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名词,即“自卑”。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一直是教学的重点。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始终存在甚至越发严重。这种情况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存的学校教育环境中仍有诱发学生自卑心理的因素。而高中生群体与初中生群体相比,其心理的复杂程度更高。因此,如何去引导这部分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重获自信心,也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点。而在中学生的学习科目中,语文无疑是最为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需求的学科之一,这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在语文教学的多个环节,如朗读、写作、问答等,都可以从不同程度反映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况。同时,这些环节也成为了教师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切入点。那么如何认识中学生的内隐形自卑心理,并在语文教学中准确地识别学生是否存在内隐形自卑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干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在简要总结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吸收理论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等方法,以峨眉山市某中学的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去分析其不同维度的内隐形自卑程度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内隐形自卑心理研究综述
“自卑”一词在现代社会可谓人尽皆知,也是困扰着绝大多数人的一个心理问题。而中学生处在一个三观逐渐定型,心理活动较为频繁的阶段,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沉重的升学压力,其内心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而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或许一件小事就能触及到学生心里的“痛点”,如一次考试中的失利,课堂活动中的“出丑”,教师的漠视等。久而久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是混乱,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乃至丧失掉自信心,陷入自卑的惶恐当中。而这肯定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的。
在探索中学生自卑心理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自卑”这一心理学概念进行简要梳理。将“自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进行研究,可以追溯到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作为个体心理学的代表学者,阿德勒对于“自卑”的研究于后世有很高的启发和参考价值。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对“自卑”的产生和“自卑”之于个体的影响这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在阿德勒看来,人生而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使得人产生了“自卑”。而同时,这些客观存在的缺陷,使得人们不断追求向上奋斗和超越有了动机和动力,以此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1]。除此之外,心理学界对于自卑的产生原因众说纷纭。而这些说法,几乎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证。这说明,人类固有的自卑心理,其成因和存在的意义是非常复杂的,绝非一个人一种学说所能完全囊括的。
而阿德勒对于自卑心理的研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便是“自卑情结”理论。当人们面临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困境时,会产生畏难情绪,并深信自己没有办法战胜困境,下意识的产生自卑心理。而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人们自己也无法察觉,是一种无意识的顺其自然的“自卑”。因此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告知他们已经陷入自卑,但是自己很难主动察觉,并不知道如何去摆脱自卑。这种带有一定的无意识特点的“自卑情结”,和深知自己的缺陷从而产生的“自卑”相比较,前者更偏向于“内隐形”,而后者更偏向于“外显性”。
针对“内隐形的自卑”,国外心理学界的研究和测试结果较少,这与“内隐形自卑”的“内隐性”“间接性”有一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娜·海德布雷德(Edna Heidbreder)在她的学术著作《普通自卑情结》和《内倾和外倾的意义》中对“内隐自卑”有了进一步阐述。在她看来,“内隐形的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程度多少的区别 [2]。
国内对于“内隐形自卑”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国内研究的一大亮点,在于针对被试群体进行“内隐自卑”相关变量的测试较为完备。如李艺敏和孔克勤,对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测试,得出了内隐形自卑普遍存在于各学段的学生群体中 [3],进一步证明和阐发了海德布雷德关于“内隐自卑”普遍存在的理论。肖泽军将内隐形自卑者和其对面部情绪的认知和加工联系起来,用量表测试来分析不同程度的内隐自卑者在多方面的差异 [4]。
总的来说,心理学界对于自卑心理,特别是内隐形自卑的研究程度尚浅,在理论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测试的广度上仍需进一步发展。但现有的理论成果,以及一些代表学者的结论,为后继者以及非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至此,笔者简单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综合学界对于内隐形自卑的研究,我们可以尝试给它下一个定义:“内隐形自卑是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与他人及社会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痛苦体验。”
2.2. 学界关于自卑程度测量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自卑程度的测量评价,常用的工具是Fleming和Courtney于1984年修订的《自卑感量表》(又名《缺陷感量表》)。这套量表主要从自尊、社交、学业、外表、体能五个维度出发,细分为33道题目,五个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则自卑感越低。而另一套则是Herber编纂的《自卑感测验》,这套测验分为22题,得分越高表明自卑感越强 [5]。
