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介词是一种很古老的虚词,虽然数量有限,但使用频率远高于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实词词类,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介词看似简单,却表征了各词间纷繁交错的关系,概念上极具复杂性和抽象性。无论是把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者,还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面对介词学习时都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如何指导学习者有效习得介词已成为二语习得领域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我国学者对英语介词习得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也注意到母语负迁移是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介词习得滞后的原因之一。但现有研究大多桎梏于语言迁移的意义和形式层面,从认知根源上对迁移偏误的深度分析凤毛麟角。本研究基于概念迁移理论,以英语介词at、on、in为研究对象探索汉英认知差异对介词使用造成的影响,以期对英语介词研究有所启发。
2. 概念迁移假说与中国学习者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
概念迁移假说主要受新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影响。在沃尔夫(Benjamin Whorf)看来,语言学习是学习者打破原有思维牢笼,构建新概念和新范畴的过程。受其影响,一些学者开始从认知层面探讨语言迁移的本质问题,并逐步形成了概念迁移假说。该假说指某人在表达和理解其他语言概念意义时受到此人已习得语言中概念表征的影响 [1]。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一种特定思维与语言的概念化模式,这种模式反过来会影响其他语言的使用。这既可以表现为母语概念影响二语使用,即概念正向迁移;也可以表现为二语概念影响母语使用,即概念反向迁移 [2]。其中,概念正向迁移可进一步划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如果二语学习者产出的语言特征与目的语特征一致,母语概念迁移为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 [3]。概念迁移的研究对象为以语言形式表现的概念,具体包括三种:1) 词汇概念,如“天”、“地”等与词汇相关联的概念;2) 语法概念,如名词、动词、副词等与形态句法相关联的概念;3) 语篇概念,如“螺旋形”、“直线型”等与篇章布局和组织形式相关联的概念 [4]。
为探析汉语者母语概念构建方式对英语介词习得的影响,张会平提出了中国学习者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概念迁移假说研究发展。该框架可以概念化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为语言文化概念维度,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或映射;第二维度为语言学习维度,体现了英语学习过程中迁移发生可能涉及的三个层面,即语言的形式、意义与概念。第三维度为三个迁移层面的表现维度。其中,概念迁移发生在认知概念层,表现在二语产出中的词汇、语法和语篇中 [5]。
该框架遵循概念迁移理论,囊括了语言迁移的起因、涉及层面与表现维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英汉概念迁移表现形式。因此,本研究采用这一框架,从词汇概念层面入手进行介词误用分析,阐释汉语词汇概念负迁移对英语介词at、on、in习得造成的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CLEC中收录的介词at、on、in误用实例与相应汉语词汇的概念表达规律,旨在从词汇概念迁移角度探析英语介词误用原因,为英语介词教学带来些许帮助。
3.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作为研究语料库。该语料库收录有包括中学生、大学英语与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在内的5种学习者语料,共一百多万词,并对言语失误进行了标注 [6],是当前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错误最为便捷有效的语料库之一。其中,St3 (大学英语四级学生)、St4 (大学英语六级学生)、St5 (英语专业四级学生)、St6 (英语专业八级学生)四个子库收录的语料为大学生定时写作文本,便于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真实反应学习者语言能力。本研究选取这四个子语料库作为研究语料来源,进行介词误用的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使用AntConc3.2.8作为语料分析工具。AntConc3.2.8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Laurence Anthony教授开发的一款语料库检索软件,具有索引、语境提取、搭配检索、索引定位等多种功能,倍受世界各地语言研究者青睐。
3.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依托CLEC语料库进行介词使用错误检索,对介词at、on、in误用频率进行统计,属于定量研究范畴;基于语料库检索结果,从词汇概念迁移角度描述与分析介词误用出现的原因,属于定性研究范畴。
3.4. 研究步骤
CLEC语料库使用“pp”标注介词使用错误,并将介词错误细分为“pp1”:介词型式误用(i.e. unacceptable combination with other words/ungrammatical)和“pp2”:固定搭配中介词误用(i.e. error in the formation or use of an idiomatic prepositional phrase)。本研究借助AntConc3.2.8软件,首先利用失误标注“pp1”和“pp2”检索出语料库中介词at、on、in使用出现错误的句子;然后观察这三个介词的偏误实例,同时与相应汉语词汇的概念表达规律进行对比,进行介词误用的概念属性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描述
