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农村人员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引发了除去劳动力“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这一要素外,还有资本、土地以及技术等多种要素资源的结构重组 [1]。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不仅支持了国家的发展需要,而且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然后返乡,可以有效带动县镇经济的发展 [2]。但是在过程中,由劳动力资源所引发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再加上中国家庭养老的传统,必然导致一定的结构性紧张。而在农民离土过程中,农村人口外流与农村养老问题之间关系的紧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代价。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无论是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来说都是巨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工流动的同时不仅仅增加了自己与家庭的收入,更是解决了工业发展中劳动力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深,加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并未建立,尤其对人口外流地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虽然有政府的资助,然而现如今大多居住农村的老人的养老问题仍需依靠子女来解决。故人口流动背景下,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农村地区养老方式会面临怎样的挑战?老人的养老满意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养老满意度受什么因素影响?这就是本篇文章提出问题的初衷。在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的形式日益严峻,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对大多农村劳动力来说外出务工目前仍是实现增收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研究人口外流背景下农村地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探究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无疑是重要的。
2. 调查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以河南省禹州市农村地区为调查地点,2022年2月至3月,笔者对该市进行实地调查,并填写了150份结构式问卷。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工作由笔者亲自进行,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较高,为99.34%。具体抽样方法是:由于2022年疫情的特殊情况,本文的样本结合现实情况,采取偶遇抽样的原则来选择调查对象。由于部分农村地区老人文化水平较低,许多问题的答案以笔记录后再摘录到问卷上。
2.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在河南省禹州市展开并进行实地研究,拟采用三种方法即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以及定量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研究。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样本村符合条件的老人进行调查,调查问题包括基本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养老满意情况等等展开调查。以农村地区老人为中心,全面了解人口外流的情况下农村老人养老现状。问卷调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针对文化程度较高且比较配合的调查对象,这部分问卷由本人填写,但农村中许多老人知识水平有限,故对这部分调查对象采取访谈调查的方法,由调查员提出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填写问卷。
结构式访谈。由于文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缺陷,信息可能不够详尽,本次调查采取部分个案访谈。与部分老人进行深入交流,来了解他们真正的情况与期盼。具体内容包括调查者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养老情况、心理期望等方面,进一步获取更加详实的资料。
定量分析法。根据调查问卷,采用SPSS 22.0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因子分析可以将众多变量提炼为几个因子,用这几个因子代表原有的变量,并可以根据因子对变量进行分类。故而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的处理,通过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禹州市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养老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的目的,从而方便地找出人口外流的背景下影响农村老人养老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的权重,并根据权重分析找出其主要因素,提出在人口外出流动的背景下提高农村养老满意度的建议。
3. 数据分析
3.1. 基本特征分析
笔者通过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整理,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子女外出占比等基本情况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pondents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统计
本文并不探讨人口外流通过哪些方式对农村地区产生了影响,而是尝试回答会对这部分地区老人的年老生活的具体影响因素。子女外出是否影响他们父母对养老的态度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going out status on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elderly care”
表2. “子女外出状况对父母养老满意度影响”结果
所谓占比,即外出务工子女数量占子女总数量的比例。在量表中,我们用了总体满意度来测量老人的养老满意度,并有是否两个选项,最后进行计分。“满意” = 1;“不满意” = 2。得分越高,表明老人养老满意度越低。在分析结果中,显著性水平为0.002,说明二者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性为0.269。表明外出务工子女数量占子女总数量的比例越低,其父母的养老满意度反而会越高。
我们采用SPSS 22.0的双变量来验证与农村地区老人养老满意度有关的其他基本因素,为了使结果更加具有代表性,我们在自主抽样中的样本数选择100,并选择双尾检验。在95%的置信区间内,如果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表示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反之并不能证明二者显著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显著性水平为0.00,证明其收入状况与养老满意度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系数为−0.514,即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录入数据的过程中,我们用“1” = “小于500”,“2” = “500~1000”,“3” = “1000~2000”,“4” = “大于2000”,即得分越高,经济收入越高。同样对于养老满意度,我们用“满意” = 1;“不满意” = 2。与前面的介绍相同,满意度得分越高,老人养老满意度越低。在被调查者中,经济收入越高,满意度的得分越低即满意度越高。
