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对国家安全而言,军事安全是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前提,而军人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守护者。已有研究证明,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体现了部队战斗力的高低,是其作战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王佳,冯正直,蒋娟,夏蕾,王毅超,2017)。2018年,我军发布了最新的内务条令,其中明确指出部队各级要按照层次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官兵心理卫生问题开展相应工作,如定期进行心理检测,做好心理疏导、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教育等,旨在提升军人心理素质,有效维护心理健康状况。与此同时,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与军人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曾宪科等,2019;田道文等,2019),并得出了诸多结论;也有研究者试图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如衣新发等人基于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对1990~2007年间的中国军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在这十八年里逐渐向好,且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关键变量之一,不同学历、不同来源的军人间表现也不同(衣新发,赵倩,蔡曙山,2012)。在我军推进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过程中,这些结果带来一定启发。
然而,该研究并没有考察新兵和老兵的心理健康变化特点。一般而言,我军将入伍的前三个月的青年称为新兵。这三个月是新兵适应军队环境的关键时期,就入伍青年而言,对部队环境的适应性程度,是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但是,这些有志青年抱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来到部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三个月,是否顺利完成身份角色的转变,心理健康状况有没有出现波动,对这指标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心理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这些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那么,在适应部队环境或者长期在部队工作、生活之后(即适应外层系统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又会有什么变化,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军对新兵和老兵群体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部署,更好地提升战斗力。因此,本研究对过去从1990~2020年这31年间新兵和老兵的心理健康变化进行了横断历史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
研究资料为1990~2020年间与新兵和老兵心理健康相关文献和调查研究,共89组新兵数据和134组老兵数据,具体内容包括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的平均分分数和标准差。
2.2. 文献检索
首先,在国内最常用的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即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检索词有“SCL-90”、“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军人”、“士兵”、“军官”、“战士”、“新兵”、“军队”、“部队”、“官兵”等,并对这些检索词进行匹配,组成并列的题名、关键词和中文摘要的主题词。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11月。
其次,对搜集到的所有文献进行整理、筛选,文献剔除标准如下:1) 平均数和标准差没有明确报告或存在明显错误且难以修正的文献;2) 无法判断研究对象属于新兵还是老兵身份的文献;3) 非原始数据的文献,如元分析。另外,对于重复发表的同一批数据,只保留发表时间最早且数据完整的一篇。
最终,根据新兵和老兵的标准(即入伍三个月内的为新兵,三个月以上的为老兵)拆分了89组新兵数据和134组老兵数据。
2.3. 统计处理
首先,对文献中的主要指标进行整理,包括数据收集年代、样本量、平均分、标准差等。通常情况下,SCL-90量表采用的是1~5级评分,大多数文献采用的也是这种计分方法,但也有少数文献采用的是0~4级评分,此时需要对其进行分数转换,即将各维度平均分加1分,这样,所有文献最终都是1~5级的评分方式。关于数据收集的年代,一般情况下,文献中会有说明,此时便以文献为准;对于文献中没有提及数据收集年代,且难以做出推断时,参考以往横断历史的文献,需要将文章发表的年代减去2作为数据收集年代(辛素飞,姜文源,辛自强,2019;辛素飞,王一鑫,2019;辛素飞,岳阳明,辛自强,2020)。此外,为了精确量化新兵组群体与老兵组群体SCL-90各因子的平均分从1990到2020年的变化幅度,本研究采用了效果量d值作为其衡量标准。
3. 结果
3.1. 新兵组与老兵组SCL-90各因子平均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
根据以往横断历史研究的数据分析思路(辛素飞,梁鑫,盛靓,赵智睿,2021;辛素飞,时蒙,张夫伟,2019),首先需要针对不同群体(新兵组和老兵组),计算其SCL-90各因子的平均分与数据收集年代之间的相关系数。其次,进行回归分析,其中,被预测变量为SCL-90各因子平均分,预测变量为数据收集年代。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对每组数据的样本量进行了加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对新兵组而言,即使对样本量进行了加权,SCL-90所有因子的平均分与数据收集年代间也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变化趋势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 > 0.05);对于老兵组而言,在对样本量进行加权的基础上,SCL-90各因子的平均分与数据收集年代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各因子平均分随年代推移而降低(P < 0.01),且年代能够解释其变异中的13%~32%,其中,解释度最高的是对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均达到了32% (见表1)。这些结果表明,新兵组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在1990~2020年间变化不明显,而老兵组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推移显著改善。