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对英语常用介词进行检索统计,得到8个最常用介词:of、to、in、for、on、with、as、at [7]。运行Ant Conc 3.2.8统计这8个常用英语介词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和错误频次,并计算误用率,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介词at、on、in的误用率分别为4.61%、3.20、1.93%,是误用率最高的三个介词,因此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Table 1. Statistics of error rate of 8 common prepositions in four sub corpora
表1. 8个常用介词在四个子语料库中的误用率统计
本研究对检索结果进行进一步筛选,筛选标准依据汉语者介词概念负迁移的界定:如果某介词的偏误使用规律与其相应汉语词汇的使用规律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且在概念表征上明显带有汉语词汇概念迁移的痕迹,可以判断该类偏误源于母语概念负迁移 [5]。依据这一标准,本研究对介词at、on、in的误用结果逐条进行人工筛选,排除重复与不符合条件的语料,最终发现概念负迁移在介词at、on、in误用中分别出现了57、78、117次,集中体现在空间意义与时间意义的概念表征上,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s of conceptual transfer of “at”, “on” and “in”
表2. 介词at、on、in的概念负迁移情况统计
4.2. 基于概念迁移理论的介词误用原因分析
本节将基于研究结果,结合实例从词汇概念层面探讨汉语概念属性迁移对中国大学生习得介词at、on、in的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造成的影响。
4.2.1. 介词at体现的概念负迁移
表2数据显示,概念负迁移在介词at的偏误使用中所占比例为67.1%,说明母语概念负迁移是影响时空介词at习得的重要因素。以下例句为CLEC语料库中抽取的关于at概念负迁移的实例:
(1) That day, at [pp1,-] the train, I held back the strong emotion of crying, though I felt...
(2) At [pp2,-2] the street, Tom saw John and her [pr1,-] father standing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3) I think we [pr3,s-] should not be contend [fm1,-] with staying at [pp2,-2] our campus. (on)
(4) For example, at [pp2,-] classes, after a student stand [vp3,-] up and answer [vp3,-] a question...
(5) But I don't tell you not to chang [fm1,-] you [wd3,-1] job at [pp2,-2] any occasion [fm1,-].
[示例(1)~(5)为at体现的空间概念负迁移实例]
(6) I use a half [wd1,1-1] day to read newspaper at [pp2,-1] Sunday, another half [wd4,-1] day to watch TV or...
(7) At [pp2,-2] the meantime, fresh water is polluted.
(8) At [pp2,-1] past, people always consider [vp6,s-] that the fresh water is so much that we can use it...
(9) At [pp1,-] the golden days. [sn9,-] we should catch up [vp2,-] the steps [cc3,-] of the old man time...
(10) But at [pp2,-1] 1990 the life expectancy was over 60 years old.
[示例(6)~(10)为at体现的时间概念负迁移实例]
在以上例句中,at大都可以译成汉语“在”,表明学习者在使用at时易受到“在”概念迁移影响。at作为空间介词,在英语中表示“点”的空间概念,“在”在汉语中也常用来表示“点”的空间概念,例如:at the corner/在街角。二者在概念上虽有所重合,但并非完全对等。“在”的概念属性更加模糊抽象,表征面更广,不仅能标识“(在)……点”,还可以指示“(在)……上、(在)……前、(在)……右”等。换言之,“在”的概念范畴比at的概念范畴更加宽泛。中国学习者受汉语中“在”概念宽泛性的影响,时常会下意识将“在”的空间概念范畴迁移到at的表达中。示例(1)~(5)中at与其搭配的名词可被译为“在火车上”、“在街上”、“在课堂上”、“在校内”、“在任何情况下”,在汉语认知中虽属于“在”的空间概念范畴,但它们正确的英语介词应是:在火车上/in the train,在街上/in the street,在课堂上/in classes,在校内/on campus,在任何情况下/on any occasion。如前所述,英语中的at着重强调“点”的空间特征,而汉语中的“在”空间概念范畴表达更加宽泛,可以推断,中国学习者混淆了或者没有掌握好at和“在”的概念差异,将“在”的概念机械迁移到了at的使用中,导致了使用偏误。
介词at的初始意义是空间中的点,延伸到时间领域,通常用来表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即某一特定的时间或某一年龄等。时间介词“在”作为空间介词“在”的延伸,在概念上保留了宽泛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因此,在表征时间概念时,二者不能简单对等使用。观察示例(6)~(10),可以看出学习者未能良好地掌握对at所表征的时间概念,过度依赖母语翻译,造成时间介词使用混乱。“在周日”、“在此期间”、“在过去”、“在黄金时期”和“在第一周”虽用“在”标识,但未特别强调某个具体时间点,表达了较为笼统的时间概念,因此不能用介词at。
4.2.2. 介词on体现的概念负迁移
由表2可知,概念负迁移在on的习得偏误中占62.6%,说明母语概念负迁移是影响介词on习得的重要因素。以下例句为CLEC语料库中抽取的关于on概念负迁移的实例:
(11) One day, I went to Jinlilai for shopping, [sn9,-] when I walked on [pp1,-] the street, I saw a man arouned [fm1,-] by many people.