而这两套量表工具,前者能够通过被试者生活中的几个维度出发,通过具体化的问题,来发掘他们自身所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并通过量化的分数,来衡量他们的自卑程度。如此处理,使得有时“难以言明”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清晰直观了。对于研究中学生成因复杂的内隐形自卑心理,明显比后者更为合适。同时,这些设计严密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适性,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反映出被试者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对于群体的自卑心理研究也是大有脾益的。但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直接照搬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笔者在《自卑感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本次研究的问卷。
2.3. 内隐形自卑与中学生语文学习
相较于更偏理性和客观的理科学科,中学生每日所接触的以语文为代表的文科学科,更偏向感性和主观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解释道,语文课程应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6]。因此,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养成基础的语言知识和建构能力、思维的提升和发展能力,还应兼顾审美欣赏、文化认同等核心能力和素养。可见,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远远不止是知识的积累,它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境界。也正是因为语文学习的这些客观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心理情况也可以在不同的环节中得以体现。在课堂学习中敏锐地识别学生包括自卑在内的心理异常,是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和干预不可或缺的一步。
2.4. 研究假设
假设一:中学生存在多维度多类型的内隐形自卑心理;
假设二: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程度与其语文成绩属于负相关关系。
3. 中学生内隐形自卑与语文成绩关系的实证
3.1. 测试对象
本次测试对象为四川省乐山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45人,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测试,其中高二12班16人,高二15班8人,高二16班21人。男生有21人,女生有24人。
3.2. 测试工具
本次测试所采用的工具,是根据Fleming 和Courtney修订的《自卑感量表》的基础上,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借此对高中生的内隐形自卑情况进行调查。其中,该问卷分为五个维度:自尊、社交、学业、外表、体能,并将每个维度分为两个小题,一共十二道题目。每道题目采取五级评分的标准。通过题目的分数来看,十二道题目相加,分数越高者,其内隐形自卑程度也越高。同时,问卷中收集了学生的高一上期语文期末成绩、高一下期语文期末成绩、高二上期语文期中成绩、高二上期语文期末成绩这四次重要考试的成绩作为分析的依据。问卷总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姓名、班级、性别、四次语文成绩等);第二部分是具体测量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的题目。
3.3. 研究程序
本次问卷测试采取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45份,删除无效问卷6份后,一共有效问卷是39份,问卷有效率为87%。问卷所涉及数据,均采用Excel表格和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4. 测试结果分析
3.4.1. 测试参与者基本信息
本次测试参与者45人,最终数据有效为39人,其中男生有19人,女生有20人;高二12班有15人,高二15班有6人,高二16班有18人,见表1。
3.4.2. 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程度分析
本次测试问卷,围绕着《自卑感量表》中的“自尊、社交、学业、外表、体能”这五个维度,设置了共12道题目。每道题目设置为五级评分制,被试者所选的数字也是其在这道题上所取得的分数。其中“1”代表“从不”,“5”代表“总是”。数字越大,代表这种感受出现的时间越长。通过回收的数据显示,中学生内隐形自卑心理程度较重的几个维度,分别有社交自卑(3.09)、外表自卑(2.95)、自尊自卑(2.73),具体见表2。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participants
表1. 参与者基本信息
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到,整体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说明本量表的信度较好。其中,自卑维度、社交维度、外表维度这三个维度信度系数都在0.6以上,具有一定的信度。而学业自卑和体能自卑这两个维度信度系数较低。经过分析,影响其信度较低的因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生在填写问卷时未认真如实填写;二是本问卷在这两个维度设计的问题欠妥。同时,整体量表的效度在0.7以上,说明本量表具有一定的效度。

Table 2. Five dimension measurement of implicit inferiority complex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表2. 中学生内隐形自卑五维度测量题
3.4.3. 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程度与语文成绩相关性研究
根据问卷所统计信息,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自尊自卑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53,社交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41**,学业自卑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51**,外表自卑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155,体能自卑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607**,而总体自卑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26**。从结果可见各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皆为负,即均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在这几个维度中的自卑程度越深,其语文成绩就越低。而其中总体自卑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26**,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学生的总体自卑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越低,具体见表3。

Table 3. The correlation and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implicit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Chinese achievement
表3. 内隐形自卑各维度与语文成绩相关性和显著性
4. 针对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的语文教育对策
