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arty Branches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摘要: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关键是要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高校要坚持关于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遵循,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增强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作为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上下功夫,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要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上下功夫,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推动党建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key to run a good socialist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as the fundamental guideline, take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 cultivating talents as the first resource and enhancing innovation a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as the focus point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work 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style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We should work 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style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rack the phenomenon of “two skins” between party construction and business,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lead high-quality business development with high-quality party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祝惠一, 李东方, 徐建亮, 陈超, 徐文俊. 新时代高职院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6): 2397-240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6329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特别是要求着力完善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创新,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党建是确保高校始终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 [1] [2] [3]。会议指出要着力完善高校党建工作体系,压实高校党建工作政治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高校党建与高校发展深度融合。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党建主体责任,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内在动力。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最基础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战斗力,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政治使命。德育工作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党的建设的领导,发挥党建育人的引擎作用,是由高校的政治属性决定的。支部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创新“四促”学习方式,推进学习型支部建设,坚持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基础,提高支部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加强理论武装,夯实思想基础,提高支部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以读促学,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开展集中读书活动,组织支部党员交流学习心得,交流互动,深入讨论,力求做到日学、常学,引导党员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讲促学,开展“支部党员讲党课”活动,实现支部党员以讲促学,开展“支部党员讲党课”活动,实现支部党员全覆盖,鼓励支部党员走上讲台,探索带头读书学习和讲课方式,引导党员在学习中表达自我、升华思想、释放潜能。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最后一公里” [4] [5]。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执政的根本,关系着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尽管从严治党以来,党的基层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高校党支部目前仍存在组织生活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我校支部通过先行探索经验,为提高高校党支部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的党建水平 [6] [7]。

2. 党支部引领示范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普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

2.1.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

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贯彻、执行不够坚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足,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透过事物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2.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足和差距

1) 坚持领悟自觉性有待提高:① 学习缺少一定的积极主动性。在工作中需要的投资行业经验、专业知识较多,现在仍以凭兴趣、爱好学,工作需要被动接受“要我学”为主,缺乏“我要学”的主动性,缺乏系统性的学习。② 当业务与理论学习发生冲突时,总是以业务为重,从而忽视了对自身政治品质和政治理论的改造与提高。这实际上是对工作和学习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③ 理想信念淡化,受各种思潮的侵入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思想容易产生波动,加之理论学习和修养不足,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所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理念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2) 党性修养有欠缺: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不强,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精神状态不够振奋,奋斗意识有所弱化。① 工作目标要求标准有待提高。工作繁重、压力大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任务,只讲速度和效率,一定程度忽略了质量和标准,降低了工作标准和要求;② 工作质量要求不实。工作实施、贯彻不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不够强,攻坚克难的举措不多;③ 制度执行的力度还不够果断,实际运用中对工作的检查和反思不到位。

3) 担当意识有松懈

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认识到“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根本内涵和实际意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努力跟紧党中央精神步伐,在工作中能完成工作要求,但担当作为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① 党员意识有待加强,作为党员,没有做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没有起好带头作用。② 主动作为不够,开展工作方式保守不够创新,力度上不够,思路创新不够。对交代的工作按部就班,不能创造性的完成工作。③ 全局意识不够,对一些投资项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星星点点看问题,考虑问题不深入、不长远、不宏观,考虑问题不周到、不全面。

2.3. 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够

1) 队伍素质不高。有的党组(党委)不重视党支部建设,干部配备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有的班子配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梯次配备;有的党支部没有发挥好班子的协调作用,工作随意,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 [8]。

2) 组织设置方式不优化。有的组织体系不健全,党支部设置不能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有的组织设置不规范,隶属关系不够顺畅,制度不够明确;有的对不符合党支部设立条件的党员,未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有的党支部人数过多,甚至超过50人都没有划分党小组,导致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缺乏组织基础 [9]。

3) 落实组织生活不够严格。有的党课与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的主题党日活动不严肃,内容不丰富,形式不灵活;有的组织生活会质量不高,批评与自我批评“辣味”不足;有的民主评议党员图形式、走过场,评议时一团和气、一团关爱,党内政治生活缺乏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10]。

4) 工作机制运行不够健全。有的用行政会议代替党员大会;有的鼓励激励机制不完善,奖惩不严,党员的积极性不能有效激发;有的考核机制不科学,项目权重设置不合理,人情分、关系分、印象分、面子分等不同程度存在,挫伤了基层党组织的创先争优积极性,失去了考核“指挥棒”的应有作用 [11]。

3. 党支部引领示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我国高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师生头脑。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建设的办学实践。要落实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和国家事业做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联系起来思考,学深学透、融会贯通,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作中不断深化 [12]。要扎实细致地做好“五进”工作。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是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大课题。