(12) ...should read newspaper or watch TV to get to know what happen [vp3,1-] on [pp2,-2] the world.
(13) ...she would come out and people could see her strolling on [pp1, 1-] the sky gracefully.
(14) Sitting on [pp2,-2] the armchair he looked upset and depressed.
(15) ...some strong young men and divide them into 4 to 5 group, and then have a dragon [wd4, 1-1] race on [pp1, 1-1] the river.
[示例(11)~(15)为on体现的空间概念负迁移实例]
(16) I arrived there on [pp1,-] 7:00 Am.
(17) and you are diligent, aspiring, optimistic, [wd4,-] honest on [pp1,-] the same time, these will bring you treasures you want.
(18) ...so the infant mortality on [pp2,-2] the 1990's is half of it [pr2,s-]...
(19) You can read newspaper, you can join [cc3,-2] the job on [pp2,-2] free time...
(20) Everyone should save it on [pp2,-2] daily life.
[示例(16)~(20)为on体现的时间概念负迁移实例]
在以上例句中,on的偏误使用明显带有汉语概念“上”的痕迹,表明学习者在使用on时易受到“上”概念的迁移影响。介词on所修饰的地点或方位词一般处于二维平面,且物体需存在于这个表面上,并与这个表面相接触。汉语中常用方位词“上”来表达类似的空间概念,例如,on the floor /(在)地板上。但“上”与on在概念上并非完全对应:在on表征的概念范畴中,物体接触平面,同时全部暴露在平面外,且处于一种静止状态。而在“上”的概念范畴中,物体可以与平面接触,也可以存在距离;既可以是静态关系,也可以是动态关系;即可全部暴露在外,也可处于被半包围的状态 [8]。简言之,二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概念对等,但“上”的概念范畴比on的概念范畴更加宽泛。在示例(11)~(15)中,on与其搭配的名词分别可被译作“在街上”、“在世界上”、“在天空上”、“在轮椅上”、“在水上”。显然,中国学习者在表达“……上”这一概念时,机械选择了与“上”对应的on,忽视了“上”与on概念间的不对等。在示例(11)和(15)中,“走在街上”、“在水里赛龙舟”都表达了动态概念,而on仅表示静态概念;例句(12)中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人处在这个三维世界之内,而on仅表示二维空间范畴,例句(14)与例句(12)类似,不再赘述。例句(13)中人不可能与天空相接触,更无法脚踩天空漫步。这些示例中的概念都已经超越了on的概念范畴,因此不能使用介词on。
介词on延伸到时间领域常用来表示某一确定的日子,暗含“在某天”的时间涵义,例如,He was born on April 1st。时间介词on还可以表示一天以内的“某时段”,例如,on Friday morning。相比英语中细致的时间长短划分而言,汉语在时间段长短上不做特殊区分,缺乏与on匹配的时间概念类别。学习者学习on的使用就意味着习得一个全新的时间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者造成了习得困难。例如,示例(16)中“在上午7点”和示例(17)中“同时”特指在时间的某一点,如前文所述,英语中表达“点”时间介词只能是用at;示例(18)、(19)、(20)中的“在1990年代”,“在空闲时间”,“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特别强调在哪一天,表示了一种宽泛的时间概念,因此不能使用介词on。
4.2.3. 介词in体现的概念负迁移
由表2可知,概念负迁移在in的习得偏误中所占比例为47.6%,说明母语概念负迁移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介词in发生偏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下例句为CLEC语料库中抽取的关于in概念负迁移的实例:
(21) On that night, we sat by the west Lake in [pp1,-2] the campus, looking at the bright full moon [sn9,s-] talking.
(22) In fact, there is serious shortage of fresh water in [pp2,-1] farm.
[示例 (21) 与 (22) 为in体现的空间概念负迁移实例]
(23) But in [pp1,-] Monday, it means study is begin [vp4,-].
(24) Third, you can travel to other place when you are in [pp2,-1] holiday.
(25) [sn2,s] There are lots of things to eat in [pp1, 1-1] this day, for this day is on the fifteenth of the eighth month in launah [fm1,-] calendar
(26) Of course, there are other food in [pp1, 1-] that evening, such as peanut [np6, 1-1], apple [np6, 1-], orange [np6, 1-], etc.