在浅谈中学生内隐形自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后,我们有必要对教师如何去有效应对并引导陷入内隐形自卑的学生走出困境的问题进行探讨。那么,站在语文教育工作中的角度,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笔者结合了量表分析和教育实习中的经历,列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4.1. 帮助学生养成心理优势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社交维度上的自卑程度,与其语文成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41**。即学生在此维度上的自卑程度越严重,其语文成绩就越低。问卷中的“你担心老师或家长会批评你的时候有多少?”“你是否经常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当你在做事时出现了错误,你是否会一直耿耿于怀?”“当你和不认识的人交谈时,是否会感到紧张不安?”这四道题目,便涉及了此维度。从问卷数据中所呈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较以前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对个人的自尊心较为看重。而一旦受挫,很容易陷入到自我责怪、自我放弃的极端情绪中。但在高中的学习生涯中,遇到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而学生对自己的困境无能为力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施以援手。而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课堂中,当学生因为回答问题不够全面或理解有误时,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部分正确观点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这样既纠正了学生的不足,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因为某项难度较高的任务而手足无措时,教师可以先不必将答案公之于众。而是将学生不解的问题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尝试解决。虽然这种方式会增加时间的投入,但学生参与其中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弥补自身缺陷的时机。而在解决困扰自己的难题后,学生也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产生“我能够解决问题”的积极暗示。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解决自身欠缺的知识性难题,也能构建起面临困境不畏难的心理优势,从而降低内隐形自卑发生的几率。
4.2. 引导学生直面自身不足
在前面的分析中,中学生的学业自卑程度与语文成绩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51**,即中学生的学业自卑程度越严重,其语文成绩越低。问卷中的“你是否会觉得自己如何努力成绩都无法提升?”“当你不得不为了提升语文成绩而阅读名著时,你是否会觉得厌烦?”这两道问题,便涉及了此维度。而这样的情况,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较为常见。中学生自身存在不足这并不可怕,而最坏的情况是学生不能准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例如一些理科学生,对语文科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语文课就是在繁杂的理科课程结束之后的放松和调剂。而这种将语文课程娱乐化的说法,有时候却是学生的借口。因为不少理科学生在数学、物理等科目上成绩耀眼,而总分和排名往往会受到语文科目的影响。因此,在理科生中也有:“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不少学生会对自己难以提升的语文成绩扼腕叹息,但他们却很少会从中找到自己最关键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贴近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理科生其实具有较为客观理性的思维优势,但最后作文的分数并不高,为什么呢?如果细究其内容,我们便能看到一丝端倪。这类学生的作文,一般内容较为空洞,用以论证观点的论据较少,缺乏新意,甚至还会有审题出现偏差的情况。正如一位老师所言,学生的写作偏向功利性,是为了“分数”而写作的 [7]。其中缺乏创新和阅读量的积累,最终会导致“千篇一律”的情况。而这些短时间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造成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乃至失去兴趣,以对语文科目的下意识抗拒来弥补自己因屡遭困境产生的自卑感。
因此,为了引导这一部分学生摆脱学业自卑,关键在于自身能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仅是他们高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人生境界和心理世界养成的重要媒介。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考试成绩的起伏波动,有时未必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这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去引导学生准确看待一次次的语文成绩,不因成绩起伏而陷入自卑。更重要的是,从分数的背后看到学生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
4.3. 引导学生重获自信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在自尊维度上的自卑程度也和其语文成绩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253。问卷中的“你是否曾对自己感到失望,从而怀疑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和你身边的同学相比,你自叹不如人的时候有多少?”这两个问题,便涉及了这一维度。那么,为了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问卷调查中,学生的自尊维度自卑的平均值较高,说明参与调查的很多中学生都有着较为严重的自尊自卑情况。而中学生的这种情况,在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有所体现。有学者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口语交流心理障碍 [8]。在面对这些类型的学生时,不妨将传统的朗诵和演讲训练细化为难度更小,更具趣味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小活动。这样既能达成原有的训练目标,也能使得学生在参与中客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
而在引导学生重获自信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者的角色,只有学生自己才能真正战胜心理困境。那么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重获自信呢?例如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陶冶结合起来。有的研究者提出,可以将写作的环节转化为学生合理宣泄情绪的窗口,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情绪化作文章的思想,使得学生自己的习作变得内容详实,真挚动人 [9]。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由易到难的环节,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在循序渐进中收获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自信。同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积极的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准确了解自我。
