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5年以来,我国着力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中“降成本”任务的提出使得企业更加注重生产经营与成本管理。尤其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持续健康发展,成本管理便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坏节。传统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对称关系即成本变化的大小与业务量变化的方向无关。然而Anderson,Banker和Jankiraman [1] 利用大样本数据,对美国7629家上市公司1979~1998年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行政费用相对于同期销售收入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成本与业务量变动出现不对称现象并将现象称为“成本粘性”。2010年Weiss [2] 提出了成本粘性的直接测度模型,进一步扩大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本粘性相关研究既丰富了企业成本性态理论,又为企业经营实践供了具体指导。在我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降成本”任务要求下,梳理成本粘性研究成果,有利于指导企业优化成本行为、提高经营效率。
基于此,本文试图以CNKI数据库中关于成本粘性研究的文献为数据基础,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成本粘性研究态势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出我国成本粘性研究的知识图谱,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演进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创新空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检索来源,选取CNKI收录的全部期刊作为样本来源数据库。成本粘性提出后,不少学者对企业各个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本文以“成本粘性”、“费用粘性”为主题,精确匹配检索(检索日期:2022年7月),共检索出649篇相关文献。删除检索主题不符的文献,最终得到发文时间在2004~2022年的621篇有效文献。每篇文献的题录中包括作者、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单位等字段。
Citespace软件是目前常用的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可以将CNKI数据库导出的数据进行格式化转换,绘制各类知识图谱,并通过节点的大小、网络连接度等要素,展示研究领域的时区布局和热点动向。由于该分析工具操作简单、可视化清晰,因而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文运用网络版的CiteSpace5.8.R3探究了国内成本粘性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等问题。
3. 统计与分析
3.1. 发文量分析
对检索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成本粘性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相关期刊发文量从2004年的1篇增长至2021年的72篇(图1),2022年截止搜索时间共计发文27篇。年发文量呈显著的攀升态势,从2004年孙峥和刘浩最先开始研究我国上市企业成本粘性情况,到2010年每年发文量仍旧在10篇以下。2011~2019年发文量上升态势明显,尤其在2015年及以后发文量急速上升,究其原因,其一是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降成本任务的提出激发学者们的研究动力并为其提供研究导向。其二,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企业积极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企业实践中不断催生新热点,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最近两年发文量有下降的趋势,可能是我国企业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以及影响因素都有系统的论证,但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范围较小,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综上,成本粘性自提出到现在以来,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增加。总体来看,目前成本粘性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热潮期。

Figure 1. Statistical chart of cost stickiness from 2004~2022
图1. 2004~2022年成本粘性发文量统计图
3.2. 主要研究机构
统计和分析主要的研究机构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和前沿阵地 [3]。检索文献的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成本粘性研究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机构共有12所,分别是,东北财经大学(31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2篇)、暨南大学(20篇)、武汉理工大学(20篇)、石河子大学(16篇)、西南财经大学(15篇)、中央财经大学(14篇)、中国矿业大学(12篇)、安徽财经大学(12篇)、南京大学(10篇)、东南大学(10篇),武汉大学(10篇)。
3.3. 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得出发文作者比较多,也已经有明显的小团体进行成本粘性研究,主要是以刘嫦、万寿义、洪荭,王满为中心的合作团队规模较大,其中刘嫦发文量最多达14篇,超过4篇发文量的有24位作者。小群体内部之间的合作紧密,但群体间的合作较少,以洪荭为中心的团队为新兴力量。
3.4. 共现词分析
在621篇CNKI数据库样本文献中,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结果图2显示,网络节点数量为361,各节点间联系共有886条,网络密度仅为0.0136。其中节点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连线越多表明两个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表明联系程度越强。在此,取出现频次前20的关键词及它的中心性如表1,可知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主要有“代理问题”“产权性质”“影响因素”“上市公司”“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公司绩效”“代理成本”“公司治理”等。其中,关键词“产权性质”的中心性是0.06,这表示我国经济制度下成本粘性的研究关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间的区别。关键词“上市公司”“成本性态”“影响因素”“代理问题”的中心性分别为0.04、0.04、0.02和0.02,分别位于第二至第五位。综合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排序,可以看出“代理问题”“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影响因素”“成本性态”等方面,是我国成本粘性领域的研究热点。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key words of cost stickiness study
表1. 成本粘性研究关键词统计表
3.5. 主题聚类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形成成本粘性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图3)。由关键词聚类图谱可看出,成本研究领域形成了成本粘性、费用粘性、公司绩效、经济后果、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盈利预测,代理问题等8个聚类团,通过对聚类内关键词进行整理得出成本粘性研究聚类关键词表(表2)。通过聚类图谱和关键词表并结合文献可知,目前成本粘性研究主要聚焦于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成因、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等方面。

