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新冠型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海鲜市场、冷冻链等成为暴发高发区域,一时间人们闻“冷”色变,民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固然是好事,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过高却不是好事。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因素的研究在一定层面达成共识,比如,学者普遍认为: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更担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1] [2] [3];年龄上,老年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认知水平较低 [2] [4] [5];地区上,环境的异质性会影响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认知 [3] [4];相关知识储备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了解得越全面,就能更理性地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6] [7];经历上,有过农产品风险经历的消费者其风险认知水平越高 [4] [8]。
但以往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城镇居民,很少涉及高校学生这一群体。而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外卖APP层出不穷,高校学生群体无疑成为“点外卖”的主力军。近几年外卖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以后步入社会的主要群体,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不合理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势必影响步入社会后的食品安全消费行为。
该研究以S高校为研究范围,选取239个大学生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高校学生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26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我国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供相关参考。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调查方法及地区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基于“知信行”模式设计调查问卷,本问卷整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下文简称:基本信息),如性别、地区、年级、学院等,第二大部分采用知信行模式,划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了解程度(下文简称:知识了解程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态度(下文简称:态度选择倾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倾向(下文简称:行为选择倾向)三大维度,并使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量化。通过随机抽样方式确定调查对象,最后使用SPSS26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该调查在S高校本科生群体间进行,于2021年3月对S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239份,实际回收235份。
2.2. 受访大学生特征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iewed college students
表1. 受访大学生基本特征
表1显示了235个受访大学生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1) 调查结果更符合女性学生意愿
在总体样本中,男生占28.9%,女生占71.1%,整体符合S高校的男女比例。
2) 调查结果更符合非食科院学生意愿
学院上,食科院占14.9%,非食科院占85.1%,表明此次调查结果更符合非食科院学生的意愿。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信度、效度检验
3.1.1. 问卷的可靠性检验
根据总体的信度系数可以看出,标准化后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4 (见表2),说明问卷总体的信度相对可靠。
3.1.2. 问卷的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根据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可以看出,本次检验的显著性无限接近于0 (见表3)。拒绝原假设,所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3.2. 描述性分析
3.2.1. 纠偏行为
表4所示,此次调查中,有83.80%%的学生有过纠正身边人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行为,这表明S高校学生在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均会对周围人的食品安全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合理化学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对于合理化社会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有着重要意义。
3.2.2. 信息获取
步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99.60%的学生在此次调查中表明自己是从互联网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另外有83.00%的学生是从电视上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这启示我们要重视互联网、电视等媒介,通过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通过调查发现,有36.20%的学生是在销售场地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参与食品购买的机会较少,或者是因为很少有机会进入相关食品加工企业。因此,相关食品加工企业可以定期邀请学生进驻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能更真切感受企业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3.2.3. 信息类别
获取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是影响我们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此次调查所收集的问卷中,19.60%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正面信息多,46.00%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信息多,而34.5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中正负信息相当。从该现象可以推断出,绝大部分学生依旧是被动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即,只有当出现负面新闻时才会去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同时根据学生对当前所处环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的评分进行汇总,得出平均分69.04 (满分100),大体可以认为被调查学生对于所处环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持相对满意的态度。
3.3. 差异性分析

Table 5. Difference analysis of variables in each dimension
表5. 各个维度在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Table 6. Difference analysis of each dimension in grades
表6. 各个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注:其中1代表大一,2代表大二,3代表大三,4代表大四。
根据以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维度在性别、地区等变量上的差异情况(见表5)。
第一,性别。态度选择倾向在性别上的显著性检验为0.044,明显小于0.05,说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周围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平均值可以看出,男生更信任身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依此类推,行为选择倾向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且男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知识了解程度在性别上的显著性检验为0.798,明显大于0.05,说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并无明显差异。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以上现象表明,不同性别学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存有一定差异。原因可能是,生理差异使得男性学生对待周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不那么在意,而女性同学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状况更加关注。
第二,地区。态度选择倾向在地区上的显著性检验为0.435,明显大于0.05,说明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并无明显差异,依此类推,态度选择倾向与行为选择倾向在地区上也无明显差异,因此均不能拒绝原假设。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来自城市或农村的农大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磨合,在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慢慢趋于一致。
