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因其发病蔓延速度快,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的特点,受到各国人民和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中国日报》英文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同时,作为中国最大的英文资讯门户,是海外人士了解中国的首选网站。在新冠疫情的报道中,《中国日报》英文版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大量运用隐喻,生动形象地实现了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对于传递疫情信息、缓解公众恐慌心理、消除焦虑情绪,传递官方态度、增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产生了深远影响。概念隐喻是从源域到目的域的跨域映射,帮助读者通过具象的源概念理解抽象的目标概念。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以来,隐喻分析的研究由文学修辞领域向认知探讨转变,语料选择的多样性不断提高。本研究收集了自2020年1月20日(通报病毒人传人)到2020年6月16日(武汉市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清零”),《中国日报》英文版关于新冠肺炎的新闻报道,并建立初始语料六万词,精选语料三万词的新冠疫情新闻语料库。主要探讨《中国日报》英文版有关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并试图分析其在向受众传递疫情信息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信息、传递价值、引导舆论。
2. 研究背景
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以来,隐喻分析研究由文学修辞转向认知探讨 [1],语料选择也由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拓展到新闻语篇 [2]、广告标语、访谈日志等诸多体裁。批评隐喻分析以概念隐喻和批评话语为理论基础,属于批评认知语言学范畴。概念隐喻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批评隐喻分析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常用手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3]。可根据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综述类和政治语篇类 [4]。前者主要为纯粹理论研究与发展或与文学作品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郜丽娜,刘丰(2010)提倡以概念整合的理论来弥补批评隐喻分析存在的不足 [5]。对于批评隐喻的基本操作方法,邓志勇,杨涛(2013)在当今主流修辞观的框架下对其理论基础和哲学假定进行了探讨 [6];赵彦春(2010)通过对隐喻理论批评进行再批评,更深入地揭示了隐喻的本质与机制以及隐喻之于人类的意义 [7]。
政治语篇分析,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大量研究以中外新闻报道为语料,对“一带一路” [8]、“中美贸易战” [9] 等主题进行了隐喻分析。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领域,马赛佳(2016)以西非埃博拉新闻报道为语料进行概念隐喻研究 [10];张薇,毛浩然,汪少华(2015)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对官方报道进行了隐喻构架的分析 [11];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已经有李雪,张鑫(2020) [12];董艳(2021) [13];张琳(2020) [14];李伟(2020) [15] 基于不同的语料对于疫情报道的媒体话语进行了隐喻分析,但主要是聚焦在战争隐喻领域。
3. 研究方法
媒体新闻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承载者,新闻报道在准确传递事件信息、引导公众舆论、传递官方讯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概念隐喻进行的新闻报道也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将新闻背后所蕴含的媒体观点传递给公众。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数量之多,受众范围之广,远超此前同类事件。公众依赖新闻媒体相关报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本研究主要选取了2020年1月20日(通报病毒人传人)到2020年6月16日(武汉市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清零”)期间,《中国日报》英文版关于新冠肺炎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借助Charteris-Black (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框架,按照隐喻识别、隐喻阐释和隐喻解读的步骤完成对隐喻的识别、提取和描写,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并分析、阐释。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 中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英文版在新冠疫情报道中主要使用了哪些概念隐喻?2) 中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英文版在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使用策略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3) 中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英文版在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在信息构建及公众舆论导向等方面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 概念隐喻分析
收集整理《中国日报》英文版从2021年1月20日(通报病毒人传人)到2021年6月16日(武汉市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清零)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后,选取四种主要隐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战争隐喻的数量最多,人体隐喻次之,自然和旅行隐喻数量最少(见表1)。例如:通过“fight against”“struggle”“defend”等词汇说明在主流文化的语境下将抗击新冠病毒视作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通过“hand”“head”“eye”等词汇体现社会各界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视;通过“storm”“wave”“spring”等天气现象通报和感知疫情爆发的严峻形势以及病毒传播不确定性;通过“journey”“process”等旅行隐喻关键词体现中国人民守望相助、通力合作、共同战疫,从而向受众有效地传递消息与情感态度,起到信息构建和舆论引导的价值功能。

Table 1.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hina Daily
表1. 《中国日报》英文版中的概念隐喻
4.1. 战争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1980)把隐喻看作是跨越不同概念域的映射,即一组对应关系。例如Lakoff和Johnson的“ARGUMENT IS WAR”就是典型的一个战争隐喻。在这个隐喻中,源域“战争”被映射到目标域“争辩”中,而“争辩的对方”也就是对应的“敌方”。战争隐喻是概念隐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充斥于政治、经济、体育、医疗、社会各个领域,尤其在新闻媒体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应用颇为广泛,体现了战争隐喻的普遍性。在《中国日报》英文版有关新冠疫情的新闻语篇中,战争隐喻的关键词中关于战争的战场的词语有“war”“battle”“front line”,关于战争角色的词语有“enemy”,关于战争的过程的词语有“combat”“overcome”“hit”“fight”“struggle”“defend against”等,这些关键词在语料中出现频率极高,尤其是“hit”和“fight”的出现次数多达30次。事实上,战争的架构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架构极为相似。两者都是以突然爆发为开始,以取得成功或失败为结束。在战争框架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框架中,战争中的“作战对象”映射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病毒”,“参战者”映射所有的“抗疫工作者”,“战场”映射“抗疫地区”。在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新闻语篇中,战争与抗击新冠疫情之间建构了跨域映射的隐喻模式。《中国日报》英文版对新冠疫情的报道将抗击新冠疫情当作一场战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和全体人民作为军队,他们在各个疫情战场顽强地与隐匿的敌人——病毒作斗争。整个过程构成了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架构”,从源域“战争”映射到目的域“防疫”进而建构出了“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战争”的概念隐喻。例如:
① Both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companies are vital forces to restore th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ngth and in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the pandemic.