(27) And people also eat some fruit and other [wd3, 1-]dishes in [pp1, 1-] this festival.
[示例(23)~(27)为in体现的时间概念负迁移实例]
以上例句中,in大都可以译成汉语“里”,表明学习者在表达in时易受到“里”概念的迁移影响,未能理清二者概念间差异。空间介词in修饰的地点或方位词时,强调物体处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之内,并处于被半包围或全包围的状态,而“里”在汉语中表示相似的空间概念,例如,in the box/在箱子里。值得注意的是,张会平 [5] 曾对中国英语初学者介词in的习得情况进行了研究,未发现“里”对in的习得产生概念负迁移。通过分析语料,本文发现概念负迁移确实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介词in的习得偏误中,这与徐庆利 [9]、李锡江 [10] 等人研究结果一致。语料中,空间介词in概念负迁移的例子可概括为两类:“在校园里”与“在农场里”,如示例(21)和(22)。这两个示例表达的空间概念为物体存在于某一表面上,且与表面相接触,英语中具备这一概念属性的空间介词为on。可以猜测,中国学习者受“里”的影响,选择了与之概念相似的介词in,最终导致了in的使用偏误。也有学者指出,汉英两个民族在对校园空间结构的认知上存在差异,汉语母语者认知中的校园是有围墙且封闭的三维空间,而英语母语者认知中的校园是无围墙且开放的二维空间 [11],不同社会文化塑造了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各具特色的概念认知。
“里”和in在时间概念上也存在差异。汉语较少使用“里”表达时间概念,更多使用“在”搭配时间名词。英语则认为时间具有立体性,将较长时间段视作容器,并用in引出 [12]。此外,in在表达时间时具有很强的泛指性,后面所接的时间往往是非特指性的某一段时间。以下例句中的时间表达或是涉及到具体某一天,例如,示例(23)“在周一”,示例(24)“在假日里”,示例(25)“在这一天”及示例(27),“在这个节日里”;或是指在某具体一天内的时间段,例如示例(26)“在那天晚上”。如前文所述,这类时间表达在英语中属于介词on的概念范畴,故而上述示例中的时间介词应为on,而不是in。
5. 基于研究结果的教学启示
通过对以上介词at、on、in出错例句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学习者在使用介词at、on、in表达空间和时间概念时,往往基于母语思维,机械通过中文翻译并选择介词,缺乏对“在”、“上”、“里”与at、on、in所表征概念区别的理解,最终造成了介词使用偏误。这为当前英语介词教学提供了以下两点启示:
提高语言输入频次:输入假说理论肯定了输入频次的作用,认为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必不可少的条件 [13],语言的熟练使用离不开人脑对于接触过的大量语言范例的记忆,增加语言输入频次能帮助学习者加强对语言分布特点的分析,认识语言输入的规律。在我国,课堂授课是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在教学中探索并创造一切有益于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条件。教师可通过模拟真实对话场景,利用教具,多给例句等手段,丰富学习者语言接触形式,加大语言输入量。在大量且多样的语言输入中,学习者逐步抽象出正确的语言知识,减少并克服语言认知差异导致的概念负迁移,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成功习得二语中介词概念。
引入概念型教学:受母语认知方式的影响,即使是高水平学习者的外语表达也不能完全抹掉母语思维痕迹 [14],母语思维方式无疑是影响外语表达准确性和地道性的重要因素。概念型教学法正立足于“摆脱母语认知干扰,构建外语表达思维”这一主题,强调外语学习不应局限于语言形式层面,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反映的概念体系 [15]。对于介词而言,不同语言中的介词时空概念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时空认知体验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概念差异”的教学内容,从“概念迁移”的角度审视汉语意识结构对介词习得的影响。另外,教师可采用“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两种教学方法,比较英汉时空认知差异,预测并提前排除母语认知方式对学习者可能造成的干扰。只有做到语言学习和概念认知的有机结合才能加速外语学习者概念的转变,提高对两种语言间错综复杂的时空概念知识的掌握,进而减轻母语概念负面影响,提高介词习得的效果与效率。
6. 结语
本文借助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2.8,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常用介词使用偏误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以结果中误用率最高的介词at、on、in为例深入分析了母语概念负迁移在介词习得偏误中扮演的角色。英语两种语言中介词在时空维度上存在的差异,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学习者应该意识到语言知识的学习并非只限于形式与意义,更重要的是语言概念的习得。从认知概念层面对比分析语言间介词使用差异,可以帮助学习者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有效避免在跨语言交流过程中因认识偏差而导致的介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