Figure 3. Cost-sticky clustering timeline
图3. 成本粘性聚类时间

Table 2. Cluster keywords of cost stickiness studies
表2. 成本粘性研究聚类关键词表
3.5.1. 成本粘性的存在性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 (2003) (ABJ) [1] 通过分析发现美国上市公司中的64,663家公司成本与业务量之间非对称性变化,并将这种现象称为成本粘性。国内学者孙峥和刘浩(2004) [4] 选取1995年以前上市的292家公司,也同样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成本粘性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由此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众多学者关注。
3.5.2. 成本粘性的成因
孙峥等(2004) [4] 和边喜春(2005) [5] 认为成本粘性的存在是由于契约制度,效率观以及机会主义观。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就是各种要素所有者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一组契约关系的总和。企业追逐利益的特性使其为取得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而与关联方签订长期契约。由于长期契约面临的调整成本更高,造成企业向下调整承诺资源的成本高于向上调整承诺资源成本,因此长期契约不会轻易改变。机会主义观认为经济环境中的波动可能是暂时的,若在销量下降时立即调整,可能会对未来造成更大的调整成本。效率观认为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会从自身利益考虑,当业务量上升时,对未来抱有更加乐观的预期,增加管理人员薪酬,而当业务量下降时,会极力维持自己一定量的资源,因此成本难以下降产生粘性。
3.5.3. 成本粘性影响因素
成本粘性影响因素集中于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外部环境。孔玉生等人(2007) [6] 对建筑业这类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证研究,得出了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企业成本粘性显著的结论。万寿义和徐胜勇(2012) [7] 按产权性质进行分类,得出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大于非国有企业。周兵(2016) [8] 研究上市公司采用不同战略对成本粘性的影响,选择差异化战略企业的成本粘性高于选择低成本战略的成本粘性。王雄元(2017) [9] 研究企业客户集中度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在需求不确定及外在竞争激烈时,客户集中度越高成本粘性越小,而在资产专用性较高的企业,高的客户集中度会增加成本粘性。已经有诸多学者按照行业研究成本粘性的大小,孔玉生(2007) [6] 分析不同行业的成本粘性,得出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高的建筑业的成本粘性最大,零售贸易业成本粘性最小。梁上坤(2013) [10] 研究发现行业竞争程度有助于抑制成本粘性。周丽等人(2013) [11] 研究发现在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越好,成本粘性效应显著降低。刘嫦(2019) [12] 研究发现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成本粘性越高。
3.5.4. 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
Weiss (2010) [2] 研究成本粘性的存在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发现不考虑成本粘性会导致分析师预测盈余准确度下降。刘嫦等(2014) [13] 将会计稳定性和费用粘性一同纳入影响盈余反映非对称性的模型中,发现是费用粘性造成了盈余反映非对称性。孙峥等(2004) [4] 研究认为费用粘性过低会造成长期绩效降低,但过高说明企业对外界反应迟缓同样对长期绩效不利,应控制成本粘性在一定范围。何玉(2019) [14] 利用A股上市制造业公司测算成本粘性,发现成本粘性对企业业绩有正向影响。侯晓红等 [15] 研究了粘性现象与企业债券信用风险的关系,得出费用粘性与企业债券信用风险呈现U型,因此需将费用粘性控制在一定范围。
3.5.5. 成本粘性研究前沿分析
通过突现词检测可以进一步发现成本粘性研究领域的演化趋势及前沿动态。而突发词就是在短时间内激增,突然变成热点,被学术界所关注的主题词。通过CiteSpace软件制作出成本粘性研究关键词突变(表3),其中列出了突变强度前15的突变词名称、突变强度、突变的起始年份和终止年份。在早期成本粘性研究中,与传统成本性态理论不符的成本粘性被学者关注,后期开始关注因代理问题产生的成本粘性,尤其是高管薪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并逐渐开始分析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成本粘性的存在表明企业存在剩余资源,是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近几年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意义,并逐渐成为热点话题。

Table 3. Top 15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表3. 突变强度前15关键词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对成本粘性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突变词进行相关分析解读,对后续研究者把握成本粘性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热点提供帮助。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成本粘性研究起步较早,有较多成果,并且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一是作者或机构间的合作不足,在成本粘性研究领域中,作者间的合作较为缺乏,作者合作图的网络密度较低,并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作者合作网络,机构间合作更是缺乏。二是通过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网络图分析得出,目前成本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仅集中于几类经济后果。三是研究对象与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针对以上问题,有关成本粘性的研究在未来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一方面,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外延,鼓励研究者间、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积极探索研究合作新机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并形成主流的研究方向,促进成本粘性研究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成本粘性研究拓宽研究范围,发现成本粘性的其他经济后果。最后,采取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逐步开展其他企业的成本粘性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