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青春期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也被称为“暴风骤雨”期 [1]。有研究指出,个体在青春期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达60% [2],内化问题行为就是其中之一。内化问题行为指个体具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抑郁、焦虑、退缩等 [3],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指出,青少年问题行为会影响其日常生活,还会对其社会化过程产生阻碍 [4],长时间持续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造成较大消极影响 [5]。初中是个体青春期由初始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的时期,有必要对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为减少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行为发生和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提供建议。
当前对于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研究,基本集中于以数据为中心进行探讨,关注各问卷得分之间的关系 [6] [7] [8],较少研究从个体中心视角出发对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将以个体中心视角为中心,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讨初中生问题行为可能存在的不同类别。潜在剖面分析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统计方法,根据外显行为指标对个体进行分类,并了解各种类别的人数百分比,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各类别之间的差异 [9]。国内有研究者以4~5岁幼儿为被试,探究其焦虑的潜在类别,结果表明幼儿的焦虑可分为危险型、依赖型、安全型三种潜在类别 [10];还有研究对青少年抑郁的潜在类别进行探讨,结果发现青少年抑郁可分为高抑郁情绪、中抑郁情绪与低抑郁情绪三种潜在类别 [11]。以上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作为内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都是分为三类较为合适,因此本研究假设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可分为三种潜在类别(H1)。
父母效应模型(Parent Effect Model)强调父母对子女发展的作用,该模型认为父母的教养行为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如问题行为的发展) [12]。因此,父母心理控制作为父母教养行为的组成维度之一 [13],可能会直接影响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发展。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试图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想法和观点进行控制,通过诱发内疚、爱的撤回以及施加权威等方式来管理和监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发展 [14]。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程度越高,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水平越高 [15] [16],这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假设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能显著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分类(H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从广东省惠州市某中学抽取621名学生作为被试,由心理健康教师担任主试,进行施测,施测时间为15~20分钟。测验开始前,教师会告知学生保密原则,同时告知学生在测试中可随时退出。最后共收回615份量表,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占比92.36%。其中,男生246人,占比43.3%,女生322人,占比56.7%;初一学生305人,占比53.7%,初二学生263人,占比46.3%。
2.2. 研究方法
2.2.1. 父母心理控制问卷
该问卷由 [17] 编制,共有三个维度,分别为诱发内疚、爱的撤回、以及权利专断,共18道题目。量表采用5级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18]。本研究中该问卷一致性信度系数α系数为0.91,三个维度的α系数为0.72~0.85。
2.2.2. 简缩版青少年问题行为量表问卷
该量表由Achenbach编制,池丽萍和辛自强修订 [19],包括两个维度,分别为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共40道题目。采用4级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的问题行为越严重,本研究选取其内化问题行为维度作为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测量指标。该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 [20]。本研究内化问题行为维度一致性信度系数α系数为0.91。
2.3. 统计处理
采用Mplus7.4和SPSS25.0进行数据处理。具体的分析思路如下:
1) 用Mplus7.4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潜在剖面分析。潜在剖面分析模型拟合指标主要有:信息指数(AIC、BIC、aBIC),信息指数越小表示模型拟合越好 [21];熵值(Entropy),越接近1表示分类越准确,当Entropy ≥ 0.80说明分类准确率超过90% [22];似然比检验(LMR),若检验p值显著,表明类别k模型显著优于类别k-1模型 [23];
2) 运用SPSS25.0进行无序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将所有测验题目作为指标构建单因素的潜变量模型,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4]。模型的拟合指数未达到推荐拟合值:χ2/df = 4.86,RMSEA = 0.09,CFI = 0.51,TLI = 0.49,SRMR = 0.1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潜在剖面分析
以内化问题行为维度的20道题目为指标,将类别依次分成1至5类进行潜在剖面分析,5个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见表1。
由表1可知,随着类别数量增加,AIC、BIC和aBIC值均减小,在3类模型时,aBIC值出现拐点,LMR在4类模型开始不具有显著性(p = 0.06),以上结果表明将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分为3类较为合适(H1得到验证),模型分类质量见表2。由表2可知类别1有188名初中生(占比33.10%),类别2有268名初中生(占比47.18%),类别3有112名初中生(占比19.72%)。被分配到特定潜在类别的平均后验概率见表2,对角线上的值在95%到96%之间,对角线外的值很低,这表明分类结果良好 [25],潜在剖面分析结果见图1。

Table 1. Analysis result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nalized problem behavior latent profile
表1. 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潜剖面分析结果

Table 2. Classification probability of potential profil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nalized problem behaviors (n = 568)
表2. 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潜在剖面分类概率(n = 568)
注:a1~a20为20道内化问题行为的题目,纵轴为题目均值。
Figure 1. Potential profile of internalized problem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图1. 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潜在剖面图
由图1可知,类别1各题目均值都低于2.5,该问卷为4点计分,表明该类别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得分较低,故将该类别命名为气定神闲组;类别2除了第13题外,其余各题目均值都高于类别1,第5、11、14和17题均值高于2.5,故将该类别命名为心有忧虑组;类别3各题目均值得分都高于类别2,其较多题目均值大于3,故将该类别命名为惴惴不安组。
3.3. 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对内化问题行为类别的影响
以父母心理控问卷总分为自变量,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潜剖面分类为因变量,进行无序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类别1为参考类别,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父母心理控制对类别2和类别3的预测系数B值均显著,说明父母心理控制能显著预测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类别,OR值分别为2.17和3.66,表示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得分增加,初中生进入类别2和类别3的概率也会增加,且进入类别3的概率大于类别2。这说明父母心理控制会对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程度越高,其内化问题行为可能越严重(H2得到验证)。

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s’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nalized problem behavior
表3. 父母心理控制对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类别
本研究采从个体中心视角出发,采用潜剖面分析方法探究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类别,结果表明现阶段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可分为3类:气定神闲组、心有忧虑组和惴惴不安组。其中占比最高的为心有忧虑组(47.18%),其次是气定神闲组(33.10%),占比最低的是惴惴不安组(19.72%)。
从具体各题目均分来看,气定神闲组各题目均值都低于2.5,说明该组初中生没有在社交中没有出现回避、情绪较为稳定开朗。心有忧虑组第5、11、14和17题均值高于2.5,这些题目均与社交回避有关(如第5题“我守口如瓶,有事不说出来”),其余题目均值较低,说明该类别初中生在社交上有轻度困难,但尚未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惴惴不安组只有第3和6题均值低于2.5,有8道题均值高于3分,这些题目与抑郁情绪和社交回避有关(如第8题“我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和第19题“我闷闷不乐”),这说明该类别初中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内化问题行为,具有抑郁情绪和社交回避问题,这类学生需要心理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4.2. 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对内化问题行为类别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能显著预测初中生内化问题行为的类别,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越高,初中生越可能被分类到心有忧虑组和惴惴不安组。这意味着,初中生的父母对其采用心理控制这种消极教养方式时,可能导致其内化问题行为的发生。 [26] 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行为会引起子女的消极情绪(如厌恶和愤怒),会破坏与子女的亲密关系(即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不良的青少年从父母处获得的支持较少,难以应对日常需求和压力,可能因此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发展出内化问题行为 [27]。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议父母审视自己的教养行为,不要把初中生当作自己的附属物品,认为自己对孩子拥有绝对控制权力。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自我意识会快速增长,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父母应在平等地位上与孩子讨论其想法,充分分析利弊,做某件事情需要的成本和失败的后果,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