第三,学院。知识了解程度在学院上的显著性检验为0.001,明显小于0.05,说明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对周围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平均值可以看出,食科院学生的知识了解程度明显高于非食科院。依此类推,态度选择倾向在学院上也存在差异,且食科院学生更信赖周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行为选择倾向在学院上的显著性检验为0.468,明显大于0.05,说明不同学院的学生在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选择上并无明显差异。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以上现象表明,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也许会改变人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原因可能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得学生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更加合理的把握,能够更加理性看待所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
第四,经历。知识了解程度在经历上的显著性检验为0.006,明显小于0.05,是否经历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学生在对周围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平均值可以看出,经历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学生知识了解程度明显高于没有经历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学生。依此类推,态度选择倾向和行为选择倾向在经历上也存在差异,且经历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会更加保守。以上现象表明,经历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后会使学生对周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更加敏感和保守。原因可能是,避险心理使得遭受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学生更加注意饮食安全问题,这与我们的常识也相符,因此作为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学校,学校食堂有必要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避免加重师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导致不必要的恐慌。
第五,年级。根据以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的三个维度中,知识了解程度在年级上的检验结果无限趋近于0,是明显小于0.05的(见表6),因此知识了解程度在年级上存在差异,依此类推,态度选择倾向、行为选择倾向在年级上均存在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大二学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了解程度小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大四学生对周围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态度相对于大一和大二学生是保守的,另外大四学生在行为上相对于大一学生也更加保守。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在学校中或多或少会接触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由此导致高年级学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了解程度偏高,同时经历的增多使得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更趋向于保守,侧面表明学生所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还有欠缺,提升学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势在必行。
4. 优化S高校学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的举措
S高校学生作为所有消费者群体中的一小部分,既普通又特别。一方面,他们和普通消费者一样,是食品流通环节中的最终消费者;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大学生身份,在日常生活中还承担着一定的导向引领作用。因此合理优化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避免加深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恐慌显得异常重要。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使人们正确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张然(2018)认为,应大力推广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常识,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为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创造积极条件 [9]。杨昕雅(2018)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知识的有效传播是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培养公众理性的重要基础,也是风险传播的重要目标 [10]。下面将从政府、企业、学校三个主体提出相应的举措。
4.1. 政府
4.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依据本国国情,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从业者加强诚信教育,对不法者采取零容忍态度,绝不姑息违法违规行为。
4.1.2. 推进政务公开
完善农村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立,统筹城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城乡学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存有部分差距,城镇的学生相对信任周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这与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状况较差不无关系,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建立,及时公示相关信息,树立农村居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意识。
4.1.3. 规范媒体宣传形式
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对本次问卷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S高校本科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和电视这两个渠道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不可否认,这两个渠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特别是互联网,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强的时效性致使相关内容无法得到有效审核,从而使得部分信息成为民众恐慌的始作俑者,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关举措,规范媒体宣传形式,完善相关内容的审核机制,对不合理的内容顶格处罚。
4.2. 企业
4.2.1. 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消费者普遍对生产企业传达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持怀疑态度,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生产组织,企业的所有生产行为都是围绕盈利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对消费者有所隐瞒,但是企业作为社会运作中的重要因子,有必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根本上建立起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4.2.2. 加强企业自律,树立品牌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需要提升自身自律程度,加强自身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品牌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时刻警惕影响企业信誉的相关事件。
4.2.3. 加强企业与消费者间交流
通过调查发现,互联网与电视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公司可在官网设立消费者信箱,主动接受消费者的监督,也可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开通微信官方公众号,定期更新公司最新信息,与消费者及时交流,增进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4.3. 学校
4.3.1. 有针对性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活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在性别、地区、学院等因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学校在以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活动中应注意提高男生、农村地区、非食科院等学生的活动参与度。
4.3.2.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采购及监管制度
学校应重视学校食堂的食品采购质量,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通过校长信箱等渠道接受师生监督。在食堂后厨布置监控,通过食堂大屏向就餐师生进行展示,提升师生对于学校食堂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