② We are meeting at a crucial moment in the world’s battle with COVID-19.
③ The Chengdu city government held a matchmaking conference to display an array of new devices and equipment that can be utilized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on March 26, as the world battles to get the pandemic under control.
从以上《中国日报》英文版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例句可以看出新闻报道中很好的诠释了“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战争”的概念隐喻架构,将“战争”完美地映射到“防疫”。在第一个例句中,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打击,中国国内的各个支柱企业也成为了抗击新冠疫情的一股重要的力量,与其他力量一起与疫情作斗争。第二个例句表明与新冠疫情奋力抗争的战场已从中国慢慢转向了世界,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世界合力抗疫的关键时期。在第三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市级政府也在为这场抗疫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在各国共同抗疫的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敌人已经在这场世界战役中慢慢得到了控制,同时这也增强了公众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自信。《中国日报》英文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充分利用了战争隐喻这个话语策略来突出抗击新冠疫情的艰难性与复杂性,进而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传播抗疫工作者的艰辛与无私奉献来引发社会的关注。可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险性与难度与战争十分相似,其本质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防疫架构”的构建激发了民族抗疫精神,动员了广大民众积极抗疫,对促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走向胜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日报》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语篇中,广泛使用战争隐喻相关词语呈现了新冠疫情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充分地体现了全体人民合力抗击新冠肺炎,为战胜疫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4.2. 人体隐喻
人类对于隐喻的构建根植于自身经验,以此为中心去构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以人体各个身体部位与行为、状态等作为源域,通过隐喻构建,实现对目标域的阐释。在《中国日报》英文版有关新冠疫情的新闻语篇中,人体隐喻的关键词中关于人体器官的有“hand”“head”“eye”“heart”,关于行为状态的有“halt”“curb”“grip”等。体现人体隐喻的关键词大多使用其积极寓意,以人体自身蕴含的力量,“伸出援手”、“鼎力支撑”、“努力掌控”等,向公众传递积极的抗疫情绪,引导积极的舆论形态。例如:
① Learning about the company’s needs,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ered a helping hand, coordinating the business resumption of nearly 50 upstream suppliers and the customs clearance of its imported turbines and sensors.
② Group to push ahead with expansion plan, keeping eye on consumer trends.
③ Researchers draft public into a vast army that aims to halt outbreak’s march.
人体隐喻建立在人对自身感知的基本经验基础之上。第一个例句中,与汉语人体器官文化内涵相同,“hand”在英语新闻语篇的运用中,也传递着“help”的寓意。新冠疫情期间,全球政治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遭受打击的企业,地方政府向其“伸出援手”,协调上下游企业,助力经济平稳恢复、发展。第二个例句中,集团推进扩张计划,密切关注消费趋势。以“eye”体现对于消费趋势的密切关注,体现出在疫情的影响下,消费趋势与以往不同,为保障自身发展,“关注”消费状况。第三个例句中,研究人员为阻止疫情蔓延招募公众加入,是在行为隐喻层面,以“halt”生动地对组织疫情继续蔓延的防控行动进行阐释。
4.3. 自然隐喻
自然现象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感受作为源域映射到社会其他各个方面,包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词汇根据其基础含义被引申出其他含义,从而发展成自然隐喻这一隐喻类别。《中国日报》英文版中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新闻报道也大量运用了自然隐喻策略,如使用“winter”“spring”“storm”“sweep”以及“epicenter”等关键词,有助于寻找疫情爆发与“storm”或“epicenter”之间的共性,实现风暴或震中对疫情强破坏性的映射,起到向人们传递疫情危害性信息并呼吁重视疫情的警示作用;建立疫情防控成果与“spring”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传递积极精神,缓解人们对疫情发展的过度焦虑,振奋公众信心。例如:
① But a second wave in the winter hit much harder.
② With the novel coronavirus sweeping across the planet, infecting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the world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pandemic.