3.2. 着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党的队伍建设

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高校党员发展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我们要按照新时代对党员干部修身养性、用权律己的要求,按照“四讲四有”的标准,坚持不懈地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完善发展党员准入机制,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对师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控制和指导,开展发展党员全过程记录试点工作,严肃处理发展党员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13]。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组织党员系统学习党章党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党性锻炼的有效性。要建立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遵循“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原则,及时妥善、有效有序地处理不合格党员,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3.3. 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 坚持在强化政治

突出政治功能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前,突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最重要的是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严起来、实起来,切实增强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任务,在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部署中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切实把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统一行动,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4]。

2) 坚持在优化组织设置

组织设置规范、队伍健全、按期换届是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适应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和形势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基层党支部设置,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该成立的成立,确保党的工作始终在严密的组织体系下运行。要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建立健全能够覆盖社会各领域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制度,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要坚持稳定和灵活的原则,科学设置党支部或党支部委员会,合理划分党小组,避免出现支部内党员过多或过少的问题。针对规模较大、地域相邻、行业较近、流动党员多等具体情况,通过区域组建、属地组建、行业组建、片区组建、集团组建等方式,合理设置党组织,有效整合资源,创新活动方式,实现纵向有组织架构、横向有组织实施、纵横有资源共享、有效管理党员、有效推动工作的目标 [15]。

3) 坚持标本兼治,分类指导

以推动党支部工作运转有序有力为着力点,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议事决策、党务公开等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的硬杠杠,坚持固定日期、设定程序、甄选内容,采取支部联谊、将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搬到田间地头等方式,努力探索形成一套“手把手”教基层过好组织生活和常态化督导组织生活会的“笨办法”,形成组织生活严格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好习惯” [16]。

4. 结束语

结合学校开展的“人人讲党史”活动,引导支部党员在读党史、懂党史、讲党史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以写促学,鼓励党员把学习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深刻理解内涵,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赛促学,通过组织开展“学党章、知党史、守党纪”知识竞赛和“讲好党史故事,汲取进步力量”演讲比赛,通过生动活泼的竞赛形式,激发党员学习党建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知识水平。通过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激发党员学习党建理论知识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知识水平 [17] [18]。通过党支部建设,有助于系统梳理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在哪里“发力”;有助于构建高校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程序,明确支部如何“发力”;有助于优化高校党支部的评价,衡量支部“发力”的效果。通过探索性的典型示范,可以使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更加规范化、创新化、评价化,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成效,保证基层党组织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通过榜样示范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 [19]。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在育人中的指导地位,开展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0] [21]。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发展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高校发展思路、模式和工作机制,勇于面对新挑战,善于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徐驰. 高校学生党建育人模式实践研究[J]. 现代交际, 2021(2): 137-139.
[2] 王泽兵, 汪斌.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1): 74-77.
[3] 肖轲, 马慧琴. 党团组织进公寓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探讨——以江西农业大学W学院1173模式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19): 39-40.
[4] 胡月芬. 高校党建工作进公寓背景下的党员积分制培养模式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5(17): 229-230.
[5] 马斌奇. 党建进学生公寓新媒体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西安邮电大学6号党员工作站新媒体平台拓展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新途径[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35): 183-184.
[6] 赵海军. 高职院校寝室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 当代青年, 2015(12): 132-133.
[7] 张一.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机制的探索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3): 119.
[8] 张茜, 何大伟. 疫情防控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的影响因素[J]. 时代报告, 2021(19): 64-65.
[9] 黄娟.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以“名师带名生”工程模式探索与实践为例[J]. 时代报告, 2021(15): 14-15.
[10] 张超, 李新安, 白娟.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党建工作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6): 189-192, 196.
[11] 白建锋.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1(6): 205.
[12] 吴新星, 于毓蓝. 以党建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路径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7): 57-61.
[13] 卢振启. 高校基层党建引领学科发展“12345”模式探索与实践[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3): 113-116.
[14] 张务农. 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发展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2): 72-77.
[15] 任娜. 论高校党建与“双一流”建设的协同共进[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18(10): 84-85, 88.
[16] 高雪梅, 王维青. 创新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科团队建设协同机制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2): 58-60.
[17] 林继熙. 服务特色学科建设的学院党建工作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3): 17-20.
[18] 王刚, 刘明国, 孟祥龙, 等. 高等学校教工党建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研究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1): 63-66.
[19] 刘季平. 党建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推进高校教育发展[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9(6): 36-40.
[20] 唐洪武.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助推一流学科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8): 19-21.
[21] 潘广炜, 王长华. 引领、嵌入与协同: 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路径研究[J]. 社会主义研究, 2017(3): 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