**.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验证养老满意度与被调查者居住情况之间的关系。“1” = “与子女居住”,“2” = “与配偶居住”,“3” = “独居”,“4” = “其他”。需要表明的是,与子女居住包含了夫妻双方或一方共同与子女居住的情况,与配偶居住即与配偶单独居住,其他包含了养老院及其他特殊情况。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养老满意度与老人居住情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462,即与子女、配偶居住的老人的满意度要高于独居以及其他情况。
**.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b. 除非另行说明,否则自助抽样结果基于100个自助抽样样本。
3.2. 因子分析
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因子分析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巴特利球体检验以及KMO检验,确保KMO检验系数大于0.5,以及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值小于0.05时,问卷才具有一定的效度。效度分析的KMO值大于0.7且Bartlett 球形检验的Sig.值小于0.05,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如表5所示,由数据的效度分析表可见统计数据的KMO 值为0.702,同时,Sig.值为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提取方法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果如表6所示,我们以特征值大于1为尺度然后提取因子,第四个因子特征值仅为0.728,故而在样本数据中可选3个因子。我们从其提取载荷平方和来看,第一个因子解释了数据的37.874%,前两个因子解释了数据的60.242%,前三个因子解释了数据的76.824%,而且初始特征值与提取的载荷平方和的数值相同,表明了旋转后信息并未流失。结合碎石图图1来看,同样可以认为提取3个因子是最合适的。
为更清楚地解释每个因子的含义,需要简化因子结构并对上述3个因子的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我们使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结果如表5所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如表7所示:

Table 7. The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表7.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结合旋转后的空间中的组件图,三个因子可以呈现的更加清晰,如图2所示:

Figure 2. Rotated spatial component diagram
图2. 旋转后的空间组件图
不难看出,第一个因子主要荷载在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精神文化设施等变量上,第二个因子主要荷载在子女关怀、家庭和谐、家庭话语权上,第三个因子主要荷载在志愿者关怀、社区精神文化活动、邻里关系上。我们分别将其命名为社会保障因子、家庭因素因子和社会关怀因子,其权重分别37.87%、22.37%、16.58%,社会保障因子权重最大,其次为家庭因素因子和社会关怀因子。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人口外出流动情况与农村地区养老满意度密切相关,子女外出比例越高,父母的养老满意度越低,收入状况、居住情况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老人的养老满意度。收入越高,养老满意度越高,与子女、配偶一同居住的老人的满意度要高于独居以及其他情况。此外,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村地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家庭因素因子和社会关怀因子对其也有一定影响。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力度。必须推动养老主体多元化,使得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建议政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扩大新农保覆盖面,提高补贴额度。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在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补贴力度的同时注重公平性发展。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老人对养老保障尤其是救助制度提出质疑,并产生严重的不公平感。因此,应该建立社会救助监察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救助监察体系。在保障农村地区老人老有所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公平感与幸福感。
二是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保障农民权益。经济基础是养老保障的核心问题。到目前为止,经济水平仍然制约着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要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可以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3]。为此,必须大力支持乡村建设,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以下六种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拥有乡土文化的本土人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各方面的社会人才 [4]。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外出流动人口的培训,加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对乡镇企业的补贴以充分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保障农民工利益,增加儿女与农村父母相处的时间,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促进家庭和谐。
三是注重农村娱乐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关怀。在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的当下,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必定在未来也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农村老人养老在物质生活方面问题已经逐步被解决,然而作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赡养远远落后于物质方面的发展,如果调整不够及时,均衡发展难以实现,随着养老需求的逐渐增大,可能在将来会面对更加被动的精神养老服务问题 [5]。农村外出人员的不断增加,衍生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农村地区的娱乐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推进老年组织的建设,动员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切实保障老年人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