4.4. 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认识自我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学生在外表维度的自卑程度也与其语文成绩呈现出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55。问卷中的“你是否会对自己的外貌感到焦虑?”“你是否会经常幻想自己的外貌更加帅气(漂亮)?”这两个问题,便涉及了此维度。而从问卷所涉及的问题来看,部分中学生对于自己的外表确实存在一定的自卑情况。
中学生相较于其他学段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自卑感 [10]。这种自卑感是来源于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着复杂的成因。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难以自觉的内隐形自卑情结时,教师应及时识别并尝试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并对症下药式地破除自卑带来的心理障碍。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6]。这样的要求,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是分不开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亦应该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去认识自我,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一个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时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闪光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扬长避短”。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更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弥补自身的缺陷,将学习的成效和效率进一步扩大。
4.5. 体能自卑与语文教育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在体能自卑维度的自卑程度与其语文成绩同样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07**。问卷中的“你是否会拒绝参加集体组织的体育活动?”“在你擅长的体育运动领域,你觉得自己水平不如他人?”这两个问题,便涉及了这一维度。从问卷所呈现的结果来看,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隐形自卑。对于这些学生,在平时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其建立自信,以更加快乐和从容的心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以阅读等方式引入一些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对自我的信心。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可以与学校中的体育教师进行积极沟通,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去关注这部分学生,更加及时而有效地去干预。
5. 研究局限性
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探究了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程度与其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了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程度与其语文成绩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本文也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在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到疫情和学生学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参与本次调查的中学生数量较少,导致有效样本数较少,对数据的分析有一定影响。其次,在样本抽取的地区上,仅限于一个学校的学生,在结论的普遍性上有所影响。再次,依据《自卑感量表》所涉及的问卷在个别问题的设计上科学性不够,导致个别问题的信度系数较低。同时,本文仅从《自卑感量表》所涉及的五个维度出发对中学生的内隐形自卑程度进行了研究,实际上,中学生的内隐形自卑还有着其他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如性别上的差异、家庭环境等因素,而不止这五个维度的影响。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学界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吸收其理论养分,运用文献分析和量化评价的方法,对乐山市某中学的45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中所涉及的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的五个维度与其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自尊自卑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53,社交自卑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41**,学业自卑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51**,外表自卑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155,体能自卑维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607**。最终,总体自卑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26**。从数据来看,中学生内隐形自卑的这五个维度与学生的语文成绩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中学生普遍存在多维度的内隐形自卑心理,且其内隐形自卑程度与语文成绩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内隐形自卑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越低。基于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得以验证本文中所提出的关于内隐形自卑与语文成绩关系的假设。“新课标”施行以来,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我们需要以敏锐的眼光去识别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地去干预和帮助学生建立心理优势,解决难题,树立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乐山师范学院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语文教学评价”(批准号[2020]26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