③ Sinovision Technologies, for example, donated a state-of-the-art 64-slice CT scanner to a hospital in Wuhan, once the epicenter of the outbreak, according to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中国日报》英文版对自然隐喻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唤起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感认知和传播有效信息。第一个例句中,“wave”本义为浪潮,在新冠肺炎报道中,展示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波席卷之势。通过浪潮实现对疫情肆虐的映射,公众准确获得新闻语境中传递的警示信息,这不仅符合公众认知习惯,也有助于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在第二三个例句中,疫情爆发被识解为自然灾害肆虐,通过洪水的席卷和地震来临时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震中等灾难性效果的喻指,实现对新冠肺炎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大,致死率高等特点的映射。这种破坏不仅表现为对人类肌体健康的侵害,还表现为对人类集体防御措施即对健康卫生系统的冲击,媒体在客观描述疫情来势汹汹的可怖场景外,同时注重展现公众积极应对的举措,如第二个例句在句中使用抗击(prevent)与控制(control)等词汇,以平衡报道和鼓励自救鉴定抗疫信心,第三个例句借中视科技向武汉医院捐赠医疗器械展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扶助精神。
4.4. 旅行隐喻
旅行隐喻是关于单一隐喻中的连贯性建构,从某个起始点出发,以线性方式继续下去,在不同的节点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旅行隐喻在《中国日报》英文版的新冠疫情报道着重强调新冠疫情高传播率所带来的人事不确定性增加以及防疫的长期性和团结性的要求,主要关键词有“journey”与“process”。在这种隐喻当中,源域“旅行”映射“未来计划”,“过程”映射“沟通进程”。
① As post-lockdown return plans take shape, many big-name stars admit to concerns about journey into unknown.
② The bank stands ready to provide its full support, including emergency financing, and now is in the process of consultations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cerning specific actions.
在物理空间中,病毒传播方向不确定且爆发地点难以预测,造成传播面积广,给重点预防造成一定困难。在时间维度上,疫情反复频率高,病毒传播时间跨度长,未来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都在增加,因此需要不松懈的精神做好长期疫情防控的准备。从这两个维度出发,《中国日报》英文版在描述中国抗疫历程时,从个人层面来说,旅行(journey)的隐喻架构说明了中国人民对新冠疫情形势的担忧与关切,尤其是由于新冠病毒肆虐在封城管理后回乡计划要暂时搁浅,亟需人们耐心等待。从社会层面,过程(process)的隐喻架构则体现了在严峻形势下世界组织和中国守望相助的精神,以及他们在解决新冠疫情的过程中通力合作的迫切要求,为共同战疫提振信心。
5. 结论
《中国日报》英文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现象为公众提供世界疫情发展信息的同时消除了民众的不确定性,并且面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积极的抗疫姿态。我国的主流媒体利用概念隐喻,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实现形式来建构认知框架向读者传达话语信息,从而也传播了疫情信息并引发了社会舆论。例如出现频率最高的战争隐喻形象地描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辛,建构了“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战争”的概念隐喻来将战争隐喻框架转移到我国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击新冠肺炎,并向国际社会显露我国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作为与防治成就。虽然媒体报道的新闻语篇中有关于新冠疫情的负面消息,但是这也有利于引起公众的警惕,动员世界各国积极采取防疫措施抗击疫情。面对日益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概念隐喻在新闻语篇中被当作话语策略来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利于缓解公众的恐慌心理和消除其焦虑情绪,进而化解公共危机并增强公众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自信。
隐喻类型的选择受到媒体功利性经营目标,规范性宣传目标的影响。在隐喻类型的选择中,《中国日报》英文版多选择贴近人民生产生活的事物,如自然隐喻、旅行隐喻等,迎合受众情感以及心理需求,有利于提高受众接受度,增强自身知名度,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媒体影响力。其次,《中国日报》英文版在隐喻策略的选择中也传递着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价值态度。我国新闻媒体具有的双重属性决定媒体在疫情报道时承担着重要的抗疫精神宣传任务,因此《中国日报》英文版向本土读者传递主流价值的同时也向海外读者输出中国精神,即在防疫过程中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务实的准则,积极贯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在自然灾害隐喻中,说明疫情如洪水般来势汹汹的同时体现人民为疫情到来自救的场面,打造建设性新闻,展现新闻真实性立场和弘扬抗疫积极态度的担当。在旅途隐喻中,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展现中国大国形象,说明中国不仅在自救也在尽力帮助世界上其它遭受疫情的国家渡过难关,同舟共济,坚定共同抗疫信心,引导社会舆论乃至世界舆论形成积极抗疫的统一共识。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对新闻话语的传播和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日报》英文版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使用在坚持事实基础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符合受众的情感和心理需要。通过联系抽象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事物,加深人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理解,有助于受众快速准确地掌握新闻报道中的多重信息,引导公众认知,调节社会情绪,构建公众对突发公众卫生事件的情感认同,引发人们对突发公众卫生事件新闻报道的深入思考。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我的导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在论文的选题立意、文献阅读、开题、理论学习、软件学习、文献整理、资料分析、语句阐释以及最后的审稿、定稿等方面的每个环节,导师向我们小组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帮助,对此我们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基金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10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