儿女双全的女性老年人倾向于认为女儿养老好
子女双全的女性老年人更趋向于女儿养老好,笔者认为是因为由于性别差异,与儿子相比,女性老年人可以向女儿倾诉的更多,可以跟女儿说一些体己话,因此,也就更加依赖于女儿。
4. 政策建议与讨论
4.1. 政策建议
4.1.1. 平衡城乡养老差别,降低农村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农村老年人以儿子养老为主,女儿虽然也参与养老,但是,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女儿所起的作用一般为补充作用,因此,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依赖于儿子,依赖于家庭养老。而在城市,由于具有相对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城市老年人对子女提供赡养、照料的依赖程度明显要低于农村老年人。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平衡我国城乡之间的养老差别,降低农村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1.2. 实施“老伙伴”计划,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帮扶,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现行养老保障制度下缺乏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与儿子相比,女性老年人可以向女儿倾诉得更多,可以跟女儿说一些体己话,因此,儿女双全的女性老年人更倾向于女儿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赖。而这一点也暴露出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的一大缺陷,即缺乏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因此,可以通过促进老年人之间互动帮扶的举措,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4.1.3. 发展适合老年人的教育模式,形成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可以推动政府与民营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教学,提升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老年人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认同“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的比例。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促进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降低心理孤独。
4.2. 讨论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数据中的老年人的观点并不能完全地代表我国老年人对“是否认同儿子才是年老时最好的依靠”的观点。此外,本文没有很好地解释仅有女儿的男性老年人为何更偏向于儿子养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