Table 1.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between the mean scores of each factor in SCL-90 and the year of the recruit group and the veteran group
表1. 新兵组与老兵组SCL-90各因子平均分与年代间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代表P < 0.01,β为回归系数,R2为决定系数。
3.2. 新兵组与老兵组SCL-90各因子平均分随年代的变化量
为了进一步精确量化新兵与老兵组SCL-90各因子平均分从1990年到2020年的变化幅度,本研究对效果量d值进行了计算,其公式为d = (M2020 − M1990)/SD,其中SD为1990年至2020年这31年间的因子平均分之间的标准差。根据Cohen的观点,当d值(绝对值)达到0.80时,变化量为“大效果量”;达到0.50时,则变化量为“中等效果量”;达到0.20时,则变化量为“小效果量”(Cohen, 1988)。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判断:对新兵组而言,因子平均分下降幅度达到小效果量有人际关系、焦虑和恐怖因子,其余六个因子平均分的下降幅度均不明显;对老兵组而言,有七个因子的平均分下幅度达到了大效果量,分别是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平均分下降幅度达到中效果量的有两个,即躯体化和恐怖(见表2)。这一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相比于新兵组,老兵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过去31年间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Table 2. Changes of each factor in SCL-90 of the recruit group and the veteran group from 1990 to 2020
表2. 新兵组与老新兵组SCL-90各因子从1990至2020年的变化量
注:M变化为1990至2020年间某因子平均分的变化量,SD表示过去31年间某因子平均分之间标准差,d代表1990至2020年某因子平均分变化的效果量。
3.3. 新兵组与老兵组SCL-90各因子平均分间的差异
由于在本研究中新兵与老兵的样本非同时存在,无法采用平均效果量来对这两组群体心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因此,我们首先采用折线图的形式对两个群体各因子均分进行了描述(见图1)。由图1可以形象地看出,老兵组在九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新兵组。

Figure 1. Comparison of the mean scores of each factor in SCL-90 between the recruit group and the veteran group
图1. 新兵组与老兵组SCL-90各因子平均分的比较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新兵组和老兵组在SCL-90各因子的平均分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表明,老兵组在各因子的平均分分数均显著高于新兵组(见表3)。这一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新兵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显著好于老兵组。

Table 3. The difference test results of the mean scores of each factor in SCL-90 between the recruit group and the veteran group
表3. 新兵组与老兵组SCL-90各因子平均分的差异检验结果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新兵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老兵组,且在1990~2020年间新兵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稳定,而老兵组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推移显著改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不太一致。有研究者认为,新兵心理健康状况逐年变好,但其文献数据并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王春花,张洁,2016),还有研究发现新兵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张磊,吴兆书,朱媛,2020;李俊楠,宇文卫涛,2020)。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解释。一般而言,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青年的心理状况会有所波动,表现出焦虑、紧张、困惑等不良情绪(郝文清,2006),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下降。而本研究发现,新兵组的心理健康相对较好,且过去31年间比较稳定。
首先,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历年的入伍青年,都对部队持有期待、好奇等积极心态,体现了入伍青年保家卫国的决心。原因主要在于,动机是行为的源泉和驱动力,积极的动机往往会使个体有良好的表现(汤泉等,2020)。基于此,刘晓鹏和徐乐乐等人通过比较2009年和2016年入伍新兵的动机,结果发现,应征入伍的青年都有较好的入伍动机,且7年间每年基本没有变化,多数青年认为当兵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是为国防事业尽义务,或者表达当兵是从小的理想(刘晓鹏,徐乐乐,2018)。本研究认为,新兵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原因,与其积极的动机存在密切关系。其次,该现象可能与我军已做的一些工作与努力有密切关系。比如,自本世纪初开始,应征青年必须通过征兵心理检测系统的评估(武圣君,2006),达到入伍标准后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兵。换言之,每一名应征青年除了进行身体检查和政审之外,还需进行心理检测,其目的除了是淘汰智力低下的人群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早发现并减少具有潜在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隐患的青年入伍。这从源头上提升了入伍青年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新兵葆有积极的心理状态。
然而,部队生活是相对封闭的,军人训练任务多、管理严格,其职业具有特殊性(王毅超,蒋娟,冯正直,2016)。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外层系统,即环境因素会对个体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因而,随着部队生活的深入,新兵逐步渡过了新鲜感与兴奋期,变成了老兵,其心理健康状况出现略微的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过去31年间,老兵的心理健康状况逐年变好,且相对而言改善程度较大。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衣新发,赵倩,蔡曙山,2012;赵梦雪等,2017),即一定程度上表明:宏观层面上,我军不断推进的强军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正规化、现代化和革命化方面建设成效明显,总体上改善了老兵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间接地提升了战斗力水平,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军事安全。此外,就微观层面而言,部队对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视也在发挥优势,部队对和谐军营的强调、训练计划的科学部署、心理和行为的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等干预方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化振等,2020;朱晓丽等,2021)。基于此,建议部队继续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加强军人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部署。比如,在制度和政策制定方面,将心理卫生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加大科研投入,探究新兵和老兵群体心理健康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机制,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明确方向;个人层面上,可以就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讲,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官兵心理健康维护的自觉意识,增强官兵对环境适应的能力,提高官兵应对军事作业的能力,多措并举,最终促进部队组织心理健康的发展。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新兵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老兵组,在过去31年间比较稳定,老兵组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推移显著改善。这表明,部队可以继续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加强军人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部署。
基金项目
军队后勤科研重点项目(BWS17J018)。
NOTES
*通讯作者。